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分析与比较_消费函数论文

中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城镇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函数理论不论是在微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在经济统计分析的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凯恩斯在《通论》中首创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理论以来,这一领域就成为经济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在用统计数据检验收入与消费关系的过程中,消费函数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在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上前后出现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实现了从短期到长期的飞跃,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实现了从确定性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的跳跃。

第一阶段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为代表,主要研究消费支出和现期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而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但长期数据却并不支持凯恩斯的这种猜想。根据杜森贝里的假说,人在消费上存在着“攀比效应”和“棘轮效应”,所以消费除了受当期收入的影响外,还受过去所能达到的最高收入以及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阿尔文·费雪的时际选择模型是最早引进不同时期消费者选择的消费函数模型,从而使消费函数理论跨入了第二阶段——跨期消费函数理论阶段。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两者在内容上非常相似。但前者强调储蓄,后者强调预期收入。莫迪利安尼认为,消费者会把他一身的资源,包括初始财富 W、和一生中赚到的收入分摊到T年生命中,并且希望在一生中实现最平稳的可能的消费路径,在长期中,财富和收入同期增长,所以 APC不变,这样就解开了库兹涅茨之谜。弗里德曼认为,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也不取决于最高收入和现期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持久收入(人们预期持续到未来的那一部分收入)。

第三阶段是对LC-PIH模型的扩充和修正阶段,其代表是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1978年霍尔将理性预期引入了消费函数,其推理如下: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是根据现在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改变消费是因为得到了使他们修正预期的消息,消费的变动是对一生收入“意外变动”的反应,所以消费的变动也应该是无法预期的。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一理论强调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事件加以保险。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假说外,还有误差修正机制消费函数、大卫·莱布森的即时愉快的吸引力假说、滞后调整的动态消费函数、财产假设理论、流动资产假设、通货膨胀假设、内生收入假设等。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在借鉴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建立符合我国现实条件的消费函数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性研究。臧旭恒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消费进行了划分,一是持久性部分和暂时性部分,二是非耐用品支出、耐用品支出和劳务支出,从消费内部构成出发分析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1]。杭斌讨论了建立消费函数过程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改革前后消费行为的差异问题、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平均值是否为零的问题、消费函数的理论背景问题[2]。还有一些学者利用我国的实际数据,分析比较西方的主要消费函数模型,试图找到最能反映中国实际情况的消费函数模型[3-5]。贺菊煌[6-7]对消费函数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先是以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提出了总和消费函数,进而通过实证证明两者确实相符,然后对消费函数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如储蓄率的决定等进行了考察,系统地研究了消费函数理论。袁志刚等[8]讨论了转轨时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描述了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制度因素)。但是,这种讨论不是在严格的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进行。余永定等[9]运用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对传统消费理论进行了富有创见的拓展,并以此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从而推导出中国的宏观消费函数。万广华等[10]用统计数据通过测试随机游走模型,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有的学者采用新的计量方法来分析中国消费函数,如赵卫亚[11]用Panel data模型来分析中国消费函数;廖成林[12]用协整理论来避免伪回归的出现。而王金营[13]等则引入了社会学概念,考虑了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消费函数的影响。但是,以上研究都没有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故本文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单独对模型进行检验估计是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1 中国消费函数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对于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由于目前尚无可作建模依据的成熟的消费理论,因此,本文研究的起点是在借鉴西方跨期最优消费选择理论和相对收入假说所提出的“棘轮效应”的基础上,估计中国消费函数,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并对两者进行分析和比较。

莫迪利亚尼在资产收益率和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等辅助架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的宏观消费函数形式,并在1963年用收入Y代替了预期收入的现值Ye,生命周期理论的一般形式就变为:

式中:C为消费;A为资产;Y为收入;a、b分别为资产和收入的系数。

如果考虑到资产因素对消费支出的巨大影响,但资产数据难以获得,可引入关系式:

1.1 数据说明

我们的消费函数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其中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收入的数据;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作为消费数据。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消费函数模型中的名义收入和名义消费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我们建模所用的样本空间是1995- 2005年,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本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

1.2 模型估计

根据以上数据,采用SPSS13.0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1)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估计

利用White检验法检验,可知以上模型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性,因此模型参数估计值及参数的有效性检验有效。(采用eviews5.0进行检验)

表1 消费模型模拟的基础数据[15]

从各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来看,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从总体来看,模型拟合优度都比较高,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F检验和D.W.检验;但是在对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时,有部分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2)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中的前期消费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表示前期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现期消费减少0.485个单位,这一点似乎和杜森贝里的“棘轮效应”相矛盾;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过高,甚至超过了1,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出现了负储蓄,这似乎与人们的普遍认识有较大差距。

1.3 模型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以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1.3.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在样本期中,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表现出如下的特性:在影响城镇居民当期消费的各因素中,当期收入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其回归系数也基本符合现实情况;滞后一期的收入和滞后一期的消费对当期收入的影响均没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在前期消费增加的情况下,会使得当期消费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在城镇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使得城镇居民的风险意识加强,预防性储蓄倾向偏高。从1996年5月份以来,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国内消费需求仍然疲软。实际上,这一时期,处于上扬趋势的储蓄比率屡创新高。其结果是,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 61.3%降至1998年创纪录的新低 58.1%,而居民消费率从50%降至 46%。居民消费的疲软也同样被不断下降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 (从1996年第一季度的24%降为 1998年第三季度的7.5%)所证实[10]。前期收入的显著性偏低的原因,可能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储蓄倾向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人们不愿去消耗存款,而仅以当期收入水平来决定当期消费,只有在当期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情况下,才会动用储蓄。对于给定的任意收入增长水平,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将试图保持更多的谨慎储蓄存量。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一生平稳的分配收入,如果某一期的消费超过了预期消费,消费者就会减少下一期的消费以弥补上期多消费的部分。

1.3.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农村居民在模型中反映出来的MPC远远大于1,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农民的纯收入中统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并不包括自给自足的实物部分;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性消费支出中既包括现金支出,也包括实物支出[15]。②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且大量商品开始涌进农村市场,在追求生活质量及消费品多样化的需求下,表现出极大的购买欲望是有可能的。③在城市化进程及教育扩招的形势下,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些人的收入水平较之在农村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们通过一种依靠“亲缘”关系的转移路线,把大量收入转移回农村的亲戚朋友中。

2 结语

本文借鉴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采用1995-2005年的数据对其进行拟合检验,虽然拟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却促使我们深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为更好地估计中国的消费函数创造了条件,从对模型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原因都是现实存在并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目前,中国内需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首先,从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原因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拉动城市居民的消费,就需要从减少城市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入手。其原因在于,不确定性的减少将使消费增长路径下移,从而降低目标财富比率和预期消费增长率。[10]对此,可使用一些政策手段,如,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强宏观经济系统的应变和抗风险能力,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增强城镇居民对未来的信心等。

其次,对农村居民而言,他们的购买欲望很强,因此想要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关键在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村信贷环境上。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宽农民的征收渠道,减少对农民增收的不合理税费等。同时,解决农村居民有钱没地花的问题,开拓农村市场,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改善了企业的生存空间。

当然,本文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如没有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可采用更精确的计量方法等,这些都可作进一步的探讨。

标签:;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分析与比较_消费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