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的独立人格_形容词论文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立论文,人格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8

1 前言

根据词汇学假设,用人格特质词来进行人格结构的探索是Allport所开启的进行人格结构研究的重要策略。国内外大量学者都使用这种方法来探索人格结构,西方的“大五”人格就在此基础上建立。该方法也已经成为进行本土人格变量探索的重要方式[1],我国学者就利用这种方法对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4]。

古今都有大量学者将自立视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或道德品质,但是关于自立的实证研究相当缺乏,未见建构出系统、科学的自立理论。自立是一个涉及心理、教育、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以及涉及个体、群体、民族、国家等多个对象层次的含义宽泛而模糊的概念[5]。即使是心理学视野下的自立,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自立”一词外,人们还喜欢用“自立意识”“自立精神”等词汇来表达与“自立”既相似又不同的含义。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自立可以一般性地界定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6]。

其实,自立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人格构念[7],既具有特质性也具有情境性[7];既是一种人格过程,也是一种人格特征;既是一种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道德修养过程。为了避免直接使用“自立”一词可能导致的歧义,我们使用“自立人格”一词来更明确地表示从人格特质角度对自立的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已经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7],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8],文献分析[5]与概念辨析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探讨了自立人格的内容。这些研究既得到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结果,也发现了一些分歧。为了进一步验证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科学认识与界定自立人格的含义,全面探索和建构自立人格结构,以及明晰自立人格各维度的涵义,本研究试图使用人格特质词对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问题进行探究。

为了便于研究的进行,将有关理论假设具体化为以下三个假设:①如果自立人格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人格特征,那么必然能找到反映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格特质词;②作为我国文化所关注的一种重要人格特征,青少年学生能够识别出(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准确识别出)自立者的人格特点;③使用获得的自立人格特质词可以初步探索出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结构。

2 方法

2.1 工具

2.1.1 200个自立人格形容词表的编制 第一步,请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根据以下指导语:“如果您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立的人,请写出24个您所具备的自立人格特征,如果您认为自己还不够自立则请写出24个您所欠缺的自立人格特征,如果您认为自己有些自立又有些不自立则请您分别写出您认为自己具有的以及欠缺的自立人格特征”来完成开放式问卷调查,以收集与自立人格有关的形容词。

第二步,从前期研究[5~10]中收集文献中和公众描述自立者的人格特征的形容词。

第三步,为了保证收词的适当性(既能反映人格特质又描述恰当)以及收词的全面性,将收集到的人格形容词与黄希庭、张蜀林编制的562个人格形容词表[11]、杨波编制的265个中文人格特质术语词表[2]以及崔红、王登峰编制的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4]进行比对,用这些词表中的同义词对先前词表中的形容词进行替代,并将近义词补充进词表。

第四步,根据前期研究做出的对自立与自强、自尊、自信的区分[7],以及健全人格理论[12],为避免获得的自立人格结构与自强、自尊、自信混淆,将自强、自尊、自信类的形容词如“自强的、坚韧的、自信的、自尊的”等删除。最后获得了由200个形容词构成的自立人格词汇表。

2.1.2 形容词调查问卷的编制 以这200个形容词为基础,制成他评问卷,分别请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判断哪些形容词能够描述自立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之后,将80%的被试都同意的形容词挑选出来。由于这些形容词都是褒义词,为了避免作答定势,又将80%的被试都反对的形容词挑选出来(不过这些形容词未纳入任何统计分析)。这样,制成了由101个形容词构成的《大学生问卷》(纳入统计分析的为64个),由101个形容词构成的《高中生问卷》(纳入统计分析的为64个)以及由107个形容词构成的《初中生问卷》(纳入统计分析的为92个)。最后,将《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中相互重叠的形容词挑选出来,制成了由102个形容词构成的《青少年学生问卷》(纳入统计分析的为74个)。所有这些问卷均采用5点量表,请学生评价形容词的描述与其自身特点的相符程度。

2.2 被试

在开放式调查问卷中,向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大学生的有效问卷76份,其中女生41人,男生35人;收回高中生的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女生55人,男生45人;收回初中生的有效问卷83份,其中女生46人,男生37人。

在挑选形容词的调查中,向大学生、初中生各发放问卷100份,向高中生发放150份。收回大学生的有效问卷97份,其中女生64人,男生30人,未填3人;收回高中生的有效问卷132份,其中女生52人,男生76人,未填4人;收回初中生的有效问卷 94份,其中女生49人,男生44人,未填1人。

《初中生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有效问卷 323份,其中女生156人,男生164人,未填3人。《高中生问卷》共发放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其中女生156人,男生149人。《大学生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其中女生150人,男生80人,未填2人。《青少年学生问卷》共发放330份(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各11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其中大学生110人,高中生107人,初中生101人,女生182人,男生127人,未填9人。

2.3 数据分析

数据管理与统计均采用SPSS 11.0软件。

3 结果

3.1 《大学生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KMO值为0.88,Bartlett's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参考有关研究[13,14]的做法,根据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因素解释方差的百分比超过3%、碎石图的陡阶检验以及总的解释方差比率等指标综合考虑,发现5因素模型是合理的。之后根据5因素模型,使用最大正交旋转再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根据以下标准挑选项目和因素:①一个项目不能在两个以上的因素上都有超过0.3的因素负荷;②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要超过0.4;③每个因素不能少于3个项目。结果发现,符合标准的因素仍是5个。具体的因素和项目负荷等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因素1所包括的8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努力向上,因此命名为“主动性”;因素2所包括的8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外界事物,因此命名为“开放性”;因素3所包括的5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他人忠诚、守信,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因此命名为“责任性”;因素4所包括的3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积极活跃,因此命名为“积极性”;因素5所包括的4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独立自主,因此命名为“独立性”。

3.2 《高中生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上述方法对《高中生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的取样适当性KMO指标值为0.91,Bartlett's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具体的因素和项目负荷等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因素1所包括的15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向他人开放自己,对他人忠诚、守信、孝顺,因此命名为“人际开放与责任”;因素2所包括的7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灵活机智、自主、创新,因此命名为“灵活与独立性”;因素3所包括的9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因此命名为“主动性”;因素4所包括的3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行为谨慎,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表现,因此命名为“行为责任”。

3.3 《初中生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上述方法对《初中生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的取样适当性KMO指标值为0.87,Bartlett's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具体的因素和项目负荷等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因素1所包括的17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行为严谨、谨慎,因此命名为“主动与行为责任”;因素2所包括的7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外界事物,因此命名为“开放性”;因素3所包括的4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他人忠诚、守信,因此命名为“人际责任”;因素4所包括的6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积极活跃,因此命名为“积极性”;因素5所包括的4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灵活、独立,因此命名为“灵活与独立性”。

3.4 《青少年学生问卷》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上述方法对《青少年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的取样适当性KMO指标值为0.92,Banlett's球形检验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适宜进行因素分析。具体的因素和项目负荷等情况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因素1所包括的13个形容词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灵活,具有独立行为的风格、能力与表现,因此命名为“灵活与独立性”;因素2所包括的9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他人忠、信、孝,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表现,因此命名为“责任性”;因素3所包括的9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因此命名为“主动性”;因素4所包括的5个形容词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待他人宽和、大度、友善,是一种对人开放的表现,因此命名为“人际开放”。

4 讨论

4.1 自立人格中“开放性”“责任性”维度的特点

研究[14,15]表明,中国人的开放性与西方人的开放性不同。张妙清[15]则将西方的“开放性(openness)”概念本土化为“开放”“开通”“开明”,这些都是包括本研究在内的几个关于自立人格的研究所获得的“开放性”因素的主要内容。张妙清将开放性概念本土化后的研究[15]还发现,中国人的开放性不仅是个人层面的特征,也是人际层面的特征。这也与本研究的发现一致,而且张妙清[15]编制的反映人际层面的开放性特征的量表“容人度”与本研究中“人际开放”的内容基本吻合,反映个人层面的开放性特征的量表“新颖性”“多样化”也与本研究中“开放性”维度中的非人际内容的形容词所表达的涵义基本一致。这说明我们将有关因素命名为“开放性”是合理的。与张妙清发现的中国人的开放性特征[15]一样,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中的“开放性”也涉及个人与人际两个方面。这也与文献分析、概念辨析中发现的自立概念强调人伦特征与暗含相互依赖因素的理论观点吻合。

从表1至表4可以发现,从《高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中仅获得了人际开放维度;从《大学生问卷》和《初中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中获得的开放性维度则既涉及人际开放也涉及个人经验开放,而关于人际开放的形容词较多。这暗示在自立人格的开放性维度中“人际开放”可能更受青少年学生的重视。

此外,在本研究的“责任性”维度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从表1至表4中可以看出,责任性也涉及人际责任和个人行为责任两个方面,而且“人际责任”似乎更受重视。从人际责任所包括的形容词可以看出,人际责任其实就是《礼记·儒行》中最初对自立进行描述时提到的忠、信、义等内容,这也是不少古籍中所强调的自立者的道德品质。从行为责任包括的形容词可以看出,行为责任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与《礼记·儒行》等古籍中提到的自立的力行因素有关系,也是古籍中提及的自立者的道德品质。可见,对于自立人格的认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具体表现形态不同而已。此外,重视以责任性为中心的道德因素也是自立概念与西方的独立、自主概念的重要区别。

通过概念辨析也发现,自立与自主、独立的区别在于,自立概念涉及了更多人伦特征,相互依赖是自立概念所暗含的内容,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立者比独立、自主的人更合作和他人中心。因此可以初步推断,自立人格的各个维度中可能都涉及人际与个人两个方面。例如,从《大学生问卷》和《初中生问卷》获得的“积极性”因素也暗示,主动性可能也涉及人际主动与个人生活主动两个方面。此外,从灵活性包含的形容词也可以推论灵活性可能也涉及人际活动灵活与个人活动灵活两个方面。在独立性中其实也会涉及人际活动独立与个人活动独立两个方面,只不过用人格形容词作为工具的研究不能将其显现出来。

4.2 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

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如前所述,人格特质词是探索本土化的人格概念的有效工具。第二,用自下而上的策略以被试的数据为驱动来探索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结构,能够克服主观性。

同时,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第一,根据被试自己选出的人格形容词来探索自立人格结构,虽然克服了主观性,但也导致了选取出的人格形容词的抽样误差。首先,被试选出的都是正向的形容词。由于在传统文化中自立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因此被试挑选出来的都是带有褒义的形容词,贬义的形容词未能纳入。这就导致人格形容词抽样的不完整,因为贬义的形容词本来可以从负向的角度来反映自立人格,但在本研究中这些信息都损失掉了。其次,由于被试抽样以及被试对自立理解的偏误等问题也导致既难以保证选出的形容词都是自立人格特征的恰当描述,也难以保证所有恰当的自立人格形容词都被选入。例如,在本研究中,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选出的自立人格形容词虽然一致的很多,但不一致的也有一些,而且选出的数量也不一致。

第二,以数据为驱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存在不少固有的缺陷。探索性因素分析是以项目间的相关为基础来抽取因素的,这种以数据为驱动的方法所获得的因素与项目、被试的抽样特点有关,因此使用不同的被试样本或项目样本(甚至仅是少数项目的变更)都可能导致抽取出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因素的数目和内容不是绝对准确的,还应该结合理论来分析和辨别。

第三,人格特质词在探索人格结构方面也存在缺陷。例如,Zuckerman等人指出,词汇标准还不足以确定基本的人格维度,将人格特质编译进语言的情况可能与特质的行为重要性或特质的生物学关联性不成比例[16]。在本研究中似乎就遇到人格特质词的数量与特质的行为重要性不成比例的问题。由于之前研究[7]发现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维度在本研究中要么未能显现,要么未能成为独立的维度。因此对收集到的多个人格形容词表以及自己建构的 200个自立人格形容词表都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有关“灵活性”“独立性”的褒义词是最少的。虽然这些词基本都被选入了四个调查问卷中,但是由于与其他维度的形容词相比其数量太少,因此难以显现或聚合成独立的维度。

“灵活性”“独立性”都是重要而常见的特质行为,有关它们的褒义词很少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首先,中国文化既反对死板、僵化,又反对不恰当的灵活如投机、势利、油滑。中国人所称道的灵活性是介于死板与善变之间的,但其程度似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虽然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中时常体现灵活性,例如中国人很少严格依据计划或规则行事,但在语言(词汇)中却似乎非常警惕灵活性,人们似乎更喜欢用否定形式如不死板来描绘好的灵活性,而不是创造描述灵活性的褒义词。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视集体主义而反对个性张扬的,因此与灵活性的情况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反对过于依附,另一方面也不宣扬独立,所以有关独立性的褒义词也会比较少。

综上所述,文化对语言的生成和使用是有影响的,使用词汇假设以及自下而上与数据驱动的策略不一定就能探索出全面的人格维度,也不一定就能科学反映不同人群的人格结构的异同。因此,虽然未能在本研究中显现,但可以在理论上推断“灵活性”“独立性”都是独立的自立人格维度;在本研究中出现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结构的一些差异也可能是虚假的。

4.3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

在研究之初,我们并没有在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方面有任何假设,因此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并且尽量减少研究者的主观性,期望以被试的数据为驱动来探索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异同。

从表1至表4所反映的结果来看,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的自立人格维度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①虽然由于被试和人格形容词的抽样等原因,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挑选出来的人格形容词在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最终获得的自立人格维度中却有相当多的重叠。即使是未重叠的形容词,在同一因素内其涵义也是基本一致的。②《大学生问卷》和《初中生问卷》得出的自立人格维度,在数量上、维度的排序上以及内容上都相当一致。区别仅在于《初中生问卷》探索出的因素1和因素5分别增加了行为责任和灵活性的内容。③《高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获得的自立人格结构在数量上和内容上都相当一致。区别仅在于《高中生问卷》所获得的自立人格结构中的人际责任与行为责任内容相分离,并且人际责任与人际开放相结合。④虽然在自立人格维度的数量和内容上,《大学生问卷》《初中生问卷》与《高中生问卷》《青少年学生问卷》的结果不太一致,但是进行内容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差异是表面的而不是根本性的。首先,《大学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得出的积极性因素与主动性因素的内容实质基本一致,可以归为一个因素。其次,一些维度内容的差异主要在于开放性和责任性因素中的人际与个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归属与聚合方式不同,以及在《大学生问卷》中灵活性的内容未能显现的问题。应该说,这些差异都不是本质上的。

本研究中用不同问卷探索出的自立人格结构的差异应该主要由前述中提及的本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缺陷导致。此外,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对于自立人格的不同维度以及某些维度的不同方面的强调程度不太一致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本研究探索出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维度还是比较一致的,再结合前述的观点,可以认为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大致是由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5个维度构成。

4.4 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

古今都有大量学者将自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或道德品质。对自主、独立的文献综述和概念辨析也发现,自立与自主、独立是不同的人格构念,与西方文化所强调的自主、独立人格构念相比,自立人格更符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特点,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但是对于自立人格是否真正存在于中国人的人格中,一直缺乏直接的实证研究。因此,证明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是深入进行自立人格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格特质词是探索人格特征的科学途径,通过本研究确实获得了有意义的自立人格结构,而且这些维度与前期研究[7]的结果有相当的一致性。这就初步证明自立人格确实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特征,对于自立人格的内容古今学者以及当前公众都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总之,自立人格构念不仅是研究者的理论构想,也是公众可以识别的现实的人格特征,其能够获得客观实证,进行自立人格研究是科学合理的。

综合本研究以及前期研究的结果,可以初步将自立人格界定为一种综合性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背景下,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形成的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征。

收稿日期:2005-09-26

标签:;  ;  ;  ;  ;  ;  

青年学生的独立人格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