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两相宜论文_张菊花

语文人文两相宜论文_张菊花

——与《钓鱼的启示》品评德育渗透

张菊花 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 737200

听过一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的公开课,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了这样的德育渗透:“生活中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在‘开放捕捞鲈鱼时间’之外钓鱼,就是一个不忍拒绝的诱惑。那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以后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以后,我在“捕捞开放日”之外的时间钓到鱼后也要坚决地放回去。生2:以后,当我遇到和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时,我也要坚决地拒绝诱惑。生3:今后,哪怕没有人看到我违规,我也不能以侥幸的心态去做错事。生4: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遵守规则。……

可以发现,上述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只是一再地进行“表决心”或“做保证”,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表态:“以后我一定也要把鱼放回去。”但是,实际生活中,学生会放回去吗?这样的“保证”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对接了吗?这样的“决心”真的内化为信念外显于行动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当孩子们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深刻的内心体验进行“表态”时,这样的“表态”也就变成一种应付、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需要,而非孩子们内心道德成长的需要。

此时此刻,当同一“表态”被反复提及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按下“暂停键”,因为这样的德育渗透仅仅拘囿在原来的文本中,没有结合孩子们个体生命体验,没有和孩子们真实的道德现场和情感现场进行深度对接,因而有点形式化,有点口号化,有点政治化。

进一步想:理解《钓鱼的启示》,仅仅是“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这样一个视角吗?生活中的诱惑何其多也,有的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周遭世界,有的则对他人、对社会没有什么破坏性的影响,面对生活中的小的、大的、美的、难以抗拒的诱惑,是按照现有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没有人或者没有摄像头监督我们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德育视角,都可以转化为孩子们具体生活中的现成例子,都可以通过可闻、可见、可触的一些契机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整合,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德性生成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个视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窃以为,就《钓鱼的启示》而言,不宜对“我们以后怎么办”讨论得过多,而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结合其他有价值的资源,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道德认知活动:

一、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下,我们在像文中的“儿子”那样面临比较艰难的选择时,内心有没有纠结、犹豫过?尤其是没有任何人监督我们时,你是否就能“违规”一次?如果有,你也不必羞愧,在这儿,你也不必说出来,但是,你可以就此写一篇私密的日记,反省自己,也为以后应该怎么做树立一个内心的标杆。

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设计中的“你不必说不来”,避免了把“课堂”变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道德说教课,课堂中没有“硝烟味”——“私密日记”的形式让孩子们心安理得地反思自己的“不守规矩”,心安理得地享受课堂的快乐,心安理得地进行自由“写作”的诗意、幻想和美。

二、品读孟德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如果你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恰好面临诱惑,你可能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言?

的确,生活中,我们有时之所以不守规矩,是因为没有人在监督我们,没有摄像头窥视我们,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侥幸心理,但是,今天,当我们学习了《钓鱼的启示》之后,我们认为这种侥幸心理对吗?为什么以前我们会认为“没有人发觉”就可以做,就存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思呢?引领孩子们在这样的追问中多多对比,道德认知就会像“盐”一样溶进课堂的“汤”中,“盐”在“汤”中自然而然,孩子们的德行生成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三、PPT课件出示资料:著名作家梁晓声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你认为这个老人的回答和本文中“爸爸”的一些言辞有什么联系?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样的横向联系,让德育变得“活”了起来,其中老太太关于不撞红灯的人情味的答案,一下子与孩子的内心、人生对接,使孩子们在这样的对比联系中生成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一颗有关规则的种子播种其间。

四、“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和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究竟有哪些?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谁说,这样的德育渗透和思维延伸不可以?从孩子们面临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入手,而不是纠缠“孩子们面对诱惑应该怎么办”,这样的德育渗透一股“硝烟味”,而多了一份清爽——你看不出哪里有德育,但处处有“育人”的芬芳,而且这样的德育渗透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中。

参考文献

[1]程晓云 清华附小的“活德育”[J].教师月刊,2013,(2),14。

[2]王积忠 经典滋养,不是单轨道[J].中小学德育,2016,(12),18。

论文作者:张菊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语文人文两相宜论文_张菊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