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尼奇战役性质的转变_布匿战争论文

论普尼奇战役性质的转变_布匿战争论文

论布匿战争性质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战争论文,论布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地中海区域的两大奴隶制强国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对于这一战争的性质,列宁在《论修改党纲》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战争在奴隶制基础上发生过(罗马同迦太基的战争,从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注:《列宁全集》(1959年版)第26卷,第142页。)我国史学论著中,在论及这一战争的性质时,几十年来都因袭了这一论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以时段论分析的方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同仁。

“帝国主义”是近代产生的政治术语。它是指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为了向外掠夺工业原料,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殖民地范围,相互间展开你争我夺的侵略战争。这种侵略战争即“帝国主义战争”。

古代帝国的内涵与近代帝国的含义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代帝国首先是指国家元首称皇帝的国家,如我国战国时期的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故史学中便把秦朝统治时期的中国称为秦帝国。其次是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这些大国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形成的,如上古时期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等。另外,还有一种城邦国家,政治上奉行民主政治,无独裁专制君主,其领土不大,人口不多,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但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搜刮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如“希腊内部极盛时代”的雅典就属于这一类国家,故称雅典帝国。

根据古代帝国的涵义,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和迦太基是否能称之为帝国呢?

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在政治体制上属于贵族共和国,但罗马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经历了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在斗争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立法,贵族向平民作了一定的让步,调整了国家内部自由民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暂缓了平民百姓与贵族的矛盾,完善了国家机器,增强了国家对自由民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在外部,罗马为了统一意大利半岛,先后经过维艾战争、萨莫奈战争和他林敦战争,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大业。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这一历史事实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结束了半岛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减少了部落之间、城邦之间、部落与城邦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包括罗马在内的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国家实力的增强,它便积极地向海外扩张。所以,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罗马,政治上虽然属于贵族共和制,但它奉行的是侵略扩张政策。因此,从广义上讲,罗马这时是奴隶制帝国。

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所在地。它原是腓尼基一城邦推罗的殖民地。大约在公元前九至八世纪脱离母邦而自立。迦太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濒临地中海,有着天然良港,利于发展商业、航海业,南面有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迦太基的手工艺品在地中海区域也相当行销。迦太基的政体属于贵族寡头政治,国家元首有二人,称为苏菲特,国家实权操纵在由三十人组成的元老院手中,“人民大会虽然存在,但照例是不起多大作用的”(注: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3、273、283页。)。迦太基经济的繁荣,贵族奴隶主的专制,必然要到海外寻求更多的利益。从公元前七到三世纪,迦太基先后控制了西班牙南面的皮提乌萨群岛,建殖民地埃布乌斯,西班牙本土的卡迪斯,以及地中海海上的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上的部分地区(注:施治生、廖学盛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1980年重庆版),第426—428、434、434页。)。迦太基在政治上虽然是贵族寡头专制,国家的领土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它在对外方面推行的是一套侵略扩张的武备政策。因此,我们同样可以认定,公元前三世纪的迦太基属于奴隶制帝国。

古代奴隶制帝国之间的战争,其性质是不是就可以一概定论为“帝国主义战争”呢?毛泽东说:“对于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969年版),第893页。)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在百余年内一共进行了三次,我们对每次战争应该作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定性为“帝国主义战争”。笔者认为,分阶段地进行分析,予以定性是比较恰当的。

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是罗马和迦太基为争夺西西里岛而展开。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移民殖民城邦,故罗马史中把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仅隔麦西拿海峡,扼地中海东、西交往之咽喉,故在战略地位上和商贸往来中都显得十分重要。西西里岛上土地肥沃,是大量使用奴隶发展农业生产的聚财积宝之地。因此,无论从军事战略,还是从商业利益、农业经济来讲,这一岛屿都是罗马和伽太基的工商业奴隶主、农业奴隶主和军事奴隶主垂涎的地方,它们在对外扩张中,必然在此一触即发。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罗马正忙于统一意大利半岛。当时能在地中海西部区域与迦太基人争夺商业利益和西西里岛的,只有伊达拉里人和希腊人。罗马人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同迦太基结为友好国家,以便借助迦太基的强大海军,为它的统一事业助一臂之力。迦太基则希望罗马消灭伊达拉里亚和南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邦,以达到独霸地中海西部的目的。公元前447—396年,罗马通过三次维艾战争,消灭了伊达拉里亚国。公元前280—275年,罗马同南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邦他林敦展开激战,他林敦得到野心勃勃的伊庇鲁斯王皮洛士的驰援。最初,罗马人在军事上处于劣势,连连失败。迦太基唯恐皮洛士取胜,危害到它在西西岛上的利益,于是在西西里岛上攻打希腊移民城邦叙拉古,将皮洛士的军事力量吸引过来,减轻了罗马在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压力。罗马在迦太基的援助下,最终将皮洛士逐走回国,消灭了他林敦,清除了统一南意大利的最大障碍。

罗马统一意大利后,向外扩张的欲念日渐膨胀。根据当时罗马的综合国力,它的侵略扩张矛头不可能指向北面的西欧内陆地区。因此,从战略地位和商业、农业利益出发,西西里岛就成为罗马首当其冲的扩张目标。而迦太基却企图在原占有西西里岛局部地区的基础上,把整个岛屿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基于这些原因,罗马和迦太基这两个奴隶制帝国,便由昔日的盟友转为相互对抗。

第一次布匿战争围绕麦萨纳事件点燃了导火线。麦萨纳原为叙拉古国的控制地。公元前289年, 驻守麦萨纳的雇佣军宣布脱离叙拉古统治而自立。叙拉古发兵围攻,麦萨纳无奈,只得向迦太基求援。迦太基乘势占领了麦萨纳。公元前264年,罗马派兵进入西西里岛, 先以武力打败叙拉古,然后再同叙拉古结盟,两国联合向迦太基开刀。公元前262年,罗马军一举攻下了迦太基在西西里岛南部的一个重要据点阿格力真坦。

但是,迦太基的海军实力尚存,完全可以利用海军封锁麦西拿海峡,断绝西西里岛上罗马军与意大利半岛的联系,让罗马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然而,罗马人很快地意识到这一险情,他们便请希腊造船工匠作指导,迅速地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发明一种船舰前端带钩的杠杆桥,作战时便钩住敌舰,士兵快速通过杠杆桥,进入敌舰,与敌拼杀。公元前260年和259年,在米列海岬和撒丁岛附近的两次海战中,罗马海军均打败了迦太基海军。

罗马军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海域三战三捷以后,便兵分两路向迦太基进攻。一路以海军为主,在西西里岛附近与迦太基周旋。 公元前256年,罗马海军在西西里岛南面的埃克诺姆斯海角附近大败迦太基海军。迦太基的海军实力被摧毁。与此同时,罗马陆军在北非登陆,很快攻克了克鲁佩阿城。迦太基人见情势危急,请求媾和未成,他们便重整旗鼓,背水一战,大败侵入北非的罗马军,俘获罗马执政官雷克卢斯。公元前251年和247年,战场中心又转到西西里岛,罗马军先后两次打败迦太基军。这时两国均感到人困财乏,持续了23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便在公元前241年签订和约,以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岛、赔偿战费3200 塔兰特白银、不得在意大利居民中招收雇佣兵为条件结束了战争。战后不久,迦太基内部发生雇佣兵叛乱,罗马又借机占领了科西嘉岛和撒丁岛(注:威廉·格兰主编:《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上,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85页。)。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为了争领土、夺财富、掠奴隶。罗马和迦太基两国的奴隶主都想占有西西里岛,以作为发展军事、商业、农业的重要基地。战争不仅给双方将士带来巨大的伤亡,而且也使无辜居民饱受兵燹之祸。战争中胜利者每占领一个地方,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大肆的进行抢劫。如罗马军攻下阿格力真坦后,即“大肆劫掠”(注:施治生、廖学盛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1980年重庆版),第426—428、434、434页。)。罗马把西西里岛划为行省以后, “西西里行省的领土开始被视为无权的臣民,这些臣民必须向罗马财务官交付收入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要从属于罗马太守(行政长官)的无限权力之下”(注: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3、273、283页。)。罗马人在攻占阿格力坦后,便“有两万名俘虏被卖为奴隶”(注:施治生、廖学盛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1980年重庆版),第426—428、434、434页。)。公元前238年,罗马从迦太基手中夺取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后,“罗马人用受过训练的莫洛大狼狗驱逐岛上的居民并把他们卖为奴隶”(注:狄雅可夫和科瓦略夫主编:《古代世界史·古罗马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73、75、81、81页。)。由此可见,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性质,双方所进行的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正如列宁所说的,“从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人蓄意要进行报复。公元前237年, 原迦太基驻西西里岛军队司令官哈米尔卡率军队前往西班牙,“在迦底斯登陆以后,便开始夺回迦太基过去的领地”(注: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3、273、283页。)。他在西班牙的七、八年间,扩大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力图把西班牙建成对罗马进行复仇战争的策源地。公元前228年, 哈米尔卡在同当地土著居民的战斗中身亡,由其女婿哈士多路巴继任为司令官。哈士多路巴把迦太基的势力扩展到埃布洛河,并在西班牙南岸建立了“新迦太基城”,作为迦太基在西班牙活动的主要据点。这座城市附近蕴藏着丰富的银矿,使用奴隶开采,为迦太基发动复仇战争提供了重要财源。公元前226年,罗马与迦太基签订条约,划定了两国在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埃布洛河为界,其西归属迦太基控制区,其东是罗马控制地。公元前221年,哈士多路巴被当地民族主义者刺死,司令官一职便由哈米尔卡之子、年仅25岁的汉尼拔继任。汉尼拔肩负起司令官一职以后,便很快地挑起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古典史学家阿庇安在其《罗马史》一书中把这次战争直接记载为“汉尼拔战争”(注:〔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七卷,第241—242、248、265页。)。公元前219年, 汉尼拔率军围攻埃布洛河上游西岸的罗马友好城邦萨干坦城,萨干坦人坚守了八个月后城市陷落。罗马使者亲赴迦太基谈判,没有取得议和成果。于是,双方积极备战,准备展开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218年春,汗尼拔率领步兵九万,骑兵一万二千, 战象几十头,渡过埃布洛河,越过比里尼斯山,沿着高卢南面,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面的山南高卢平原。是年底,汉尼拔打败了前来阻截的罗马军,整个山南高卢便背离罗马,倒向汉尼拔。翌年,汗尼拔又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米诺湖,突袭罗马军,歼敌近三万人。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拔军又在南意大利的康边原野上,采用四面包抄的战术歼灭罗马军八万余人。这时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军事行动达到了胜利辉煌的顶峰。

罗马军接二连三的惨败,时局似乎发生了有利于汉尼拔的转化。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城市和部落都背离罗马,投向汉尼拔。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宣布脱离罗马(注:迈克尔·克兰特著:《罗马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1页。),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也愿意与汉尼拔结盟。当时整个罗马从表面上看起来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败亡颓势。但是,康边战役没有从根本上摧毁罗马的实力,罗马政府还有能力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他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的方针,使孤军深入意大利半岛的汉尼拔久战不支,拖得疲惫不堪,加之执掌迦太基国家大权的农业贵族奴隶主拒绝支持汉尼拔,更使得汉尼拔军处境维艰。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 迫使倒向汉尼拔的卡普亚城投降。公元前209年,罗马攻下了背离它的城市他林敦。自此,汉纪拔每况愈下。公元前208 年汉尼拔的一个弟弟从西班牙前来意大利支援,第二年进入意大利半岛,但他还未与汉尼拔见面就被歼灭了。

公元前214年,罗马在西西里岛进攻迦太基军,经过五年战争, 终将迦太基人再次逐出西西里岛。公元前210年, 罗马派小西庇阿到西班牙,到公元前206年,肃清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势力。公元前204年,小西庇阿又率军进攻迦太基本上,汉尼拔奉召回国。公元前202年, 扎玛一役,迦太基军惨败;次年,两国议和签约,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第二次布尼战争最先是迦太基人启衅,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复仇。汉尼拔九岁时,随父去西班牙,临行前其父要他在神坛前宣誓,永远与罗马人为敌。他就是在这种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发动了对罗马的战争。二是为了收复失地,扩大殖民范围。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丢失了西西里、科西嘉、撒丁等岛屿,它企图通过战争收回这些岛屿。这些岛屿原是迦太基的殖民区域,并非主权辖区的国土,它们在战争中易手,是战争所引起的必然结果,不足以成为迦太基发动战争的理由。公元前226年,罗马与迦太基签订了和约,公元前219年便被汉尼拔撕毁,点燃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

公元前218年, 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率军突袭罗马的心脏地带意大利,连续不断地打了一些大胜仗,显示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战略家。但是,这些桂冠并不能掩饰他是一位极端的复仇主义者和野蛮的侵略分子。他继任其姐丈哈十多路巴的职位后,不久就扮演起侵略者的角色。他攻下萨干坦城,“把所有幸存的居民都卖为奴隶,还将大部分掳获物运回迦太基,送给权贵们去分赃”(注:狄雅可夫和科瓦略夫主编:《古代世界史·古罗马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73、75、81、81页。)。他在意大利纵横驰骋、南征北战的十五年间,“造成它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成年的罗马公民死亡了将近一半;据公元前220年的户口调查, 罗马的成年公民共有27万人,公元前207年的户口调查表明只有13万7千1百零8人能应征入伍了。意大利的居民损失更大,因为四百座城市,甚至整个地区的居民都被杀光”(注:狄雅可夫和科瓦略夫主编:《古代世界史·古罗马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73、75、81、81页。),“遍意大利都有强盗流氓成群出没,造成道德败坏,到处惊慌不安”(注:狄雅可夫和科瓦略夫主编:《古代世界史·古罗马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73、75、81、81页。)。当然,这些恶果不能完全加在汉尼拔一人头上,但这又与汉尼拔侵入意大利半岛有着密切关系。

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上攻城掠地,危及罗马国家的安全,罗马人组织力量进行反击是无可非议的,带有自卫的性质。罗马出兵西西里岛、西班牙半岛、北非,主要是为了减轻国内的军事压力,这是一个战略战术问题。罗马统一意大利是进步的事业,但汉尼拔军深入意大利半岛以后,山南高卢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布鲁提亚人、大希腊各城邦都相继脱离罗马,这就破坏了罗马对意大利的统一,让意大利又回到小国林立、部落分野、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有碍于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历史向进步方向发展。所以,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迦太基方面来说,具有侵略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而罗马的自卫还击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罗马取胜后,占据了西班牙,并以苛刻的条件迫使迦太基人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是两千多年前奴隶制时代的历史条件的局限所造成的。因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时代,胜利者对失败者总是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这大致是历史的通例。

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挑起而开始,以罗马的胜利宣告结束。罗马人以十分苛刻的条件同意迦太基人的乞降,其内容为: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一切领土,只准保留10艘舰船以防御海盗偷袭,其余一切舰船和战象都得销毁,并选送100名名门望族的子弟到罗马做人质; 十年内偿清战争赔款10万塔兰特白银;无罗马人同意,迦太基人不得与邻国发生战争。罗马试图通过这些条件,束缚住迦太基人的手脚,以免它东山再起,与己为敌,动摇自己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

但是,战后的迦太基人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通过奴隶和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的辛勤劳动、经营,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偿清了赔款。迦太基又再度复兴为地中海区域的经济发达国家。

迦太基的存在始终是罗马人的心腹之患。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罗马便收买了专与迦太基为敌的努米底亚王马西尼萨。马西尼萨“因为仇视迦太基人和倚仗罗马人的友谊,侵略迦太基很多领土……,迦太基人请罗马人调解。因此,罗马人派仲裁者到那里去,但是告诉他们,要尽量袒护马西尼萨。”(注:〔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七卷,第241—242、248、265页。)。马西尼萨便狐假虎威,肆无忌惮地侵略迦太基。公元前201年、182年、174年、157年,马西尼萨多次故意寻衅,挑起事端,不断地侵吞蚕食迦太基的有限国土,而每次结局都是罗马官方派使者前来“调停”,其结果又都是承认马西尼萨侵占迦太基领土的既成事实。

由于罗马这一强大后台的支持,马西尼萨得陇望蜀的欲望越来越大。公元前152年,他又故伎重演,妄图侵吞迦太基的一个市镇。 马西尼萨贪得无厌,终于迫使迦太基人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公元前150年,迦太基派出几万名士兵进行还击,结果失败,被迫在五十年内向马西尼萨赔偿战费5千塔兰特。迦太基人这次自卫性还击战尽管失败了, 但还是成为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的借口,原因是他们的自卫事先没有征得罗马人的同意。

公元前149年,罗马派出步兵8万、骑兵4千进军北非围攻迦太基。面对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迦太基统治集团采取步步退让的政策,尽量做到不让罗马找到发动战争的口实。迦太基元老院首先决议判处公元前150年主张反击马西尼萨侵略的两位将军以及有关人员以死刑, “把战争的过失完全归咎于他们身上”(注:〔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七卷,第241—242、248、265页。)。但是,罗马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一方面继续向北非增兵,另一方面要求迦太基交出显贵之子300 人送往罗马做人质。迦太基士兵从出身显贵的母亲们怀中抢走了300 名儿童送上了罗马船只。罗马继而又提出迦太基人交出全部武器和作战器械。迦太基统治集团再一次屈从,交出了可以武装20万人的武器和器械。这时,罗马统治者用心险恶的狰狞面目完全暴露,他们命令迦太基人毁掉城市,移居到离海岸15公里的内陆地区,实质上就是要迦太基人亲自动手来毁灭自己的国家。迦太基人忍无可忍,只好拿起武器予以反抗。第三次布匿战争于是爆发。迦太基人经过三年的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罗马人打败,迦太基从此灭亡。

第三次布匿战争的性质,从罗马方面讲,纯属无理的、非正义的、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把迦太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在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50年间,罗马人正忙于对付东方的马其顿人、塞琉古人,无暇顾及早已战败的迦太基,他们于是在北非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战术,利用马西尼萨对迦太基不断地骚扰,以抑制迦太基的复苏和发展。但是,马西尼萨的侵略行径,反而激起迦太基人奋发图强,加速了其经济复苏的进程。罗马人惧怕迦太基再度强大,动摇它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在它对塞琉古和马其顿战争取胜后,便回手西方,把迦太基消灭。

从迦太基方面讲,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它的实力已经完全削弱,无力对外扩张,虽然经过50年的奋发努力,经济有所发展,国力有一定增强,但它在马西尼萨的牵制下,根本构不成对罗马的威胁。而且它吸取了前两次战争的教训,始终信守公元前201年与罗马签订的条约。 由于马西尼萨不断地侵略和挑衅,罗马又存心把它置之死地而后快,迦太基人才被迫重新拿起武器自卫。迦太基元老院宣布战争,解放奴隶,召回已被宣判死刑的将军,征集部队。迦太基城“所有的人迅速地充满了勇敢。所有的圣地、神庙和每个宽敞的空地都变为工场,男男女女日日夜夜在那里按照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工作,轮流用餐。他们每天造一百个盾、三百把剑、一千个供给弩炮用的投射器、五百支标枪和矛以及尽量多的弩炮。因为没有纤维,妇女们剪下她们的头发,以做弯曲弩炮用的绳索。(注:〔古罗马〕阿庇安著:《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七卷,第241—242、248、265页。)。迦太基人英勇顽强,多次给罗马军队以沉重打击。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虽然亡国了,但他们在反击罗马侵略的战争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迦太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所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的、反侵略性的战争。它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普尼奇战役性质的转变_布匿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