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景颇族研究综述_景颇族论文

近年来我国景颇族研究综述_景颇族论文

近年国内景颇族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颇族论文,近年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景颇族研究是云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本文拟就近年关于景颇族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后,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一、社会形态研究

(一)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研究。关于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景颇族山官制的研究方面,且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华世銧《试论景颇族的山官制度》(《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认为,“山官”是景颇族社会组织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种政治制度,其特点为:“官有官种”,只有官种才能当山官;山官均为世袭;供有“拾滴”鬼的山官才是正官;山官与百姓之间有尊卑之分等。该文还就山官的婚姻和丧葬进行了论述。龚佩华、史继忠《景颇族的山官制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则认为:景颇族的山官制度发展极不平衡,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笼统地谈山官制度是毫无意义的。该文将景颇族山官制度分为萌芽时期、幼年时期、成熟时期、晚期和消亡时期。该文是近年论述景颇族山官制度的文章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篇。龚佩华还于1988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景颇族山官制度社会研究》一书。桑耀华《景颇族山官问题初论》(《民族学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则对传统的景颇族山官和山官制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第一、凡学术界提及景颇族头人时,都统称他们为“山官”;当涉及解放前景颇族的社会性质问题时,也常用“山官制度”来表述,对此,我是不同意的。第二,景颇族是由于和他们比较接近的汉族,依据其居住在山头的特点,称他们为“山头族”;对他们世袭头人(酋长)则称“山官”,具有“山头人的官”的含义。由此可知,山官是对“住居山头民族的官”这种现象的表述,并不是景颇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专有名词。第三,同样是山官,他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地位悬殊很大,有的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有的则是地主、富农的长工。因此,笼统地称他们为“山官”,便不能区别他们各自的阶级属性。至于由此而引伸出来的“山官土地所有制”和“山官制度”,那就更不容易使人清晰地了解它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相适应了。针对桑耀华先生一文,龚佩华《景颇族的山官和山官制度》(《民族学研究》第八辑,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则指出:政治制度与经济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有所区别。山官和山官制度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任何“形象的俗称”,也不是什么“引伸出来的”名词。该文从山官和山官制度的名称由来、山官和山官制度的上限和下限等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此外,论述景颇族山官和山官制度的论文还有:杨毓才、刘达成《景颇·佤族的部落酋长制》(《思想战线》1980年第5期)、龚荫《景颇茶山有无官种》(《思想战线》1979年第3期)等等。

(二)习惯法研究。张福《云南少数民族的原始道德观及习惯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认为:景颇族的习惯法一方面维护财产的私有制原则,另一方面,原始的道德观起着一定的作用,其表现于习惯法中有较大程度的民主性,但它是随着山官制的发展而演变,原始民主性逐渐减少,而成为维护山官制的法律。许鸿宝《略论景颇族的习惯法》(《民族调查研究》1987年第3期),将景颇族习惯法的内容归纳为:所有权、债权法、家庭法、继承法、民刑法、审理与诉讼、神判等七个方面,而阶级性与民主性的相结合是景颇族习惯法的基本特点。宋恩常《景颇族原始习惯规范的蜕变》(《思想战线》1983年第6期),则从景颇族原始习惯规范蜕变为习惯法的前提,保护私有财产是习惯法的主要职能、氏族组织及其职能的蜕变、原始等级的法定化、从血族复仇到同态复仇的变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景颇族的原始习惯规范逐渐蜕变为习惯法的过程。

(三)家长奴隶制研究。桑耀华《试论景颇族历史上的家长奴隶制》(《研究集刊》1983年第一辑)认为:景颇族社会中的奴隶仍属家长奴隶制的范围,其奴隶来源大体是有钱有势的官家,用钱收买个别百姓去其他地区掠夺,拐骗幼童卖给官家;以及抵债、收养孤儿、赎身、从战乱中得来。奴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家务劳动或作为官家婚娶的礼物。该文还就奴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进行了论述。张雪慧《论我国若干少数民族的家长奴隶制》(《民族学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认为:景颇族家长奴隶制发达的显著标志是等级制的形成,分为官种、百姓、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的严格,特别表现在婚姻方面。史继忠《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则认为:景颇族的奴隶制比较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有不同情况。一般说来,国外较发达,国内已经衰萎;景颇支较为显著,其他支系还未发展。

除上述论文外,有关景颇族社会形态研究的论文还有:杨毓才、刘达成《云南边疆民族的氏族、家族、村社制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一文,就景颇族的土地制度进行了论述。桑耀华《论近代景颇族社会的半部落半封建性质》(《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一文,认为:用“半部落半封建”来反映景颇族近代社会性质更恰当些。

二、语言文字研究

近年来对景颇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出版的专著有:戴庆厦、徐悉艰著《景颇语语法》(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岳相昆、戴庆厦编著《汉景词曲》以及徐悉艰等编著《景汉词典》,李晓村、徐桂珍编《景颇族学习汉语文:景汉对照》(以上分别为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1983年版、1985年版),刘潞编著《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和徐悉艰、徐珍桂编著《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均为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德宏州语文学会编《景颇族载佤范文集》和戴庆厦、岳相昆编著《景颇语文常识·汉景文》,朵示拥汤、朵示锐先著《景颇族载佤语文知识》,李振帮等编著《景颇族载佤文读写基础知识》(以上分别为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和1985年版),德宏州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中国社科院民研所编《汉载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

关于景颇语言的系属问题有三种意见。第一,云南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又分为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第二,戴庆厦《论景颇话和载佤话的关系》(《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则认为:景颇族使用两种语言,景颇语和载佤语。景颇语属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佤语同阿昌语一起属藏缅语族载佤语支。这两种语言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差异是主要方面的。第三,徐悉艰《载瓦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又认为:载瓦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缅语支。该作者在《景颇族载瓦语概要》(《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中,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介绍了载瓦语的特点。

关于景颇族的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研所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认为:景颇文、载瓦文是景颇族拼写景颇族语言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该文是外国传教士为了在景颇族地区传教,于十九世纪末创制的。现行的景颇文、载瓦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的。景颇文是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语为基础方言,以盈江县铜壁关区的恩昆话为标准音。而载瓦文则与汉语拼音方案尽量取得一致。1983年又略加改进,它较好地表达了载瓦语的语音特点。赵学先《景颇族从物语到文字的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认为:景颇族在历史上,创制出了世界上独特的“实物表意文字”和“牛皮文字”。十九世纪末正式有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景颇文,尔后又出现了称为“南伯来嗄”的用阿拉伯数字拼写的文字。对景颇文的发展前景,该文认为:随着景颇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一个高度发展、繁荣的景颇文的时代。除了上述论著外,近年学术界还围绕着景颇语和载瓦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发表了不少论文。

三、婚姻、丧葬和宗教研究

(一)婚姻家庭研究。金黎燕《云南民族女性文化丛书·景颇族——树叶信与草桥》(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侧重反映了景颇族女性的婚恋习俗,描述她们恋爱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严格的传统联姻规则、婚嫁程序和她们隆重、庄严、古朴的婚礼场景。同时还反映了景颇族女性传统的劳动、纺织、家庭地位、特别的社会角色以及超越了传统的当代景颇族女性的群体风貌。吴遵林《景颇族婚姻形态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认为:景颇族的婚姻形态经历过由血缘婚到族外婚的转变;群婚到对偶婚,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后,是以父系为主的一夫一妻制核心家庭为其主要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事实上的多妻现象,解放后,多妻现象已不那么广泛。青年结婚方式的特点有:明媒正娶、自由恋爱、抢婚三种。陈克进《景颇族的婚姻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也从择偶之途、婚配原则、结婚方式、婚后诸俗四个方面介绍和探讨了景颇族的婚姻形态。论述景颇族婚俗的论文还有:闵粟《略论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礼俗》(《思想战线》1983年第2期)、蔡家麒《景颇族近年婚俗及宗教信仰考察》(《民族文化》1987年第4期)、肖家成《景颇族的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民族学研究》第五辑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等。此外,在近年出版一批研究少数民族婚姻和风俗的专著中,也有专章论述景颇族的婚姻家庭。

(二)丧葬研究。刘扬武《尊卑分明的景颇族丧葬》(《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认为:景颇族的丧葬是土葬、火葬和天葬三种葬式并存,旧社会还有殉葬。凡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实行土葬,不正常死亡的实行火葬,儿童夭折就天葬,流产死亡婴儿用荀叶包裹放在树枝上;生一个死一个,死到第三个就把婴儿砍成几块丢弃。解放前大山官死了用奴隶陪葬叫殉葬。从这并存的多种葬式中不难看出死者有尊卑之分,土葬是在景颇族葬礼中的最高等的,但也有五种不同的等级,也有尊卑之分,主要是尊敬、羡幕长寿老人的美德。该文着重介绍了景颇族最隆重的土葬。此外,杨知勇等编《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也对景颇族的丧葬作了详细的研究和介绍。

(三)宗教研究。蔡家麒《论景颇族原始宗教》(《民族调查研究》1987年第4期)认为:景颇族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是反映了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种种征状。其原始信仰与崇拜已经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发展到鬼魂观念。认为人世间各物各事无不存在着鬼魂,各种鬼魂造成人们的凶吉祸福。这种于现实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鬼魂观念是景颇族原始信仰与崇拜的核心。凯锋《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与文化》(《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1期)也认为:鬼魂信仰反映了景颇族原始的宗教观念。宋恩常《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习俗》(《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则从反映崇拜自然力的农业祭祀、祖先崇拜的形式、吉凶和神明观念、原始艺术的巫术作用、祭司和占卜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景颇族的原始宗教观。此外,论述景颇族原始宗教的论文还有:桑耀华《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与两个文明》(《大理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与“贡龙”起义》(《思想战线》1992年第1期)、张建章主编《德宏宗教》(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覃光广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院出版社1988年版)等等。

四、文学艺术研究

(一)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其主要汉文专著有:鸥鹍勃编《景颇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共收录有关景颇族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爱情故事、笑话、寓言等87篇。《景颇族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辑录了景颇族最有特色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和寓言。其内容涉及原始和当今的几乎所有景颇族社会生活。石锐、尚正宏编《景颇族当代文学作品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共收录景颇族的当代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等24篇。肖家成译著《勒包斋娃——景颇族创世史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作为一种全韵体的诗歌,长约万行,包涵了景颇族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分为:自然神话、社会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族系神话、生产生活神话与宗教神话等七大类。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种神话。岳相昆、戴庆厦编《景颇成语》(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该书共收景汉对照的景颇成语五百条。兴渤、焕斗等著《太阳神的儿女》(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这是一本帮助少年儿童了解景颇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和增长成年人民族知识的优秀读物。除了上述汉文专著外,近年还出版了一批景颇文的景颇族民间文学专著,主要有:《景颇族载佤民间故事集1—2》、《景颇族民间故事》(分别为德宏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1982年版)、太如迈收集整理《景颇族民间故事》、赵学先等收集整理《景颇族民间故事》、李向前收集整理《景颇族创世纪》(均为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编辑出版《景颇民间故事》第一集等。除了以上著作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著作收入景颇族的谚语、诗歌、童话、神话、情歌、传说故事等等,以及发表了不少的有关景颇族民间文学的论文。

(二)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张亚锦、刘金吾编著《佤族景颇族舞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关于景颇族舞蹈的内容有:概况、民间原有的舞蹈、对所选教材内容的分析、景颇族舞蹈基本训练教材四个部分。其中特别是对景颇族舞蹈的风格、体态、常用脚位、手位及动律、节奏特点、手的基本动作、基本步法、舞蹈短句训练部份、舞蹈组合训练部份、阶段任务、训练步骤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刘金吾《宗教舞蹈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第4期)认为,其地位和作用主要有:都具明显地具有传授知识的作用和有增加民族团结、增加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以及在社会生活中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晨宏《景颇族民歌格律》(《民族调查研究》1987年第4期),则从句式、对仗、押韵、衬词等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景颇族的民歌格律。王亚南《论少数民族口头文化的形态特征——从景颇族传统仪式古歌谈起》(《思想战线》1987年第5期)一文,主要是对景颇族传统仪式古歌的作品形态、传播形态、功能形态及本位形态展开了分析研究。此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编辑部编《新选云南各族民歌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也收入多首景颇族民歌。

五、经济与发展研究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论文有:黄惠焜《由“景颇现象”引发的联想——兼论建立“四江流域金四角”》(《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认为,近十年来,整个景颇族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而较少保守、兼容而较少排他、自尊而不背包袱、内聚而群体互补、执着而崇尚务实五个方面。但也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把区位优势深化为区域优势、把游动的效益深化为稳定的效益、把单项的优势深化为综合优势、对中心的突破深化为山乡的辐射、把经济领先深化为文化覆盖、把国内的启动深化为区域的带动。该文就如何建立“四江流域金四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证。赵学先《景颇族发展问题探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也认为:要达到景颇族的共同富裕。一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二是树立改革开放和竞争的意识;三是大力培养景颇族的经济管理干部;四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五是生活条件的再选择。实践证明,搬迁到山脚或坝区的景颇族村寨,其经济文化比山区快,大部分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所以进行生活条件的再选择能推动景颇族的全面发展。桑耀华、杨永生《略论发展景颇族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年第1期)则认为:景颇族经济要发展,一是要将旱地固定在村寨附近,并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划定固定旱地、牧场、经济作物区和自留山林,则效益将会更好,景颇族山区的建设将会加快。二要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三是必须树立和充分相信景颇族农民会尽快富裕起来的观点;对景颇族社会中旧的习惯势力要认真对待;帮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搞好示范工作等。刘红星《景颇经济观念的产生、发展及分析》(《民族工作》1993年第2期)一文,将景颇族经济及其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处于原始狩猎采集阶段的景颇族及其观念;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景颇族的经济观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景颇族的经济观念。该文还指出,制约景颇族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观念是: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观念,交换方面的“内外有别”观念,消费方面无积累、无计划的观念。总之,景颇族作为一个相对后进一些的民族,其经济观念必定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其经济观念的封闭性、地域性将逐渐减弱,而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开放性、商品性经济观念逐渐合拍。随着经济观念的进步,其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观点作者在《景颇族经济观念考察》(《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中也有详述。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编《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盏西景颇族经济社会调查》(《民族调查研究》1984年专刊第2集),该书共收景颇族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及调查研究成果九篇。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和研究景颇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及景颇族经济发展的论文还有:李凌《草坝寨刀耕火种型经济剖析——云南省景颇族一个村寨的经济情况调查》(《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杨慧《盈江县盏西区烂泥箐景颇族经济调查》(《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李景煜《云南陇川帮瓦寨景颇族“家务建设”的历史考察》(《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罗珏《云南景颇族旱地农业及其农具》(《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李根蟠、卢勋《从景颇族看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许本汉《德宏傣族景颇族对菜食香料植物的利用》(《民族学调查研究》1994年第4期)等等。此外,赵学先主编《莽林中的崛起——景颇族发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该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收入了景颇族发展史论、人力资源开发与景颇族经济的发展,从传统民族精神看景颇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民族文化角度谈景颇社会的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景颇族经济的思考、论景颇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发展景颇族地区经济的优势与建议、从瑞丽市的变化看景颇族社会的发展、户育乡近年来发展的总结与思考、从盈江县的经验谈景颇族致富、关于陇川县景颇族奔小康的思考、卡场乡的巨变与展望、开拓进取努力发展景颇族经济等从不同角度论述景颇族发展的论文。

六、其它方面的研究

李明、李勤等《云南景颇族的体质特征》(《人类学学报》1989年第1期)认为,景颇族的体质特征:皮肤浅黄褐色;发黑色,平直较硬;眼深褐色,多数人有蒙古褶;鼻背平直,鼻翼较凸,鼻尖向前;嘴形稍突,中等唇厚;颧骨突出,面部扁平;体毛、胡须极少等特点。属黄种人的东亚类型,但也有某些南亚类型特征表现。这些特征与傣族、哈尼族和彝族较近,与基诺族和布朗族较远。

张先明《德宏傣族景颇族人格心理探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认为:傣族、景颇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生活等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人格心理。傣族具有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细腻、富于想象、待人和蔼、忍让,但冒险精神稍差的人格心理。而景颇族则是大山的儿女,以勇敢、刚毅、粗犷、豪爽而著称,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内聚力以及情绪易激动等人格心理。

周兴渤著《景颇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景颇族文化的专著。全书共分六章,从景颇族的原始道德与习惯法、自然崇拜与祭祀、民间文学、艺术及民俗等方面,对景颇族的文化作了深层次的论述。特别是在民间文学、艺术、民俗及自然崇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此书对研究景颇族的原始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徐悉艰《景颇族的姓名》(《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认为:景颇族的姓名,是景颇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景颇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婚姻家庭、民俗习惯等密切相关。该文从姓与家族、婚姻、大姓与小姓、姓的传说、排行名、汉字姓名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景颇族姓名的特点。

夏光辅等著《云南科学技术史稿》(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则从建筑技术、医药保健、手工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反映景颇族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宝贵资料。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则从自然与社会概况、自然条件、历史情况、宗教风俗、民居建筑、村寨、院落、房屋、结语等三个方面用图文对景颇族民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关于景颇族的族属问题,拙作《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5期)已有报道。

除了以上本文所涉及的论著外,近年还出版了由国家民委五种丛书组织编写的景颇族简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概况和多卷本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以及全国或省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民族史、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简史、云南概况、云南少数民族、云南省情、云南民族政治制度史等等专著中,都涉及了不少有关景颇族社会、历史、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家庭婚姻、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标签:;  ;  ;  ;  ;  

近年来我国景颇族研究综述_景颇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