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的商业化再利用——以上海1933为例论文_康思晗,索健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4)

【摘 要】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而伴随着城市的更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同时为该区域重新带来活力,成为了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1933的改造再利用为例,来探讨历史建筑的商业化利用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再利用;上海1933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6-0233-02

1.概述

1.1 历史背景

上海1933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891年,位于上海市九龙路30号,原公租界,并于1930年扩大规模在虹口的沙径路重建,1933年冬天竣工。建筑主要包含5栋楼,其中1号楼为原工部局宰牲场、2 号楼为宰牲场的化制间、 3号楼为宰牲场的狗棚间,以上楼宇均建成于1933~1934年间;4号楼为 1966 年建筑的食堂和仓库,5 号楼为解放初建筑的锅炉房。

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日军强占作为上海市立第一宰牲场,战后重新为国民政府社会局接收。解放后宰牲场更名为国营上海冻肉加工厂,为华东地区的猪肉生产进行服务,是上海市肉食生产加工的主要基地。70年代改为制药厂,生产30余年后彻底闲置,直到四年以后被改造。本文主要分析1号楼的再利用设计。

1.2 历史价值

历史性建筑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它承载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记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工部局宰牲场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材料都是英国进口,每层的结构复杂,在技术上落后的20世纪30年代,使用物理原理进行温度的调节,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的形式,反映了这栋建筑设计工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且,由于该区域是公租界,建筑是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老场坊内幽闭的建筑空间、厚重的混凝土结构也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座屠宰场的存在。

2.再利用理念

这座70多年的历史建筑经过了多次的改建,本次的修缮性保护利用主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则,结合新的创意时尚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对屠宰场按原样式、材料、工艺进行修复性再利用。负责改造修缮设计的总设计师赵崇新的态度是:“没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净,不作任何处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万不要乱加。”

工部局宰牲场是个很特别的建筑,作为一座工业性质的历史性建筑,无论是它的使用性质,还是它的建筑形式。其设计富有艺术的美感,均衡的比例,精美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屠宰场虽经历了很多次改建,但值得庆幸的是对原有建筑的本质性破坏并不大,改建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在本次改造设计中拆除了后期加建的墙体,还原原本的建筑形态,新的功能空间则用轻质隔断来划分,这样既不破坏原有建筑的体积感,也满足了新的空能需求。 在内部空间细节的改造上,设计者同样遵循了“无为”的理念,设计尽量还原建筑原有的真实性,建筑室内饰面材料各异,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杂且多为严重损坏,在改造中按原工艺、原材料复原水泥抹面后通体打磨,尽可能恢复原始面貌。而对于为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的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新增所需设备遵循可逆性原则,在建筑底层拱廊的立面原为镂空设计,但是由于风格不统一,再利用时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动式橱窗,可拆卸式既可以降低对原结构的影响,而且便于以后再利用时随时拆卸。

作为时尚创意产业园区的新的功能定位,用原有工业元素作为其装饰风格,既保护了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创造了一个主题新颖鲜明的商业功能的空间。

3.再利用设计方法

工部宰牲场这座历史建筑汇聚了东西方文化特色,运用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改造修缮设计中,力求保留完整的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的主要空间特质, 并赋予新的商业性功能。 以下从建筑的结构、外围护结构、门窗洞口、廊桥空间分析其再利用设计方法。

3.1 结构

再利用设计中只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进行修缮,在不影响建筑外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对混凝土结构的修缮主要进行检测、加固和修复,以保证其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宰牲场建筑平面布局外方内圆,整个建筑内部为二十四边形主楼,与外围“回”字楼通过十三座天桥相连,建筑共四十根立柱,采用无梁楼板。经检测后对原混凝土的梁柱进行了加固,对原有的混凝土破损处做了水泥修补,环廊柱头用外包钢箍进行了加固,侧廊柱则以工字钢梁提供额外支撑。对柱身也加包钢箍,外抹水泥面层。

由于改造前建筑已被闲置多年,屋面破败不堪,经检测,屋顶已不可能只作简单修理后使用。改造方案将中心圆区的一至三层作为一个整体空间,上部用钢结构玻璃地板进行分隔形成表演舞台,原四至五层的部分改建为一个多功能大厅,其上覆盖了一个大型的圆形钢球铰架屋面,从而满足了新的功能对大型展演空间的需求。

3.2 建筑外围护结构

再利用设计时对建筑进行了细致的结构检测,由于宰牲场属于上海保护类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设计风格、工艺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而再利用设计对外墙的形式、风格、效果等都采用了保护性修复及还原,再现原貌的方式。

宰牲场的外立面曾被刷成红色,再利用设计中,打磨清除了红色涂料,恢复了原始混凝土面层。对外墙的修复再利用最关键的部分在于面对沙径路的西立面,立面上有着优雅的竖向分隔和繁密的圆环网格图案。经历多次的改造,西立面前底层己被加建的棚户所遮挡,西北出入口也加建了一个混凝土的门房。建筑的屋顶上有多处加建,甚至加建了两层。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去除这些加建、搭建的结构,露出建筑的本来面目。西立面上的花格窗洞原本有向化制站传递废物的功能,改造后按复原图全部疏通恢复,拆除和清理现状中后加的墙体、管线以及加建的电梯机房。外墙面上起壳、松动的表层被清除,重新调制混凝土进行了修补,并做白石屑水泥砂浆后以斩假石工艺施工,恢复了原有的粗糙质感。外墙施工完毕后,外部饰以水泥色涂料,统一恢复本色。

3.3 门窗洞口

宰牲场由于建造的时间过久,而且经历了多次改造,很多原有门窗所剩无几,本次再利用中根据仅剩的原有门窗和找到的历史图纸,对门窗进行了大量复原,并根据当代的建筑和技术规范作了处理以满足使用要求。在西立面原透空的花格窗洞内部也加装了玻璃窗,作为高档餐饮、展览及新闻发布的空间。

3.4 廊桥空间

廊桥空间是宰牲场最具有特质的空间之一,在再利用设计中,26座斜桥和历史增加的2座廊桥被全部修缮,完全恢复成1933年竣工时原状。在再利用设计中力求保留原有气氛,功能定位为交易展示空间。廊桥作为当时符合功能主义的工业元素,在建筑整体改造为创意商业空间后,由于剥离了原本功能的要求,恰恰具有了艺术气质的显露。

4.结语

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对历史文脉、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其重要,上海1933的改造再利用不仅使老旧建筑得到重新利用,也提升了周边区域的活力,更是很好的保护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为以后的历史建筑更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聂波.上海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生研究(1880-1940)——以工部宰牲场(1933)老场坊的再生为例[D].同济大学,2008.

[2]赵崇新.1933老场坊改造[J].建筑学报,2008(12).

[3]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 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10).

论文作者:康思晗,索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  ;  ;  ;  ;  ;  ;  ;  

历史建筑的商业化再利用——以上海1933为例论文_康思晗,索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