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品味文学之美论文_杨侃玲

含英咀华,品味文学之美论文_杨侃玲

——寓美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 杨侃玲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440

摘 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美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如人物美、景物美、语言美、音乐美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素质 美育 中职 教学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素质教育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中职学校,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道德情趣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美育教育是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材里面的篇目,都是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其中有感人的形象,有优美的意境,有跌宕的情节,有生动的语言,有优美的文风。教师如能抓住这些特点,则不仅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成为有理想、有见识、心灵美的一代新人。

现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巧妙地进行美育教育。

一、抓住教材的人物美,启迪学生的心灵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为数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动作等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闪耀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在《绝品》中刻画了三位男儿的感人形象:舍生取义的常先生,重信守义的刘三爷,深明大义的王商人,他们共同演绎了一个传承国宝的动人传奇,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撼人心魄的,对学生的心灵会产生深深的启迪与影响。

古诗词里也有描写人物形象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只用几句话,就塑造了一个“风流人物”——周瑜的形象,他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气概豪迈,他指挥若定,胆略非凡且有儒将风度,他少年得志,建功立业,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同时,这不是也众人仰慕的吗?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阶段,学习之后,很自然就会产生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激发其奋发向上的豪迈之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类人物,作者在揭露批判的同时,是借以反衬美好的人物的。如曹禺笔下道貌岸然的周朴园,他的虚伪、奸诈就反衬了鲁侍萍的善良、坚强。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这些人物的纯真、善良、美丽与虚假、凶恶、丑陋的强烈对比及反衬中,激发学生爱美憎丑的感情,让他们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二、抓住教材的景物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材中许多课文描绘了壮丽的祖国山河,秀丽宜人的家乡风景,这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同样具有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些形象对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感情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写到“乱石”、“惊涛”、“雪”(浪花),景象雄伟壮观,奇险瑰丽,气势磅礴,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胸襟和气概,也体现了作者对周瑜的赞美。学生反复诵读这些雄伟豪迈之词,往往能荡涤心胸,激发热爱如画江山的豪迈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材中写名山大川的作品历来都不缺,如梁衡的《壶口瀑布》,向读者展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采,对于这一类课文,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文章饱览名胜的同时,还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刻领会祖国的奇伟壮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确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勤奋学习的人生观。

相比之下,那些描写家乡景物、抒发思乡之情的文章,虽没写到大川名山的壮丽与辉煌,但里面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不表现出纯朴清秀之美,应该说,这类文章所表现的美更贴近学生,更让学生感到亲切,细细品味,如品香茗,香味满口,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我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榕树》,文中写榕树“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这在我国南部本是很普通的景观,但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把它描述成一幅美丽诱人的画图。导读时,我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更多美的东西,运用形象思维,使之成为一种艺术美。

三、抓住教材的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读文学

文学作品的人物美、景物美都要通过语言美表现出来。高尔基说:“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助语言来作雕塑描写的艺术。”(《论散文》)因此,要让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美的事物。

语言美主要体现在准确、简练、生动、朴实几个方面。如朱自清这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准确地运用了“泻”、“浮”、“洗”、“笼”等动词,“泻”写出月光从上往下流泻下来的动态美,“浮”字写出薄雾飘浮的素淡轻柔的景象,这里用动词来描写静态的景物,别具一格,形象优美。作者还善用叠词:“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绘成一幅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图。由于谴词精炼、清新、优美,文章描绘的境界如诗如画,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在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美去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言感悟的能力,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四、抓住教材的音乐美,指导学生朗诵

教材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词和散文当中,这种音乐美,包括音韵和明显的节奏,可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去体会、去欣赏。高尔基认为:“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语言的准确、明朗、响亮和动听而产生出来的。”

在教学中,我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诗文,引导学生不但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还要注意言语表情、进入情境,对文中人物、景物和情景进行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意境,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指导诵读《将进酒》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是要求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最后是要读出情感。诗歌基调豪放,感情脉络大起大落:悲叹——欢悦——狂放——愤激——狂放——愁。诵读时应把握诗人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适当变换声调和节奏,表现出诗人开阔旷达的胸襟。学生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怡情怡性,从而自觉地接受美的教育。

综上所述,美是使心灵健康的养分,它使我们心地纯洁,感情丰富,精神健康。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文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育启迪,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高其审美修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策三 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郑晓舒 “趣味读诗”的实践意义.语文天地,2016,10。

[3]高爱华 优化文言文教学,挖掘德育潜能.语文天地,2017,3。

论文作者:杨侃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含英咀华,品味文学之美论文_杨侃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