古籍研究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四库泉书集”笔会_四库全书论文

古籍研究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四库泉书集”笔会_四库全书论文

保存古代典籍 研究传统文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笔谈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典籍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丛书论文,四库全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对于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荣毅仁和李岚清等亲笔题词,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国家教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专门发文,给以支持与鼓励。该丛书的编纂出版以“抢救保存古代典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基本原则,把现存的分藏于大陆和台湾200多个单位及欧、美、日等地的4000余种60000余卷存目之书网罗殆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全书共计1200册(子部儒家类29册已经问世)。图书馆界与学术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这一浩大的古籍整理工程,我国图书馆界已经、并且正在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这一丛书的编纂出版也将为图书馆收藏完备文献,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奠定基础。为此,本刊编辑部约请中国图书馆学会目录学研究组,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组织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笔谈。现将其中内容摘要发表,以期读者对该丛书编纂出版的意义和价值,对文化建设、学术研究的影响与促进,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彭斐章(武汉大学教授) “得知千载事,正赖古人书”。古人名言为我们指出,图书是文化的载体。没有图书,就会失去保存、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据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已开始编纂,分三批影印出版,将于1997年全部完成。这一抢救文化遗产的工作非常必要,也很及时。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是清代编纂的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但是,这部丛书并不全。因为乾隆年间设立四库全书馆后所征集来的图书,部分编入了《四库全书》,部分被毁,部分则用“存其目”的方式予以处理。所谓“存其目”,就是不收入《四库全书》,只为之编写提要,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并标明为存目。据中华书局1964年的统计,这些存目图书达6793种,93551卷,数目巨大,在三者中为最。由于原本发还,四库馆未予钞录或刻印,甚至部分被毁,以及其它原因,故现存数目大打折扣,且分散藏于200多种图书馆,部分已成弧本。为了及时抢救这些图书,方便学者参考,编纂并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必然会得到广大学者的支持。

朱天俊(北京大学教授)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一部有着巨大影响的丛书。出于当时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四库全书》只收录书3461种。总的说,突出了儒家文献的地位,加强了清王朝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与此同时,《四库全书》编纂者另选出6793种,列为存目。存目只有书名和提要。收在《四库全书总目》之中。存目之书虽未汇编,但却给后人留下独特的系统典籍记录。从中可以发现,存目中含有进步思想的著述以及有很高学术和史料价值的典籍。存目之书,遭兵火虫灾,亡失严重。现在存世的,又分藏海内外,也难为人知。因此,百年来屡有学者倡议,希望及早把存目之书汇辑刊行。尤其近几年来,在《四库全书》影印本出版后,这种呼声更为强烈。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便于读者寻觅文献与学术研究之用。以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于1994年春正式开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实现了几代学者的夙愿。也正如胡绳同志所指出,“现在提出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我看比影印《四库全书》更为重要。”事实上,随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四库全书》与存目典籍全貌,从此可以如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对于集聚与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研究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造福后代,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谢灼华(武汉大学教授) 欣闻有关部门正组织影印保存于世的《四库全书》存目的各类书籍,编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文化建设。文献,其主要功能有两种,一是保存文化遗产,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二是传播文化信息,帮助人们获得发展社会的重要材料。《四库全书》所以称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正是因为其收罗之广、搜集之勤、积聚之厚。但统观全书编撰过程,《全书》“应存”之书只是一部分,“存目”之书却占有颇大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存目”中保存下来的书籍,仍有流传的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任何文献选择都具有时代性。《四库全书》编撰时掌握的原则是“严为去取”。所以,历代留存文献中,主持者以所谓“离经叛道”,把李贄所著《李温陵集》列为存目,自然是“掊击必严”。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学传统,以“厥品颇卑”加以排斥,这是不公正的。现选取部分“存目”之书,略有拨乱反正之意。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把部分“存目”之书进行重印,实际上将提供一种多元性的文献,需要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选取材料,研究者可以从文化发展去分析,出版者亦可以从众多刻版中研究,对于人类文化园地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金沛霖(首都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四库全书》无论在组织规模还是出版品种上,都堪称是当时中国与世界图书馆之最。对于清乾隆皇帝的功过,专家们多有评述,但在当时图书出版与保存都十分困难的历史条件下,能将我国很大一部分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并保存,还是有其历史功绩的。今天我们要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学习我国古代学问,无不借助于《四库全书》。由于历史的局限,《四库全书》并不全,这使不少文人学子引为憾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仅有经济实力来出存目丛书,而且文物和图书馆界的同仁也愿将其珍善面诸于世,同时一批具有开拓奉献精神的志士更不辞艰辛地决心完成此巨业,这实在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幸事。历史必将证明,这一历史性的举措将与《四库全书》一样,有功于民族,并惠及后人。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们非常欢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出版。

卢正言(上海师大图书馆研究馆员)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存目”,是《四库全书总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古籍,共10254种,172860卷,其中,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达6793种,93551卷。在《四库全书》之书与“违碍”书之间的一类书籍,被认为“其书虽关系世道人心,有裨实用,而其中有俚浅讹谬之言,不钞其于四库中,仅存其书名于总目,是为存目之书。”“存目”书的价值和《四库全书总目》的价值紧密地联在一起,没有存目书也就没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存目书和著录书一起,代表了乾隆以前历代主要文献,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其分支的重要典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存目书之所以未收入《四库全书》,是其价值略逊于著录书,或其内容不利于宣传封建思想、消灭民族思想、树立清王朝统治地位。存目书的价值,即使《四库全书》修纂官也不能不肯定,名称“引据颇为详核”、“立论颇确”、“持择矜慎,叙述简洁,正舛订伪,颇资闻见”等等。如今,在续修《四库全书》的同时,编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使“存目”之书,与《四库全书》珠联璧合,对于发掘和保存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提供人们的研究食粮,是造福后代的一项重要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潘寅生(甘肃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222年前的2月7日,清乾帝下诏广征天下遗书,组织编纂了18世纪世界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它集上古至乾隆年间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大成,树立了中华文苑的一大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但令人遗憾的是,《四库全书》并不“全”。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而那些不符合清王朝统治需要和价值准则的大量历代典籍被摒弃在外,其数量之巨倍于所收录的种数。这不仅与乾隆帝“以彰千古同文之盛”的初衷相背,而且使许多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古代文献难保无虞。为此,近百年来屡有学者呼吁影印四库存目书,以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术界和文化界同仁的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对抢救古代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在是一件功在千秋的文化盛事!

倪晓建(北师大副教授、副系主任) 谈起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以及文化史、学术史、图书史等,无不涉及到《四库全书》。为了编纂这部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型丛书,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向全国征集图书,并集中了一大批当时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组成《四库全书》馆。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焚毁了一批书,抽毁了一批书,淘汰了一批书,最后入选《四库全书》的计3461种。淘汰书中有价值的列入“存目”,只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反映,这批书计6793种,超出入选《四库全书》的近一倍。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便今人查阅利用,清人抄写的《四库全书》已刊印出版。看到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的新本《四库全书》,自然会想到那“存目”中6000多种书的命运。200多年来,民族涂炭,兵、虫、水、火,加之分散于海内外数百家藏书单位,这批书的生死存亡着实使人担扰。近闻北京大学及国内一些知名学者组成编纂委员会,组织人力物力,千方百计收集“存目”古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此举无论于古代典籍还是于广大读者,以至对子孙后代,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丛书”的印行是文化出版界的三峡工程,也是文化学术界值得庆幸的喜事。它将在中华文化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李国新(北京大学副教授) 鲁迅先生称《四库全书》为“四库残书”,原因就在于清王朝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寓毁于征”,禁毁、摒弃了大量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价值标准的历代典籍。最新的研究表明,当时被禁毁的书籍达3100多种,15100多部。而被打入另册,列为存目的典籍有6700多种,93000多卷。《四库全书》和被列为存目之书合起来,才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典籍,这是学术界早已有之的看法。80年代,影印《四库全书》本问世,然而在今天看来显得更为重要、更需迫切抢救整理的存目之书,却依然分藏各地,流布海外。如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将肩负起抢救保存存目之书的历史重任,一大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珍贵典籍将由此而客观、完整、系统地展现在当代学人面前。充分占有资料是学术研究的起点,系统提供资料是图书馆的天职。就前者而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建设,对民族优秀传统的弘扬,对诸多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后者而言,它对丰富图书馆的典藏,完善藏书体系,强化图书馆服务学术研究,提供完备资料的功能又有重要意义。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客观真实、原原本本的资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将彻底贯彻“尊重历史,保存文献”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洗礼,时间的检验。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得好,这叫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柯平(郑州大学副教授、副系主任) 欣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正在编辑出版,这不仅是图书情报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而且是学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令人振奋。笔者不禁欣喜,思绪万千,论及重大意义有三。清修《四库全书》、存文考献,集天下书为一书。其收书之广博、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丛书居首。四库七阁,历经沧桑,已不完整。数百年后,海内影印,广为传播。然四库编纂,寓禁于征,禁毁书籍10万之多,列入四库全书存目有6000余种,是现有《四库全书》收书之一倍,足见《四库全书》不全。今将存目汇为一书,保存被封建统治者所遗弃的典籍,构成《四库全书》之姊妹篇,有功文献保存传播,此其一。当年修书设馆,政府主持,各地进献,网罗学者数千,十年成书,其工程浩大,亘古所无。今有学者云聚,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学校界共同努力,完成存目丛书,乃中国又一大文化工程。此举不但为研究者提供珍贵资料,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其本身就是通过整理典籍,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功学术研究,此其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四库乃传统文化荟萃,具历史意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重在取其精华,弘扬民族文化,功在千秋,此其三。因此,盼此书早成,使上有源流,下有沿袭,书不亡且学不息,振兴我中华。

程焕文(中山大学副教授、副系主任) 毋庸置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存书”)的编辑出版既是20世纪中国文化学术方面的一件盛事,也将是呈献给21世纪中国的文化学术硕果。其编辑出版意义至少有以下诸端:其一,作为一项庞大的古籍出版工程,“存书”能够走出封闭,做到“儒商结合”,共同协力整理旧籍,这既是社会古籍整理意识增强的一种良好反映,更为重要的是为今后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开辟了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其二,“存书”收录了大量的《四库全书》未收之书,且有1/3左右属于孤本之列,这一方面具有拯救濒亡典籍的“存古”之功;另一方面又具有广布秘籍,着眼未来的“开新”之用。其三,“盛世修书”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而“存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学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无疑颇有裨益,其四,“存书”的编辑出版是把晚清以来许多学者呼吁续补、影印《四库全书》由舆论转向发展和实践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既了却了许多学术前辈的夙愿,又满足了广大学人今日的需要,其功不可泯灭。

(来稿时间:1994-10-19。编发者:丘峰。)

标签:;  ;  ;  ;  ;  

古籍研究中的传统文化保护--“四库泉书集”笔会_四库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