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模式_政治论文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模式_政治论文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非公有制论文,新模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别国企的功能定位

这些年来,在一些党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中,普遍流行这样一种看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也应像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一样,在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且认为这是中央的要求。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无论是代表大会的报告还是党章,都没有提出这个要求。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着重号为引者所加)“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同于国有的和集体的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党组织的具体设置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要根据企业特点来进行,要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1]。这里讲得很清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在职工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与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仅适用范围不同,而且基本内涵也不同,决不可以混淆。为了贯彻落实这次讲话精神,2000年10月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在广大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具体职责有八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提法并没被十六大采纳。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时指出:“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十六大党章也作了与报告完全相同的表述。不难看出,这个表述关键词是:引导、监督,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功能定位是完全不同的。虽然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都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是贯彻执行的形式,也就是各自的功能定位却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引导和监督来贯彻,后者是通过参与重大决策来贯彻,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所谓在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提法本身也很难成立,因为按照中共中央正式文件历来的解释,政治核心作用的最主要涵义是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包括人事任免的决策,在不可能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情况下谈政治核心作用是没有意义的。由此看来,十六大没有沿用原来的提法是完全正确的。引导和监督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以代表大会报告和党章的郑重形式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的科学定位,是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之所以不同于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最主要的是因为企业的所有制关系,也就是产权关系不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代表国家的各级政府,而政府又都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运作的,这种所有制关系及领导体制决定了国有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通常会以所有者身份处于企业权力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但非公有制企业就不同了,由产权关系所决定,非公有制企业的所有者是个体工商户,或是私营企业主,或是港澳台投资者,或是外国投资者等,在这些企业的重大问题由业主决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如上所述,产权结构决定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同的产权形式必然要求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党组织的不同活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务工作者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业主的积极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创造出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新模式,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若干实践模式是:

(一)“一点三为”模式。这是近几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许许多多党建新模式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典型意义的一种实践模式。这个实践模式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的。所谓“一点”,就是要批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即把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和党的建设的结合点;所谓“三为”,就是围绕这个结合点,党的工作要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外商所理解。许多地方和单位在学习和借鉴天津原创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点四为”模式。所谓“四为”是:组织设置能为企业所接受,功能定位能为业主所理解,活动内容能为党员所欢迎,活动形式能为员工所认同。无论是“三为”还是“四为”,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结合点找准了,双方就能达成共识,企业党的工作就能得到业主或外商的理解和支持,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三为”或“四为”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个结合点展开的,是结合点的贯彻与落实。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创时期,许多外商由于对党的工作缺乏了解,他们认为:我办的是企业,不是搞政治的,因此不聘用党员。为了消除外商的疑虑,党组织反复向他们说明,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企业党组织要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促进企业发展;不断提高效益是外商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组织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外商终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从而也就为在外商投资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三个围绕”模式。这是在综合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具体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模式。所谓“三个围绕”,即围绕经济抓党建,围绕群众抓党建,围绕选民抓党建。这种实践模式的产生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不可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社会基层单位的直接选举日益扩大的情势下,这种实践模式就成为企业党组织拓宽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了。有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在谈到实践“三个围绕”的体会时说,围绕经济抓党建,是新时期党组织的生命力之所在,离开经济建设,党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都是通过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体现出来的,成功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都是通过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最终确定了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的,这是企业党的建设中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围绕群众工作抓党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更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江泽民曾经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意义。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都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企业设立党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最近,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国内一家著名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党委书记,把他们抓党建的经验概括为三句话: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遇到困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平时做好群众工作。有的单位把“三个围绕”进一步具体化为“五个通过”:一是通过做好群众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二是通过做好稳定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三是通过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四是通过做好人力、人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五是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

(三)“四个结合”模式。这种实践模式实际上是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点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国内某地一个著名开发区创造的。“四个结合”是:第一,目标的结合,党的工作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第二,资源的结合,企业需要借助和依托党组织的各种资源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样党组织也需要借助和依托企业的各种资源来加强自身的建设;第三,人才的结合,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党员,同时也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骨干;第四,管理的结合,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应当渗透和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去,努力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四个结合”的本质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不能想当然另搞一套,更不能把国有企业党的工作那套并不成功的模式照搬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去,否则就会阻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四个结合”,这个开发区提出,要确立服务、促进、引导的党组织功能定位新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是服务,只有在服务中才能促进发展,只有在服务中才能正确引导,把引导和促进寓于服务之中,这是对党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组织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领导者,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者,这种角色和功能的巨大转变,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为了贯彻这种新的理念,这个开发区还提出了党组织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坚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对党员的管理,有利于党的生活的正常开展;在活动形式上应当坚持:以业余、小型、多样为主。

(四)“作用地位”模式。所谓“作用地位”模式,就是靠作用赢得地位的发展模式,这是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走向成功之路的一条重要经验。某市创造的“一为三位”模式就生动地体现了这条经验。所谓“一为”,即靠作为赢得地位,为此必须做到三条: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上不缺位,在企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上不错位,在处理同厂长经理的关系上不抢位。他们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应当把引导和监督企业合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通过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某地一家大型私营企业的党支部书记,在谈到她们抓党的建设的体会时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坚持讲作用、不讲地位的指导思想。虽然这个提法有待进一步商榷,但她表达的要靠作用赢得地位的思想却是应当肯定的。不仅非公有制企业,就是公有制企业也是一样,党组织的地位不是写到党章、宪法上就能完全解决的,如果在实践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没有什么作为,那么无论法律、法规怎么规定也无济于事;反之,如果这个党组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那么它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在沿海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老板纷纷要求在他们企业成立党支部,要问为什么,老板们回答说:因为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企业。

三、逐步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定位是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所谓正确定位,就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只有正确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才能正确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种功能定位是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不可能像国有企业那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只能像十六大报告和党章所说的那样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这同样也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性质所决定的。但不少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至今仍然漠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像国有企业党组织一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当前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认真纠正。

(二)全面理解党对非公有制企业领导的科学内涵。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不是企业的政治核心,不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怎样体现党对企业的领导?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好像领导就是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指手划脚,否则就不是领导了,这种观念必须改变。邓小平早就说过:领导就是服务。综合十六大报告和党章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央多年来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党对非公有制企业领导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照章纳税;鼓励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实现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搞高经济效益;团结和凝聚广大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边缘化应作具体分析。不可否认,与国有企业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党组织处于企业权力中心的状况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确实有被所谓边缘化的问题。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必大惊小怪。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党组织处于企业权力中心的做法,早巳被实践证明并不成功,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改革;第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否则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第三,党的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是企业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不能只考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而不考虑最终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整个党的执政地位以及由综合国力所决定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否则就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了;最后,从更高层次上讲,社会结构由政治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经济二元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否则经济就不可能摆脱附庸地位而顺利向前发展。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群众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原因。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加强群众工作;从特殊意义上说,在非公有制企业更应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第一,这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性质所决定的;第二,这是由非公有制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从业人员在整个工人阶级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据20世纪90年代末期统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呈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有些沿海省份甚至出现非公有制经济超过公有制经济的情况。与此相联系,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已经由改革开放初的1.4亿人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00万人,国有、集体和其他公有企事业单位(含公务员在内)共有职工1.2亿人。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也已达到1.2亿人(注:新华社2000年1月4日电,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3300万户,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另据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目前外资企业的中方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300万人。),这种情况决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工作,不仅对于巩固党的经济基础,而且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  ;  ;  ;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新模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