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张伟

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张伟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441700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5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全体入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入院后行MRI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30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及22例局部型患者MRI影像均提示不同程度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呈弥漫性增厚,增厚结合带与内膜、子宫外肌层无明确界限。于T1W1中呈等信号,T2W1中呈雪花状。增强局部病灶扫描,病灶区域强化时间缓慢,强化程度弱,病灶中心点状出血部位无明显改变。6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腺肌瘤,8例合并子宫肌瘤。22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MRI扫描均提示子宫肌层可探及肿块,肿块多呈卵圆形和圆形,无包膜,同周围肌层无明显分界,边界模糊,其中10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结论:临床疑似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特异性良好,该技术成像清晰,安全性高,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信息,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磁共振成像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女性发病率极高的一种宫壁病变,且患者以经产妇居多,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痛经、月经不调、子宫无规则出血等[1]。该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随病情进展,可引发严重后果。及时准确的诊断,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保障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2]。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既往临床以超声检测为主,近年来,MRI技术凭借组织分辨率高、安全性良好、成像清晰等优势,自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不错反响[3-4]。本文以我院收纳患者展开临床实践,研究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的应用价值,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5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全体入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入院后行MRI检查。局限型子宫腺肌病22例。患者年龄在24~58岁之间,平均年龄(36.54±6.32)岁;其中绝经前女性34例,绝经后女性18例。患者入院后,主诉症状有:经期周期异常,下腹部疼痛剧烈、经量异常等。

1.2检查设备及方法

全体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对其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行多切面平扫,相关数据参数设置为:矩阵256×256,采集次数2~3次,层厚5m,层间距1mm。扫描期间,探查到疑似病灶或病灶户,应行增强扫描,并重点扫描病灶周围组织情况。本组52例患者中,20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16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均行MRI增强扫描,对比剂量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以0.1mol/kg的规格,以2.5ml/s速度匀速静脉推注。

2 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本组30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及22例局部型患者MRI影像均提示不同程度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呈弥漫性增厚,增厚结合带与内膜、子宫外肌层无明确界限。于T1W1中呈等信号,T2W1中呈雪花状。增强局部病灶扫描,病灶区域强化时间缓慢,强化程度弱,病灶中心点状出血部位无明显改变。6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腺肌瘤,8例合并子宫肌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2例局限型子宫腺肌病患者MRI扫描均提示子宫肌层可探及肿块,肿块多呈卵圆形和圆形,无包膜,同周围肌层无明显分界,边界模糊,其中10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

3 讨论

3.1临床和病理特点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好发于育龄女性的子宫病变性疾病,临床症状以经期下腹疼痛剧烈、经期无规律、经量异常为主。近年来,临床数据统计显示,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经分析初步认为与剖宫产率升高、人工流产频繁等因素等有关[5]。由于该疾病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诊断时极易误诊为其他子宫疾病,延误病情治疗。针对该疾病,临床需通过病理活检才能获得准确诊断,主要治疗方法是子宫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阶段初步认为与子宫缺乏粘膜下层,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累及子宫肌层,引起周围肌层细胞代谢性肥大增生有关。目前推断的具体病因主要来源于四方面,①遗传因素;②子宫损伤(多次妊娠、子宫慢性疾病、刮宫等);③高雌激素或高泌乳素血症;④病毒感染及生殖道梗阻,使子宫肌层受累。

3.2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

根据病理类型,临床将子宫腺肌病分为弥漫型和局部型,考虑到其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极易在初诊时与其他子宫疾病弄混淆,导致误诊发生。基于此,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很难做出准确诊断,还需借助影像学技术辅助检查。

子宫肌瘤MRI成像特点:①具有清晰边界,信号不均匀,小型平滑肌瘤边界清晰,内部多呈低信号;②腺肌症增大时子宫轮廓多半呈光滑、规整状。子宫腺肌病仅存在于子宫肌层,但子宫肌瘤则可发生于粘膜下、宫壁间及浆膜下;③子宫腺肌病病灶多半边界模糊,于T2W1可探及高信号环或低信号环,可探及脉管或周围存在水肿现象。

子宫内膜癌的MRI特点:①子宫内膜癌影像学检查多半可于宫腔内察觉肿块,且宽基底多同内膜相连,形态类似菜花,肿块多为实性,坏死、囊变现象较汉奸。其在T2W1呈等信号或偏高信号,可发生在子宫肌层中断。MRI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相较之下,子宫腺肌病影像学特征完全与上述内容不符。

此外,产后7d内,产妇子宫未复原,此时往往可在肌层内探及扩张静脉,T2W1及脂肪抑制序列中均呈高信号,T1W1多呈低信号,与子宫腺肌病十分相似,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即可作出准确诊断。

综上,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MRI为首的影像学检测技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针对临床疑似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特异性良好,该技术成像清晰,安全性高,能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信息,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新月,沈鈞康,陆之安,等.子宫腺肌症离体标本的MR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4):298-302.

[2]易自生,刘一平,李华良,等.子宫腺肌症离体标本的低场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6):407-409.

[3]李亚里,张淑兰,石一复.子宫腺肌病的病因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63-165.

[4]侯金文,程华,李传福.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67-71.

[5]徐忠飞,郑建萍,钟吉俊,等.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314-315.

论文作者: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子宫腺肌病的磁共振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