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式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比较论文_胡文斌

胡文斌

湖南省沅江市人民医院 湖南沅江 3100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式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别。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传统组,Ⅱ组为改良组。进行尺、桡侧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两组桡侧麻醉效果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桡侧麻醉效果改良组优于传统组,两组尺侧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腋动脉;腋鞘

一般资料: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患者60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名,年龄在16-50岁,无器质性病变,选择肘关节以下手部及前臂手术,手术切口包括尺桡侧(以便测定麻醉效果)。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种类无显著差异。

麻醉方法:Ⅰ组传统组,患者行军礼姿态,麻醉医师左手示指摸到腋动脉搏动处,并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腋动脉,在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入针,用针头顺着腋动脉上方垂直进针,找到异感或触及腋动脉,针头有强烈搏动感,回抽无血,即定位可推入30ml局麻药。[2]Ⅱ组为改良组,步骤前同Ⅰ组,在触及腋动脉针头有搏动感后,针头继续向前刺入腋动脉,有动脉血返流入注射器,再穿过动脉,回抽无血,并有搏动感即定位可注入15ml局麻药,将针头退到腋动脉外,回抽无血,再注入15ml局麻药。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30ml。

观察项目:尺、桡侧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局部血肿、感染、毒性反应等项目的比较。

麻醉效果良好是以患者能耐受手术,无需加用其它麻醉药或加以少量镇静镇痛药后能耐受手术;麻醉效果差是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需加用局麻或全麻能完成手术。[3]

统计分析:组间采用X2检验。

结果:

表一:两组尺、桡侧麻醉效果比较(例)

组别尺侧麻醉效果桡侧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比较中:两组方法的尺、桡麻醉效果良好者与麻醉效果差者两两X2比较。桡侧麻醉效果良好者与桡侧麻醉效果差者比较,X2=8.208,n=60,v=1,﹙P<0.001﹚两者有显著差异。Ⅱ组的桡侧麻醉效果达到90%以上,桡侧麻醉效果Ⅱ组优于Ⅰ组。尺侧麻醉效果良好者与尺侧麻醉效果差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发生不良反应组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两两X2比较,三组X2皆等于0,(P>0.995),局部血肿、毒性反应、感染都无显著差异。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麻醉中注意回抽,麻醉后压迫腋窝防止局部血肿的发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讨论: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适用于手部、前臂手术的麻醉方法,但腋路法尺侧麻醉效果好,桡侧麻醉效果较差,且针尖搏动感的个体差异较大,曾发生过身体强壮者,虽有强烈搏动但未在腋鞘内的个例。[3]近期,Gerald通过高分辨率的B超对69例志愿者的腋部扫描,从而使我们有机会对腋部神经解剖及变异有一更为详尽的理解。他将腋部的横断面分为8个象限。59%的人的尺神经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2区),正中神经多位于动脉的前内侧(1区)(30%)和前外侧(8区)(26%),均位于动脉的前方。而桡神经38%位于动脉后内,所以从解剖上分析桡神经大多在腋动脉后方,尺神经在腋动脉的前方,若从上缘刺入进针比下缘进针好,若针头穿过腋动脉直接其后方,并能获得更好的桡侧阻滞效果。[1]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注意以下事项:(1)左手要固定好腋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垂直稳定的刺入腋动脉。(2)血液返流入注射器时,进针速度不宜过快过深。(3)注药时观察患肢的异感。(4)注药完后应压迫穿刺部位2分钟。

通过对60名两种不同方式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改良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桡侧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组,尺侧麻醉效果不良和反应与传统组无差异,是一种良好的手部及前臂手术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增勤主编 实用麻醉手册[M]第二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78

[2]庄心良 主编 现代麻醉学 第三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26

[3]李功胜 直接透入血管法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90例临床观察[J] 九江医学 2000 15(4)53-54

论文作者:胡文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6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方式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比较论文_胡文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