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高质量跨过“高门槛”

依靠高质量跨过“高门槛”

一、靠高质量跨越“高门槛”(论文文献综述)

庞磊,朱彤[1](2021)在《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质量效应分解与指数测度——来自扩展IDP模型的中国实证》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1979—2020年以及历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双向直接投资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扩展的投资发展路径(IDP)模型以及门槛效应模型方法,构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联动发展的双向直接投资指数(TDI),进行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质量效应分解与指数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受到贸易开放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区域沿边的正向推动和环境规制的抑制;双向直接投资增长存在门槛效应,由"低门槛"向"高门槛"迈进,增长方式呈现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态势,双向直接投资增长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中部地区发展稳健,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呈现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相似的发展态势。此外,通过对比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效应,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双向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

李盛楠,许敏,林周周[2](2021)在《研发人力资本效应下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国际知识溢出分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贸易双渠道,采用2007~2018年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研发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实证探讨双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FDI和进口贸易双渠道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显着存在以研发人力资本为双重门槛的非线性特征;随着研发人力资本门槛值的提高,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均先降后升;高技术企业规模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显着为正。

牛镕恺[3](2021)在《吸收能力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原本有赖于传统产业及廉价要素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换,亟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备受政府及学界关注。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其中,对外投资渠道是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升研发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而科技创新方面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关注的重点方面。因此,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中所产生的技术溢出现象以及我国对溢出技术的作用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并且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以及知识溢出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在对技术领先国家投资过程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基于绿地投资以及跨国并购两种主要路径,通过产业关联、人员流动以及技术的学习模仿等方面产生;在对技术滞后国家的投资过程中,OFDI逆向技术溢出主要基于收益反馈、研发费用分摊两种主要途径,通过经营收益提高以及国家间研发经费分摊等方面产生。进一步地,对溢出技术的国内吸收环节的相关作用机制以及吸收能力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本文通过2003-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体规模、投资区位分布以及投资行业分布等三个方面展开相关分析,发现对“一带一路”的投资总体规模不断提升,在2013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当前投资区位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投资排行前列的国家中除了新加坡一个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或转轨经济国家;行业投资中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技术创新类行业比重仍然较低等结论。再次,本文构建实证模型,展开相应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在全国层面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未明显显现,而东中西分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着为正,中、西部则未显现,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其次,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构建门槛模型对区域差异特征进行进一步探究发现,吸收能力指标的提升有利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果的提升,但对外开放程度当前阶段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仍不明显。最后,由于省份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引入空间滞后项,考察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邻近省份的空间溢出效应情况,发现多数门槛变量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值,此外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对邻近省份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所对应的门槛值更高,并得到当前OFDI逆向技术溢出仍以地区内为主。最后,基于本文的现状分析情况以及实证研究结论,提出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引导地区提升对技术的综合吸收能力、对各地区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帮扶、因地制宜开展对外投资以及提升企业自身吸收能力等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的技术反馈效果,从而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王永仓[4](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认为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马颖寅[5](2021)在《中国动画番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中国动画番剧顺势崛起,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成为动画番剧的主要接受、传播和消费群体。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网络动画番剧的前进脚步,国产动画番剧的整体点击量和用户规模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动画呈现以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影视动画,向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动画番剧之间的媒介转向之势。动画番剧凭借其迅猛的成长态势,成为中国动画整体发展的新生代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艺术学学科,以戏剧影视学为研究路径,以中国动画番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亚文化为主要文化语境,以文献研究、个案分析、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本体-审美-文化-展望”为逻辑框架,通过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未来进路四个章节,结合影视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等理论和逻辑推导,对当下的中国动画番剧进行全景式的现象与文化梳理,以及重点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围绕中国动画番剧发展至今的历史轨迹进行全面梳理,把握当下动画番剧的整体现状、成长纬度,窥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动画番剧和中国动画的未来良性发展提出学术性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动画番剧为视角和切入口,正面引导当下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动画如何赋予青少年群体以更多教育和引导意义的启思。

张慧[6](2021)在《民办高校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文中指出当下民办高校的对外合作办学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文章认为,民办高校对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有效吸纳中外双方母体资源和特色的"融合型"特征;民办高校对外办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四化"特点即本土化、特色化、全球化和市场化;"高门槛"推动了民办高校迈向国际化教育新进程。加快对外合作办学的步伐,但也要关注各种层次的对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国际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却在总体上缺乏我国高等教育独到特色而处于混沌状态的边缘,亟待深入探讨。

刘宾[7](2020)在《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关键障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文件,倡导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应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鼓励非政府投资项目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论文以代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测量数据,并据此描述不同障碍因素对于建设单位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影响程度,提取我国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关键障碍因素。研究过程通过阅读整理文献结合代理理论和专业人士的建议,归纳出20个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发放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检验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剔除无效题项,然后将障碍因素概括为政策法规、行业、市场、企业内部4个影响维度共计19个障碍因素。通过权重分析获得各个障碍因素的影响程度,总结出我国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关键障碍因素。文章的最后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思维方式,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对促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落地实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黄伟刚[8](2020)在《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建设不仅能够直接带动资本流入和相关产业发展,其运营亦能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和加快要素流动,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其以实现人和货物在空间的快速通达功能加快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充当着经济发展的快速管道。本研究探究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通过梳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从中发现了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机制——从其直接影响来看,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幅度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吸引注重时序竞争及高附加值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其间接影响来看航空运输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增强城市对FDI的吸引力及提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本研究基于所构建的282个地级行政单位2007年至2017年面板数据集,将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行量化,利用航空连通表征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及利用Moore值在内的多种测度方法计算各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2SLS回归及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回归方法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航空运输基础设施能够显着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依次递进的演化进程,但是该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东部城市的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具有最强的产业升级效应,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城市的产业升级作用则不明显;为检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通过促进FDI流入及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机制,本研究也分别构建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城市FDI流入、技术创新的实证模型及分别以FDI流入和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显示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城市FDI流入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郇翔宇[9](2020)在《FDI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阐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随着FDI不断流入我国,其对国内产业发展以及技术产品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国内融资需求强劲的私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金融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融资约束现象,这使得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FDI作为一种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式,将不可避免地对东道国金融市场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微观与宏观层面梳理了FDI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对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具体来看,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学者针对FDI与东道国金融市场所做的研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其次,本文介绍了FDI与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FDI影响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与宏观机制,提出FDI在一定程度内有助于提升东道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研究假设。再次,本文对我国FDI与区域金融发展进行了现状分析,以数据图表分析的形式对我国FDI流入现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描述性统计;对本文主要讨论的关键指标金融发展进行测算,并从整体及区域两方面对金融发展进一步分析。现状分析表明,我国FDI流入量基本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区域间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不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内部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显着相关性,金融发展水平在邻省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受相邻地区及经济圈的影响程度较大,设定空间计量模型具有说服力。实证结果表明,FDI从整体上能够促进金融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受地区经济转型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FDI在东部地区能够显着地提升金融发展水平,而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FDI并未有效带动当地金融市场发展。门槛检验结果显示FDI对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先负后正的“U”型非线性影响。最后,本文对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合理利用外商投资、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王希元[10](2020)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基础——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发展动能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制度基础是否为新动能提供了有效激励?基于2009—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市场化、政府创新扶持、技术市场发育、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制度因素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市场和政府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是非此即彼,加速市场化进程和加大政府创新扶持均会产生显着促进作用;②促进技术市场发育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显着促进作用;③以贷款余额表示的金融发展并未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着性影响,表明存在金融错配,金融资本并未有效进入创新领域。

二、靠高质量跨越“高门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靠高质量跨越“高门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质量效应分解与指数测度——来自扩展IDP模型的中国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IDP扩展理论分析和待检假设
三、模型设定、指标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和指标构建
        1. 双向直接投资指数(TDI)
        2. 贸易开放度(Topen)
        3. 经济结构(Estructure)
        4. 经济发展水平(Edevelopment)
        5. 技术水平(Tlevel)
        6. 环境规制(Eregulation)
        7. 区域沿边(REGIONit)
    (二)变量选取
四、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效应分解与测度实证检验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2)研发人力资本效应下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3.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门槛变量
    3.3 数据来源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门槛效应检验
        (1)门槛效应显着性检验
        (2)门槛值估计
        (3)门槛值真实性检验
    4.2 门槛效应回归
        (1)FDI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2)进口贸易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3)双渠道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综合分析
    4.3 门槛变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5 结语

(3)吸收能力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逆向技术溢出
        2.吸收能力
    (二)理论基础
        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3.知识溢出理论
三、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机制研究
    (一)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现机制
    (二)吸收能力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机制
        1.吸收阶段的作用机制
        2.吸收能力因素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
四、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规模
    (二)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特征
        1.以区域划分的区位分布特征
        2.以国家划分的区位分布特征
    (三)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特征
五、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基准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2.吸收能力因素选取及数据来源
        3.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三)实证结果分析
        1.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实证研究
        2.吸收能力下OFDI逆向技术溢出实证研究
        3.吸收能力下省份间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业成果
致谢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动画番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
    第一节 动画番剧概念界定
        一、中国动画、中国电视动画、中国动画番剧
        二、“动画番剧”概念、词源基因与衍化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研究范围限定
    第二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发展脉络
        一、萌芽阶段:“草根”式的FLASH动画与“闪客”
        二、早期阶段:“平台搭建”与“多元发展”
        三、转型阶段:动画番剧的“起步”与“蓄力”
        四、发展阶段:“量的爆发”与“格局的成形”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形式表征
        一、丰富多元的类型化题材
        二、以跨媒介改编为特色的文本来源
        三、推陈出新的衍生范式
        四、优势互补的技术形态
    第四节 动画番剧在中国动画全景中的形态管窥
        一、身份:小众向主流衍变
        二、格局:中国动画整体版图的改写
        三、困境:艺术商业之间的矛盾与内容尺度的诟病
第二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总体表征:异域风格影响与本土化特征
        一、日式化风格的影响与效仿
        二、西方科幻元素的注入与融合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本土化风格特征
    第二节 内容形态:“她”视角下的青春物语
        一、青春消费:幼态化的审美趣味与消费诉求
        二、身体凝视:从女性身体符号书写到性别异化
        三、性别取向:唯美色彩下的青春女性题材书写
    第三节 艺术表达:形式、技术与影像功能的风格化呈现
        一、形式体系:跨艺术形态下的差异化表达
        二、技术手段:制作、传播与视觉上的虚拟性
        三、影像功能:动画影像造梦机与精神乌托邦
第三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总体融合性:基于媒介、受众与文化衍变视角
        一、媒介与次元融合
        二、受众扩大化与破圈融合
        三、向主流文化的衍变与融合
    第二节 青春反叛性:基于青少年亚文化基因、现象表征与群体心理
        一、反叛之流变:青少年亚文化的显性基因
        二、反叛之动画番剧现象表征
        三、反叛之生成与群体心理机制
    第三节 大众参与性:基于碎片化特征、媒介赋权和参与式表达
        一、碎片化特征:快感诉求和观影体验
        二、媒介赋权与大众参与性
        三、动画番剧中的参与式表达
第四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未来进路
    第一节 创作与市场
        一、优质内容的多维度开发
        二、跨媒介联动效应的全面激活
        三、受众细分的自觉完善
        四、工业化制作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教育引导与教学实践
        一、迷群画像: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群像
        二、瑕瑜互见:动画番剧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
        三、影视育人: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四、积“微”成着: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基础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思考与展望
        一、引导与塑型:建构第三极文化体系下的新中国动画学派
        二、未来展望:在更迭流变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论文结构思维导图
    附录二:绪论中的图表
    附录三:2011 年-2014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附录四:2015 年-2021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附录五:本文所涉及图片、表格索引
作者简介
致谢

(6)民办高校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办高校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2.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学费较高
    3.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水平有限
二、民办高校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开拓国际视野,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2.将“国外师资与理念”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与管理
    3.多渠道鼓励学生迈出“家门”走向“国际”
    4.设置“高门槛”严把“输出”学生质量关

(7)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关键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与国际咨询企业的差距
        1.3.2 与传统代建制的区别
        1.3.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在我国的实施路径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代理理论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结合
        2.1.1 代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2.1.2 代理理论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1.3 代理理论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商的选择
    2.2 资源依赖理论与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结合
        2.2.1 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基本假设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路径-基于资源依赖视角
第3章 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障碍因素识别
    3.1 障碍因素识别设计思路
    3.2 基于文献研究识别障碍因素
        3.2.1 阅读文献识别的障碍因素
        3.2.2 初步形成的障碍因素列表
    3.3 基于专家访谈识别障碍因素
        3.3.1 专家对于障碍因素的补充
        3.3.2 补充障碍因素列表
        3.3.3 专家剔除无效障碍因素
    3.4 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障碍因素清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分析描述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样本分析
    4.3 统计数据描述性分析
        4.3.1 答卷信度检验
        4.3.2 答卷效度检验
    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4.4.1 数据降维处理
        4.4.2 探索性因子提取和命名
    4.5 关键障碍因素分析
        4.5.1 均值分析
        4.5.2 权重分析
        4.5.3 关键障碍因素识别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完善政策法规
    5.2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5.3 出台招标文件范本
    5.4 扫除企业转型全过程咨询障碍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1.2.1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1.2.2 交通基础设施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机制梳理
    2.1 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2.2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文献梳理
    2.3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文献梳理
    2.4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分析
        2.4.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机制
        2.4.2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机制
    2.5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2.5.1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机制
        2.5.2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影响机制
    2.6 小结
第三章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测度
    3.1 交通基础设施的测度
    3.2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测度
    3.3 基于ACQI方法的航空运输基础设施测度
        3.3.1 ACQI方法的介绍
        3.3.2 ACQI方法的改进
    3.4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分析
第四章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4.1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4.2 理论模型及其推导
    4.3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构建
    4.4 描述性统计
    4.5 基准计量的回归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6.1稳健性检验1
        4.6.2稳健性检验2
    4.7 小结
第五章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机制检验
    5.1 间接机制一:航空运输基础设施通过促进FDI流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5.1.1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FDI的理论梳理
        5.1.2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构建
        5.1.3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FDI的回归分析一
        5.1.4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FDI的回归分析二
        5.1.5 以FDI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
        5.1.6 小结
    5.2 间接机制二:航空运输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5.2.1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机制梳理
        5.2.2 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构建
        5.2.3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一
        5.2.4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二
        5.2.5 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
        5.2.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继续加强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6.2.2 因地制宜建设航空运输基础设施
        6.2.3 加强航空运输基础设施与城市互联互通建设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航空运输基础设施指数值
作者简介

(9)FDI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研究
        1.2.2 国内学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2.1 FDI相关理论
        2.1.1 FDI区位选择理论
        2.1.2 FDI产业集聚效应
    2.2 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2.2.1 金融发展的演变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FDI影响金融发展机制分析
        2.3.1 微观机制
        2.3.2 宏观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DI与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FDI现状分析
    3.2 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2.1 金融发展的测度
        3.2.2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3.2.3 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
    4.2 空间面板实证分析
        4.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4.2.2 空间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4.3 门槛检验
        4.3.1 门槛模型构建
        4.3.2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合理利用外商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2.2 改革完善金融体系,不断提高融资效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10)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基础——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2.1 市场化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2.2 政府创新扶持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2.3 技术市场发育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2.4 金融发展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2.5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
3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3.1 门槛模型设定
    3.2 门槛值估计与检验
    3.3 变量选取
        3.3.1 被解释变量
        3.3.2 解释变量与门槛变量
        3.3.3 控制变量
    3.4 样本与数据来源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1)门槛效应显着性检验结果。
        (2)门槛值真实性检验结果。
    4.2 门槛回归结果分析
        4.2.1 市场化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
        4.2.2 政府创新扶持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
        4.2.3 技术市场发育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
        4.2.4 金融发展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
        4.2.5 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与启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四、靠高质量跨越“高门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双向直接投资增长质量效应分解与指数测度——来自扩展IDP模型的中国实证[J]. 庞磊,朱彤. 中国流通经济, 2021(11)
  • [2]研发人力资本效应下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 李盛楠,许敏,林周周. 管理学报, 2021(09)
  • [3]吸收能力视角下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D]. 牛镕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5]中国动画番剧研究[D]. 马颖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民办高校对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 张慧.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3)
  • [7]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关键障碍因素研究[D]. 刘宾. 天津大学, 2020(02)
  • [8]航空运输基础设施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黄伟刚.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9]FDI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D]. 郇翔宇.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制度基础——基于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J]. 王希元.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06)

标签:;  ;  ;  ;  ;  

依靠高质量跨过“高门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