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

陈隆[1]2002年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发展,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从回顾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目前的基本状况入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一方面指出了进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加入WTO后加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重点讨论了二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在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重要性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履仍显缓慢,其障碍何在?二是在我国究竟应怎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也相应讨论了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存在的条件、改革可能存在的阻力和需要推进的配套措施等问题,并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一些操作建议。 第一章,主要指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紧迫问题,又是在不完善经济金融体制基础上进行的一场改革攻坚战,从而提出本文要分析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对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在对我国利率政策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利率政策是我国目前建立宏观间接调控机制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选择。 第叁章,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为什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却仍然缓慢。总结和描述了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我国应怎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上存在的几个主要争论焦点。 第四章,对我国当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进行分析,在肯定我国利率改革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指出也存在不利条件,使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能遇到阻力,从而为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作铺垫。 第五章,在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设想,并针对市场化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完善政策、弱化风险的配套改革措施。

侯昱婷[2]2008年在《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市场利率制度也是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利率制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整个金融改革当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004年10月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后,可以说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走到了关键的一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市场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受到行政管制,导致金融市场中最大的利益主体——银行,对利率缺少敏感,不能进行风险定价。伴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SHIBOR的生成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其波动变化也反映了金融机构以至整个市场的利率预期。SHIBOR通过自身“参照”和“引导”作用的实际发挥,不仅使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趋于市场化,而且会对依然实行管制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产生影响,促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本论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沿着SHIBOR成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一关键步骤顺利实现的思路进行,并对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从其可行性方面入手,提出了实施这一方案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措施,并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第二章概述了我国及其它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情况,第叁章对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主要从SHIBOR入手,分析如何以SHIBOR为基准利率来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第五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冯静[3]2014年在《内在机理与制度条件:美国利率管制回顾与启示》文中指出美国的利率管制(也称Q条例管制),是一项以提高利润来保护银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从1933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它的内容包括禁止活期存款付息、设置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利率上限、储蓄机构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利率上限。本文的目的是以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美国历时七十八年的利率上限管制进行深入地分析,解释美国利率管制及其取消的内在机理,从而,在对比中美利率管制目的、机理、制度条件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利率管制的特殊性,对如何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给出有条理的回答。本文分为六个部分。首先是对利率管制历史和利率理论的总结。历史方面,主要在第一章介绍政府立法形式的法定上限利率管制,和宗教教义形式的禁付利息管制,并从中揭示出,市场机制是影响和决定利率管制对象、目的和效力的决定因素。在理论方面,主要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综述了利率和利率管制的相关理论。本文把利率理论归结为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传导理论。指出前者说明的是利率的信号功能,后者说明的是利率的杠杆功能。利率管制将使利率失去信号功能,对利率杠杆功能的影响则取决于管制实施时的市场机制条件。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第叁章运用存贷款模型阐明了美国利率管制的机理和效果,进一步指明了市场机制在利率管制有效性上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阐明了美国的利率政策机制,对美国利率体系的结构和传导机理做了说明,区别了美国的利率政策和利率管制,指出前者属于货币政策,后者属于金融监管政策。第五章梳理了中国利率管制的历史,揭示了它的特殊性。最后,第六章对美国利率管制进行了更为深入地剖析,并阐明了它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谢仍明[4]2014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已逐步从经济增长优先转为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资源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化转变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提升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选择之一。在诸多相关研究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与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同项改革直接比较,认为国内利率市场化已实现“里程碑”并进入最后阶段时,本文研究指出,国内利率市场化过程仍将任重道远,远不只是放开利率水平管制如此简单,而研究的起点应回归至利率基础决定机制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选择权”上。我国金融体系的单项改革相对滞后于其他经济领域,且具备明显的外植性特征,为解决经济改革初期金融资源稀缺和经济增长战略的矛盾,金融体系是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外生植入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双方中的。其机制设计的前提是切断或阻碍实体经济中金融资源的直接供求关系,并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媒介,这导致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缺乏基本的“金融选择权”,即表现为内生于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要的金融权利缺失,如大部分实体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且需要严格的行政审批,居民难以直接投资各类企业债券,居民除存款及类存款产品之外缺乏金融市场参与权与配置权等,这亦使得实体企业或居民在与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定价中缺乏议价能力,如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两个市场上拥有显着定价优势。在此前提下,实体经济之议价劣势与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之“卖方定价优势”是利率实质市场化难以实现的主要障碍。基于这样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以中国利率机制改革为研究标靶,以利率之实质市场化为衡量准则,定义了实体经济之“金融选择权”并以此为主要研究抓手,从建立理论分析的统一框架,到国内外样本的比较分析,以及从实体经济中居民、企业和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视角,运用两部门和拓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分析了内生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的基本关系;讨论了金融管制和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机制;阐明了实体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门居民与企业所拥有的“金融选择权”在利率决定机制中的基本角色和作用,形成了全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逻辑。在此基础上,全文论证过程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全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引入两部门和拓展的两部门经济内生金融模型,该章节关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关于金融管制对利率决定机制的影响研究,将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与逻辑研究框架;第叁章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之代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剖析与观察,重点关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在该项改革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论证了内生金融体系下实体经济拥有“充分金融选择权”对利率实质市场化的关键意义;第四章以中国主要利率市场为研究对象,着力论证我国利率体系运行现状与实质市场化定价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第五章分析我国存贷款市场之利率决定机制,论证我国主要利率市场中,居民和企业“金融选择权”十分缺乏,利率议价权缺失导致实质利率市场化并未实现;第六章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研究为出发点,着力论证在银行“卖方优势”下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单一,层次不足,银行处于显着“卖方议价优势”。第七章将研究的范围由“面”聚焦至“点”,采用案例分析补充全文论证疏漏;第八章为全文结论。本文从理论推演到实证检验,从国外样本分析到国内事实比较,重点观察了我国外植性金融体系下,金融管制对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进而是利率议价能力的关键性影响。本文有望能够弥补当前多数相关研究中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存在的理论框架缺失或不清晰、国内外样本比较缺乏前提等方面的不足,并为目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中存在部分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思路,也基于这个全新的角度论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任重道远,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李滔[5]2004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国际实践已经证明,利率市场化在实现内外均衡、保证金融资源优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放松对资金价格的管制是我国经济全面走向开放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监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目前存在的较大的存贷款利差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提出了“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改革思路,确定了“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改革目标。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资金价格的放开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开始显现,而这一影响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将越来越明显,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可能导致利率快速上升且波动频繁;风险逐步向银行集中,系统性风险增加;借款客户风险度结构产生变化;同业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等。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手段更加直接;银行存贷款的利差将整体缩小,银行的盈利方式发生变化;利率风险将成为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在长期计划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多不足和困难,突出地表现为防范利率风险的意识不强、内部组织结构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等,必须尽快予以改进和调整。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用表外管理技术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体系、推行作业成本法、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以及向大型化、全球化和集团化发展等。同时,管理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积极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樊卫东[6]2002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全球经济最引入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如火如荼上演的一波又一波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而利率市场化是其核心内容,因为,利率不仅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变量,也是市场经济最基础的变量之一。缺少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市场经济至少是不完整的,这正是利率市场化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世界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利率市场化,也是在研究金融自由化。 在理论文献中,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指利率不再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而逐步由市场供求自由决定,货币当局更多地以市场参与主体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间接影响利率变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革利率(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 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并促进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利率管制源于1929~1933年大萧条,例如美国于1933年颁布的《银行法》,有了着名的“Q条例”的规定。发展中国家是在二战后,为低成本积累资本,加速经济增长,对利率开始实行管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利率管制政策的优势逐渐降低,所产生的弊端开始暴露。发达国家由于利率管制反而造成银行业经营状况恶化,发展中国家多数出现结构性缺陷,企业高负债经营,资金利用效率过低。因此,利率市场化开始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现已加入WTO的情况下,金融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利率、汇率是否完全放开、能否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与否。以上问题的平衡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同时解决好,就要有侧重、有取舍,需要以更灵活的手段来调控。其中,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说,利率市场化问题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日趋紧迫了。 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论文回顾、分析和判断了其进程;挖掘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分析了我国利率与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度和敏感性;分析并指出了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及其原因,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微观、中观和宏观条件。具体来说,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论文第一和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实践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增长机制的绩效。第一章,在综述经典利率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不能为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不是一放了之,需要结合本国实际,着力发挥利率正向效应,真正使利率政策产生作用。为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分析了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并以美国为例,总结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介绍了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包括利率市场化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和优化资源配置效应等,指出我国虽然还存在一些金融抑制的特点,但由于利率水平及资金供求总量形势已趋超越金融抑制理论解释的范围,所以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增长的绩效将更多地体现在增长机制的转变上。 论文第叁章开始重点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首先,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作出分析和判断。指出由于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讨论范围的不同,导致对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判断的迢异。提出本文讨论和界定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范围是全部金融活动,即将银行市场、金融市场,乃至非正规的资金融通都包括在内。依据这一判断标准,本文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初始状态,是在非国有经济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分和国有经济部分的结合点上,以非正规金融为依托展开的。正规金融使利率市场化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文中提出中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得比较远了,仅剩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尚未被自由化浪潮所触及。 通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回顾,可以清晰地看出,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中国整体经济改革之间表现出近似一致的改革脉络——内生性。为更深人地理解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掌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规律,论文第四章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同的改革逻辑,即边际改革(增量改革),并通过资金市场的“双轨制”特征,详细阐述了“双轨制”的资金市场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生动力。 第五章,运用回归计量分析检验了利率指标与储蓄、消费、投资间的相关程度和敏感性,旨在说明利率指标在宏观经济中己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暗示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的必要性。因为,从逻辑上讲,只有当利率己经对我国经济运行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推动利率市场化才更具有合理性。换言之,为了避兔为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空洞讨论,我们必须首先探寻利率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六章,从商业银行特点的角度,分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难点的原因。这些特点分别包括: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了央行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部分;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商业银行是生产金融信息最重要的部门,也是提供金融信息最基础部门;利差一直是

阴佳璞[7]2013年在《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改革》文中认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提出的。它所提倡的利率市场化是主张放开利率管制、由市场引导的利率体系,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利率调控改革、鼓励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金融市场上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和机构设置的一些限制,利率风险也会增加。所以,探索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规律,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审视利率市场化对它们的重要影响,探索适合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对确保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这一新环境下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绪论、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评估分析、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我国中小银行应采取的措施。第一章详细地解释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指出研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以及现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结构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总结了国外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第叁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评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进行,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国家的调控下,利率市场化正在稳步的推进,本文从从金融产品市场的产品、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第四章描述了我国现阶段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及必要性,一方面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同时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加快银行业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第五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从业务方面、风险管理方面以及日常内部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业务种类单一、风险内控机制缺乏、内部管理不完善等等这些原因都会成为我国中小银行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障碍。第六章详细描述了我国中小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即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向“小、专、精”的经营方式转变,即——小企业客户,专业化产品,拓展银行内部结构,同时要积极与其他中小银行进行重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持续进行,中小银行面临的难题也随之增加,只有成功的改革,积极地采取措施,才能成功从市场化的大潮中突围。

汪建明[8]2007年在《我国过渡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经过十年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融市场在结构上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交易品种明显增多,市场容量得到了数倍的扩充,主要货币子市场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比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等。但必须承认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利率政策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基准利率的缺失。因此,选择适合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准利率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紧迫。本文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与基准利率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并结合美日等利率市场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基准利率选择的理论依据。用定性规范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的制约因素做了全面分析;同时运用西方主流经济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准利率的选择的国际经验和选择原则,结合我国目前现有利率市场化发展基础,对我国货币市场现行主要利率进行单独分析。本文特别对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依据基准利率原则进行详尽分析,采用相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它与内外部利率关联性较强。然后采用定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六个方面对再贴现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进行了综合比较。最后,得出以7天期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R007)作为我国过渡时期基准利率的结论。并提出促进基准利率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疏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和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制度。

邹靖[9]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速。1996年,我国首次允许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根据市场供给自由上浮,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改革实施的进程;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完成单边利率市场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触及核心;2015年10月24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不再向金融机构设定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利率是金融资产价格。利率市场化必然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获得盈利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深远冲击,进而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而探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意义。为此,基于"文献综述——理论剖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分析框架,本文运用规范性理论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系统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这一主题。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演进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演进等既有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梳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界定、理论分析工具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建立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机理及效应的理论框架,测度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及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因素进行了,最后适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借鉴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的有益国际经验,提出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除导论外,论文共七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交代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提炼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以及可能的缺点。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从文献回顾的角度,对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经验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为后文研究作了基础的文献支撑。第叁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分析。一是对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后文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叁是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以及具体效应。第四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分析。在当前文献基础上,本章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回顾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利率市场化指标的选取方法,并利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的测度,本章为后文实证分析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宏观政策环境变量。第五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测度。本章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参数DEA和参数SFA模型测度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为第六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第六章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前两章利率市场化的宏观变量数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数据以及其他宏微观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并影响经营效率的具体路径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利息净收入的数值与其盈利能力存在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规模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风险评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收入结构与其经营效率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为商业银行制定转型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本章首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综合化经营为导向、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型、重塑零售业务发展、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叁个传导路径,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建议、配套措施以及政支持。概括而言,本文测算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96%左右,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就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业务结构以及风险控制叁个方面来进行传导的。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要想保持稳定良好的经营效率,必须适应市场化的资本管制方式,以资本的集约分配为基础,优化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

卢彪[10]2004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率管制为许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神话,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停留在数量层面的粗放型扩张,由此会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而利率市场化能促进一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高质高效增长以及金融的深化。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利率政策,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之易事。本文将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环境、必要性及条件,并以我国入世为背景,以货币市场为主导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提出了在我国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回顾了该课题的中外研究成果,而后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叁部分简单回顾了利率管制政策的历史、原因、我国利率改革进程并结合国内外针对利率管制政策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就我国现行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差距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环境并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主要在第四部分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借鉴发达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第六部分具体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并着重从货币市场入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我国实现利率管制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定向利率开放体制下所要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渡的可行性,也即是探讨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第七部分结合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总体思路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步骤提出了一些设想。

参考文献:

[1].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D]. 陈隆. 浙江大学. 2002

[2]. 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 侯昱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内在机理与制度条件:美国利率管制回顾与启示[D]. 冯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 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 谢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5].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 李滔. 重庆大学. 2004

[6]. 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 樊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7]. 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改革[D]. 阴佳璞. 河南大学. 2013

[8]. 我国过渡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研究[D]. 汪建明. 重庆大学. 2007

[9].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D]. 邹靖.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10]. 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 卢彪. 江西财经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