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纲领宣言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纲领宣言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纲领性宣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性论文,宣言论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郑重宣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从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六个方面,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纲领性意见,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带来了强劲的春风。笔者基于对这些丰富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认为报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突出地强调了民生、民主、法治和改革,报告所阐述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主张,无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政治宣言。

一、民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报告自始至终关注民生问题,例如,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8个方面阶段性特征,包括贫富差距以及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①。充分认识我国的发展成就和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更加自觉和坚定。又如,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如,在提出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措施中,报告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占总人口的56%②。特别是报告第八部分,第一次专门系统论述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是报告通篇贯穿的关注民生的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不能离开民生而空谈政治。民生,毫无疑问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二、民主: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民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理解。广义的民主,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实行按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定的社会活动机制。它既包括无阶级社会的民主如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的“议事会”式民主,也包括阶级社会的民主如西方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它既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也包括社会层面和团体内部的民主如经济民主、军事民主、基层自治民主等。狭义的民主是指民主政治,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的民主,即一定社会中在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及运行机制。可见,从狭义上讲,民主政治就是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毫无疑问是民主。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十七大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首先,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9年,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上,国内国际因素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任务日益艰巨,惧怕甚至反对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时高时低,不切实际地夸大民主作用甚至一味主张“民主化”的呼声时隐时现,它们或多或少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志坚定、步骤稳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十三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十分宝贵的经验之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主法制建设要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十七大报告郑重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是认识和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点。报告层次分明地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面:一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二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三者的有机统一上,党的十七大比十六大认识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在坚持党的领导上,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在人民当家作主上,十七大报告更加侧重于人民主权原则,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③。在依法治国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应该肯定的是,党的十七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上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一些基本方面和一些概念的应然性的解释,而是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措施,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行性规律,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总结,并已经形成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采取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多元化的人民民主的措施。报告所阐述的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观点,使我们对于目前阶段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了明确的思路。

例如,在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方面,党的十七大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1)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报告初次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明确列举出来,使原有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性规定落到实处,特别是表达权的提出,更加凸显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的价值。一般而言,表达权主要应该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中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表达权应该成为实现和保障公民的自由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保障人民的表达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权利意识日渐深入人心,从往日的理解逐渐化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得到执政者的理解,正是权利意识得到上下共同关注的反映。④也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理念的体现。我国历届宪法都有保障公民的自由权的规定,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文件都有要让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要让人民监督政府等要求,党的活动中也强调“发动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等,但是,这些都是从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角度立论,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及作为权力主体的人民在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权利。因此,表达权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意味深远;(2)报告从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意义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些主张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代表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面,是我们政治力量的源泉,是我国各种国家制度的源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在逐步改革和完善,但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却没有太大改进,根据现行选举制度的规定,城乡人口在产生人大代表的比例上是不同的,城乡人口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从建国初的8∶1,改革为现在的4∶1,可以说,城镇居民的选举权大于农民的选举权。这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在代表权上的表现,选举制度上没有体现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城乡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化,十七大报告适时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

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近些年在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过程中,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上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的主张,近几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和职能完善其组织。例如,设立专职委员,吸收经济、金融、法律和科技等方面的专家进入常委会,适当控制新常委的年龄等。同时,在地方人大的换届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既是对现阶段的改革实践的肯定,也是对探索中的有益经验的升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3)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坚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在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上,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指出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另外,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还包括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的措施,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⑤,这将会推动形成一系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三、法治: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深入人心,在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实践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法治的认识正在由初期的充满浪漫主义的过高期盼,而逐渐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分析,不仅对法治理念和中国的法治实践形成了清晰而全面的理论思考,而且对法治建设道路和途径的选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纵观各国经济、社会和法律发展过程,笔者认为“法治是过程”,法治是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的法治状态的追求过程,是他们在追求和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本国国情认识的过程,是在加深对本国国情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制和认同法治的过程,亦即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发现适合本国情况的法治模式的过程,不仅如此,法治还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提出并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是中国的法治过程的关键性举措,它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果,体现了对待民主和法制问题上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同时特别强调法制,强调制度建设。邓小平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践证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在新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方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确立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立法数量进一步增加,立法质量得到空前的重视,尤其是执法的有效性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进展,消除司法腐败,追求司法公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期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党对于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根据当时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系统具体的要求,包括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等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宣传与教育等方面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表明我们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依法治国的要求会日益广泛而严格,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然趋势。然而,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发展到相当的水平时,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次,关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报告提出了明确的主张。(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报告突出强调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等现代立法的两项基本原则,是在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的立法工作经验的总结;(2)“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⑥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目的,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宪法和法律实施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十年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经典论述经常提醒人们关注法律实施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⑦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有效的实施,进而实现“法的统治”或“法治”(Rule of Law)。为此,报告特别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表明了继续推动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系统的改革思路,涵盖了司法体制、诉讼制度、工作机制和司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2004年12月,形成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以下简称《初步意见》),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设计并推动了十个方面共35项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改革死刑核准制度,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案件执行体制,改革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立和完善羁押工作制度,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完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力度,改革和完善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制度,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渎职行为的监督,改革和完善对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制约制度,加强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改革劳动教养制度,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完善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和完善律师制度,改革、完善司法干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等等。在《初步意见》的指导和推动下,绝大多数改革措施基本落实到位,改革的成效也在逐步显现,可以说,我国近年来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但是,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更加明确的目标,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⑧围绕着如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问题,将在实践中形成更为全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之一,这应当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着力点;(4)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概括,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大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⑨把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以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落实方面,一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⑩从法治的角度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法治与人权保障的紧密联系的客观表现。例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能够满足其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强烈愿望的整合完备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人以实现更高的生活目标的良机,法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法律对社会的有益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在某些基本的生活条件方面为个人创制并维持了一个安全领域。法律保护其国家成员的生命、肢体完整、财产交易、家庭关系、甚至生计和健康。……法律通过创设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的有序条件而促进人格的发展与成熟。”(11)法律所建构的制度性框架,还为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适当环境。法治可以激发和保护人们的创造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可预见的制度保障,其中,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是基础。可见,在尊重和保障人权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形成了更为深刻更加实际的认识。

四、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

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个根本途径就是继续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掷地有声地总结道,“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变等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2)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在改革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在发展基层民主、建立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观点。首先在发展基层民主方面,报告提出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其次,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主张,例如,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部门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等等。显然,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主张是全面而深刻的,提出的或者由此而引发的改革措施将不仅仅局限于行政管理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将推动政府的依法行政进程,进而推动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言以蔽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等目标,需要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逐渐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日益增强的政治参与,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当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主张,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民主这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致词中的说法,这种统计的划分标准是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住在城镇的是城镇人口,住在乡村的是农村人口。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④参见王学泰:《以人为本与表达权》,《南方周末》2007年10月25日。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996年第5次印刷,第199页。

⑧⑨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28页、30页。

(1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纲领宣言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