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调查与分析论文_蔡亲慧,何美冰,叶海燕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摘要: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量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在现代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在给人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又往往导致信息获得者过高估计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导致盲目自大。从而造成与他人交往与沟通的障碍,产生自以为是的心理。社会交往是大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社会交往引发的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需要,在交往过程中传递着人的感情、认知和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从而获得一份认可感。而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课业任务对于初高中生来讲也相对较轻,而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际交往问题在生活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在“考研”与“就业”两大竞争的压力下以及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团体根据这样的问题制作一份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我们主要是网络问卷,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本次问卷一共有24道题,18道单选,4道多选和2道回答题,其中主客观因素各占一半。我们一共收回了800道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占30.36%、大二占61.31%、大三占

5.95%,大四占2.38%。从问卷结果可以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交问题,主要是低年级占的比例较多。从收回的问卷中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所存在的社交问题。

客观原因

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中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出生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来分析。

首先,先从大学生的出生地来分析,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交往方面有何不同。

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性格分析

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大学生在与人群交往中常处于的状态

从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张图中,农村大学生内向的人数比比城市的人数比小了两个百分点,但是性格外向的人数比农村少了二十多个百分比,这可以说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在社交上面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第二张图中,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在人群交往时存在的一些差距,农村十分之三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往往是处于被动,而城市的大学生处于被动的比例只占农村大学生的一半。另外,在人群中处于主动或者自觉承接话题的,城市大学生更是突破了百分之六十,而农村却达不到一半。

从这两张图对比来看,大学生的所属地区对于他个人的性格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城市的大学生在性格方面比较乐观,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更加主动一点,灵活一点。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中具有“交往的主动性”这样一种要素,即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如在就医过程,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诊治方面医生虽然是主动的下诊断开处方,但是病人也并非是被动的,他也可以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以及用何药甚至何剂量合适自己,医生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诊治。这便是人在交往中的信息反馈。

最后,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来分析。

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不是对个人的性形成以及与人交往的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呢,以下我们便从两个数据图来分析。

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对他们性格形成的影响。

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他们对于生活态度的积极性。

从这两张图,我们不难看出独生子女的生活态度与非独生子女的生活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独生子女在生活态度方面处于消极方面比非独生子女高出了三个百分点。另外,独生子女在性格上面,处于极端的比例也比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由此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社交上面更加容易出现问题。根基现在的社会情况,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已经使家长们担心,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的不当。独生的孩子在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的生活、交往的经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更多。

当这种关爱超额时往往会出现以下这些问题:1、孩子只知接受爱,不知给与爱。2、孩子唯我独尊而且任性。3、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4、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5.孩子的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6、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当然这并不是绝对性的问题,而是相对性的存在。

性别分析

性别不同往往会导致一个人在性格上的不同,以及在与让他人交往过程所处的状态不同,我们分别从性格的内外向、生活的态度以及与人群交往的状态来分析。。

从这三个图,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交时,男生的性格为内向突破了百分之十,而女生不到百分之九,男生在社交方面的生活态度相对与女生来说,负面消极的比例非常高。可以看出男生在生活上,社交上,消极的人居多,在人群中很紧张的人数也比女生多。但是值得关注一点是男生在人群中一点也不紧张的人数比女生多,可以看出,在社交中男生的性格居于两端的人数比女生多,女生多是居于积极和开朗情况下。

主观原因

根据所选的专业来分析,我们知道文科理科所学的知识截然不同,男女比例也不同,而不同的专业是否对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有有着不同的影响呢。以下我们便通过两组数据来分析。

文理科对于大学生的性格影响

文理科对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所处的状态

从这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出,文科大学生内向的比例比理科大学生的比例高,开朗的比例低,并且在与人交往的过程,文科大学生很紧张比比例也明显的比理科大学生很紧张的比例高出大约三分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社交问题中,文科大学生与理科大学生相比,文科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出现问题,理科大学生在人群交往中更加得心顺手一点。

从主客观原因中可得出,大学生的社交问题与家庭环境以及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社交表现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交且出现问题,其中占主导性因素是心理认知,而诸如出现、阅历和专业差异所导致的社交心理问题是尤为显著的,所以,从出生、阅历和专业差异入手探讨解决问题十分必要。

根据这样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认清自我地位,自我疏导。

从成因分析来看,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交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男生的性格两端的人数比女生多,而女生居于开朗和积极的情况下,在人群中大多数处于有点紧张的状态下。作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应当并且是必须调整心态,树立“平等交往”意识,不可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生活中无相同经历的兄弟姐妹,无人相互理解为由而将糟糕的社交表现归因于对方误解或是不理解自己。既然已是独生子女的事实,就应该摆正心态,作为独生子女有得必有失,与人交往时强化换位思考意识,不能强求对方顺从我方的意愿。

此外,性格差异也导致了社交表现存在的差异,内向型、外向型、偏内向和偏外向等几种性格都是较为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更直接地影响了为人处事的方式。内向型和外向型大学生都存在社交问题,往往会因为对方不能理解自己而烦恼。这就需要自己来疏导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主动去学习他人的长处,适当肯定与认同他人的性格,通过此来完善自己的性格。

从他人疏导方式来调节

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由于自尊感强烈,过于看中区域差别而欠缺理智,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时表现出自卑的倾向。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通过自我疏导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寻求他人进行心理疏导。当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劣等感、语无伦次、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首先自我疏导摆正自己的心态。倘若自我疏导难于解决困惑,便可以向父母、师长、心理咨询家倾述心声,缓解心理压力,他人可给与自己正确的引导。这也是解决社交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额途径。

适当放松,参加活动来调节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样,此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尤其时演讲、朗诵类比赛,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量,虽热刚开始是抗拒,但是经过几次后,肯定会有所收获,与人交往的紧张感会有所缓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主动担任班级干部或者社团宣传部部长,学习宣传知识,获得会话技巧。经常性口头交流后,内向型性格会渐渐向外向型性格转变。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解决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须的亲自经历,亲自感受,不可急于求成。

对于文理科的社交差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相互交叉而教,理科生适当的引导他们感性,而文科生则适当引导他们理性分析问题。将文科生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可以在平时的书籍阅读过程中培养理想思维,在与让他人交流过程,不必太在意对方的观点,避免引起误会。只要两个专业学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一定会有效缓解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社交问题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中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性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同的性格也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方式。而性别的差异,也使得大学生在社交上面出现不同的问题,对待社交问题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而在主观方面,大学生选择的学科不同,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理科生的理性文科生的感性,让他们在面对社交问题时有着巨大的差异。解决这样的问题,便只能对症下药了。

参考文献:

[1]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

[2]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叶羽晴川.心理教室[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蔡亲慧(1996-10-02)女,汉族,海南万宁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日语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编号:201610378653)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蒋浩

论文作者:蔡亲慧,何美冰,叶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调查与分析论文_蔡亲慧,何美冰,叶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