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耐药相关标志物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耐药相关标志物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肿瘤耐药相关标志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付岩松,郭志涛,陈晨,孟祥宁,朱静[1](2021)在《miR-338-5P在人类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类由19~24个核苷酸构成的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与靶基因完全或不完全结合降解mRNA或抑制mRNA的翻译,在体内起到转录后调控作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新近报道发现,miR-338-5P在黑色素瘤、消化系统肿瘤、肺癌等各种类型的癌症中异常表达,其通过结合一系列的靶基因来调控细胞增殖、转移、侵袭和凋亡,在不同肿瘤中发挥抑癌或促癌的不同作用,并可能成为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其他炎性相关疾病中,比如病理性心肌肥厚、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发现mi R-338-5P可以通过靶向不同基因,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现综述miR-338-5P在肿瘤、肿瘤放化疗以及其他炎性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其在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为肿瘤等疾病相关标志物以及更有效的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甘凤娇[2](2021)在《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癌组织与非配对的正常组织中LncRNABCAR4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新辅助化疗RECIST 1.1临床疗效、Miller Payne疗效及组织病理疗效间的相关性,研究LncRNA BCAR4是否能作为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子。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LncRNA BCAR4在33种恶性肿瘤中的的差异表达,其表达量与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间的相关性。2.检测LncRNA BCAR4在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设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组,并收集患者化疗前石蜡穿刺组织和非配对的乳腺癌术后癌旁5cm正常乳腺组织,q PCR检测LncRNA BCAR4表达情况,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入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子分型、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以及和Ki-67表达情况行关联性分析。3.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分组:将入组患者通过三种疗效评价体系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各个评价体系下的有效组与无效组。4.统计分析LncRNA BCAR4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LncRNA BCAR4在癌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分类变量用?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分析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入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因素;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ncRNA BCAR4在浸润性乳腺癌、结肠腺癌以及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等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与肿瘤突变负荷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浸润性乳腺癌中LncRNA BCAR4表达高低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某些临床分期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即I期与II期(P=0.015)、I期与III期之间(P=0.021)存在表达差异,而在其他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且其表达高低与生存预后呈负相关性(P<0.05)。2.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相对于非配对的乳腺正常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肿块的大小正相关、HER-2阴性相对HER-2阳性中表达量更高,而与年龄、激素受体状态、Ki-67等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3.在RECIST 1.1评估系统下,LncRNA BCAR4表达量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相关,其表达越低疗效越好(P<0.05);使用Miller Payne评价系统及组织病理评价体系评估LncRNA BCAR4表达量与新辅助疗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时,结果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组织中显着高表达,且与RECIST 1.1评价体系下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显着负相关性,其表达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牛丽[3](2021)在《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喉癌生物学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通过siRNA转染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TU177,探索siRNA干扰喉鳞状细胞癌后对其增殖、迁移、周期、凋亡、耐药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而为将来CCL5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TCGA数据库挖掘并分析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中表达情况,细胞培养喉鳞状细胞系(TU177、Hep-2),RT-PCR检测在不同细胞系的CCL5敲降效率,分别在不同的细胞系筛选敲降效率最高的siRNA进行后续实验。每个细胞系通过转染siRNA、NC两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系的增殖情况,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迁移情况,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RT-PCR、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基因Bax、MRP2的mRNA、蛋白水平。实验结果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图由Graphpad Prism 8.0完成,细胞划痕、western blot实验由Image J软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满足正态分布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样本间统计学差异,若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SD-t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计量资料用?x±s表示,如果实验结果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若多组间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检测TCGA数据库发现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高于头颈正常组织(P<0.001)。2.将三条siRNA均转染到喉癌鳞状细胞TU177、Hep-2中,利用RT-PCR检测其敲降效率发现:在TU177细胞系中si-1敲降效率最好,在Hep-2细胞系中si-2、si-3均有较高的敲降效率,由于si-2的敲降效率更高,因此选择si-2进行Hep-2细胞系后续实验。在TU177细胞系中分为si-1组、NC组,在Hep-2细胞系中分为si-2组与NC组,两细胞系分别对其增殖、迁移、周期、凋亡、耐药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U177细胞系中si-1组在24h、48h、72h、96h增殖率明显低于NC组(P<0.01),si-1组在24h迁移率明显低于NC组(P<0.05)。si-1组的晚期凋亡率大于NC组晚期凋亡率(P<0.05),si-1组Bax的相对表达量高于NC组(P<0.05),说明在TU177细胞系中抑制CCL5的表达可抑制喉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迁移,主要促进其晚期凋亡,提高顺铂敏感性。Hep-2细胞系中si-2组在24h、48h、72h、96h增殖率明显低于NC组(P<0.01),si-2组在24h、48h迁移率均明显低于NC组(P<0.05)。si-2组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大于NC组(P<0.001),si-2组MRP2的相对表达量低于NC组(P<0.05),蛋白水平si-2组Bax的相对表达量高于NC组(P<0.001)。说明在Hep-2细胞系中抑制CCL5的表达可抑制喉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增强顺铂敏感性,降低顺铂耐药性。然而,在Hep-2细胞系中统计学方法发现CCL5通过G2/M期抑制细胞周期(P<0.01),但由于其抑制效果不明显,未能达到临床意义。结论: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通过siRNA干扰CCL5抑制喉癌细胞增殖、迁移、顺铂耐药,促进凋亡、顺铂敏感性。

李小丰[4](2021)在《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目前,肺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78.7万,死亡人数为63.1万,均列癌症首位。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的不同,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占13%)和非小细胞肺癌(占87%),其5年总生存率仅为18.2%。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但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均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非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得到了显着改善。具有敏感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而对于没有敏感突变或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发生靶基因耐药突变的患者而言,发现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鱼精蛋白-1(PRM1)是肿瘤-睾丸抗原(CTA)的一种,CTA在正常情况下只在睾丸组织中表达,而其它组织不表达或极低表达,但当机体出现肿瘤时则可以在某些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也因此得名。既往对于PRM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生殖领域。近年来,随着CTA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研究发现PRM1是结肠癌相关的肿瘤-睾丸抗原基因,利用RT-PCR技术分析PRM1在结肠癌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肠癌组织中PRM1-m 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也有研究发现PRM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PRM1也被认为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CTA基因。另有研究表明,PRM1在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长侵袭相关。在动物实验中,给裸鼠皮下注射PRM1蛋白可明显提高小鼠肠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为止,尚无关于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的报道,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已证实,与正常组织比较,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同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了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估了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通过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转移瘤模型,检测转移瘤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旨在评估PRM1作为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PR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对其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1、收集11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配对正常组织、术前血清和健康者血清标本,应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ELISA法检测其中PRM1基因和蛋白水平,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2、评估PRM1的诊断价值,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进行比较,评估PRM1诊断价值的优劣性。3、观察细胞内PRM1表达水平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质粒构建技术及si RNA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敲低A549、NCI-H460细胞的PRM1基因,应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PR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4、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将人源重组PRM1蛋白和PRM1抗体加入到A549、NCI-H460细胞培养液中,应用CCK8法和Ed U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观察细胞在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情况,将A549、NCI-H460细胞培养于含不同浓度血清的培养液中,应用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细胞的PRM1基因及蛋白水平。6、观察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动物转移瘤生长的影响,制备裸鼠转移瘤模型,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偏右侧,肿瘤形成后,(1)应用ELISA法检测转移瘤裸鼠和健康裸鼠外周血PRM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差异性;(2)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重组PRM1蛋白、PRM1抗体及两者混合剂,每3日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第33天于麻醉下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测量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分析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PRM1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的m RNA和蛋白水平较配对正常组织明显升高。统计分析显示:随着肿瘤组织中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肿瘤T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无相关性;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较健康者显着升高。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和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外周血中的PRM1蛋白水平更高,而与病理类型、年龄、性别、脉管及神经浸润不相关。3、PPM1对于非小细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PSS软件统计分析显示:(1)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亚组肺腺癌、肺鳞癌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在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肺鳞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明显强于SCC且与CYFRA21-1相当;(3)含有PRM1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组合;(4)在早期的肺腺癌中,PRM1的诊断价值高于CEA;在早期肺鳞癌中,PRM1诊断价值高于SCC且不劣于CYFRA21-1。提示PRM1具有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4、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PRM1 m RNA水平较人正常肺上皮细胞株BEAS-2B明显升高;同样,A549、NCI-H460细胞内和培养液中的PRM1蛋白水平较BEAS-2B细胞均显着升高。5、成功构建PRM1过表达和敲低的A549、NCI-H460细胞株模型,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PRM1促进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敲低PRM1则抑制细胞的增殖。6、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能够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而PRM1抗体则抑制细胞增殖。7、不同营养状态下PRM1的表达存在差异。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培养液中血清浓度的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PRM1表达水平显着增加。8、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提示,过表达PRM1使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而敲低PRM1则使细胞周期发生G0-G1期阻滞,S期细胞比例降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结果显示,敲低PRM1对A549和NCI-H460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影响。9、动物实验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转移瘤裸鼠外周血中PR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也证实了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结果与人体组织实验结果一致。(2)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具有促进裸鼠转移瘤生长的作用,而PRM1抗体则抑制转移瘤生长。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经尾静脉给予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体积大,而给予PRM1抗体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且肿瘤体积较小。结论:1、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及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早期患者的诊断价值,使其具备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潜质。2、过表达和敲低PRM1基因双向验证了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460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增加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相关,而非抑制细胞的凋亡。3、细胞内外PRM1蛋白水平的增加均可促进细胞的增殖,提示PRM1促增殖作用可能存在多条途径,为进一步研究PRM1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4、营养供应差时细胞PRM1的表达水平反而增加,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小细胞肺癌在血供不良的情况下仍快速生长的原因。5、外源性PRM1重组蛋白和抗体对裸鼠转移瘤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在生物体内验证了PRM1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PRM1抗体的抑瘤作用也为其成为肿瘤治疗靶点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

刘亚利[5](2021)在《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PI3K通路相关重点蛋白PI3K、AKT及mTOR在正常卵巢组织(对照组)、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组)中的表达,继而分析该通路几种相关之蛋白在不同临床病理特点EO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探究三种蛋白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5年9月-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手术的正常卵巢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30例)、上皮性卵巢癌(46例),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中PI3K通路三种相关蛋白PI3K、AKT及mTOR的表达,并收集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年龄、BMI、针对卵巢肿瘤标志物(HE4、CEA、CA-125及CA-724)、病理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分化级别、是否具有淋巴结转移、是否伴腹膜种植转移等临床资料,结合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PI3K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及mTOR在EO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实验结果经整理后采用SPSS 25.0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平均年龄分布为:恶性组55.15±8.99岁,良性组39.43±11.70岁,对照组52.70±4.88岁,恶性组平均年龄较良性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三组的体重指数进行对比时,恶性组平均BMI为22.90 Kg/m2,良性组平均BMI为23.07 Kg/m2,正常组平均BMI为24.56 Kg/m2,恶性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6例恶性组患者中,<40岁1人,约占总人数2.17%,40~49岁11人,约占总人数23.91%,50~59岁19人,约占总人数41.30%,60~69岁13人,约占总人数28.26%,≥70岁2人,约占总人数4.35%。2.恶性组HE4、CA-125、CA-724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I3K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进行组间比较时,恶性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4.AKT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进行组间比较时,恶性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5.mTOR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进行组间比较时,恶性组表达阳性率高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6.三种蛋白在EOC组中的表达情况与四种卵巢肿瘤标志物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I3K、mTOR的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腹膜转移有关(P<0.05),但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AKT的表达水平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期有关(P<0.05),但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转移无关(P>0.05)。8.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I3K的表达和mTOR的表达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呈正相关,rs值0.631,P<0.05;AKT的表达和mTOR的表达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呈正相关,rs值0.351,P<0.05;PI3K的表达和AKT的表达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二者呈正相关,rs值0.305,P<0.05。结论:1.PI3K、AKT、mTOR三组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提示三组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PI3K蛋白、mTOR蛋白的表达与EOC患者FIGO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AKT蛋白的表达与EOC患者FIGO分期有关。3.PI3K、AKT、mTOR的表达两两呈正相关,三种蛋白可能协同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提示抑制该信号通路将可能是临床治疗卵巢癌的新思路。

李文杰[6](2021)在《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贫血病毒VP3基因表达的凋亡蛋白Apoptin在正常细胞中无细胞毒性,而在肿瘤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能够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Apoptin蛋白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Ad-VT可以在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复制起到溶瘤作用。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乳腺癌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并且女性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居女性癌症死亡率首位。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副作用大,对转移患者疗效欠佳,并且患者经治疗后仍有复发的风险。因此,仍然需要继续寻找更有效地治疗手段。在癌症内部有一部分细胞被称为癌症起始细胞或癌症干细胞,这部分细胞在癌症起始、治疗抵抗、转移和复发中起关键作用。这意味着,以乳腺癌干细胞为靶标可能是根除乳腺癌的有前途的治疗策略。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癌症干细胞的特定药物。因此,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并靶向杀伤癌症干细胞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癌症的新的治疗策略,在治疗癌症时可能具有临床优势。本研究目的是富集分选表型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分析。利用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表达鸡贫血病毒VP3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分析重组腺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干性抑制及增加乳腺癌干细胞药物敏感性的作用。通过靶向癌症干细胞,诱导其分化,抑制其治疗抗性寻找临床癌症治疗的新策略。首先是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与磁珠分选方法富集分选乳腺癌干细胞,对其自我更新、分化、耐药性等进行分析;其次是利用重组腺病毒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对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进行检测分析;之后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影响、体内肿瘤杀伤作用;最后利用Ad-VT与紫杉醇联合应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后,检测乳腺癌干细胞中干细胞比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等,分析Ad-VT是否能够使乳腺癌干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增强,从而抑制癌症干细胞的治疗抗性。本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特征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形成乳腺癌细胞球;血清诱导实验显示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分化增殖,自我更新能力强于乳腺癌细胞;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上调,过表达与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的多个基因;对化疗药紫杉醇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2.通过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后发现,Ad-VT与Ad-VP3作用下,CD44+CD24-细胞群比例降低,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下调,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Ad-VT与Ad-VP3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d-VT与Ad-VP3能够诱导乳腺癌干细胞线粒体途径的凋亡;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结果也显示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3.检测重组腺病毒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抑制作用。小鼠体内成瘤结果显示Ad-VT与Ad-VP3作用后的乳腺癌干细胞干性受到抑制,失去了体内肿瘤形成的能力;将状态良好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小鼠皮下注射荷瘤,重组腺病毒对荷瘤成功的小鼠进行注射治疗,结果显示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小鼠荷瘤模型具有体内杀伤作用,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4.Ad-VT与紫杉醇联合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耐药性,Ad-VT与紫杉醇联合使用后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干性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水平、对细胞的增殖抑制、迁移侵袭抑制均显着强于Ad-VT单独治疗组及紫杉醇单独治疗组,并且联合应用增强了对乳腺癌干细胞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抑制。综上所述,经富集分选的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治疗抗性等干细胞特性,表达VP3蛋白的重组腺病毒Ad-VT与Ad-VP3对乳腺癌干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外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乳腺癌干细胞干性,Ad-VT能够增强乳腺癌干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治疗抗性,增强化疗药紫杉醇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

梅舒翀[7](2021)在《FAP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治疗花费大,周期长,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尽管有新药不断涌现,化疗方案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目前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外,AML的长期预后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AML患者易出现耐药、复发,对化疗药物失去敏感性,甚至出现原发性耐药,这是导致AML远期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AML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肿瘤治疗靶点,破解AML耐药难题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不断有证据显示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包括AML在内的肿瘤细胞发生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stem cells,BMMSCs)是AML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成分,其在保护AML细胞免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其保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在实体肿瘤中,BMMSCs能够被肿瘤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至实体肿瘤微环境中,在肿瘤细胞的“教育”下,与肿瘤细胞“共进化”,转变成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参与肿瘤的发生、耐药、侵袭转移、免疫逃逸以及调控肿瘤炎症微环境变化等。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α(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alpha,FAPα)被认为是CAFs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分子标记。研究显示,FAPα在CAFs介导的肿瘤的耐药、发生发展以及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FAPα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FAPα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既然BMMSCs能够被趋化至实体肿瘤微环境中,活化成为CAFs,参与CAFs的形成。那么,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微环境中,BMMSCs是否一样能够被活化成为CAFs?FAPα在介导BMMSCs促进AML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中起到了什么种作用,其机制是什么?FAPα能否成为破解AML耐药的新靶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相关研究。目的:探讨AML患者BMMSCs的FAPα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比较AML患者及健康对照组BMMSCs之间FAPα表达的差异。以及FAPα在介导BMMSCs保护AML抗Ara-C诱导的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分离纯化获得初治AML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的BMMNCs,通过体外传代培养获得BMMSCs,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BMMSCs表面分子标记;采取流式细胞术、RT-q PCR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APα在BMMSCs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髓活检组织FAPα的表达水平,随后分析AML患者骨髓活检组织FAPα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以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小干扰(small interfering,si)RNA敲低BMMSCs的FAPα后,采取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Kasumi-1细胞凋亡比例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探讨其潜在的机制。结果:1、培养获得的BMMSCs粘附在培养瓶上,具有粘塑性,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传代至第二代的BMMSCs分子标记,显示CD14、CD34和CD45呈低表达,CD90和CD105呈高表达。2、初治AM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BMMSCs的FAPα表达水平分别为:流式结果:(70.92±4.38%vs 36.74±10.37%;P=0.0072),RT-q PCR结果:(24.75±2.75 vs.9.77±1.94;P=0.0001)。3、观察到在骨髓基质中呈棕黄色区域即为FAPα的阳性表达;AML骨髓活检组织FAPα的OD/area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88±4.55 vs.5.16±3.67;P=0.0001;n=15)。FAPα的OD/area值与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78;P<0.0001);在8例未接受化疗的患者中,FAPα的OD/area值与生存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815;P=0.0137)。4、FAPα-si RNA组与NC-si RNA对照组相比,FAPα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0.11±0.01 vs 0.84±0.08;P=0.0001),提示si RNA转染后可有效降低FAPα的表达。MSC-Mock组凋亡细胞比例与阿糖胞苷组相比明显降低(12.96±0.95 vs 25.66±1.54%;P<0.001;n=9)。FAPα-si RNA组中凋亡细胞的比例与NC-si RNA组相比显着增加(22.69±1.99 vs 13.29±1.10%;P<0.001;n=9)。FAPα-si RNA组凋亡细胞比例仍低于Ara-C组(22.69±1.99 vs 25.66±11.54%;P=0.001)。5、在没有加入BMMSCs的情况下,Ara-C组β-caten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为(113.20±2.77),明显高于不含Ara-C组(44.02±0.06)(P<0.0001)。此外,在Ara?C和BMMSCs存在下,β?catenin在NC-si RNA组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为(116.84±0.40)明显高于FAPα-si RNA组(82.1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在没有BMMSCs存在的情况下,加入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对于Kasumi-1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具体结果:Kasumi-1细胞+Ara-C组和Kasumi-1细胞+Ara-C+XAV939组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25.66±1.54%)vs(26.32±1.00%)(P=0.2933);在有BMMSCs存在的情况下,加入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后,可以显着提高Kasumi-1细胞的凋亡比例。具体结果:Kasumi-1细胞+Ara-C+MSCs-NC-si RNA组和Kasumi-1细胞+Ara-C+MSCs-NC-si RNA+XAV939组的Kasumi-1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3.29±1.10%)vs(15.17±1.01%)(P=0.0017)。Kasumi-1细胞+Ara-C+MSCs-FAPα-si RNA组和Kasumi-1细胞+Ara-C+MSCs-FAPα-si RNA+XAV939组的Kasumi-1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22.69±1.99%)vs(24.69±0.95%)(P=0.015)。结论:1、AML患者的BMMSCs高表达CAFs的表型FAPα。2、FAPα在AML患者中高表达,可能在AML骨髓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BM中FAPα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AML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3、AML患者的BMMSCs能够保护AML细胞免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这种保护作用部分与FAPα表达上调有关,其机制是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的。

韩宇航[8](2021)在《IMP3、CD44v6、VEGF-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IMP3、CD44v6、VEGF-C在正常卵巢组织、各类卵巢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 Ovarian Tumor,EOT)中的表达差异,分析IMP3、CD44v6、VEGF-C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水平、阐明三种蛋白在肿瘤中的关联性,探索IMP3、CD44v6、VEGF-C在这种肿瘤发生、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搜集2015.6-2020.6卵巢肿瘤组织蜡块共128例,所选病例标本均经充分固定、取材、切片及HE染色,病例经由高年资医生严格复片诊断分为不同类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40例(良性组),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40例(交界组),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48例(恶性组),另选正常卵巢组织20例(对照组),每组均经IMP3、CD44v6、VEGF-C蛋白检测、记录表达结果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IMP3、VEGF-C-阳性部位位于细胞浆,胞浆观察到棕黄色颗粒,标记为阳性,CD44v6阳性部位位于细胞膜,胞膜观察到棕黄色颗粒,标记为阳性,IMP3、CD44v6、VEGF-C蛋白在对照组、良性组、交界性组、恶性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很明显,存在统计意义(P<0.001),三种蛋白表达水平随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恶性组中,IMP3、CD44v6、VEGF-C的表达水平影响因素主要有淋巴结转移、国际临床FIGO分期,相关性很显着(P<0.05),且FIGO为III-IV期者、出现淋巴结转移者,IMP3、CD44v6、VEGF-C的表达水平具有上升趋势。此外,在恶性组中,IMP3蛋白的表达与腹水检测出癌细胞有密切关联性,存在统计差异(P<0.05),且腹水中出现癌细胞者,IMP3的表达具有上升趋势。CD44v6水平也和转移密切相关(P<0.05),有转移者,CD44v6的表达具有上升趋势。采用Gamma趋势检验结果表明,IMP3、CD44v6在恶性组中表达呈正相关性(Gamma值=0.859,P<0.001)。IMP3、VEGF-C在恶性组中表达呈正相关性(Gamma值=0.951,P<0.001)。CD44v6、VEGF-C在恶性组中表达呈正相关性(Gamma值=0.894,P<0.001)。结论:1.IMP3、CD44v6、VEGF-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蛋白表达和肿瘤恶性度正相关,提示了三者均在卵巢巢的发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IMP3蛋白表达水平与卵巢癌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中出现癌细胞呈正相关。3.卵巢癌CD44v6与FIGO临床分期高低、器官转移、淋巴结是否转移呈正相关。4.卵巢癌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呈正相关。5.IMP3、CD44v6、VEGF-C蛋白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相互之间具有相关性,三者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6.IMP3、CD44v6、VEGF-C蛋白为临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一些病理学理论依据。

薛晶[9](2021)在《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胶质瘤差异表达蛋白,了解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调控重要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研究关键差异蛋白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改善胶质瘤预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5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及手术路径非肿瘤脑组织,应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通过GO分析、IPA(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生物分析平台、KEGG、PPI及GEPIA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差异表达蛋白的主要功能、蛋白互作网络、上游调控因子、参与的信号通路及预后意义,筛选出调控重要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2)选择低级别胶质瘤(Low grade glioma,LGG)和GBM石蜡包埋组织样本制作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组织芯片中检测差异蛋白PP1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在LGG中通过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IDH1)突变,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1p19q共缺失,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中PP1γ表达水平的差异;3)构建PP1γ稳定低表达细胞株,研究PP1γ沉默对GBM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观察PP1γ沉默对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1,YAP1)磷酸化水平、YAP1在胞核/胞浆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对干细胞多潜能标记物Sox2,Oct4和Nanog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PP1γ沉默对干细胞标志物CD133阳性率、细胞悬浮球形成能力及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根据TMT蛋白质组学共鉴定出245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1398个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和1060个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报道,Hippo/YAP1信号通路是差异表达蛋白显着富集的重要信号通路,PP1γ是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处于Hippo/YAP1信号通路的关键位点;2)PP1γ在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PP1γ表达与WHO分级、Ki-67、YAP1和Sox2的表达呈正相关,在LGG中PP1γ在IDH1突变型中低表达,PP1γ高表达是胶质瘤预后差的独立影响因素;3)PP1γ沉默抑制了胶质瘤细胞增殖、促进了细胞凋亡、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抑制了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PP1γ沉默使YAP1磷酸化水平升高,增加了YAP1在胞浆中的表达,降低了YAP1在胞核中的表达,并抑制了干细胞多潜能标记物Sox2,Oct4和Nanog的表达;PP1γ沉默降低了干细胞标记物CD133阳性细胞比例,抑制了细胞悬浮球形成能力,增强了胶质瘤细胞对TMZ药物处理的敏感性。结论:PP1γ是GBM中上调的关键差异表达蛋白,PP1γ高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及预后不良相关,PP1γ主要通过YAP1/Sox2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GSCs干性特征维持及TMZ药物敏感性。PP1γ可能成为新的胶质瘤靶向治疗的重要因子。

常渊[10](2020)在《COX-2、PD-L1和ANXA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环氧合酶2(COX-2)、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膜联蛋白A2(ANXA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中的特异性表达及其表达强度,结合其在不同临床病理学分级的恶性肿瘤中的梯度表达变化及其相关程度,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恶性或为术后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病理学依据,为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预估和治疗思路提供有意义的病理学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9月1日到2019年9月2日这五年期间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住院并经过手术治疗的,且由本院病理科确诊证实的腮腺恶性肿瘤组织标本存档蜡块50例,作为恶性标本实验组。再从同期组织标本存档中随机选取肿瘤组织和正常腺叶各50例,分别作为良性标本实验组和正常标本对照组。上述病理切片来源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术前均未经任何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或激素治疗,全身无其它肿瘤病史。在本院病案科和病理科收集以上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和病理信息。其中,腮腺恶性肿瘤依据2019年6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修订的《Head and Neck Cancer》的标准进行病理学分类。利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OX-2、PD-L1及ANXA2在腮腺良恶性标本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及其表达强度。所得实验结果基于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相关性和显着性检验。结果1在腮腺正常、良性腮腺肿瘤、恶性腮腺肿瘤组织,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42.0%、90.0%;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46.0%、82.0%;ANXA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0%、58.0%、78.0%,分析可得COX-2、PD-L1和ANXA2在腮腺正常、腮腺良性、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递增趋势,统计验证有效(检验水准取P<0.05)。2(1)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COX-2在不同的T分类的四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92.9%、100.0%、100.0%,在四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在长期吸烟和非长期吸烟患者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0%、77.3%,个人吸烟史不同的两组中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其表达与性别、肿瘤的淋巴结和组织转移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D-L1在T分类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78.6%、90.5%、100.0%,不同T分类的四组,组间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表达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性别和吸烟史的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腮腺恶性肿瘤组织中,ANXA2的阳性率在N分类组织中分别为62.5%、94.1%、88.9%,不同N分类的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在长期吸烟和非长期吸烟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92.8%、59.1%,个人吸烟史不同的两组中表达不同,结果有统计意义(P<0.05)。ANXA2的阳性表达差异与性别、肿瘤的大小和远端转移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恶性腮腺肿瘤组织,COX-2与PD-L1的表达强度互为正向相关,r=0.468,相关程度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PD-L1与ANXA2的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r=0.364,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与ANXA2阳性表达率为正相关,r=0.505(P<0.05),相关性具有统计意义。结论1 COX-2、PD-L1及ANXA2在腮腺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均呈递增趋势。2 COX-2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直径有关,而且长期吸烟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率更高;PD-L1的阳性表达率在直径越大的恶性腮腺肿瘤组织中表达越强;ANXA2的阳性表达率与腮腺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和吸烟史有关。3在腮腺恶性肿瘤中,COX-2、PD-L1和ANXA2均互为正相关。图7幅;表7个;参45篇。

二、肿瘤耐药相关标志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耐药相关标志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iR-338-5P在人类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i R-338-5P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1.1 mi R-338-5P在恶性肿瘤中发挥的抑癌作用
        1.1.1 mi R-338-5P与恶性胶质瘤
        1.1.2 mi R-338-5P与食管鳞状细胞癌
        1.1.3 mi R-338-5P与胃癌
        1.1.4 mi R-338-5P与前列腺癌
    1.2 mi R-338-5P在恶性肿瘤中发挥的促癌作用
        1.2.1 mi R-338-5P与黑色素瘤
    1.3 mi R-338-5P在恶性肿瘤中发挥的双重作用
        1.3.1 mi R-338-5P与结直肠癌
        1.3.2 mi R-338-5P与肺癌
    1.4 mi R-338-5P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志物
        1.4.1 mi R-338-5P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标志物
        1.4.2 mi R-338-5P作为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
        1.4.3 mi R-338-5P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
    1.5 mi R-338-5P与肿瘤细胞化疗耐药和放疗抵抗
        1.5.1 mi R-338-5P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
        1.5.2 mi R-338-5P与顺铂耐药
        1.5.3 mi R-338-5P与多药耐药
        1.5.4 mi R-338-5P与肿瘤细胞耐辐射性
2 mi R-338-5P在炎性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1 mi R-338-5P在人类炎性疾病中发挥抑炎作用
        2.1.1 mi R-338-5P与病理性心肌肥厚
        2.1.2 mi R-338-5P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2.1.3 mi R-338-5P与肺纤维化
        2.1.4 mi R-338-5P与阿尔兹海默病
        2.1.5 mi R-338-5P与肺动脉高压
    2.2 mi R-338-5P在人类炎性疾病中发挥双重作用
        2.2.1 mi R-338-5P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2.3 mi R-338-5P作为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的预后标志物
3 总结与展望

(2)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1. 33 种恶性肿瘤缩略对照表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喉癌生物学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配制试剂
    1.4 方法
2 结果
    2.1 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
    2.2 采用siRNA干扰CCL5检测其表达水平
    2.3 siRNA干扰CCL5对TU177、Hep-2细胞系增殖活性的影响
    2.4 siRNA干扰CCL5对TU177、Hep-2细胞系迁移的影响
    2.5 siRNA干扰CCL5对TU177、Hep-2细胞系周期的影响
    2.6 siRNA干扰CCL5对TU177、Hep-2细胞系凋亡的影响
    2.7 siRNA干扰CCL5对MRP2和Bax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耐药相关基因)
    2.8 siRNA干扰CCL5对MRP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影响(耐药相关基因)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CL5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1.2 肿瘤-睾丸抗原(CTA)的研究进展
        1.2.1 CTA分类及特征
        1.2.2 CTA表达调控
        1.2.3 CTA作用和功能
        1.2.4 配子发生与恶性生殖
        1.2.5 CTA在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2.6 肿瘤疫苗和免疫治疗
    1.3 人鱼精蛋白1(PRM1)
        1.3.1 PRM1 的作用
        1.3.2 PRM1 与恶性肿瘤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2.1.1 实验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细胞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的收集
        2.2.2 RT-PCTR法检测样本mRNA水平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5 细胞株复苏与培养
        2.2.6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活力检测
        2.2.7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在不同血清浓度下孵育
        2.2.8 质粒转染和RNA干扰
        2.2.9 人源重组PRM1 蛋白孵育实验
        2.2.10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2.2.11 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2.2.12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
        3.1.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PRM1-mRNA水平的差异
        3.1.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临床相关性
        3.1.3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PRM1 蛋白水平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3.2 PRM1 诊断价值的评估
        3.2.1 外周血PRM1 蛋白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2.2 PRM1 在肺腺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3 PRM1 在肺鳞癌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4 PRM1 在组合标志物中诊断价值的评估
        3.2.5 PRM1 对不同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评估
        3.2.6 PRM1 在Ⅰ-Ⅱ期肺鳞癌和肺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3.3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的研究-细胞学实验
        3.3.1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3.2 PRM1 基因过表达和敲低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
        3.3.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3.4 细胞营养状态对PRM1 表达水平的影响
        3.3.5 PRM1对A549、NCI-H460 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4 PRM1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生物学作用研究-动物学实验
        3.4.1 构建A549 细胞裸鼠转移瘤模型
        3.4.2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转移瘤裸鼠血清中PRM1 表达水平
        3.4.3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外源性PRM1 重组蛋白和PRM1 抗体对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1.3 分组情况
        1.1.4 一般资料
    1.2 实验材料及方法
        1.2.1 实验试剂、仪器
        1.2.1.1 主要试剂
        1.2.1.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1.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1.2.2 实验步骤
        1.2.3 结果判定
        1.2.4 阴性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三组不同卵巢组织一般资料比较
    2.2 良性组与恶性组肿瘤标志物分布比较
    2.3 不同卵巢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4 不同卵巢组织中AKT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5 不同卵巢组织中mTOR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2.6 PI3K 蛋白、AKT 蛋白、mTOR 蛋白的表达与 EOC 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2.7 PI3K蛋白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8 AKT蛋白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9 mTOR蛋白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10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卵巢癌及PI3K通路概述
    3.2 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3.3 PI3K在 EO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 AKT在 EO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5 mTOR在 EO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6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3.7 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I3K/AKT/mTOR 通路及其靶向治疗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6)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凋亡素
    1.2 溶瘤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1.3 癌症干细胞研究进展
        1.3.1 癌症干细胞的概念
        1.3.2 CSCs的鉴定
        1.3.3 CSCs的特征
        1.3.4 CSCs转录因子的标志
        1.3.5 CSCs与癌症转移
        1.3.6 CSC与临床治疗
        1.3.7 CSCs与细胞凋亡
第二章 乳腺癌干细胞干性特征分析
    2.1 材料
        2.1.1 细胞
        2.1.2 试剂和材料
        2.1.3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乳腺癌干细胞MCF7-CSC分选培养与传代
        2.2.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
        2.2.3 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2.2.4 Western Blot检测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水平
        2.2.5 PCR Array检测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2.2.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MCF7-CSC分选培养
        2.3.2 MCF7-CSC血清诱导分化能力
        2.3.3 MCF7-CSC细胞克隆形成能力
        2.3.4 MCF7-CSC干细胞调控因子表达
        2.3.5 MCF7-CSC人类肿瘤干细胞相关干性基因表达
        2.3.6 MCF7-CSC的耐药性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
        3.1.1 细胞、毒株
        3.1.2 试剂和材料
        3.1.3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重组腺病毒制备、纯化与毒价测定
        3.2.2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干性抑制
        3.2.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3.2.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3.2.5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3.3 结果
        3.3.1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3.3.2 CFSE检测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3.3.3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作用
        3.3.4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重组腺病毒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抑制
    4.1 材料
        4.1.1 毒株和动物
        4.1.2 试剂和材料
        4.1.3 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抑制
        4.2.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小鼠体内肿瘤杀伤作用
    4.3 结果
        4.3.1 MCF 7-CSC小鼠体内成瘤能力的检测
        4.3.2 重组腺病毒对MCF 7-CSC的小鼠体内杀伤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Ad-VT与 MCF7-CSC药物敏感性
    5.1 材料
        5.1.1 毒株和动物
        5.1.2 试剂和材料
        5.1.3 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5.2.2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5.2.3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5.2.4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5.2.5 Ad-VT与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肿瘤形成能力抑制
    5.3 结果
        5.3.1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干性抑制
        5.3.2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增殖抑制
        5.3.3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凋亡诱导
        5.3.4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迁移侵袭能力抑制
        5.3.5 Ad-VT促进紫杉醇对MCF7-CSC的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抑制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FAP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AML患者FAPα 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溶液配制
        1.2.3 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2 流式检测BMMSCs的 FAPα 表达水平以及AML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
        2.3 免疫荧光观察BMMSCs的 FAPα 表达水平
        2.4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BMMSCs的 FAPα 表达水平
        2.5 骨髓组织病理石蜡切片制作
        2.6 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骨髓组织FAPα表达水平
        3.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BMMSCs的形态与分子表达
        2.初诊AM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BMMSCs的 FAPα 的表达水平
        3.新诊断的AML患者和健康供体骨髓活检标本中FAPα 的表达水平
        4.骨髓组织FAPα 表达与新诊断AML患者临床参数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FAPα在BMMSCs介导的AML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siRNA细胞转染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
        2.3 Western Blot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β-catenin通路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
        3.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siRNA转染效果验证
        2.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ra-C诱导Kasumi-1 细胞凋亡的比例
        3.Western blot检测敲低BMMSCs的FAPα前后对Kasumi-1细胞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4.流式细胞术检测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前后的细胞凋亡比例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本文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IMP3、CD44v6、VEGF-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搜集
        2.1.2 纳入标椎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依据
    2.2 方法
        2.2.1 所选试剂
        2.2.2 所选试剂
        2.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步骤
        2.2.4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IMP3、CD44v6、VEGF-C在对照组、良性组、交界性组、恶性组之间的表达结果
        3.1.1 IMP3在对照组、良性组、交界性组、恶性组四组间的表达结果
        3.1.2 CD44v6 在对照组、良性组、交界性组、恶性组之间的表达结果
        3.1.3 VEGF-C在对照组、良性组、交界性组、恶性组之间的表达结果
    3.2 IMP3、CD44v6、VEGF-C蛋白表达水平与恶性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2.1 IMP3 蛋白表达水平与恶性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2.2 CD44v6蛋白表达水平与恶性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2.3 VEGF-C蛋白表达水平与恶性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3.3 IMP3、CD44v6、VEGF-C在恶性组中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3.3.1 IMP3与CD44v6 在恶性组中的相关性
        3.3.2 IMP3与VEGF-C在恶性组中的相关性
        3.3.3 CD44v6与VEGF-C在恶性组中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IMP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4.2 CD44v6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4.3 VEGF-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4.4 IMP3与CD44v6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4.5 IMP3与VEGF-C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4.6 CD44v6与VEGF-C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Imp3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胶质瘤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和初步验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差异蛋白PP1γ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P1γ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磷酸酶 1 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COX-2、PD-L1和ANXA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与分组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法
        1.2.2 统计学处理
    1.3 实验结果
        1.3.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3.2 HE染色结果
        1.3.3 在三种组织中COX-2、PD-L1和ANXA2 的表达情况及其差异性
        1.3.4 在腮腺恶性肿瘤中,COX-2、PD-L1和ANXA2 的表达情况与临床因素间的关系
        1.3.5 C0X-2、PD-L1和ANXA2 在恶性腮腺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
    1.4 讨论
        1.4.1 分子水平的诊断对颌面外科肿瘤诊治的意义
        1.4.2 COX-2在腮腺恶性肿瘤中差异性表达的意义
        1.4.3 PD-L1在恶性腮腺肿瘤中表达差异性的意义
        1.4.4 ANXA2在腮腺恶性肿瘤的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
        1.4.5 COX-2、PD-L1和ANXA2 在恶性腮腺肿瘤中表达水平的关系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Annexin A2对癌症的作用及机制
    2.1 Annexin家族
        2.1.1 Annexin家族概述
        2.1.2 Annexins的演变
        2.1.3 Annexins的分子结构
        2.1.4 Annexins的生化特性
    2.2ANXA2
        2.2.1 ANXA2概述
        2.2.2 ANXA2基本结构
        2.2.3 ANXA2的生理功能
        2.2.4 ANXA2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
        2.2.5 ANXA2表达与癌症的关系
        2.2.6 ANXA2在肿瘤细胞学行为中的表现和影响
        2.2.7 对ANXA2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肿瘤耐药相关标志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iR-338-5P在人类恶性肿瘤等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J]. 付岩松,郭志涛,陈晨,孟祥宁,朱静. 生命科学, 2021(08)
  • [2]LncRNA BCAR4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联性研究[D]. 甘凤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CCL5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喉癌生物学特性影响研究[D]. 牛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4]PR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研究[D]. 李小丰. 吉林大学, 2021(01)
  • [5]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刘亚利. 延安大学, 2021(11)
  • [6]鸡贫血病毒VP3基因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D]. 李文杰. 广西大学, 2021(01)
  • [7]FAPα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AML耐药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梅舒翀. 南昌大学, 2021(01)
  • [8]IMP3、CD44v6、VEGF-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韩宇航. 青海大学, 2021(01)
  • [9]基于TMT蛋白质组学的差异蛋白PP1γ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薛晶.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10]COX-2、PD-L1和ANXA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D]. 常渊.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肿瘤耐药相关标志物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