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目漱石

鲁迅与夏目漱石

佚名[1]2017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文中提出2017年9月11日,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鲁迅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绍兴文理学院成功举办"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论坛。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王建力教授主持,日本驻上海总领事片山和之先生致开幕辞。特邀

寿永明, 卓光平[2]2017年在《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鲁迅与夏目漱石》文中提出2017年9月11日,"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论坛在鲁迅故乡的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隆重举行。夏目漱石与鲁迅的后人以及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以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鲁迅与夏目漱石为聚焦点,分别就鲁迅与夏目漱石思想精神的联系,鲁迅、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鲁迅、夏目漱石与中日友好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交流。

孙放远[3]2012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中研究表明鲁迅和夏目漱石文学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的高峰,中日学者对他们两人文学的比较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有不少方面前人没有论及。本文从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等方面展开比较,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笔者个人的观点。第一章首先从分析鲁迅与夏目漱石对老庄以及陶渊明的不同看法入手,探讨两位作家的“出世”与“入世”。夏目漱石对老子思想虽有批判,但其“则天去私”的思想显示了向老庄思想的最后回归;鲁迅本着战斗的人生观,努力挖掘老子、陶渊明思想中的“战斗”因素,强调老子的“愤”与志向,认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样的理解方式正与鲁迅“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思想一致。辨清这些之后,本章继而从“罪”与“悟”两个视角,透过《野草》与《十夜梦》,观察、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隐秘的内心深处。关于鲁迅“罪”意识的阐释最早起源于日本的竹内好,而后被人广泛引述,其实这只是解读鲁迅的一个角度,本文对此作了具体分析。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悟”有着本质的不同:夏目漱石的“悟”是不断地向老庄与禅的境界靠拢,并以此为借镜呼吁世人去除利己之心;而鲁迅的“悟”是摆脱世俗的羁绊,更加轻捷地和黑暗势力战斗。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反思与转型成为一个问题。第二章以比较的方式梳理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以及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妇女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很关注的问题。夏目漱石通过美祢子、叁千代等女性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她们内心的自然需求,批判了她们的利己之心,展示了漱石的个人主义观点。和夏目漱石相比,鲁迅在他的女性人物中并没有灌输所谓的社会责任。鲁迅认为妇女不幸的根源是男女不平等造成的,妇女的许多罪过不过是男人的栽赃,因此鲁迅为妇女辩护。妇女要解放,一方面要和男性一样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要有和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为此,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解放只有不停地“战斗”。本章还分析了暴虐统治对国民性格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统治超稳固、超强大,以孔教为核心的封建思想当然也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民性。尽管开创了民国的新纪元,也不可能把封建思想连根拔除,封建思想仍蔓延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日本的皇族“万世一系”,其统治的残酷性虽稍逊于中国,但是在明治后期,以“大逆事件”为代表的倒行逆施仍然对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国民产生极大的压力与恐惧。面对这样的状况,由于各种原因,鲁迅和夏目漱石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鲁迅更倾向于激烈地革命,而夏目漱石害怕革命,认为改良更好,提醒统治者改弦易辙,以免覆灭的命运。第叁章分析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学观。首先比较“为人生”的文学观。鲁迅与夏目漱石都注意到了文学家的使命,强调文艺家不应是闲人,都注重写实的创作手法,强调为人生的文学要写普通人。他们的小说作品都在“平淡的写实”中显示了人生的深度。其次,展开余裕观的比较。夏目漱石主张“低徊趣味”,又称“有余裕的文学”。日本文坛以夏目漱石为代表形成了一个“余裕派”,而“余裕”这个词也在鲁迅的作品中屡屡出现,成为“核心词”之一。《我是猫》与《阿Q正传》,分别是夏目漱石、鲁迅的代表作,都显示了“触及文学的主题,余裕文学的写法”的特点,其余裕特色主要体现在低徊趣味和谐趣两个方面。鲁迅与夏目漱石的余裕观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鲁迅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认为有余裕才能进行文学活动,余裕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前提条件。夏目漱石主要是针对当时自然主义文学片面强调生活之“真”的现状,提出观察生活要全面,主张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余裕的心态来观察生活以更准确地抓住生活的本质。再次,通过对两个论争的分析,阐述鲁迅、夏目漱石的的文学观。第四章是对前叁章的总结,从至今鲜有人谈的反讽这个角度比较鲁迅和夏目漱石,在“反讽思想的形成”、“反讽的立场”以及“反讽的品质”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关于反讽的立场,鲁迅与夏目漱石有微妙地不同。鲁迅立足于“观世如戏”,而夏目漱石立足于“自我本位”。“自我本位”是夏目漱石思想的基石,他不仅仅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还运用它解决现实中几乎各方面的问题。“自我本位”体现为无所依傍的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决不被现实的假象所蒙蔽并以锐利的目光穿透假象看清实质的非凡能力。鲁迅观世如戏,看出了做戏者的虚假,同时又感到生活常常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几乎同样的悲喜剧。鲁迅的“观世如戏”与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虽然不同,但二者又有诸多相通,鲁迅的反讽思想中也有“自我本位”的成分,夏目漱石思想中也有“观世如戏”的因素。可以说“观世如戏”与“自我本位”都是反讽思想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高露[4]2015年在《启蒙视域下的现代性诉求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鲁迅和夏目漱石无论从个人经历、心境、创作理念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生存在两种文明之间。两位作家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两国知识分子的外貌、行为、心理境况以及生存状态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和透彻的分析,写作视角紧抓社会现实。通过对鲁迅和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展开论述,试图发掘植根于西方文艺土壤的“现代性”如何影响东方的现实问题。对两位作家在现代性理念的指导下的创作方法进行讨论,以艺术特色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两者的文学理念的异同,探求鲁迅与夏目漱石在启蒙思想下对现代性的诉求和反思。鲁迅迫切的渴望逃离传统旧制,向现代靠近。夏目漱石则不断反思现代性带给本国的利弊,试图保留传统文化。分析产生这两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原因与当时时代的剧烈动荡和现实因素密不可分,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情感和观念。最后,反思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知识分子在两种文明的夹缝中生存,落后的本民族文明受到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同时知识分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尴尬”地位也是其悲剧的一大方面。探索他们的悲剧生存模式的出路也对今后知识分子的创作和生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于彦兴[5]2011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矛盾。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所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社会学领域,许多社会学家从社会良性运行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很多理想的社会模式。换言之,就是社会学家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当前社会持一种良性批判的视角。文学家不同于社会学家,其“不平则鸣”的风格,决定了文学家的社会批判往往更强烈、更具破坏性。然而,其缺陷就是过于片面,缺乏建设性。文学家具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却是一个文学家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本文着眼于社会批判精神这一角度,对鲁迅与夏目漱石进行比较研究。提到社会批判精神,需要对其作出明确的阐释。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国内外对鲁迅与夏目漱石研究现状,再对社会批判精神做了界定,并且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的社会批判精神,为本文对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的论述,奠定了基础。本文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社会批判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存在。要论述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必须使之具体化或有迹可循。为此,第一章分别从鲁迅与夏目漱石的作品入手,通过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社会批判精神,佐证两位作家自身具备的这种精神。第二章、第叁章,对中日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展开比较研究。首先,第二章比较研究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共性。在此,笔者从二者社会批判精神形成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文学价值观念的认知,以及二者对人性的解读与批判这叁个方面,进行共性研究。第四章针对两位作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一章,比较研究涉及叁个方面:其一,思考社会文化的“破”与“立”的问题;其二,不屈的战士与走向内心的智者;其叁,不同方式的精神孤独之旅。文学不应是社会与时代的简单传声筒,而应对其闪烁一种批判的眼光,才能完成社会赋予文学的使命,社会也会因此有所进步。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社会在它幼年阶段以及晚年阶段,不合理因素往往占据上风。在社会发展的这两个阶段,文学家的社会批判精神就愈显强烈。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生活就贯穿了社会发展的这两个阶段。因此,他们的社会批判精神自然就比较强烈。

孙麟淑[6]2013年在《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中期以后,在西方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西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逐渐影响到全世界。而且其影响力不断扩张、不断渗透。所谓的近代化——现代化,其实就是我们的文化被“欧化”的过程。韩中日叁个东北亚国家和西方的市民社会不同,他们的近代国家体制在转型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从外部开始的”强制性的门户开放的决定性契机。因此,东北亚国家的近代意识,文化意识都脱离不了(半)殖民地这一现实的束缚。其结果是,由于那些陈旧的封建制度还遗留在精神文化的所有领域中,从而导致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错误。东北亚叁国近代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看成是西方进行的历史恢复的工程之一。现在,所谓克服近代性文化实践中产生的错误已成为东北亚所有民族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为止,东北亚叁国还不能一致认同这个立场。原因之一是日本首先独行近代化,使得日本在中国和韩国眼中成为了另一个近代化的典范。因为叁国无论是接受西方文化的方法,还是政治制度都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将他们的近代性视为一体。因此,在表达叁国的近代性的同时,强调从外部开始影响的立场和强调自发层面的立场之间引发了相互矛盾。进入近代以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和韩国,受到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各国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文学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群众心理,这些社会、政治上的变化也反映到文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引发了文艺思想的变革。以东方哲理为基础,在文学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文艺思想等多方面,叁国的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学作品等仍然存在着不少相似点。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学的领域,从而引起文学和文艺思想的变革。而且,只有通过对叁国的近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家的研究,在加深对叁国近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阐明韩中日叁国文学、东北亚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就韩中日叁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局面来看,由于近代意识的普及和各国的民族特殊性,结果造成了叁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差异。鲁迅、李光洙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对本国小说艺术的构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将叁者的小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探讨极具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在对比中发现有益于建设新文艺的文学理念和方法,为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挖掘新思路,这也是构建本论的初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构成,对选题予以具体探讨:绪论主要概述了选题缘起,对东北亚地区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文学作了概况,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叁者的简要概述以及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研究观点。正文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近代文化接受的过程,并对叁者进行比较。论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及生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分析叁者在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留学经验所产生的不同民族观和近代化文学观,同时也分析叁者幼年时期开始受到的汉文教育和留学时期接触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阐述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的近代化人文内涵因素,并对叁者进行比较。首先对鲁迅、李光洙的反封建、反儒教思想和夏目漱石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其次、研究叁者小说中的国民性改造意识以及近代化思想和文明批判态度。第叁章:重点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别为农民形象、启蒙性的知识分子和彷徨的知识分子形象、新女性观形象。分析叁者的小说中人物塑造上的近代化因素和特点。第四章:分析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叙事方法上的近代化特点和叙事视角、“对话”叙事和空间上的叙事结构,阐述进入近代化时代以后,各国出现文言一致运动中的叁位作家的贡献。同时揭示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在艺术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五章:梳理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近代化的艺术地位。重点论述叁位作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比较研究叁者在东北亚叁国的文学史上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在吸取以前对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的文学观、民族观以及作品比较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整体把握与作品的近代化因素的解读方式,并结合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系统分析,对他们的近代化小说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客观的研究和评价。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为韩中日东北亚叁国的近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陈占彪[7]2006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考辨》文中认为鲁迅与外国作家关系的钩沉和分析,基本上都得到了国内外鲁迅研究者细排密查般的梳理。但是,由于关于鲁迅与夏目漱石的关系的资料不甚丰富,这给研究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造成了困难,本文运用比较全面的史料,着重考辨了鲁迅与夏目漱石先后在东京西片町住过的一所住宅,进而分析了他们的艺术世界里呈现出的一些相似特性,最后从当事人的回忆和研究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文学意义上的关联。这也许能为鲁迅艺术世界的外国文化渊源提供一个新鲜参照。

佚名[8]2015年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着作介绍(九)——通化师范学院博士文库(6):《鲁迅与夏目漱石》》文中研究表明《鲁迅与夏目漱石》,孙放远着。全书20万字,由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以作品为中心,从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等几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最后以第四章反讽观的比较作为收束。论文第一章"出世与入世"分析比较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人生观,分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对老子哲学的认同与超越,并通过《野草》与《十夜梦》的作品分析,阐述他们的"出世与入世"思想。第二章"改良与革命",重点阐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同时也分析暴虐

邓永一[9]2009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死后被尊为“民族魂”,夏目漱石在日本被称为“国民作家”。他们的作品都以思想性见长,紧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人性,他们都在各自民族的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叙事艺术特色的对比分析、典型人物的比较对照、具体文本的对应解构、作家文化观的同异比较四个角度展开论述,力图找到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创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相同和异趣之处。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这两位东方知识分子共同的人格追求和批判、反思意识,揭示了他们对各自国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深刻认识,以及对各自国家的国民性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夏目漱石和鲁迅叙事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由于两者文化传统、艺术个性的不同,所以他们作品的叙事结构就表现出一种异质性。第二部分论述了他们笔下个性纷呈的人物,笔者主要比较了鲁迅和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女性形象,虽然这些人物形象都体现出两位作家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但是鲁迅和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所表现的知识分子价值观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个性的完善,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更多的是投身时代洪流。第叁部分集中分析了鲁迅的《野草》和夏目漱石的《梦十夜》,探寻两位文学大师对梦境描写的同与异。第四部分论述了两位文学大师文化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样是对待西方文化,夏目漱石更多地体现了绝望的态度,而鲁迅对西方文化和“西学东渐”采取了一种既吸收又批判的态度,这就是具有中国色彩的“拿来主义”。

朱嫣[10]2001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文中研究指明鲁迅的青年时代,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他弃医从文的人生转折,也正是发生在这七年之中。日本文学自然也对这位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鲁迅自己也说过,在当时日本文坛众多的作家中,他最喜爱的就有日本明治时期文坛巨擎夏目漱石的作品。本文正是就管见所及,初步探讨夏目漱石这位日本近代作家对鲁迅的影响,以及两位各自民族伟大作家的契合与差异。 首先,文章从前期鲁迅的思想与夏目漱石的思想出发,比较两位作家在文学出发点和作家使命感这两部分的异同。鲁迅的文学出发点,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黑暗中,燃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于是毅然弃医从文,成为勇敢彻底的民主主义战士,并针对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受的封建压迫,希望借文学的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和清醒,使之抗争;对于丑陋的封建卫道者,则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和抨击。而夏目漱石由于初入社会即碰上了日本教育界的腐败与黑暗,作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便开始以辛辣的讽刺来发泄自己的愤懑和孤独。他的另一个重要出发点,则是对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处处效仿西方所表现出的担忧和对之进行的批判。两位作家的文学出发点有许多类似之处,他们都站在不顺随时俗的立场上,重视精神的力量,具有敢于独往独来的反抗精神。他们都对自己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心,创作动机也全在于指出各自民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它们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从而他们抨击的对象不同,因此所走的文学道路也不同。鲁迅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是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前进型的;而夏目漱石则停留在人格修养上,是静止型的。这种不同,使前期鲁迅成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而漱石则成为真诚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这也正是两人最基本的区别。 从作家使命感来看,两位都是具有明确而强烈的使命感的作家。由于当时中国的黑 第3页共30页 暗,使心中怀有整个文艺界现状的鲁迅谈到使命感时,激愤悲苦;而漱石则往往从个人 的生活态度、信念出发,显得孤洁豪壮。无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杂文,都是自觉地遵从 迫切要求新文化革命到来的人民大众的意旨,目的是使国人觉醒进而反抗;夏目漱石则 是停留在个人道义、自我尊严的角度,发出愤撼的抗议。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通过对鲁迅的《藤野先生》和由鲁迅翻译的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这两部具体作品的分析,来进一步比较和理解两位作家的相通、共呜及不同。 这两篇短篇小说,都是以作者对自己在异国留学时期所接触并深铭于心的外国师长的回 忆作为共同的主题。两位作家在外国留学时生活中的种种客观情况,在作品中都有所反 映。无论在形式方面、情节展开方面、或者在写作技巧及作品的幽默感方面,都有某些 共同的特征。因此椎测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对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的“创造性 模仿”,鲁迅受到夏目作品的“刺激性传递”,借用相同的形式创造了另一种纯属自己的 作品。但两篇作品也有许多不同点,《克莱喀先生》是一篇单纯的索描式的人物描写, 给人的读后感是明朗平和的;而《藤野先生》是通过鲁迅对老师的感情,刻画作者本人 在民族意识上的觉醒过程,作者的关心涉及到老师、自己和民族问题叁个方面,因此, 读后让人觉得沉郁凝重、发人深省。作品也显得更有深度和广赝。 夏目漱石的创作,由于受阶级、经历及杜会地位的局限,探求的主题始终是日本杜 会上层知识分子的自身问题。不过,他对日本近代社会所投掷的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 对我们还是有意义的。鲁迅也正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 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凤格。他们,一个是处在本国进入帝 国主义内部相对安定时期的日本作家;一个是投身到社会伟大革命激流中去的中国作 家。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时代条件不同,作家本人从家庭环境到社会经历也各自不同, 所有这些都使他们走着各自的道路,取得各自独特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J]. 佚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7

[2]. 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鲁迅与夏目漱石[J]. 寿永明, 卓光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7

[3]. 鲁迅与夏目漱石[D]. 孙放远. 吉林大学. 2012

[4]. 启蒙视域下的现代性诉求与反思[D]. 高露. 河北大学. 2015

[5].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D]. 于彦兴. 辽宁大学. 2011

[6]. 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D]. 孙麟淑.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7].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考辨[J]. 陈占彪. 日本研究. 2006

[8]. 通化师范学院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着作介绍(九)——通化师范学院博士文库(6):《鲁迅与夏目漱石》[J]. 佚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

[9]. 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D]. 邓永一.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0]. 鲁迅与夏目漱石[D]. 朱嫣.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鲁迅与夏目漱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