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

谢力[1]2002年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文中提出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山地环境资源的开发显得格外重要,而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成为了规划建筑界广泛关注的课题。由于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与诸多因素有关,使问题研究起来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 由于对历史的回顾与整理对一门学科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因此本论文旨在从城市规划学、地区建筑学以及人居环境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西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宗教文化的转承关系等多种背景因素的分析,总结西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①人与山地聚居的构成关系: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的认识和对人与聚居环境关系的探讨,进而提出山地聚居的基本概念,并对西方山地聚居面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分期做了简要论述 ②西方古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在对古代几个文明中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山地城市和建筑形态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建设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宗教,由于人类在思想上惧怕大自然,在技术上无法战胜大自然,于是采取了谦虚的、与之共生的态度。 ③西方中古时期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对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实例的分析,西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脉络已初露端倪。古代建立起来的人与山地环境的和谐已处于被打破的边缘,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已得到加强。 ④西方近现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破坏性时期终于来临了。对山地的平原化开发日益加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随着建筑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在小范围的山地开发中出现了另人激动的作品,但这较之于大规模的破坏无疑于杯水车薪。 ⑤西方当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趋势:人类已经意识到近现代建设的失误。当代的建设期冀于思想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技术上对信息化和生态化带来的对山地城市形态的根本改变。 ⑥结论:回顾以上四个时期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在规划思想上和具体形态上的演变,呼吁人类做出可持续性的选择。

刘征[2]2002年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文中研究说明山地人居环境是指在山地区域中,由人、构筑物、自然环境以及相互间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他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地区的人居环境一样久远,然而却长期受到忽视。本文将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简单概括为人与自然两大对立统一面,而在这两者之间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的,则是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的矛盾由来已久,由于山地人居环境所处自然条件的艰巨,这一矛盾一直都十分尖锐,因此,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人与自然协调和斗争的历史,对整个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力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为着温饱四处奔波,其聚居地以及内部人的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开始对生活有更多的要求,同时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也日趋复杂。山地自然环境在密集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渐渐发生改变,人类聚居地摆脱了对自然的纯粹依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近现代产业革命带动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山地人居环境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聚居地的建设改变了原有自然环境格局,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这些问题使城市文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迫使人类开始认真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以人居环境科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作为所在自然环境最为脆弱的人类聚居地,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界对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从规划尺度到建筑尺度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简单回顾,并希望以此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规律,探寻山地聚居地的未来发展道路。

曹珂[3]2016年在《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文中指出山地城镇所处环境区别于平原地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所处山地地形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脉独特。具体来说,复杂的地形造就了地貌高程差距、自然山脉与河流水体分布等情况,还进一步影响到山地城镇的地质、气候、生物以及水环境特征,使山地城镇的生态环境较平原城镇而言更加脆弱。此外,在独特地形与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山地城镇的历史文脉也呈现出与平原城镇截然不同的特征。“适应性”理念作为一种自然界生物为求生存发展,顺应环境自发变化的基本生物现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生物学界。20世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规划学领域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作为人类活动产物的城市、人工环境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将适应性观念引入对城市形态与人工环境的分析中,形成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系统的、共生的和动态的思维方式,适应性理念更多的是将研究对象与其环境共同看做一个整体,从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系统的去对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与山地城市设计在过程分析、策略选择、方法制定等阶段所需考虑的问题基本一致。文章从适应性的典型模式入手,对既有山地城市设计方法进行全新的归纳、总结,试图为我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文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的视野。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地城市设计理论,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适应性思维的叁种典型模式,即从动适应、协动适应和能动适应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在该方法指导下,文章进一步通过对山地城市地域性影响因素以及山地城市设计要素的梳理,从与“地形”、“环境”、“文脉”叁个方面的适应出发,将山地城市设计方法归纳为“顺、用、改,防、调、解,保、承、扬”九种具体操作方法,使地域适应性理论能够应用到山地城市设计中,更具现实意义。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传统山地城镇建设实践与思想”是对东西方山地城镇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总结;第叁章“山地城市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剖析”是对现代山地城市建设与设计现状问题的反思;第四章“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建构”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五、六、七章节“契合地形的山地城镇适应性设计方法”、“兼顾环境的山地城镇适应性设计方法”与“传承文脉的山地城镇适应性设计方法”则是针对山地城镇所处地形、环境和空间文脉方面提出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最后,第八章“结语”则是梳理全文的研究思路,总结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以后的继续研究提供方向。

龙宏[4]2012年在《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的空间美学研究》文中认为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是城乡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内容。然而,在国家近30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下,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神形分离、审美低俗、价值错位等诸多矛盾。事实证明,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城镇化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论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与美术学等学科交叉知识,采用哲学逻辑推演、历史文献考证、雕塑艺术实验等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审美演进与文化脉络为参照,尝试从审美视角提出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思维逻辑、形成机制、建构方法。事实证明,人的审美能力是自然选择和能动积累的结果,是先天的物质载体、先验的内在结构和后天的生命体验的综合。针对以往哲学上的经验、先验之争,论文提出了“先验即经验,是经验的内置、物化和观念化”的等价性观点以及物质与精神统一于能量及其运行法则的基本认识,在心物、内外、形而上及形而下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关联。通过“天-地-人”叁位一体的本体关照和层次梳理,论文在传统“真-善-美”认识的基础上,推演出“真-善-悟”叁位一体的存在方式(广义审美),并进一步外延出相应的意-象-形叁位一体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思维与建构思路。进而构建了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方法。其次,通过对美与审美的相互渗透和互动演变的分析,揭示并回答了叁位一体的本体如何存在,且在“如何存在”的过程中逐步稳定为人类符号行为及其空间艺术符号的形成机制。为此,论文重点讨论了知觉思维的“象”,认为“象”的能动建构、调适乃至解构、重构是以形写意、寓意于形、形神兼备的空间艺术体验与创造的关键。并进一步指出,“象”的“式—势”关联及其“数、图、色”的和谐统一是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经验事实与逻辑概念之间进一步地契合的内在机理。从而构建了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形”与“意”的耦合机制:最后,论文结合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相关实践,提出了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叁种类型6种组合的建构逻辑,分别是“观物取象、以形写意;直觉潜行、意象交织;抽象秩序、公理推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立意——成象——构形”的山地城市雕塑建构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作为一门实用的大地艺术,不仅是聚居行为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还在于透过其外在物质形式所理解或领略到更为本质的精神领域,从而实现诗意的栖居。作者为此做了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出了一些学术思考。这些学术结论,既是长期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也是面对当代人居环境空间艺术发展矛盾的积极探索,目的是为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发展和国家城镇化进程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周延夫[5]2011年在《镇域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比较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闸明了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是解决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问题的对策,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居环境研究的改善和问题,并试图回答了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关于信息科学带给人居环境的叁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对乡土建筑、数字城市与山地人居环境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并以笔者在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触及到的一些方法及技术为例,具体介绍了基于DEM的建模技术及分析方法,为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研究结果可以普遍应用到实际人居环境研究项目中,通过DEM优化等过程,加快了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DEM建立的效率,同时在山地人居环境景观建模中提出了利用数字高程灰度图建模的方法,提高了实际项目中建模效率。并以确定水库淹没区规划范围为例,详述了DEM在人居环境规划中的应用,通过GIS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水库淹没区和水库植被景观效果进行了模拟。由于水库河道生态建设采用了植物措施技术,所以模拟出的水库植被景观效果也更加接近实际。同时,利用DEM及遥感数据以井庄镇为例,对其坡度、坡向、河网、降水量、温度、等九项人居环境特征值进行了比较,将井庄镇科学的划分为五个研究区,八条典型沟域,并针对它们自身的人居环境特点提出了更加科学的人居环境规划功能分区,为乡镇级人居环境研究及规划提供了实例参考。

刘培立[6]2009年在《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中与分散这组对立统一的概念,是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本质运动。本文以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集中与分散为切入点,研究西方近现代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例,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理论的发展脉络、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的演化规律和机制。本文的研究以相关研究概述、概念限定、研究内容与方法入手,以第一章的篇幅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的研究成果,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规限,作为篇章的立足点和理论背景。第二章和第叁章部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有关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的相关理论演变历程,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转化的历史过程,以及期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和分析得出各个历史分期中,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这层表面现象背后的内在的动力机制研究,并具体分为集中机制、分散机制、集中与分散共同作用机制叁大部分。在该部分,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导致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呈周期性集中与分散,及其相互转化规律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在文章的第五章,为了在实证层面全面阐述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本文选取了涵盖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五大城市为代表的“集中式”、“分散式”、“集中与分散一体式”山地城市,以全面描述叁大类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历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本研究所得出的四大层面结论: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论发展脉络;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的演变历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的作用机制;西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集中与分散发展的展望。

冯百权[7]2012年在《李先逵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地区是我国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发展肇始的重要地域之一,建国后至今一直是建筑学术与教育发展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但已有的研究对西南地区建筑学术史和建筑学家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研究选取李先逵先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西南建筑史学研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同时李先逵先生在建设部丰富而广泛的工作经历,使得其研究涉及多种交叉学科,并且其学术发展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李先逵先生学术思想的阶段性转变代表了我国新时期建筑学科的发展轨迹。作为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先逵学术思想对深化当前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李先逵先生的身上集中蕴含了老一辈建筑学人的勤劳务实、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通过对李先逵学术思想的研究,展现其学术研究的过程,客观的评价其学术思想,对未来的学子能起到有效的指引,鼓舞新一辈的建筑学子投身于建筑史学科的发展中。本文在详细阅读了李先逵先生的着作和掌握与李先逵先生相关的大量口述史料的基础上,首先对李先逵先生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李先逵先生的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传统民居研究、山水城市与人居环境研究等核心学术思想在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各个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特征以及学术意义的评述。论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李先逵先生学术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笔者的理解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缺憾和启示。

罗夏[8]2012年在《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的子课题,其提出了构成西南山地城市形态的五个方面,分别为:历史格局、生态文化、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要素。本文讨论城市生态要素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及功能价值。论文以城市生态要素的作用机制、演变过程及与城市形态相互影响为研究重点,理论结合实证分别阐述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功能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总结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问题和城市所面临的生态挑战,提出城市低碳生态建设思路及策略,并为其提供案例借鉴与实践指导。论文开篇以问题为导向,列出了目前西南山地城市发展的生态问题,旨在从城市生态要素研究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然后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西南山地为行政区划上叁省一市一区的范围,城市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相关概念加以阐释。接下来对相关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以及山地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梳理,最终确定了研究框架。其次是对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理论研究,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相关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城市生态学相关生态建设的研究阐述,其二是针对西南地区的现实问题,对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概念的研究部分。其中阐述了生态要素研究发展情况,和生态要素的构成及基本功能特征,为下面章节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是从生态要素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展开,对西南山地城市生态要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各子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城市综合的影响作用,探寻其对城市产生效应的特征、方式和规律;再根据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历史环境,探寻城市生态要素在城市与环境的演进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价值演变特征,总结出生态要素对西南山地城市发展建设中功能价值和影响作用。最后通过西南地区部分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和实证案例,说明生态要素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总结出西南山地城市设计中生态要素的设计方法,以供探讨。

梁光勇[9]2013年在《粤北山地住区宜居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粤北是广东北部的简称,背靠南岭,属山地丘陵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周围均为山地,中部是浈江、武江交汇处的北江河谷平原。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人口的剧增和山多地少的现状,以及现代城市噪声污染和近年来的阴霾灰霾天气笼罩在都市上空,使人类的未来发展与山地的开发保护息息相关。本文选取粤北的山地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规划设计工程项目为依托,从山地因素、粤北气候特点,地域文化特色,工程技术,宜居绿色等方面出发,结合工程实例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办法,探讨粤北山地住区地域文化性和宜居性以及其设计手法。全文共五章,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课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与框架结构;第二部分(第二章)详细介绍山地的地形地貌、山地气候、生态系统等影响山地的因素以及粤北气候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第叁部分(第叁章)对粤北地区的山地住区的建设情况,探讨其类型、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第四章)从山地住区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山地住宅的设计的措施,方法与原则。第五部分(第五章)选取导师的科研项目韶关曲江盈峰翠邸住区作为粤北山地住区的典型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在粤北地区山地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措施,试图总结提出一些规律性的共识,为今后粤北地区的山地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吴然[10]2016年在《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山水城市理论,以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和景观理法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盆地为研究范围,选择成都、都江堰、乐山、宜宾、泸州、自贡、重庆、阆中八个具有地域和文化双重代表性的典型山水城市为研究实例,旨在通过对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环境基础的梳理,探索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形成及特征,总结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空间、意境结构,并基于此要素和结构深入研究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营造理法,同时探讨其与山水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论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观念文化环境叁方面的论述,梳理了山水城市营造的环境基础,进而从原始崇拜、古代科技、哲学思想、礼乐制度、宗教信仰、风水理论、文化艺术及地域民俗八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盆地山水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总结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以及四个具体的特征体现。论文进一步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历史文献的结合考证,从城市山水格局、风景名胜、园林与标志性景观建筑、城市“八景”四个方面对四川盆地八个典型山水城市的景观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研究,进而提出了山水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山水要素”、“城市要素”与“景观要素”)以及景观的空间与意境结构。基于此要素和结构,论文深入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营造理法。其中“山水要素”理法为城市山水格局的营造,包括“察山水之势”、“定山水之序”、“立山水之局”、“塑山水之境”四个方面;“城市要素”理法为城市景观风貌的营造,包括“边界”、“轴线”、“骨架”、“群域”、“基底”、“城市意境”六个方面;“景观要素”理法为城市景观单元的营造,包括“标志性景观建筑”、“园林”、“风景名胜”、“景观意境”四个方面。论文以抽象归纳类型、总结提炼特征、追溯文化根源、分析构建理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典型山水城市景观的具体实例,分析论证了四川盆地山水城市景观营造与山水文化传统的内在关联以及具体的理法体现,进而得出“信仰凝聚”、“自然和谐”、“人文内蕴”、“景境交融”的四个理法特征。本文的研究首次构建了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山水城市景观理法的理论研究框架,探讨了将多元文化与景观相关联的研究方法,弥补了四川盆地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空白,完善了山水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创新了山水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D]. 谢力. 重庆大学. 2002

[2].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 刘征. 重庆大学. 2002

[3]. 山地城市设计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与方法[D]. 曹珂. 重庆大学. 2016

[4]. 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的空间美学研究[D]. 龙宏. 重庆大学. 2012

[5]. 镇域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比较综合研究[D]. 周延夫.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6].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理论与实例探析[D]. 刘培立. 重庆大学. 2009

[7]. 李先逵学术思想研究[D]. 冯百权. 重庆大学. 2012

[8].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D]. 罗夏. 重庆大学. 2012

[9]. 粤北山地住区宜居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D]. 梁光勇. 广东工业大学. 2013

[10]. 四川盆地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研究[D]. 吴然.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西方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