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鼎惠

(宁安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宁安1574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5例。将采用利他林治疗的患儿作为参照组,将采用奥氮平治疗的患儿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将两组患儿在治疗12周末多动指数总分和行为总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检验,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12周后的行为总分、多动指数总分与TESS总分,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数据不显著,且p>0.05。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参照组患儿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动症患儿予以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具有明显效果,但采用奥氮平治疗的效果相对优于采用利他林治疗的效果,具体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奥氮平;利他林;多动症;临床效果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主要临床症状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注意力不能明显集中,爱动以及易冲动等[1]。有关研究显示,采用奥氮平治疗儿童多动症具有明显效果,但没有对照试验证实[2]。现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例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多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经检查,确诊为多动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15)和参照组(n=15)。实验组患儿中,女性患儿6例,男性患儿9例,最小年龄为5岁,最大年龄为10岁,平均年龄为(7.68±1.72)岁;参照组患儿中,女性患儿3例,男性患儿12例,最小年龄为6岁,最大年龄为11岁,平均年龄为(7.79±1.83)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等指标,计算为p>0.05,无差异性。

排除标准:精神发育不良的患儿、患有精神疾病的患儿、存在焦虑状态的患儿、具有神经障碍的患儿。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儿采用利他林药物治疗,每天服用2次,服用方式为口服,每天服用5~15毫克。对实验组患儿采用奥氮平药物治疗,每天服用1次,服用方式为口服,每天服用2.5~7.5毫克。

并根据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实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均持续治疗12周。

1.3 判定指标

对30例患儿的行为总分、多动指数总分、TESS总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30例多动症患儿的所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两组患儿的行为总分、多动指数总分与TESS总分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经计算,数据呈现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多动指数总分和行为总分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多动指数总分和行为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具体详情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12周后的行为总分、多动指数总分与TESS总分

实验组患儿的在治疗12周后的行为总分(15.2±9.3)分、多动指数总分(12.5±2.7)分与TESS总分(10.4±4.6)分;参照组组患儿的在治疗12周后的行为总分(20.7±10.4)分、多动指数总分(13.9±3.5)分与TESS总分(10.8±3.7)分;经统计学检验,t=1.5267、1.2266、0.2624,p值均>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2.3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儿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1/15);参照组患儿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3/15);经统计学计算,X2=1.1538,p=0.2827>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3. 讨论

为了长期有效的治疗儿童多动症疾病,需对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多动情况进行控制[3]。临床一般长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起效快、易操作的治疗方式。利他林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的作用,主要对大脑神经细胞间隙释放去甲肾上腺激素,进而避免发生重吸收,进而防止去甲肾上腺激素的失活,增加细胞间隙去甲肾上腺激素的增加[4]。集中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活动减少,起到改善患儿行为的目的。如长期服用利他林药物治疗,可发生不良反应,如头昏、恶心、失眠、心率加快、食欲不振等,严重者会依赖此种药物。6岁以下儿童,伴有癫痫病、抽动症状的患儿不得使用利他林进行治疗[5]。

本组研究可知,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多动指数总分和行为总分与治疗后相比较,明显高于治疗后,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在治疗12周后的行为总分、多动指数总分与TESS总分相比于参照组患儿,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运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不明显,经计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本组研究结果与唐敏,谭琼,黄瑛等[6]文献结果相一致,证实:采用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无明显差异,对于行为障碍的改善,奥氮平效果要好于利他林;奥氮平治疗多动症可长期有效的控制患儿抽动情况,且不会产生依赖感。利他林具有较快治疗效果,经治疗1周时,就可观察治疗效果,停药后,治疗效果消失。

综上所述,对多动症患儿予以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病症,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采取何种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还需根据患儿的基本情况予以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洁兰.奥氮平与哌醋甲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5(17):3827-3828.

[2]王乐男.利培酮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37-38.

[3]郭云龙,楚凤军,陈秀梅等.利培酮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对照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4):105-105.

[4]俞国平.辨证法联合西药制剂治疗儿童多动症65例[J].中国药业,2013,22(2):87-88.

[5]李高照.自拟宁神汤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5(9):68-68,69.

[6]唐敏,谭琼,黄瑛等.利他林治疗对儿童多动症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2):240-242.

论文作者:李鼎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  ;  ;  ;  ;  ;  ;  ;  

奥氮平与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鼎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