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事务,国家事务,世界上的一切--让新闻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_地理论文

家庭事务,国家事务,世界上的一切--让新闻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_地理论文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让新闻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事论文,家事论文,事事论文,天下事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的事物。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能够非常便捷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物同样也快速地传递到我们身边。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入耳人心,新闻不但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内涵,也拓展了我们生活的视野,这就是新闻的魅力所在。不少新闻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这可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成为有益的课程资源。

一、作为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有一个好的导语,在课堂中的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把新闻作为导语,尤其把学生关注的,或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作为导语运用到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这节课的前一天,我在新华网上看到这么一则重大新闻:马其顿政府官员2004年2月26日证实,马其顿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乘坐的飞机当日早晨在波黑南部斯托拉茨镇附近山区坠毁,救援人员在失事现场没有发现任何幸存者。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这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大家知道吗?你们是从什么渠道得知的?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入了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邮电通信。

二、作为素材,充实教学内容

基于新闻的实效性,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充实到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显得更加丰满。

2004年3月,北京又遭受了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可是绝佳的新闻素材,我马上引用这个题为“来自北方的‘狼’——北京春天只能‘与沙共舞’”的新闻材料,作为环境问题的教学素材。材料内容为:从2004年3月10日开始,本年度第一场沙尘暴光临北京。当地媒体报道说,这是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黄沙肆虐,波及北京周边11个省区。每年的这个时候,这个不受欢迎的客人总是会声势浩大地登门。无论盛情与否,总要敞门接待。就连以严肃著称的北京交警也因为沙尘暴的到来而改变了态度——以往车辆不整洁就“扣分罚款”的规定在执行中被刻意地忽略掉了。全北京城的车,甚至连值勤的警车也是脏兮兮的,怎么“扣分罚款”呢?在幽默诙谐的调侃中表达了人们对沙尘暴的无奈和困惑,也给同学们以深深的震撼,让同学们对环境问题有了深切的体会,环境问题已经关系到人们生存的切身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必由之路。

三、作为背景,阐述地理原理

在教学中,有许多地理原理需要教师阐述。把新闻作为地理背景,让学生研究新闻案例,可以从中发现在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原理。

2003年12月25日,在上“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前几天,恰好美国加州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地震中有3人死亡,这让我想起了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给当地群众带来的灾难,它们可是绝好的阐述地理原理的新闻。

材料1: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7.8级大地震,24万余人在灾难中丧生。

仅仅在一秒钟以前,地球表面似乎还是平静的。在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唐山,一切都和往昔一样,夜阑人静。谁也不曾想到,若干年来,地壳运动产生的巨大应变能正在唐山的地下聚集着,直到岩石再也支撑不住,大地震终于在这一天的凌晨发生了,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离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爆炸!唐山上空电闪雷鸣,大地上狂风怒吼,在强烈的摇撼中,百万人口的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

材料2:2003年12月22日上午约11时16分,美国加州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蒙市以东大约11公里处,震中以南约400公里的洛杉矶市和震中以北约300公里的旧金山市都有明显震感。地震导致至少3人死亡。美国地质调查局说,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距离海岸线约20公里的山区,人口密度小,而且周边的建筑多为抗震效果好的木制结构,所以损失较小。

教师可从这两份材料的明显对比中阐述地理原理,让学生思考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要理解的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震级、震源深度、距震中距离、震中区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发生时间、人们的防灾意识、应急措施、预报程度等。学生的答案中有许多是教材也没有提到的内容,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人们每天都会听新闻、看新闻、关心新闻,但对新闻通常是了解一下而已。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可以作为案例来引发人们深入思考。

2002年下半年,在上“海洋环境保护”这节课时,我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巴哈马籍油轮“威望号”燃料油泄漏事件。材料如下: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省海域搁浅并发生燃料油泄漏的巴哈马籍油轮“威望号”,在19日断裂成两半,随后逐渐下沉。这艘船共装有7.7万吨燃料油,下沉后燃料油大量外泄,漂浮到加利西亚地区长达250公里的海岸上,海滩上积了厚厚一层燃料油,造成沿海4000名渔民无法捕鱼,动物大量死亡。生态学家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燃料油泄漏事件之一。加利西亚省官员称,油轮断裂使得控制污染的难度大大增加,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葡萄牙、西班牙甚至非洲大陆都将有可能受到影响。我马上将其复制下来用到第二天的课上,并配上鸟类受害的图片,给学生以鲜活的案例,引发他们思考:我们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洋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海洋环境保护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了。

五、作为现象,隐喻地理问题。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琐碎的、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在这些家长里短的事相关的新闻现象中,往往隐喻着某些重要的地理问题。

比如从去年开始,宁波地区陷入了缺水危机。媒体报道说,为了提倡节约用水,政府提出了限水令,每户人家每月限用7度水,超过部分加倍收费。关于这件事的新闻中包含一些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通过这件事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素有水乡之称的江南地区也会缺水?哪些原因可能导致缺水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出该如何节水解决缺水问题。甚至可以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节水只是一个方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根本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对生活有用。

近几年,买房成了宁波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件事引用进来。对一个家庭来说,买房是件大事情,在买房的过程中必定要考虑如何选择房子的问题。从地理学角度如何选择好房子,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地,在上“气候资源”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从气候角度分析住宅小区规划的合理性,从而在众多房子中选择最佳住宅。通过这样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多联系、补充一些他们熟悉的新闻作为教学材料,必然会使教学大放异彩,成为地理课堂的活力源泉。

标签:;  ;  

家庭事务,国家事务,世界上的一切--让新闻给地理课堂增添活力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