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综合评判_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论文

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综合评判_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论文

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总体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论文,民间论文,作用论文,青年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2,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8)04-0038-04

改革开放初期,民间组织在我国就已经开始兴起。民间组织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公众与政府的高度重视,缘于3个历史事件。第一个是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第二个是公民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广大公众的社会参与热情与行为,尤其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第三个是近年来国际上的“颜色革命”中民间组织的破坏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间组织在组织数量、参与人数、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当前,青年群体在民间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了社会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内容;青年逐渐成为民间组织成员的主体,青年在组织者或领导者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同时,以青年自组织为主体的民间青年组织大量兴起,成为民间组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从对青年的影响来看,民间组织在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促进青年的就业创业、帮扶弱势青年群体以及促进青年事务的发展等方面,都对政府的青年工作和青年事务起到了辅助和弥补的作用。民间青年组织又是青年组织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体制的新内容和新领域。

一、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从主体方面来看,主要缘于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种在青年群体中不断扩展的发展过程。同时,青年公民意识的强化,以及互联网和手机等科技文化手段的迅猛发展,推动着青年自组织为代表的民间青年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建设中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相关工作。

(一)民间组织成为青年群体的又一处精神家园

当人们对于安全、温饱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转向对归属、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当前,青年群体不断分化,青年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集中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几年以青年为对象的全国性调查中,“在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列为青年人生目标的首位。民间青年组织不断成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民间组织成为当前青年群体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据“绿家园”的组织者汪永晨介绍,该组织的成员及其所招募的志愿者,其中的大部分人收入有保障。他们之所以参与民间组织,主要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民间组织又是针对社会的强烈需求而成立的专一性组织,以文艺、理论、娱乐、体育等为主题的民间组织蓬勃兴起,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青年精神文化方面的多种需求。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北京的外来打工者义务演出,为数十万打工者送去了精神文化食粮。

(二)民间组织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新兴平台

青年是社会中合群性和归属感最为强烈的群体,对社会有强烈的皈依感,又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但是,青年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一直比较狭窄,不能有效地满足青年的社会参与要求,也不能有效地促进青年与政府的互动。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青年的社会参与热情日益上升,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广度与深度逐渐加强,空间与时间不断延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兴起和发展的民间组织适应了他们的这种需要,日益为青年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提供新途径和新载体,成为青年在家庭、单位和政府范围之外的表达自己意愿的工具和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平台。这个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强烈的社会参与愿望,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和更广阔的领域中促进了青年的参与,青年通过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

民间组织秉持济世救贫、服务大众、社会公平、自主自愿、关爱人与自然等价值理念,在青年群体中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于实践,促进了青年群体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青年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参与社会的行为更加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并亲身体验。当前,青少年群体明显增强的环保意识和日益内化的环保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保类民间组织积极努力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治理沙尘暴、森林砍伐、流域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环保组织的积极关注。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之后,我国政府承诺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自此,在一批双边援助机构和国际民间组织的支持下,我国环保类民间组织发展非常快,过去10年间,我国出现了约100个非政府环保组织,200个学生环境协会和数千家由政府组织的NGO。以梁从诫创办的“自然之友”为代表的民间环保NGO在2003年SARS暴发之后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促成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启动。重庆市的环境志愿者协会发布了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生态问题报告。以团组织为主推出的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环保活动,在众多民间组织的促进下,有力地增进了我国国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广大青少年的环保实践日益自觉。

青年通过民间组织向各级政府提供建议和信息,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起到了一种民主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从而又有利于青年群体进一步发展公民意识,使青年参与社会的主动性更强,效率更高,作用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政府正在逐步通过民间组织来加强青年事务的管理,改进政府对青少年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贴近并切实服务于青少年。上海市政府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实效。近几年,上海市成立了多个非盈利社会工作团体,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招募志愿者,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有效机制,初步实现了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有效覆盖,创新和完善了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工作队伍与长效机制。

(三)民间组织积极服务于青年的就业创业

青年就业创业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难题,也成了众多民间组织的工作主题。许多青年由于专业技能差、就业信息少、就业意识弱、物质基础不足、管理能力缺乏等原因而难以就业。青年在创业过程中,比其他群体创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如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民间组织积极为青年的就业创业开展相应的工作。针对一些青年存在的不足,有的民间组织以培养和提高青年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服务于青年的就业创业。有的民间组织帮助青年找准创业的切入点,有的组织则为缺少资金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有的组织整理、收集相关信息和政策提供给信息缺乏的青年,有的组织积极培训青年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预见市场风险的能力等。共青团浙江省委倡导并设立了5000万元的“浙江省农村青年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该省欠发达地区开展农村青年素质培训等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民间组织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看,民间组织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民间组织成为增长迅速、大量吸纳就业的重要部门。欧亚美3大洲22个国家的统计结果表明,民间组织吸收的就业人数占全部非农就业的5%,占全部服务业就业的10%,占全部公共部门就业的27%。在我国,在民间组织就业的“公益性就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我国31.5万个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有工作人员200多万。如果能达到国外民间组织吸收5%的非农业人口就业水平,那么未来我国的民间组织就能为我国4亿非农业人口提供上千万个就业机会。

(四)民间组织是弱势青年群体利益维护机制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一直高度重视各国民间组织对促进青年发展和解决青年问题的作用。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超过5亿的青年每天仅依靠两美元过日子,有1.3亿万青年是文盲,青年失业人数达到8800万,多达1000万的青年是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感染者。这些问题对联合国提出要在2015年大幅度在全球消除贫穷现象,提高教育水平和改善卫生环境的长期目标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此,联合国在《2005年世界青年报告》中,将全球青年的福利与前途问题列为各国民间组织重点考虑和优先解决的课题,积极鼓励国际民间组织开展更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在联合国框架下,国际民间组织和国内许多民间组织积极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群体,尤其是弱势青年群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困难,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通了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提供义务法律咨询,为权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北京爱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尤其是艾滋病孤儿,在日常生活、上学、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帮助。民间组织还积极呼吁和参与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工作。“北京慧灵弱智弱能人士社区服务机构”孟维娜联合了“北京新时代致公教育研究院”和“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为修改《残疾人保障法》确立项目,推动了公民和民间组织参与立法的实践。

对弱势青少年群体权益的维护、问题的解决和成长的帮扶上,民间组织的作用在教育领域表现最为明显。一方面,许多民间组织直接通过金钱资助贫困青少年继续学业,如福特基金会、乐施会、各种教育基金会等;另一方面,许多组织积极提供和改善教学设施,如青基会直接举办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打工子弟学校,为打工者的孩子提供就学机会。除了资金援助,民间组织还为广大弱势青年群体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援助和成长援助。例如,现役警官张淑琴创立的特殊儿童村,至今代养了400多名罪犯子女,走出去的孩子们无一人犯罪。北京的“一耽学堂”组织大学生等进入一些中小学带读传统文化,增强当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农家女”为打工妹组织职业培训、法律知识教育,为在外打工的女性提供了实际的技能、维权的知识和组织依靠等等。

(五)民间组织是青年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民间组织跨国界交往和传递信息越来越通畅,各国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得更为经常和普遍。联合国也积极鼓励各国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并且鼓励各国政府积极支持和促进民间组织的国际合作。1998年3月,联合国制定了《加强政府青年事务部职能,与民间青年组织合作,制定1999-2002年青年政策和大纲》,强调民间青年组织在国际青年事务中的作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通过民间组织进行国际交往成为当今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新途径。我国外交部积极鼓励公民外交和民间外交,我国大量的民间组织活跃在国际舞台。2004年,中俄两国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被确立为中俄青年友谊年;开展对日青年政治家友好工作的“长城计划”在中断3年后也于该年恢复。2005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开始实施,组织救捞志愿者赴泰国普吉岛开展救捞服务,标志着我国的青年志愿者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与此同时,在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网络技术迅速普及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借助民间组织这一平台,扩大了自己的国际交往空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日益成为民间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最活跃的因素。众多高校的学生社团不仅与国内的民间组织进行频繁交流,而且和许多国际民间组织建立了合作机制,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北京大学爱心社组织的“爱心万里行”活动就得到了不少国际民间组织的支持和捐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对民间青年组织的总体判断

(一)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是当代青年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的鲜明反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同时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呈现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跃态势。当代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他们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在社会物质条件、制度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他们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建立不同类型的、满足不同需求的民间青年组织,在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有生力量。

(二)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给青年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青年组织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当代青年的组织联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民间青年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平台,有利于青年群体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增强。许多民间青年组织弘扬志愿精神,扶助弱势青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解决青年问题的功能。民间青年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位制逐渐退出后组织归属感减弱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提升青年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和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民间青年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发性、隐蔽性等特点,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导,民间青年组织有可能分散青年的政治注意力,影响青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可能成为导致违法犯罪或社会冲突的组织力量,可能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实施渗透、与我争夺青年的平台。

(三)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给共青团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远大于挑战

共青团和青年自组织的工作对象是青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争夺青年、抢占阵地”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在很大程度上,共青团和民间青年组织具有合作共赢的基础,有广阔的合作空间。民间青年组织的大量产生和迅猛发展,对青年工作和共青团事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第一,民间青年组织是共青团联系、动员、引导、教育、组织青年工作格局中的一支新的力量,是党领导下共青团发挥核心作用的青年组织体系中最贴近青年的基层青年组织。第二,民间青年组织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力量,能够有效及时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弥补共青团为青年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团组织服务青年过程中的有益补充。第三,民间青年组织是共青团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克服官僚化和机关化弊端,永葆强大生机与活力,时刻保持创新的强大外在压力。借鉴民间青年组织的一些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团组织能够丰富和创新工作方式和动员方式。

(四)高度关注民间青年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尽量消弭其负面影响,使民间青年组织更好地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

民间青年组织的发展壮大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共青团与民间青年组织并存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要不断增强领导和指导民间青年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民间青年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严密监控民间青年组织的提升组织化程度、扩大社会影响以及获取更多政治资源的组织诉求,杜绝民间青年组织的行政化、全国化、规模化,避免其形成“压力集团”,防止其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在国内的楔子和帮办,尽量消除其给青年成长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

收稿日期:2008-07-01

标签:;  ;  

民间青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其综合评判_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