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及研究范式_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与研究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表征论文,特征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068(2014)03-004807

      自我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结构,在人格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自我既是独特的又是社会的,自我与他人的交往是自我发展的推动力量。[1]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不仅仅将他人视为镜子,简单地认为他人像我们一样思考,还会将他人相关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Ashmore和Ogilvie提出了自我—他人表征的概念[2]282-297,用以描述自我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3]。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自我—他人单元是对过去和当前人际交往的内化,这种内化融入自我之中,形成了他人世界中我们存在的基础,提供了过去和当前相互交往经验的连续感。Beer和Ochsner认为人际知识即自我—他人关系的知识是社会认知的三大重要成分之一,并认为自我相关性评价和他人心理表征都依赖于使用当前背景和记忆输出信息的推理,这些当前的背景和记忆输出与社会认知的心理描述有紧密的联系。[4]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者可以通过被试对自我相关认知任务和他人相关认知任务来推断自我和他人进行交往时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对自我—他人表征的研究和测评也是基于这一基本的思想。本研究主要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和研究范式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

      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个体的发展早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内在联系可能正是我们可以辨别出他人的原因。[1]自我—他人表征在婴儿发展的早期表现为自我—客体表征,而这里的客体常常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婴儿的主要抚养人。Ogilvie和Ashmore指出婴儿早期的自我—母亲(主要抚养人)(self-with-mother或self-with-primary-caretaker)经验是自我—他人经验集合最重要的部分。[2]随着婴儿发展和他人关系的发展,自我—他人交往中的他人包括父亲、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以至任何人。内化的自我—他人表征形成和起源于童年期,通过为后来自我—他人经验的发展提供无意识的建构框架。[2]费尔贝恩指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对儿童来说,母亲是最为重要的客体,母婴关系也由此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5]有研究者认为Baldwin的理论为探索早期的自我—他人关系提供了指导。[6]该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区分的过程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是逐渐发展的,并且是在社会环境中以行为的方式体现的。[7]

      研究表明自我和交互调控的特征模式来自早期的相互交往结构,它为自我和客体表征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8]在前符号期,被表征的内容就是动态交往过程本身,双方时时刻刻都在相互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或者是动态的表征。研究还发现早期交互作用结构组成经验的争论是以转换模型为基础的,在这个转变模型中,存在连续不断的转变和结构重组,发展是一种积极重组的常态。而Nielsen,Dissanayake和Kashima对自我图像(self image)和镜像自我识别(mirror self-congnition,MSR)的关系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显著(婴儿自己的图片和另一位婴儿的图片有显著差别)条件还是不显著条件(婴儿自己的图片和另一位婴儿的图片无显著差别),婴儿都显著偏爱自我图片。[9]这个研究暗示着婴儿对自我图像的兴趣是自我识别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采用归属类别任务考察了4~9岁儿童的自我—他人分化,发现5岁儿童能够显著区分自我物品和他人物品,7岁儿童在记忆自我参照的特征词上要显著地高于熟悉人条件。这表明童年中期的儿童具有了自我参照评价的能力,能够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10]

      在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个体表征的发展依次表现为:非概念表征、概念表征、句子表征、元表征、迭代的元表征。[11]越向后发展,自我表征的水平越高。其中,非概念表征的显著特征是主体能够进行分类;概念表征的特征是主体不仅能够进行分类,还根据事物的状态进行组合;句子表征的特点是主体不仅能进行分类和组合,还能进行原因分析;元表征的特点是主体除了前面的功能外,还能够对他人的心理进行推断;迭代的元表征的特征是主体能够从另外一个人的视角对事情进行推理,即二级信念归属推断。而Gisela提出了动态整合模型,认为通过将作为自我和客体关系的皮亚杰的表征概念扩展到自我和他人关系来整合自我和他人的两个方面。[12]另对156名大学生被试的实证研究揭示了自我表征的认知情感复杂性的五水平说,即动态的主体内的表征、主体内的倾向于系统的表征、制度上的—系统内的表征、背景的—系统内的表征、动态的—主体内的表征。每个水平都代表自我和他人越来越复杂的表征,同时不断增加的自我和他人的情绪分化与自我对常模和共同价值的偏离。

      二、自我—他人表征的研究范式

      尽管自我—他人表征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成人的大多数时间来说,自我—他人表征有足够的稳定可以被有效测量。[2]据此,研究者对自我—他人表征的测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构了不少研究范式。对以往研究的系统梳理发现,自我—他人表征研究的主要范式有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TOM(Theory of Mind)研究范式、MIO(Mommy and I are One)典型程序、IOS(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问卷法。下面对这些研究范式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是由Rogers等人首先提出来的,是指对我们特质的表征知识是否显著地区别于他人特质的表征。[13]最初的研究范式包括四种不同条件的加工任务:条件1的任务为判断组成词语的字母的大小;条件2的任务为判断该词语与另一个词语是否押韵;条件3的任务为判断该词语是否与另一个词语是同义词;条件4的任务为判断这个词语是否是描述被试自己。编码结束后,给被试一张空白纸,让被试尽可能地回忆出实验任务中记住的词语。结果表明,和语义组相比,自我参照组的表现更好。后来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考察重点对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进行一些修订,现归纳如下。

      (1)实验条件为自我参照条件、他人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字母识别条件。Fossati等人采用该形式考察了情绪自我,实验包括三种条件:在自我参照的加工条件下,要求被试想一下每个特质是否描述他们;在他人参照的加工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刺激是否描述一个期望的特质;在字母识别控制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该词是否包含特定的靶字母。结果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在大脑两半球的背内侧前额叶皮质出现了激活,而在他人参照条件下,在边侧前额叶区域出现了激活。不论词的效价,右半脑的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自我参照条件下所特有的,尽管积极词汇比消极词汇会产生更大的激活。[14]对自闭症群体的研究发现,前额叶腹侧在加工自我和他人信息时有同等强度的激活,而扣带回中部在他人参照条件比自我条件有更大的激活。[15]Moutoussis等人系统梳理了此范式的研究进展,认为自我参照任务的功能有助于预测和最优化社交互动。[16]

      (2)实验条件为自我参照条件、母亲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语义条件。张力等人采用fMRI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中国文化对自我概念的影响。[17]实验1采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形式1,即实验条件为自我参照条件和他人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语义加工条件。实验2运用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的形式2,实验条件为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语义加工条件。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无论在记忆成绩上,还是在自我觉知程度上,中国人的母亲参照加工与自我参照加工都非常类似。当和他人/语义比较时,自我参照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当和母亲比较时,自我参照并不激活内侧前额叶,这暗示了母亲可能和自我共同分享了这一区域。这一研究结论也得到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研究的支持。Vanderwal等人采用fMRI研究了20名正常大学生的自我参照信息加工的脑机制。[18]实验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自我参照研究范式,实验条件包括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词语辨别,即判断词语中是否包括某一字母。结果发现自我参照信息加工和母亲参照信息加工中存在一些共同激活脑区,包括额上回中部、左侧额下回、双侧的颞极、左侧颞上沟和左侧楔前叶,但是母亲参照信息加工要比自我参照信息加工条件在双侧颞极区激活要大。第二部分采用社会归因任务,即推断抽象人物的心理状态,结果表明在抽象他人参照加工和自我参照加工在双侧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额下回和楔前叶存在重叠的激活脑区。这表明自我和母亲可能共享着某些神经机制。

      (3)实验条件为自我参照条件、他人参照条件,控制条件为静息状态。将静息状态作为基线的优势在于作为所有实验中的参照,同时也是一种不太了解的心理状态,因为无论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还是个人内部都是变化的。[19]如D'Argembeau等人以静息状态(要求被试放松,不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思考)作为基线,分别对自我参照条件(反省自己的人格特质)、他人参照条件(反省另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和社会参照条件(反省社会观点)下的任务进行PET扫描,结果显示,和静息状态相比,反思性任务的操作与内侧前额叶皮层、左前颞中回、颞极双边、右小脑血流量的增加有关,而在右前额区和右侧及内侧顶叶区则出现了血流量的降低。研究还发现腹内侧前额皮层(VMPFC)在自我参照的反思任务比在其他两种反思任务下有更多的活动性,其展示了在静息状态和自我参照任务中的共同激活区,也展示了脑代谢与自我参照加工量的相互关系。[20]这暗示着VMPFC在表征与自我有关的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另有研究发现基线条件下的特定脑区的激活程度要比活动状态下要大。如Wicker等人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脑区激活差异,结果发现当被试的注意集中于外部世界而不是内部状态时,内侧前额叶皮质展现出较低的活动性。相比而言,该区域的活动性在静息状态下比在外向关注和内向关注条件下都要大。[19]这可能暗示着自我—他人表征与特定脑区间并不只是线性关系,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的表征可能有更为复杂的神经机制作为基础。这也表明通过相减法获得激活脑区在测量自我—他人表征的脑机制上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此外,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被试在不同参照条件下都能够很好地从参照者的视角来完成相应的认知加工任务,而被试在相对较简短的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高效地完成不同的角色转换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加工实验任务?怎样来检验被试完成的程度和质量?这些至今仍然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

      (二)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在心理理论研究范式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条件,一种是对他人的心理感应、意图、动作预测,另一种是单一的物理逻辑。[21]因此,结果可以通过对他人或自我的自传式回忆的需求增加来解释,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有关他人人格的表征,进而推论他人的思想和行为。Vogeley等人采用fMRI研究了自我描述和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描述是否具有相同的神经机制。[22]研究基本程序是让被试阅读一些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情境。在心理理论条件下,故事关注的是其他人,然后回答关于这个人的行为、信念和观念的问题;在自我条件下,被试读一些类似的故事,然后回答一些关于自己行为、信念和观念的问题。在基线条件下,既不采用第一人称,也不采取第三人称,基线激活要从自我条件和心理理论条件中去除掉。研究结果发现心理理论增强前扣带回皮质和左半球的顶颞结合区皮质活动,自我则增强了右半球的顶—颞结合部和前扣带回的神经活动,而心理理论和自我的交互作用则激活了右侧的前额叶皮质。

      另有Mitchell,Macrae和Banaji采用fMRI运用心理理论任务考察了15名右利手大学生在自我和他人重复(他人与自己相似)与自我和他人不重复(他人与自己不相似)时如何进行心理状态的推论。[23]结果发现对相似他人的心理化激活了与自我参照思维相关的前额叶皮质的腹内侧区域,而对非相似他人的心理化激活了前额叶的背内侧区域。这表明对他人和自己心理内部工作方式的意义上重叠的独特觉知,使得人类可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来推断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心理理论研究范式不同于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提供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推断的情境。这样对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的表征可能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该范式在自我—他人表征的应用还不多见。

      (三)MIO典型程序

      MIO典型程序主要用于测查自我与母亲(他人)关系表征对于个体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MIO扩展为DIO(Daddy and I are One),[24]但其标准的形式是一般包含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材料为“Mommy and I are one”形式的句子,鼓励被试将自己童年的重要抚养人与句子联系起来;控制组的材料为“People are walking”形式的句子。材料呈现后,对两组被试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IO的启动效果较好。[25]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大量的研究发现对被试进行MIO的启动或激活能够有效地改善自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如Bruchhauser和Karen以100名学生为对象考察了一体想象(oneness imagery)、MIO阈下激活和对父母的认同对情绪、自尊和男女一体(oneness of men and women)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控制条件和DIO条件相比,MIO条件下的男学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大的一体化想象和自尊。和MIO条件和控制条件相比,DIO条件下的女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大的一体化想象和自尊。研究还发现当接受相同的父母刺激时,对父母认同更多的女学生会比认同较少的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24]而Legrand和Ruby采用修改后的MIO(修改有三处,为实验启动的对象主要是伙伴;实验设计中比较了两重性条件和单一条件下异同;被试经常和伙伴联系的名字为阈下启动的刺激),以365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5个实验。实验将呈现5ms的M和I刺激与5ms控制刺激进行比较。在呈现这些刺激后的7~14天内让被试完成自我—母亲相似性和其他变量的测量,结果表明在整个无意识条件下,当被严密监控的活动刺激诱发社会刺激和行为证据的图式进行加工时,这些启动刺激就会产生复杂的、持续的效应。[26]上述研究表明,MIO典型程序在对自我—母亲表征中应用较广,其研究范式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验证。但是该实验范式也存在着应用范围有限、测量的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等问题。

      (四)IOS问卷法

      IOS是Aron等人编制的,用以测量亲密关系。[27]该量表的主要假设是在亲密关系交往中,自我倾向于将亲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认同视为自己的,并将其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后来该量表的测量范围扩展到了其他类型的关系,如移情关系。在IOS量表中,要求被试从一系列类似韦恩图的图形中选出最能描述他们关系的图片(见图1),这些类似韦恩图的图形分别表征着两个圆的不同重叠程度。因此,每个图形的总面积是不变的(随着两个图形的重叠,直径也在重叠);重叠的程度是线性推进的,形成一个7级等距量表。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8]

      

      图1 自我—他人关系

      Medvene等人将IOS视为亲密关系的集合体,作为我性(weness)的指标。[29]研究以IOS为研究工具,考察了我性感在公正和满足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高水平的我性或认知相互依靠上,公正和满足存在较弱的相关。在特定关系中,IOS与自我表露与关系满意度和关系承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IOS与自我表露之间则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我展露是IOS与关系承诺间的中间变量。[30]另对483名大学生完成了有关亲密关系的调查发现,62%的有浪漫关系,23%的有一个亲密的朋友,15%的有个配偶,这也验证了IOS量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而国内学者张洪和王登峰对中国大学生的亲密关系研究发现IOS量表的文化差异和不能有效地区分中国大学生与恋人的亲密程度。[31]

      三、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和测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如自我—他人表征是由早期自我—母亲(主要抚养人)表征发展而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是自我—他人表征研究的重要方法。从对以往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还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一)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过程

      自我—他人表征不仅强调自我的哪些部分参与了与特定他人的人际交往,还强调自我—他人经验是怎样组织的。因此,自我—他人表征为自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一致认为自我—他人表征是由早期的对自我(婴儿)—他人(母亲)表征发展而来的,那么,自我—他人表征发展有怎样的规律?自我—他人表征是早期的婴儿—母亲表征在范围和内容上的扩展,还是婴儿—母亲表征的“蜕变”?有研究表明,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13]、自我意识水平[12]、表征情境[32]、任务难度[33]和任务类型[34]等都对自我—他人表征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对自我—他人表征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35-36]那么,除此之外,在自我—他人表征发展中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未来研究进一步解决。

      (二)研究范式的整合和创新

      以往对自我—他人表征的研究范式(方法)为自我—他人表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我—他人表征的广泛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范式(方法)也存在着某些缺陷,突出表现为自我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对他人表征主要是依据他人提供的信息,还是自我个体经验中已有的经验,还是两者都有?如果两者都有,那么这两类信息在自我—他人表征中各自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已有研究指出尽管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具有某些共享的神经结构,但并不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的神经生理结构是完全对等的。[37]另外,自我—他人表征强调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对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的加工及其与个体已有经验的联结方式,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人际交往背景(情境)的操控还不是那么充分和有效。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和研究者如何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主体信息进行有效测评等应该成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往研究范式上的另一大局限是过多关注视觉刺激的加工而忽视了其他感觉类型刺激的加工。近年来有研究者采用听觉任务[34,38]和痛觉任务[39]考察了自我—他人表征,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为多通道信息加工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40]

      最后,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对自我—他人表征更深入和精细地研究。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范式、心理理论研究范式和MIO典型程序能够有效地控制额外刺激对于信息加工的干扰,相对精确地考察自我相关表征和他人相关信息表征关系和特征,但是其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有限。将他人包括进自我(IOS)测量法可以大规模地考察自我和他人关系特征、易操作,但其也无法摆脱问卷法测量本身的弊端。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研究范式整合上来进一步考察自我—他人表征的特征和内在神经机制。

      (三)研究群体和内容的拓展

      从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显示,自我—他人表征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对其他群体的关注还不多见。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地位比较特殊,其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认知加工也比较特殊。因此,大学生自我—他人表征的规律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异性。当大学生的自我—他人表征特征作为参照对其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推断时,其缺陷和弊端将不言自明。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特定群体[41]和特定条件[42]下的自我—他人表征,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成果。如杨帅等采用金钱博弈任务考察了人际距离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发现在观察条件下,被试自评与朋友的亲近程度高于同学,在观察反馈负波(oFRN)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自我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此外,亲近的程度与oFRN呈显著相关,表明自我对他人信息表征的替代性体验可能受人际距离所调节。

      另外,自我—他人表征可能不是单维度结构,而是多维度结构。有研究指出自我—他人表征包括知觉到的亲密性和重叠的表征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43目前该领域大多数研究都主要关注对自我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表征,而忽视了其间情绪和情感的重要作用。自我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是如何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呢?这些加工过程与对自我他人思想和行为的加工过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逐一揭开谜底。

标签:;  ;  

自我他人表征的发展特征及研究范式_信息加工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