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竞争情报的一般理论研究_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人际竞争情报一般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人际论文,竞争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1

近年来,人际竞争情报研究非常活跃,研究主题日益广泛,如文献[1-3]系统研究了社会网络对竞争情报工作影响,但没有给出人际竞争情报研究的一般理论。人际竞争情报一般理论是从事该领域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本文将结合人际竞争情报研究主要内容提出该领域研究的一般理论,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人际竞争情报研究领域应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如何利用竞争情报方法和技术为企业社会资本战略的成功实施给予支持;其二是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对竞争情报活动的影响,为竞争情报价值链增殖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为解决这些难题,该领域研究要借助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行为科学(心理学)、竞争情报、博弈论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本文将重点探讨两大理论——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行为科学在人际竞争情报研究中的拓展应用。

1 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理论在人际竞争情报中的拓展

社会资本的定义非常多,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Nahapiet和Ghoshal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4]。与人际竞争情报研究相关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有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理论”与“弱联系优势理论”、博特的结构洞理论、魁克哈特的“强联系优势理论”以及社会资本负债理论。

1.1 嵌入性理论

“嵌入性理论”认为各种经济活动要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结构的制约[5-6]。格兰诺维特认为“嵌入性”有两种: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情报规划、搜集、分析、发布活动要避免低度社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认为竞争情报是情报工作人员的单独行为,情报活动的质量完全依赖于情报人员的理性决策,和所处的社会关系无关,没有意识到社会关系带来的信任、情感能左右各种理性决策;其二认为情报活动的资源、信息取得是情报部门自身能动的结果,与企业社会资本地位关系不大,没有考虑到情报部门所处的企业社会资本能影响到其对内外资源和信息的控制;其三没有意识到情报价值链的增值效用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比如规划活动中处于不同社会结构的角色对情报需求性是不一致的;情报搜集中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的角色提供的情报质量具有显著差异性。“嵌入性理论”给人际竞争情报研究提供了“社会嵌入”分析框架(见图1)。即,情报价值链是嵌入在由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构成的社会网络之中,不能忽视社会结构对情报活动的影响。

图1 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竞争情报活动

1.2 弱联系优势理论和结构洞理论

“弱联系优势理论”和“结构洞理论”都强调了构建大型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它们是人际竞争情报网络构建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网络角色之间的关系强弱可以用联系频率、关系内容、时间长短来衡量[7]。企业若拥有较多的弱联系就有一个范围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大型关系网络可以给企业带来两个好处:其一能将企业需要散布的信息扩散到更远地方;其二可以更广泛地从网络中即时、准确获悉有价值的信息[7]。“结构洞理论”进一步说明特殊的弱联系位置可以带来“洞效应”,即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的超额获取[8]。这里的特殊弱关系主要是指“桥”。根据“桥”是位于集团内部还是位于两个集团之间可以细分为协调者、中介者、联络员、齐美尔带等多种表现形式(见图2中A、B、C、D所示)[6]。社会学家齐美尔最先发现D是联结两个团体的“桥”,因此把D称为齐美尔带,D共同属于这两个团体,受两个团体的规范制约,自由度比较少,往往处于两难的困境。

图2 特殊的弱关系——结构洞

“弱联系优势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大致描绘出人际情报网络的演进途径。社会网络演变轨迹主要受“偶得性”和“目标性”两种方式引导[9]。前者网络关系的建立具有随机性,最终会出现“小世界”的特征,后者的网络建立是围绕某一目标进行,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获取可靠、及时、有价值的“灰色”信息是人际情报网络创建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人际竞争情报网络创建时候往往是选择能带来目标绩效的角色。拥有弱联系(结构洞)的节点自然成为人际竞争情报网络的重要选择对象,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往往试图把图2中的“桥”节点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以获得这些节点的“信息控制”和“利益控制”,随着时间推移,一个工具性的网络将自然诞生。

1.3 强联系效应

强联系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际情报传播和共享研究应需要强联系支持作用。魁克哈特特别用情感网络和咨询网络来探讨强联系者(中心度高、联系密度大的角色)在知识、信息转移中的优势地位,认为通过强联系角色可以获得比他人更多的回馈,即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13];同时,有许多学者发现“强联系”对于默会性知识共享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14]。另一方面,人际情报分析应该关注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对关系强弱作用的不同解释。边燕杰认为中国社会的“人情”比信息更重要[11],虽然“强联系”往往会造成关系冗余,但强关系能增加角色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能确保“社会交换”活动正常实施。在国内,强关系在创业、市场开拓中的作用非常显著,边燕杰用实证说明企业融资渠道、第一份定单企业获得与本身拥有的强关系网络是密切相关的[12]。

1.4 社会资本负债理论

虽然大量文献阐述企业社会资本具有获取信息、发现机会、控制和协调合作、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信任与规范等功能[4],但也有很多学者反思社会资本带来的弊端,由此也就有所谓的社会资本负债理论。该理论主要观点有社会资本代价性和社会资本风险性[5],[15]。人际竞争情报活动要时刻关注社会资本负债对其的影响。比如网络关系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社会资本封闭性、排他性造成网络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资本中的认知结构习惯会带来惯性思维,给人际情报组织创新、流程创新带来障碍;信息搜集要注意网络节点的委托——代理问题,对代理节点的背叛要提前预警;强弱联系的不对称性、网络中过度规范和信任会对情报传播的共享性、保密性、时效性产生负面影响等等。

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时从不考虑网络中个体属性对网络发展的影响,只考虑网络关系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对角色行动的约束。但结构主义思想无法解释很多现象,比如重要网络位置(如结构洞、中心位置)产生原因,处于相同重要位置的角色为什么表现出不同的绩效等等。很多学者在反思网络分析的“反类属”范式的弊端,即过分强调社会关系的静态结构,忽视网络角色的能动性,不考虑角色属性(比如个性)、认知水平对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影响[10]。社会网络分析的局限性对人际竞争情报研究是有影响的,会带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建立正确的人际竞争情报研究范式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理论的缺陷,要善于吸纳各种理论的精华,把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融入人际竞争情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行为科学理论在人际竞争情报中的拓展

从分析层次上来说,认知包括个体和群体两种。个体或群体认知特性可以解释结构分析无法说明的实际问题。人际竞争情报研究中的个体层次行为嵌入效应主要是指个体人格特质和人际吸引对人际网络关系产生、发展、绩效等多个层面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对人际情报活动产生的效应;群体层次研究主要分析群体结构、群体过程对人际情报活动绩效影响。

2.1 人格特质理论

个体人格特性主要有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16]。依照个体特质理论在解释网络节点态度和行为动机时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认为自己受命运操纵,认为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均是运气作用的个体称之为外控者,否则称之为内控者。内控者往往认为自己能主宰命运,因此对成功有强烈动机,倾向于对其他角色进行控制,有想成为网络中心人物和获得其他角色尊重的动机;自我监控强的人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决策行为,如果他们处于网络有利的位置,往往要比别的角色绩效更高。相对于外控者,低自我监控角色往往比较被动,总是想成为被支配角色,即使在重要的网络位置也不能从中获得很好收益。个体人格特性研究说明,即使在网络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角色(中心性、桥、结构洞)由于自身的人格特质差异会导致行为差异。把个体人格纳入社会网络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提高行为预测的精度,可以更细致探究网络角色的情报搜集和发布活动的动机,提高情报活动效率。

2.2 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理论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网络角色的行为特征,认为心理平衡、社会比较是关系发生的主要原因[17]。“平衡论”建立在人们对共同目的物和人的偏好推测基础上[10],[14]。如甲乙关系中,若甲对乙有好感,即使原先乙对甲不熟悉,为了心理平衡,也会开始对甲有好感,从而建立双方关系。同样,对三方关系来说,若甲对乙有关系,乙对丙有关系,如果甲丙没有关系,甲会感觉有压力,为获得心理平衡,甲丙关系也就产生了(见图3)。平衡论能很好地解释关系相互性和传递性,能分析角色对现有关系的满意程度,预测角色将来的关系安排。社会比较理论说明关系起源于社会背景(年龄、性别、地位、爱好、信仰、态度、价值)相似或感觉相似的角色之间。该理论认为,角色之间交往时候,往往先自行搜索与自己社会背景相同人的范围,然后在适当时机建立相互关系。

图3 关系相互性和传递性产生的心理认知基础[10]

人际吸引理论对人际情报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首先,情报搜集过程中要研究如何应用人际吸引来开拓情报源。竞争情报工作者自然可以利用“相互性”和“传递性”来开拓人际情报网络,但也要注意吸引理论强调社会背景一致是关系发生的本源,因此通过人际吸引途径得到关系网络往往趋于同质,这不利于情报分析时需要多渠道来源信息来印证结论的要求;其次,人际吸引理论对角色行为动机给出一种解释,有利于人际情报网络的维护和发展。企业法人、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认知决定了企业社会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企业社会资本质量。竞争情报工作者可以对相关人员的社会背景进行调查,从行为认知角度来挖掘其社会关系建立和切断的战略意图,进而可以便捷、准确地获悉相关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趋势,这样比单纯依靠网络结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再次,人际吸引论提示要充分利用小集团交叠的倾向,提高人际情报网络的运营效率。社会背景相似性使得个体之间形成集团,同时社会背景的不同维度使得个体有可能隶属于几个不同集团,这样也就出现小集团交叠的现象。比如某人际情报网络中的商会成员大多数也隶属于同一个高尔夫会所,则说明个体之间的社会背景维度相似性大,该人际情报网络运营效率将比较高(见图4,虚线表示不同社会背景的小集团,图中角色基本上同时隶属于两个集团)。以上说明,人际竞争情报研究不能忽视网络个体的社会背景研究,要纳入角色社会背景调查环节,它能从一个侧面来度量人际情报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图4 一个绩效较高的人际情报网络

2.3 群体结构理论

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正式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群体构成[16]。这里重点讨论规范、规模、构成变量在人际情报研究中的意义。

规范指人际情报网络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群体情报活动稳定的重要依据。群体规范有两个意义:第一,通过规范可以强化网络角色之间的身份认同,增强凝聚力,促进情报组织内外部网络的稳定,有利于人际情报活动有序进行;第二,规范是预测人际情报网络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当网络形成初期,网络角色探索性可以接受的规范,竞争情报工作者在规范制定中往往起领导作用,当规范完善到一定阶段,网络也就进入稳定期,此时,竞争情报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规范来预测角色成员之间行为,当规范不被网络群体接受时候,也往往意味着网络面临崩溃。

随着人际情报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绩效就会受多个因素影响。网络规模、网络构成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变量。规模庞大的网络并不见得高效运行。研究表明,当网络越来越大的时候会产生社会惰化倾向,即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16]。合理控制规模,调整网络个体总量,通过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提高个体绩效,将成为人际情报活动的重点考虑内容。人际情报活动顺利开展需要多种知识、技术和能力。网络构成个体的适当异质性能提高人际情报活动效率。考察和吸纳拥有不同能力和信息的个体进入人际情报活动将是竞争情报工作者长期任务。

2.4 群体过程理论

群体过程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模式、冲突意向对群体绩效会产生协同正负效应。网络规模庞大往往会导致社会惰化倾向,惰化其实就是协同负效应。网络个体的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均能影响人际情报活动的沟通效果,进而产生协同正、负效应:当群体冲突产生时,不同的冲突处理行为(竞争对竞争、竞争对合作、迁就、折衷)也对网络群体行为产生作用,直接导致相关网络群体瓦解。群体过程理论一方面说明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冲突机制是保障人际情报网络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指出在人际竞争情报研究时应把群体互动模式纳入分析框架,这样才能更全面进行分析。

3 结语

虽然在竞争情报中也强调了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情报源[18],但仅从情报搜集角度来分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对竞争情报价值链诸环节是紧密相关的。人际竞争情报研究第一次把竞争情报和企业社会资本战略进行联系,强调社会资本与竞争情报之间的互融关系,为竞争情报研究深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由人际竞争情报研究领域,可以发现其和传统的竞争情报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它更多借鉴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并把它们和竞争情报理论进行紧密结合。本文系统阐述了相关理论、观点在人际情报研究中的意义,很多想法也许是牵强附会,需要竞争情报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7-10-11 修回日期:2007-11-22

标签:;  ;  ;  ;  ;  ;  ;  ;  ;  

人际竞争情报的一般理论研究_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