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角度下“美女”词义变迁折射出的文化演变论文_冯圆媛

历时角度下“美女”词义变迁折射出的文化演变论文_冯圆媛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 青岛市 266590)

摘要:“美女”一次自萌芽后,发展至今,其词义、词性、语体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表现了词义由实到虚,词性转换的规律,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从春秋至现代的文学风格由古雅到通俗的转变。“美女”在当今网络用语中的语义颠覆现象,体现了娱乐至上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美女;历时性;“集体无意识”文化演变;网络文化

“美女”一词自弃萌芽至今,词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进行历时性地考察,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将历时与共时研究 相结合,对出现“美女”一词的文学作品与所处朝代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条件下对其进行细致而有深入的分析。揭示以“美女”为代表的词语词意变异的规律,探讨此类现象浓厚的文化渊源,挖掘传统文化在“娱乐至死”的网络文化大潮下的词义颠覆现象。

一、“美女”词义的变迁过程

美女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ěi nǚ,指容貌姣好、仪态优雅的女子。古意中,美,有时用作形容词,意为美好。如《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女,有时特指未婚女子。如《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一)春秋、两汉时期

1.《诗经》中的描述

对“美女”的形容,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原诗标题为《出其东门》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大意为:漫步走出城东门,漂亮姑娘多如云。当中的“女”一词就意女性美女,也就是说一个“女”就包含了“美女”这一词的含义。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多用“佳人”“美人”“淑女”等词语来形容容颜美丽的女子。

2.《史记》中的描述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译为:周共王出游到泾水岸边,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他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个就叫‘粲’。”其中,第二个“女”字同样可以理解为美女。

3.先秦至汉代时期

在这一时期,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诸侯分裂的局面,在如此历史大环境的背景下,各民族语言融合的更加紧密,同时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在《勾践灭吴》一文中就出现了“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大意为: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这时的“美女”一词不在单单地使用一个“女”字了,虽然秦以前也用使用“美女”一词现象,如《史记•外企世家诸少孙论》中提到“美女者,恶女之仇。岂不然哉!”,在同一时期,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有时也用“美人”一词,但是“美人”多指女子,亦指相貌俊逸,才德出众的男子。所以有时作者也会根据想表达的人物来选择词语。例如《西京杂记》中所提及的“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此句中的“美人”我们就不会理解成为德貌双全的男子了。

(二)魏晋到唐宋时期

1.西晋时五胡内迁,十六国林立,互相攻战,各民族之间杂处而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使得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描写“美女”的诗词如下:

(1)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南朝 江淹 《恨赋》)

(2)妖童出郑,美女生燕。

(南朝 江淹的《青苔赋》)

魏晋之时阶级矛盾尖锐,不少的文人以明哲保身为由,转而饮酒作乐,纵情山水,傲啸山湖。此时的“美女”一类的词语多被诗人用来抒发不得志或者对仕途不满之情。

2.诗词在唐宋两代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而存在着,它的社交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

(1)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宋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2)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唐 李白《怨情》)

此时的“美女”和“美人”的意义相同,都在描写拥有美丽容貌的女子。但是由于作者的写作习惯或者要强调所抒发的感情以及押韵以至于对选择的不同的词语,但都殊途同归。

(三)元、明清时期及当代

1. 继唐诗、宋词之后作为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与婉转,有时还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1)齐景公故将美女数十人,习成女乐,献与哀公,哀公受了女乐,三日不朝。

(元 郑光祖《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2)谁家美女颜如玉,彩球偏爱掷贫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元 关汉卿《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

由于元曲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其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相对浓厚,尤其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所以这个时期就少有作者借用“美女”一词来抒发情感,“美女”也就渐渐地变回了其原有的含义。

2.明清小说时期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1)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清 施耐庵 《水浒传》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2)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由于明清小说不拘泥于形式,所以在描写容貌美丽的女子时,也就不再单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而是描写得更加细腻,更加传神。

3.当代时期

当代“美女”一词的使用情况在纸媒和网络中呈两极分化的现象。在纸媒中多带有褒义色彩,然而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中多带有中性色彩。在网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时,“美女”这一词渐渐地改变了原有的词性,从名词变成了代词。例如,在网络语言中“美女”一词不再是描写容貌美丽的女性,而是所有女性的代名词,任何一个女性都可以称之为“美女”。

二、“美女”词义变迁的内在动因

“美女”在当代词义、词性、感情色彩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探究造成其演变的内在原因。

荣哥认为,人类自原始时代以来长期积累的普遍性心理经验沉淀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①”。要探究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原因,还是要从该此本身出发。

美,从造字法上来看,是一个由“羊”和“大”组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中对“美”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大则美”。“大”从字形来看,像人的正面,从这角度看,美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女,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妇人也,凡女之属皆从女”。由于“羊”在古人的心中的分量十分重要,所以他们认为有羊就很美好,渐渐地“美”这个字就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了。

“美”和“女”二字在衍生最初,都是具有实指意义的,在漫长的原型意象的“集体无意识”的沉淀中,渐渐从实指对象的某些特点发展出了可以形容人的或物内在特质的意义,表现出了名词形容词化的特点,折射了汉语词汇词义所指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类似的还有“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形容词话②,如垃圾,山寨;汉语方言中的性别标记从实到虚的衍变③,如公、母、雌、雄。

三、“美女”词义变迁的外部原因

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不仅要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于拥有新思想人群的批判。“美女”一词渐渐地不能满足文人对于女子的向往,以致文人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不在拘泥于外貌反而更加追求气质与内涵,同时也想通过一些女性的角色来反映某些社会现象。

当代网络语言中对“美女”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并未衍生出新的意义,其变异使用主要体现在恶搞和调侃化的表达。在这种精神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沉淀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文化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④“美女”一词在网络中的变异使用现象正体现了当今网络文化的娱乐至死精神,以相对于戏谑的方式重新阐述经典,体现了对“对崇高的消解,对既定传统的颠覆。”⑤并且造成了许多词语的语义颠覆现象,呈现出恶搞和调侃化的特点,甚至有时会庸俗,粗鄙化,如“二,蓝瘦,香菇”等等。与此同时,还折射出了春秋至当代的文学风格从古雅到通俗的转变。

四、结语

对“美女”一词的历时性考察发现其词义变化的深刻内涵,从微观上的词义、词性和感情色彩的变化折射出的从春秋到当代文学风格由古雅到通俗的转变;由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探究该词由实到虚的内在规律,总结出了名词形容词话特点和汉语词汇意义所指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以及传统文化在“娱乐至死”的网络文化下的词义颠覆现象。

由此可见,词汇的词义变化与文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暗含着自其产生至今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同时网络文化中对一批词汇的滥用也引发了对此种现象的反思和对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胡帆.对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浅析 [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程驰.浅析现代汉语中名词的形容词化现象[J].天中学刊,2015(6).

[3]伍巍,王媛媛.南方方言性别标记的虚化现象研究[J].中国语文.2006(4).

[4]费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杨渝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3.

[5]邹怡.论恶搞:后现代的大众娱乐精神---以中国网络和影视文化为例[J].电影评价,2011,(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论文作者:冯圆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历时角度下“美女”词义变迁折射出的文化演变论文_冯圆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