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合作与民族类型_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合作与民族类型_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经济协作及型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型式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各民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由于地域条件、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社会经济体系的多元化,表现为价值观念取向的多元性、社会发展阶段的多样性、经济类型的复杂性和经济空间结构的非均质化,并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非经济化。经济活动尽管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其运行的规律显然不同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活动所固有的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一种相对高度化的纯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其环境之中的政治活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产生有效作用的要求一致。较少或有利的政治干预,高效的社会结构,相对统一的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和稳定的环境条件,这些均是市场经济机制所要求的必不可少的软环境。

一、树立中华民族思想,加快民族关系的经济转型

中国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均无法涵盖她。中华民族昌盛,则各民族繁荣;中华民族蒙辱,则各民族受难。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均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树立中华民族思想意识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本民族利益与各民族利益,民族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有利于分清保持本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意识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有利于摆脱经济发展中只顾本民族利益的短期行为和狭隘意识。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基本要求,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982年10月,党的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这是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尽管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域辽阔,分布在占全国50—60%的土地上,是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和能源集中地区,也是我国生产布局实施重大战略转移的后备空间基地。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多民族混杂居住的局面,民族关系融洽的程度成为投资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强调在全国要注意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民族自治地方,还要注意处理好自治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以及自治民族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世界上国家多数民族或统治民族在处理与少数民族或被统治民族的关系上有三种措施:第一种是实行民族灭亡和抑制政策;第二种是实行民族同化及单一民族政策;第三种是无民族政策,在国内不实行民族划分,如美国等国。中国则推行自己独特的民族政策,即各民族一律平等,多数民族积极扶持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实施优惠的政治经济政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政策实际是对少数民族实行明显的倾斜和扶持政策。

目前,我国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长期重视政治平等,忽视经济平等,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弱化了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构建了新的民族与发展、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民族及民族关系问题不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而转变为发展问题;市场经济机制引入了竞争机制、市场利益机制、价格运行机制,导致原有的政治平等——利益均衡机制向政治平等——经济平等——利益非均衡机制转变,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有时表现为民族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观念变革的过程中,经济的不均衡性可能引起政治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民族关系面临新的转型,即应当立足民族发展、民族开放和民族的现代化,通过发挥各民族的优势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汉族应当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地方经济,少数民族应当充分认识到本民族和本地区的优势,积极与其他民族建立结构互补型的经济联合体系,应当做好几个转变:民族政治平等观念向经济平等观念转变,政治上的优惠扶持向经济开发倾斜转变,民族意识向区域经济意识转变,宗教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变,文化优势向经济资源转变,民族政治团结向民族经济协作转变。

二、认清民族优势,实行优势互补

民族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文化习俗蕴含了各个民族不同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人文资源类型。有的则直接表现为传统产业或行业优势,如回族的商业经营传统,藏族的草场畜牧业经营优势,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铁器制造手工业、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饰品手工业等。这些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点。

表1.西北主要少数民族传统产业或行业优势

族别 藏族回族维吾尔族

传统产业及

草场畜牧业、畜 商业、传统绿洲农业和干

行业优势 产品手工加工业 手工业旱草原畜牧业

现代经济 草场畜牧业及畜 第三产业及特 棉业发展及名

潜力 制品基地色工艺品制造业优特农产品基地

互补功能类

基础部门,区际

二、三产业,国际

国家级专业

型及方向 和外向型发展联系或外向型发展 生产基地

族别 保安族 撒拉族

传统产业及传统铁器制商业服务业

行业优势 造业

现代经济 铁器手工艺第三产业

潜力 品制造业

互补功能类特色二产业, 三产业,区际、

型及方向 外向型发展区内功能强化

注:据实地考察资料汇编(1996.7—9)。

认清民族优势主要是认清具有经济意义的优势,是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平等互利协作的重要基础。每个民族由于其历史发展的积累,形成了诸多地域性民族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在区域交流和区域分工协作中形成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向经济优势转换,是认识民族优势的关键。

三、立足区域优势,各民族协同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形成了民族混杂居住的局面(见表2)。在西部许多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汉族和少数民族,自治民族和多个其他少数民族共同世居一起,形成多民族共同建设和开发的区域。特别是在我国地貌第二阶梯及其与第一阶梯接合部,各民族的共同开发是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如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自治民族是藏族,与回、撒拉和汉族世居一起,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与汉、蒙、土、撒拉和保安族世居一起,一个区域的优势是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摆脱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避免区域的块块分割,弱化区域优势。同时树立现代开放的民族意识,一切从发展出发,树立经济区域内各民族协同发展的思想意识。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远地区,在我国2.1×10[4]多KM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10[4]KM在少数民族地区,有30多个民族与领国跨境而居,交往历史悠久,成为发展对外贸易一个区域优势条件。

表2.西部十省民族自治地方人口(1994)

省(自治区) 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

总人口(10[4]) (10[4]) 比重(%)

广西 4455.051719.33

38.59

云南 1975.001060.75

53.71

贵州 1393.38 785.19

56.35

四川

842.24 456.15

54.16

西藏

228.88 222.39

97.16

甘肃

287.94 156.90

54.49

青海

284.34 163.64

57.55

宁夏

503.87 171.53

34.04

新疆 1632.701016.22

62.24

注: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施民族互助行动,缩小民族之间差距

首先,必须做好汉民族帮助少数民族。1981年4月, 中共中央在《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中提出:“党的民族工作的总方针是,坚定不移地关心、帮助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逐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尽一切能力帮助各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在目前民族差异和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作为多数民族并具有相对较高发展水平的汉族应当积极帮助其他民族的发展。汉民族在历史上曾通过对农业耕作技术、手工工业技术的传播,有力的推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优势的经济转换,发展区域经济。我国东西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从当前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来看,实施东西协作,东部对口支援西部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毛泽东曾经指出:不能只说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样是帮忙汉族的。

其次,少数民族之间做好互助帮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从总体上看,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均GNP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2年30个自治州人均GN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8%,有14个自治州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0%,12个位于我国西部。但人均GNP水平分布差异很大, 居各州首位的是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人均GNP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2.6%;其次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人均GNP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23.8%;居各自治州后列的是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人均GNP相当于全国人均GNP水平的20.3%; 其次是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州, 人均GNP 相当于全国人均GNP水平的22.9%;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6%。由于历史条件、自然基础和诸多人文因素的不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极不均衡。在青海存在青南与青北、海东与海西之间的明显差异,新疆存在南疆和北疆之间的差异,宁夏有银川平原与西(吉)海(西)固(原)之间的差异,西藏也有东西、南北之间的明显差异。在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和同一少数民族内部做好互助帮扶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五、发展复合经济,促进产业经济一体化

从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系出发,发挥各民族优势、区域优势,从复杂的地域生态条件出发,发展复合型经济,建立由不同民族优势、不同产业优势组成并与地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条件协调一致的、体现现代开放经济、集约经济特征的经济体系。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各民族根据当地实际已经形成发展复合经济的趋势,并取得不少的经验(见表3)。

表3.西北复合型经济类型

复合型式产业复合内容 区域复合内容 典型案例

牧民+农户一产业内部:

农区+牧区青海:西繁东育.

农业+畜牧业 甘南:山繁川肥

牧场+工厂一、二产业间: 牧区+城镇甘南:畜牧业基

畜牧业+工业 地建设

农工复合型

一、二产业间: 农区+城镇青海:青稞基地

农业+工业

+青稞酒厂.

庭院经济复合型

一、二与三产

草场+农田甘青沿黄农牧区

业间

+聚落

农户+公司一、三产业间

农区+城镇南疆:棉花基地

+供销社

注:据实地考察资料汇编(1996、7—9)。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采用了五种复合经济型式:

(1)农牧结合型式。 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为主的牧民与汉族为主的农民的结合,农区和牧区,农业和牧业的结合。如在青海以及甘青农牧交错地区普遍推行牧畜在纯牧区的夏秋草场增加繁殖,然后通过寄养或转卖在农区育肥,避免冬瘦春死。

(2)牧工结合型式。主要表现为畜牧业与工业的结合, 牧区与城镇的结合。这种结合型式有利于在牧区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城镇与牧区之间的经济联合实体,实现城乡互利合作。

(3)农工结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农业与工业, 农区与城镇的结合。城镇中以农业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在农区建设专业种植基地,实行商品化对口生产。如青海的青稞酿酒厂与青稞为主的专业种植基地之间形成农工结合型式。

(4)庭院经济复合型式。在农牧结合地区, 庭院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地区受垂直地带性和地貌条件的制约,形成村落居民兼具农民、牧民的特点,兼营农业和牧业,有的兼营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形成家庭复合经济实体。这种型式在甘青的沿黄河地区村落较为常见。这类家庭通过兼业经济活动与其它专业农民、专业牧民和城镇居民形成利益联合体,成为农牧结合、城乡结合的重要力量。

(5)农商结合型式。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形成许多种植业生产基地,而其农产品的加工在区域之外,在区域内构成农户加商业公司的复合形式。如在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基地与供销公司之间构成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的结合。

这些型式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并与民族之间的互利协作,建立稳定的民族关系相协调,但是这些复合经济体系面临结构优化和进一步聚合的问题,可以建立相对紧密的经济联合实体,实现协作民族之间利益互动和均衡发展。

结束语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我国处理和稳定民族关系提出新的课题,在解决这一课题中主要是消除民族之间经济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对两个民族主义,坚持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相协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认清民族优势,以经济协作促民族团结,以经济发展促民族平等,构建稳定的民族经济互利协作体系,实现各民族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标签:;  ;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合作与民族类型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