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已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全面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市理念最早由美国IBM公司提出,随后被世界各大城市所推广,在我国智慧城市理念被延伸出了诸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教育等一系列新的应用。智慧城市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使得城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本文首先阐述了智慧城市理念的由来、涵义以及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城市管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智慧城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城市、现状、影响、问题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由来与内涵
(一)智慧城市理念的由来
“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提出演来的。纵观国内外历史,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而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来。2004年,韩国提出要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智慧社会”的理念。2006年,新加坡推出了一项“智慧国家2015”计划,旨在运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自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理念以来,国内外学者根据此概念和其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城市发展的政策创造性的提出了“智慧城市”理念。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二)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发展的又一新阶段。智慧城市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新型治理模式,使得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它可以对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使城市管理更有效率,居民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而智慧城市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首次提及将物联网列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多数城市都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实践,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北京、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是试点城市的主要代表。
(1)北京。为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城市,2012年三月出台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智慧北京”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又一新阶段,主要以信息化为主题。“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环境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目前,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得居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上海。2011年9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这一举措是上海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上海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以构建国际顶尖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安全可靠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创新为导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基本目标。上海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上海在智慧城市实践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具有很大的优势。
(3)南京。2011年12月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南京市在未来的发展规划。未来南京市将主要致力于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应用体系,进而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并推出了一系列诸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措施,这些措施表明了南京市政府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心。
(4)深圳。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深圳推出了《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政策。此规划是指导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它主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深圳已经有上万家从事芯片设计与开发的企业,如华为、惠田实业、神州数码等。雄厚的科技实力为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智慧城市理念对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模式;二是引发了新的创新潮流;三是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四使得城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念,是在已有“智能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管理理念的融合。智慧城市通过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政府解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种智慧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城市管理变得更有效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智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收集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中各个区域的运行情况,有利于维护城市秩序。例如:在社会治安方面,公安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准确的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行动,这给公安人员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端技术跟踪和预测居民的公共健康状况。第二,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方便的公共服务。如在交通出行方面,大数据分析为大多数人提供了方便。由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就是交通拥堵问题,而政府通常给出的治理对策是单双号限行,这种治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出行意愿。如果采用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就可以极大地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意愿。很多发达城市都用到了这种技术,它主要是把传感器嵌入到城市中的某些区域当中,如停车场、高速公路、酒店等,使得整个城市都被互联网覆盖。市民出行时,可以利用网上APP了解城市中的停车位情况,天气情况,最后决定是否出行。这不但充分考虑了市民的意愿,也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引发了新的创新潮流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整体,而每一项技术都涉及众多的学科和领域。突出的两项技术是云计算和物联网。云计算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它的计算资源是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的。云计算使得各项资源聚合起来,互相协作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而且它可以迅速处理大量的数据,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比较广泛,感知层涉及RFID信息编码、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等核心技术;网络层包括互联网、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层比较贴近实际,涉及的技术较多,可以根据城市中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技术,例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智慧城市建设引发从了不同的技术需求,从而推动了科技创新。
(三)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很多诸如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智慧城市建设使得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缓解人口压力,促使经济朝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步成为国家和地方推进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应当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四)使得城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建设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对我们的影响体现在生活、教育、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通过智慧医疗使得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通过智慧医疗可以有效预测和防止各种传染疾病;通过智慧教育,使得传统的授课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很多学生可以利用手机APP来完成选课;在老师授课时,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利用智能软件完成互动,这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智慧交通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压力;智慧公安使整个公安体系更加智能化,公安人员可以利用各种智能设备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分子,从而提升办案效率。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智慧城市延伸出更多的智慧工程,使城市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四、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数量多,规划较少。当前,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还不够完善。很多运营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哄而起”的现象。多数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就开始建设,导致很多建设指标都不合格。
第二,大多数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缺乏创新。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由政府主导,加之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球缺乏固定模式,使得政府只能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城市建设。这样的建设模式导致很多城市的功能重复,缺乏创新。再者,这种“千城一面”的现象也不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三,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息息相关。而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对外国技术依赖性较强。我国大部分进入物联网领域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它们的资金实力薄弱,缺乏技术,使得企业很难创新[6]。很多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技术资金投入大,模仿度高,不利于国内技术的创新。
第四,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政府来谋划和实施。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很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却常常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在面临风险和责任时,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互相推脱责任。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定位不准确,会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9]。因此,必须明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五、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智慧城市理念在未来会被更多的城市所采纳。这一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管理、居民生活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实现了互联互通。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城市理念的由来以及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次从城市管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分析了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虽然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铭,王乾晨,张晓海等.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84-89.
[2]史璐. 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 中国科技论坛,2011(5):97-102.
[3]宋 刚,邬 伦.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 城市管理,2012(9):53-60.
[4]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13(9):6-12.
[5]于文轩,许成委.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性与政治理性——基于147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6(4):127-138、15.
[6]巫细波,杨再高. 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1):56-60、40.
[7]张小娟,贾海薇,张振刚. 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7(10):105-111.
[8]李德仁,姚远,邵振峰.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6):631-640.
[9]葛蕾蕾,佟 婳,侯为刚.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行政管理改革,2017(7):40-45.
论文作者:王津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智慧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理念论文; 互联网论文; 技术论文; 政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