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材整合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英语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向是课程,将教材转换成课程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材整合能力形成的前提。同时,教材整合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能随心所欲。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要增强课程意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了解学情,有效整合教材,实施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一、影响教材整合的因素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一标多本的教材为使用者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这是一个进步。但与此同时,在教材使用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促使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语言教学不同于自然学科的教学,语言教学的许多内容可以被替换、删减或调整。也就是说,教材整合对英语学科来说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可从目前看,在教学中进行教材整合的教师并不多,即便有,其整合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材的有效整合呢?
1.教师的课程意识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认为教材就是课程,教材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紧扣教材、全面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是教教材。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不全面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全面理解课程的含义,大胆整合教材,实施有效教学。刘道义(2004)指出:“(1)教材不应该成为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2)教材不是圣经;(3)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4)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5)教材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所处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由此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具有生成性和资源性,教师和学生始终是课程的主体,文本课程在向教学课程的转化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
2.课程标准的理解
《英语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课程性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提出了要求,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必须遵循。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重视教材,轻视课程标准;而再好的教材也有不足,况且各地和各学校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一线教师既要研究教材,也要钻研课标,要正确理解、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3.教学资源的取舍
用教材教说明了教材不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唯一资源。面对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学会取舍。取舍的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但也要兼顾所用教材的编写体系以及自己所处的具体教学情景。
4.教学目标的落实
学习课程标准,了解教材体系,整合教材,目的只有一个: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目前,部分一线教师对所用教材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整合,但遗憾的是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有盲点、有缺位,给学生造成了损失,降低了课堂效率。
5.学生学情的了解
教师之所以对教材进行整合,是因为教材在内容、难易度等方面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整合教材时,一定要对自己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个性特征等方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二、教材整合的注意事项
教材整合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量很大的艰巨任务,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要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教材整合有序、规范、科学地开展。一般地讲,教材整合要遵循四项原则。整合的方法可以多样,但形式主要有三种。
1.整合的原则
(1)以课标为纲
《英语课程标准》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种程度等有明确的要求。它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有人把课标的精髓归纳为:“一个途径,两个评价,两个过程,四个任务,五个方面和九个等级。”一个途径即任务型教学途径;两个评价即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两个过程即英语教学过程既是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四个任务为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跨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是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九个级别是新课标对于以上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的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总目标划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均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组,2003)。这些是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应该牢记的内容。
(2)以教材为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虽然它不是唯一的资源,但也应该是主要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要依据教材的主干思路和体系进行,不能随意切割和破坏这些体系,否则,就可能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3)以教师为主
在教材整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勤学习,多实践,多交流,发挥团队作用,并争取得到专家的指导。教材整合是教师将共性的东西个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融入了教师个人的气质、知识涵养和能力特长。通过教师加工的教材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才会赢得学生的心。
(4)以学生为本
教的归宿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情感状态、学习策略和兴趣差异等;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有时候也可邀请学生参与教材整合,因为有些同学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可能超过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感情,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2.整合的形式
(1)按照模块进行整合
这种整合方法有利于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加、调整、代替等。编写模块课程纲要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这样,同一备课组可以对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对教学难度、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主要练习、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进行统一安排。其优点是有助于整体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足之处是教师个性化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按照单元进行整合
这种整合既可以按备课组进行,也可以由教师个人进行。由于教师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情况的把握比较准确,因而整合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不足之处是难以从整体上体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时容易出现盲点。
(3)按课时进行整合
按课时进行整合比较适合教师个人行为。它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长和优点,针对性很强,教学效果很好。但由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知识能力和兴趣特长的不同,整合的效果可能相差很大。
3.整合的方法
教材整合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因人而异,但要切合教学实际,而且要有效。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2005人教版教材为例):
(1)删减
以人教版选修(6)为例,Unit 1前后共有3篇听力练习;Unit 2有4篇听力练习。这些练习普遍难度较大,要全部完成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删减部分听力篇目。
(2)补充
通览人教版教材,有的文章选材不够精练,不易上口,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短小精炼的文章。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题材与体裁多样、适合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短文。
(3)调整
人教版教材阅读和听力材料后面的部分训练题太难,有的形式单一,有的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练习,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的单元板块进行调整,不必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教学。
(4)替代
人教版教材的许多听力选材跟单元的主题一致,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但有些听力材料篇幅太长、生词太多、练习设计得太难(动手写的内容太多),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上课,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寻找能替代的听力材料。
(5)组合
人教版教材中的Speaking、Writing和Project板块有时候围绕同一主题或话题,教师可以将三者进行组合,可以先从说开始,再到写,然后布置学生去做project,遵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
(6)借用
这里的借用指的是将原来教材的设计意图改为它用。比如,人教版教材课后的翻译练习普遍太长、太难,学生虽然努力去做,但经常错误百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个练习挪作他用,如作为听写训练,这样就适当降低了练习的难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材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始终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放在首位。教材整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教材整合并不完全是把难的内容删掉或变简单,而是将教材内容整合以使其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