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论文

空间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苗建军 徐 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摘 要〕 本文运用区位熵相对差异指数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分别测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纳入空间因素实证探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7年,中国二三产业协同集聚 “西高东低”,主要与各城市两个产业各自集聚水平有关;土地集约利用 “东高西低”,相邻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二三产业协同集聚表现出双重效应,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倒U型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协同集聚 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面板模型 规模经济效应 倒U型

引 言

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不单是某一产业在空间上集中,更是互相关联的多个产业的协同集聚[1]。产业协同集聚反映产业之间集聚水平的相对差异和产业内在关联,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稀缺资源的配置效果,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1.6%,二三产业主导地位的更迭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发生转变。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因此以产业协同集聚为全新切入视角,探究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在引导产业结构向高质量化和专业化发展、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协同集聚的概念最早由Ellison和Glaeser[2]提出,是指具有投入产出关联的异质性产业在地理空间上彼此临近的现象。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Krugman的 “中心——外围” 理论[3]和 Venables的异质性理论[4]等。Ellison等最早构造产业协同集聚的测算公式E-G指数证实了Marshall强调的3个关键因素的作用[5]。Gabe和Abel利用E-G指数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成因,认为Marshall的第3个因素在产业协同集聚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6]。Stephen和Erik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下研究城市内部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验证了投入产出关系、劳动力共享和信息交换的作用[7]。国内关于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文献多集中在效应机制分析方面。陈晓峰等[8]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指出两者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另有吉亚辉等[9]和豆建民等[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存在。

3.教学变得非体验化。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一味让学生去讨论没有探讨性、争议性的问题,学生因准备不足而不能进行深入的交流,导致学生体验的缺失。教师以图画、影视、动画等创设情境,将一些信息强加于学生,以影视作品替代学生的研读,学生缺少自我体验,难以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上,学者们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11]。自2000年城市 “精明增长”概念[12]提出以来,国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12],主要包括 “城市土地多样化集约利用”[13]、 “紧凑型发展”[14]等。国内方面,已经有学者开始从空间角度探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如李广东和方创琳[15]、 彭冲等[16]。 在评价指标构建方面,现有文献多从土地投入水平、利用强度、土地效益、可持续性和土地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17,18]。在评价方法上,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技术分析方法等。

左圆最大的建筑是喷泉,直径十多米的水池镶着马赛克,池子里用水泥钢筋搭建的假山,因多年不用,成了鸟儿们的乐园。有意的是假山上面雕塑着的那几只海鸥。有的平静地飞翔,有的欲飞欲止,最上面的那只折了一个膀的海鸥,看样子是凯旋归来?又像是在花样飞翔?让人浮想联翩……

采用空间邻近权重形式和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并选取人均教育经费、人均GDP、熵权城镇化指数分别代表地区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人均GDP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折算,并采取对数化处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参考彭冲等[18]的研究从人口、经济和空间三方面利用熵权法构测算综合城镇化水平。

1 影响机制分析与方法简介

1.1 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从本质上看,产业协同集聚不但体现出各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也代表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张乐勤等[21]认为产业结构变化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产业结构为中间传导变量,对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产业结构间接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进行阐释。

产业结构竞争效应代表一个地区的专业化生产能力,本文用区位熵指数衡量单个产业的集聚程度,代表地区产业在全国层面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化能力,与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相对应。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对土地集约利用的 “倒U型”影响已经被学者证实[22,23]。研究表明第二产业会先于第三产业开始出现集聚行为。制造业先一步集聚使第二产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并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当服务业集聚逐渐出现后,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二三产业各自集聚能够提升两部门各自生产率,依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土地投入和利用强度、增加土地效益;具有异质性关联的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也能够带来劳动力共享、知识溢出、交易成本降低等规模经济效应,第二产业合理占比和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单位土地的产出份额不断增加。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服务业开始接替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协同集聚的集聚效应继续凸显。但当专业化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开始出现,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空间约束下,各部门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开始由正转负,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负载过重和土地盲目扩张等问题的出现使土地利用出现效率损失。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课程建设目标,尤其是重点大学。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给四级后的学生开设的各类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课程[3]。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自我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进行需求分析是必然之路。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出发,基于学生需求探讨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从而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2 方法简介

1.2.1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由n 个被评价单位(s 1,s 2,…,sn )和m 个评价指标(x 1,x 2,…,xm )按照时间顺序t (t 1,t 2,…,tN )组成的时序立体数据评价问题被称为动态综合评价问题[2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由时序立体数据表支撑的综合动态评价。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用yi (tk )的离差平方和来最大程度体现被评价单位的整体差异。

在tk 时刻,综合评价函数标准化后,有¯y= 从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效应被很多学者证实,为保证参数估计量的一致性与有效性,应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引入空间效应后,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自回归模型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 (SEM )。

若限定wTw =1,当σ 2取最大值时,w 为矩阵H 的最大特征值λ max(H )所对应的 (标准)特征向量,即最大特征值λ max(H )所对应的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就是要求的权重向量。

1.2.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其中,w =(w 1,w 2,…,wmT 为权重矩阵;H = 阶对称矩阵,且:

空间自回归模型SAR :

其中,yit 代表第i 个城市第t 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xit 表示第i 个城市第t 年的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contit 表示控制变量的合集,ρ 、α 、β 分别表示空间自回归系数、核心解释变量待估系数和控制变量待估系数。ω 为空间权重矩阵,μi 表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效应,εit 表示对周围地区的冲击。

空间误差模型SEM :

其中,δ 代表空间误差的相关系数,δ >0表示冲击为正;其他参数含义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参数含义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2 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分析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 (OLS )估计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2所示。在OLS 估计下,各变量系数依旧显著,且与双固定SAR 模型系数符号一致,表明空间面板模型具有稳健性。空间模型的拟合度远大于普通面板模型,表明空间溢出效应确实存在,纳入空间效应更能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通过分析,三次熔顶都是在大功率工况下出现的。水箱缺水会造成整个柴油机升温,在大功率工况下更易在活塞顶上聚集大量的热量,加速了柴油机拉缸、熔顶的进程,但第一道气环闭口间隙值偏小是产生熔顶的根本原因。柴油机连续三次出现熔顶故障,必须认真总结,为今后维修及装配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从图1和图2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从2005~2017年,大部分省份的协同集聚水平有所上升,如新疆、山东、云南等,表明这些省份的二三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对差异降低。但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整体看来,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与各地区二三产业各自集聚水平有关。2005~2017年间,北京市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从0.618下降为0.453,而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维持在1.6左右,二三产业相对差距变大。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服务业贡献水平逐年提升的同时,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经济贡献率变幅微弱,由此带来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较低。

其中,Coagglo 表示产业协同集聚水平;agglosec 和agglothir 分别代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水平,以区位熵指数来表示。选取2005年和2017年两个年份,考察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时空变化,西藏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协同集聚水平以零处理。

首次适应算法FF(First Fit):和下次适应算法的不同,FF算法要先检查所有非空的箱子,如果第一个非空箱子能放进去该货品则放入,没办法放入的话再检查第二个非空箱子,以此类推;如果没有合适的箱子,就打开一个空的箱子。

图1 2005年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

图2 2017年中国城市产业协同集聚

采用区位熵指数分别测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并借鉴杨仁发[25]的思路,利用两产业集聚水平的相对差异来衡量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水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为更好说明模型估计结果,在此列出各种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并重点对时空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空间面板模型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采用极值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原理,利用Matlab 2017(b)软件编程求得各项指标权重,计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 (市、自治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如图3所示。

图3 2005~2017年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从空间分布上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 “阶梯式递减”格局。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土地集约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则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区域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变化不明显。由于东部地区城市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同等生产资料投入下土地负载能力和土地产出额较高;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用地粗放,大规模投入下产出效益不足,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表征为 “东高西低”格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从时间变化上看,2011年以前,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以后则出现下降趋势,整体上看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全国范围变化较为一致。从单个省份分析,上海市在样本研究期间平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0.692,居全国首位,东部地区的福建省、江苏省、北京市次之,黑龙江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居后三位。

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利用Stata软件计算各年份的Moran指数,初步验证各省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效应,如图4所示。Moran指数不断变化,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从2005~2017年,全局Moran指数均为正数且通过1% 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需要纳入空间权重进行空间计量分析。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参考Anselin和Florax[26]提出的判别方法,如表1所示,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显著性高于空间误差模型且双固定效应显著。因此,采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

图4 Moran指数及显著性水平

表1 模型选择检验

总结现有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文献不够丰富,产业间集聚水平差异对土地利用影响的重要性被忽视。目前,产业协同集聚的生产率增进效应[19]和产业集聚的土地利用提升效应[20]都已经被学者证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是否具有影响以及影响的机制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首次搭建起产业协同集聚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与实证联系通道,采用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动态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纳入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探究,不仅能在理论上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对于响应国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倡导土地集约利用的号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就业人数和地均财政收入作为土地投入指标;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土地的经济效益指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作为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表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采用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土地的表征量。

通过比较各模型的R2和logL值,时空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自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合理和显著,与上文LM检验结果一致。在双固定SAR 模型下,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169,且通过1% 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相邻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每提升1%,通过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带来本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0.169%。

选择该科收治的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选出80例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围手术期开展目标性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患者知晓该次研究,在家属的陪同下签署知情书。

表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计量结果

按照数据选取的科学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除西藏自治区、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之外的中国30个省 (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样本研究期为2005~2017年。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和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的估计系数为正,平方项估计系数为负,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 “倒U型”影响。研究表明,第二产业会先于第三产业开始集聚,当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不足以支撑第三产业的集聚时,二三产业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协同集聚水平较低。此时,第二产业处于集聚的初级阶段,规模经济效应还没有出现,土地利用门槛低且利用方式粗放,导致单位土地产出份额较低。随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并提供足够多的需求,服务业集聚开始在当地出现,异质性关联的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共享、知识技术溢出、交易成本降低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另外,服务业的土地产出附加值远高于第二产业,随着服务业不断集聚,土地产出密度增加,土地利用的规模报酬逐步递增。此时集聚的经济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了这一时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但当两部门集聚进一步发展,资源和土地的刚性约束愈发显著,产业协同集聚的集聚经济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尽管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持续上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却不断下降, 这与李强[27]、 豆建民等[10]提出的产业协同集聚的双重效应结论一致。过度集聚使两部门经济竞争加剧、互相挤出,土地利用盲目扩张和过度使用使土地利用逐渐接近承载力上限,单位土地生产的成本上升、规模报酬下降。

对于控制变量,空间面板估计结果显示:(1)人均教育投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为正。2005~2017年,全国各省平均教育经费年均增长接近30%,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的增加在缩小城乡差距、避免办学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上收效明显,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间接提升了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2)经济发展的系数为0.217,说明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土地产出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步向集约式转化,同等单位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也不断提升;(3)综合城镇化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系数为正,表明样本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彭冲等[18]的结论一致。

多年来,困扰选煤机械尤其是非标结构件设计者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磨损。如何根据煤炭物理及力学性能、煤炭的流动特征合理选择衬板,是煤矿机械机制设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区位熵相对差异指数和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分别测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度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双固定的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1)2005~2017年,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整体上有所上升,呈现 “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与各城市二三产业各自的集聚水平有关。与之相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表现出 “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各区域土地利用水平在波动中不断上升;(2)样本研究期内,Moran指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相邻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每提升1%,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来本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升0.169%;(3)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表现为 “倒U型”,即产业协同集聚从集聚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后,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表现出先正后负的特征。人均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城镇化率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具有以下政策建议:

有研究表明[2],糜烂性胃炎出血的直接因素是由于胃黏膜受损所致,因此临床上用于治疗糜烂性胃炎出血的原则是去除各类诱因,为了减少对胃黏膜损害,需防止氢离子反弥散并降低胃内酸度,同时还需及时止血,因此常规方法主要是止血、抑酸和补液等。生长抑素是肽激素,对抑制胃蠕动和分泌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对垂体或下垂脑促生长素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也有研究指出[3],糜烂性胃炎出血采用生长抑素治疗的作用机制是由于其具有聚集血小板并能促进血管收缩,可永久止血,降低静脉高压,减少内脏血流量,同时可减少胃酸分泌,促进修复胃肠道黏膜且能改善微循环。

分地区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实现高质量的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的双重效应可以看出,不能过分强调服务业的经济化,应根据各地区现实基础差别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东部地区应继续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培养服务行业的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以二产支撑三产,以三产带动二产,促进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东北地区持续推进 “东北振兴战略”,在未来发展中应避免照搬照抄模式,着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充分利用原有重工业基础进行制造业的高级化变革。

学校将酒店出租给学校所属经营公司经营管理,为使经营公司既能满足学校的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其经营自主性,专注其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资,学校对酒店的管控要做到以目标为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责任与权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和闲置情况差别制定用地规划。东部地区应将市区第二产业逐步向周边迁移,积极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以第三产业的资本和人才优势提升城市土地的单位产出。中西部地区应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切忌盲目扩张和用地浪费。东北地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积极吸收来自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中心辐射,吸收其他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溢出。

参考文献

[1]刘月,邹苗苗,陈建军.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J].江淮论坛,2017, (3):47~53,193.

[2]Ellison G, 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5 (105): 889~927.

[3]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3): 483~499.

[4]Venables A J.Equilibrium Location of Vertical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6, 37 (2): 341 ~360.

[5]Ellison G, Glaeser E L, Kerr W R.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0, 100 (3): 1195~1213.

[6]Abel J R.Shared Knowledge and the Coagglomeration of Occupations [J].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13, (8): 1~14.

[7]Billings S B, Johnson E B.Agglomeration Within an Urban Are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6, 91: 13~25.

[8]陈晓峰,陈昭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水平及效应——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证据 [J].财贸研究, 2014, 25 (2): 49~57.

[9]吉亚辉,段荣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J].中国科技论坛,2014, (2): 79~84.

[10]豆建民,刘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36(4):92~102.

[11]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27 (S1): 95~100.

[12]Feng Xuesong, Fujiwara A, Zhang Junyi.Explor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s for Developing City Based on New Integrated Model [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8 (5): 50~60.

[13]Lau SSY, Giridharan R, Ganesan S.Multiple and Intensive Land Use: Case Studies in HongKong [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5, 29 (3): 527~546.

[14]Howley P.Attitudes Towards Compact City Living: Toward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ial Behaviors [J].Land Use Policy, 2009, 26 (3): 792~798.

[15]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县域国土空间集约利用计量测度与影响机理 [J].地理学报,2014,69(12):1739~1752.

[16]彭冲,肖皓,韩峰.2003~2012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分异特征研究 [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 24~31, 97.

[17]宋德勇,苗澍森,杨睿.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62~65.

[18]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 [J].地理研究,2014,33 (11):2005~2020.

[19]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 [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3):150~163.

[20]楚明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 [J].税务与经济, 2013, (4): 13~16.

[21]张乐勤,陈素平,陈保平,等.1996~2011年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测度与分析 [J].地理科学, 2014, 34 (9): 1117~1124.

[22]韩峰,王琢卓,杨海余.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J].资源科学,2013,35 (2):388~395.

[23]徐磊,陈恩,董捷.长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性测度 [J].城市问题,2017,(11):17~24.

[24]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1~114.

[25]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J].管理世界,2013,(8):41~52.

[26]Luc Anselin, Anil K.Bera, Ranmond Florax, et al.Simple Diagnostic Tests for Spatial Dependence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6, 26 (1): 77~104.

[27]李强.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70~78.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Miao Jianjun Xu S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location entropy relative difference index an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degree and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level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7, and incorporates the spatial factors to empirically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co-agglomerat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rom 2005 to 2017, the co-agglomeration of China's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s “West High and Low East”, which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in each city; land intensive use is expressed as “East high and low wes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in adjacent areas is obvious; the co-agglomeration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hows a dual effect, which has an inverted U-shaped effect on land intensive use.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o-agglomeration; land intensive use; space panel model; scale economies effect;inverted U-shaped

DOI: 10.3969 /j.issn.1004-910X.2019.04.012

〔中图分类号〕 F061.6;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12-12

基金项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基地(实验室)开放基金“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项目编号:kfjj20180901)。

作者简介: 苗建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徐愫,通讯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 史 琳)

标签:;  ;  ;  ;  ;  ;  ;  

空间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