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验小学 3239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每一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的最佳载体,也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教学资源。本文分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五六年级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阅读教学 策略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阅读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蕴含于其中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问渠哪得清如水”
1.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长学生的见识。知识的传递大都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要想深入了解知识和信息,就必须进行大量阅读,离开了阅读活动,就无法掌握知识。为此,教师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书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必须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籍的天空中翱翔。通过阅读古今中外世界名著,可以带领学生穿越繁华的大唐盛世;可以与学生一起漫步充满浪漫色彩的威尼斯街道;可以领略灿烂文明的古埃及文化;还可以探究广阔宇宙的神奇与奥秘,甚至可以与天外来客一起喝茶聊天。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如果离开阅读,学生的课余生活将枯燥乏味、黯淡无光,既无法进行大量的数学证明,也无法更好地理解物理定律,更不能将人类先进的文明发扬光大。所以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够增长学生见识,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认知面。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与电视、平板、电脑相比,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但是却是最为重要、不能被取代的,虽然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声形并貌,能够给人以直观刺激,但是其缺陷在于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对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电视节目与电脑游戏中,不但会让学生玩物丧志,而且阻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与之相比,读书就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课外活动方式,阅读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将书本上的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其实这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日益活跃,而且记忆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当学生进入书中情境后,会变得废寝忘食,而且会在不自觉中对书中情节进行记忆,充分激活了每一个脑细胞,调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
3.深入故事情节,促进对阅读感知。书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友,而读书也是人类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正如臧克家所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避免或减少走弯路,能促进学习的进步,利于学生的成功。比如,在阅读巴斯卡利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时,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弗雷迪落在雪堆上,雪堆很柔软,甚至还很温暖。在这个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他闭上眼睛,睡着了。他不知道,冬天过了春天会来,也不知道雪会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来干枯无用的身体,会和雪水一起,让树更强壮。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树和土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天新叶的生机。”这段话既描写了一片树叶经历了春夏秋冬,也暗喻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在于成长,在于奉献,死亡并不代表毁灭,而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样的道理单纯依靠家长和教师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只有将学生带入书籍的海洋,才能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4.引导深刻的感知,提高审美的品味。审美情趣是综合素质之一,既是一种“情性”过程,也是一种“智性”活动。现行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思想和语言形式方面相互融合,而人是语言的主体,每一个有情感的人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心灵的触动,其精神会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熏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对人世间最真实的审视和表露,对读者坦诚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作者、理解作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获得思想的升华。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精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并寄予深切情意,教师应带领学生用多种形式解读课文,从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此外,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辨析,能够带着辨析的眼光阅读书籍,不但要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寓意,还应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能够一边阅读一边评判,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思考状态,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条条大道通罗马”
1.运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意图,需要学生深入剖析和解读,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就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提前分析课文内容,充分把握文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挂图等方式,给学生以真实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切身体会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山雨》这一课时,因为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为此,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一边播放情境内容,一边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学生对雨景的向往之情,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读。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阅读课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而学生读得少”的问题,为了彻底打破这一现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并组织学生掌握正确的品读方法,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主编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组织学生读书?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以问促读……每一次组织学生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老师提出问题和要求,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立即找到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诱发学生去读书。问而后读,读而后答。”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文中介绍了几次晏子与楚王的较量?每次较量的结果如何?通过这几次较量,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路清晰,但是这样的提问并不等于“满堂问”,如果采用“满堂问”的方式,不但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害而无利。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课文中心,紧扣教学重点,遵循“量少而精”的原则。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其中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要紧扣重点,设计如下问题:①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②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而没有请别人?③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的时候动身?④为什么要让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以上问题都是围绕教学重点而设计的,每个问题都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直接关系。通过解答问题,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指名朗读方式,引导领悟文章精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活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能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在“听”中思考,学会眼、口、手、脑并用,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精华所在。例如,教师在指名让一位学生朗读《中华少年》这篇课文中的第二节时,他大声读道:“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莽莽昆仑使我学会顶天立地”,此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把课文中的“立地顶天”读成了“顶天立地”,此时,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立地顶天”和“顶天立地”这两个词语意思是一样的吗?学生们纷纷点头说是一样的,接着说:“那么我们就把两个词语换过来试试。”当学生再次朗读时发现,换过来之后再进行朗读就失去了诗歌的音韵之美,使得诗歌不再押韵了。
4.用情感渲染好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和教学语言对学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渲染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节课的时候,就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让学生的情绪跟着自己的情绪变化。首先让学生对子期和伯牙之间的关系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以悲痛的情绪说:“相聚往往是短暂的,子期和伯牙相约在明年的中秋见面,但是第二年,伯牙再次来到相约之地时见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墓碑,在这以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之时,没有人再赞道。”同学们立即陷入了情境当中,心有所思,大声回答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接着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之时,没有人再赞道。”同学们大声回答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接着道:“肝肠寸断的伯牙绝望地呼喊……”同学们大声回答道:“世再无知音……”接着道:“伯牙在悲痛中……”同学们大声回答道:“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还能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拉近了文本情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释放激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5.加强课堂内外拓展,延伸阅读教学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在阅读中浸润情感,一方面要加强课堂内外的拓展与延伸。我们就以小学语文《怀念母亲》这一课为例,并辅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浅谈一下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内外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教学本课之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丛书》中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早逝的痛苦与悔恨,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懊悔之情,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此外,教师要善于补充例文,适时升华学生的情感。当学生阅读到文章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泪光里,作者幻想出母亲怎样的影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畅谈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此时,教师补充《赋得永久的悔》的教学,引导学生升华情感。然后课中品读经典,课后拓展延伸。例如,在《怀念母亲》一文中有两段摘自《寻梦》的文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有效拓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思想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龙英 浅论探究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16)。
[2]徐宏燕 对阅读教学设计思路的几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9,(06)。
[3]杨粉霞 怎样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9,(18)。
[4]李俊华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1,(03)。
论文作者:叶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