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_农业论文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高效论文,评价论文,农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F301

农业资源(Agricultural Resources)是指农业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这个定义有3个基点:一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即“人地合一”观; 二是认为农业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体;三是坚持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两分法”观点。农业自然资源(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是指存在于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中的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习惯上把农业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5大类。 从有关研究成果和各种文献内容看,将农业自然资源划分为气候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5个类别更合适一些。关于“社会经济资源”,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叫法上尚存在着分岐,对它的分类更显得混乱。如资源经济学者称其为“社会资源”[1](social resources),把社会资源定义为“人类自身通过劳动提供的资源”。认为农业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与技术装备、信息与管理等等[2]”。 而生态经济学者把“社会经济资源”叫做“生态经济资源”,所含内容也是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命名或列举的。本文采用“社会经济资源”一词源于商务印书馆于1990年出版的《现代地理学辞典》,将“社会经济资源”定义为“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国土范围内除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其它资源的总称”。把社会经济资源划分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等类型[3]。综合各种观点, 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可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中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各种因素,概括为物化劳动(资本)、劳动力(体力、智力)、科学技术、信息和管理等5个类别。农业物化劳动等同于农业资本, 指投入农业生产的各种人类加工物和能量。农业管理是指人们组织经营农业生产的措施、制度和能力。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的发展中国家,耕地紧张、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困扰下个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达到16亿的高峰,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淡水占有量将下降到0.08hm[2]和1800m[3],较目前分别减少1/4和1/5 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4]。针对我国人口持续膨胀、 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不足、后备资源有限的矛盾以及资源浪费严重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等现象,我国政府已开始全方位地加大保护资源、节约资源、高效持续利用资源的政策和工作力度。本文就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需要先行搞清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其评价标准、评价内容

按照资源经济学的定义,资源高效利用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少投入资源并获得多的产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隶属这个定义范畴。概括起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内容含有两个侧重点[5]。 一是研究资源与资源的关系,即在搞清资源地域组合匹配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各种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时,使资源利用的配合比例达到最佳;二是强调资源与产出的关系,即一定数量农业资源生产一种(或多种)产品时,使资源利用的效果达到最大。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与其研究内容相比,具有更大的广泛性,要从更大的范围和尺度上加以界定,应从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代际利益五为一体的角度去考察。评价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标准为:(1)节约利用资源、资源利用率、产出率高; (2)有效利用资源,资源产出的社会需求满足程度高;(3)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好;(4)不污染环境, 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5)不造成资源退化、枯竭,可持续利用资源。

上述5 条标准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与资源限制性矛盾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基本国情而提出的,其先后顺序体现了标准在高效利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这种顺序是相对的,随研究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变化。

如果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宗旨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那么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就是评价效率高低的“标尺”。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的内容是一个错综复杂、联系十分密切的整体,为使评价工作方便、易于操作,依据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行为特征、资源高效利用的宗旨和评价标准,可将其划分为以下相对独立的7个方面:①资源本底评价(RB评价)。各种农业资源的数量、 质量及组合匹配结构,侧重于限制性资源及其制约程度的评价。②资源生物适宜性评价(RB[,i]评价)。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工作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生物适宜性状况进行农业生态区划。③资源社会评价(RUS[,o]评价)。从提高农产品社会需求满足程度出发, 对农业资源产出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④资源生物生产过程评价(RUP[,r]评价)。包括种质改良、 资源在生物生长过程中的转移及有效物质积累等。⑤资源经济评价(RUB[,o]评价)。 通过对资源投入与产出进行定量分析,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合理性,重在寻找资源投入的最合理范围。⑥资源环境评价(RUE[,n] 评价)。包括农产品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等。⑦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RUS[,u]评价)。主要从资源退化、 资源枯竭及资源可替代性等方面开展工作。

2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的基本方法

评价方法是以评价内容为对象,实现评价目的的手段。评价方法随评价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依据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的目标、内容,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方法可概括为指标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区类评价法3种形式。

(1)指标评价法

指标评价法旨在通过对农业资源参于农业生产系统的行为及特征进行度量指标研究,并根据指标间的前后、左右关系,形成有序而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反映农业资源的有效性状态,辨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模式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制约程度,为寻找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对策提供工作方向和量化范围。指标评价法又可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物理指标评价法(注:封志明,等.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试验研究(理论探讨),1997)。单项指标评价法是指标评价法乃至所有评价方法的基础,通过选择指标体系中有关项素进行单个指标逐项评价,据指标结果对比单项资源利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效率状况;综合指标评价法是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性特点进行的评价方法,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将有密切关系的若干单项指标通过一定的规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目前通用的综合指标评价法(如AHP法、矢量和法、 权重法等)确定的综合指数或特征值仅具有高低或优劣相对含义,无明确的物理意义;物理指标评价法是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指标,用以反映和表征资源农业利用的效果。

(2)模型评价法 模型评价法的宗旨是借助数字、图表、 符号和公式等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因素的行为特征及其相互内在关系,从而达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的目的。模型评价法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建立既能满足评价目的、又能符合实际过程的模型,首先必须从专业的角度搞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运动、转化、积累规律以及各种资源间的有效匹配比例和相互作用机理;其次进行资源农业利用行为特征的指标(或变量)化研究,构建农业资源利用的概念性模型;最后,根据现有科学技术手段的可能,在机理定量分析或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实用模型,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进行订正、修改和完善。模型评价法实际上是指标评价法的纵深化和简单化,它之所以倍受青睐,是因其有事半功倍之效。模型评价法通过建立指标与指标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将指标与指标间动态或易地变化的繁杂关系简化为较少的参数变异,从而使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模型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用简单的常规指标推测未知的指标;(2 )非专业人员不需要精通模型背后的专业基础理论、构建模型的繁杂过程和机理即可达到应用模型的目的;(3)花费较少的时间和财物通过对模型参数的估测, 代替需要昂贵代价才能得到的评价指标数据,做到既省时又省费用。构建模型通常采用3种方法,即“黑箱”方法、物理方法和“灰箱”方法。 黑箱方法不考虑资源农业利用的行为和过程,从资源投入和产出目标关系的角度构建模型,用这种方法构建的模型称为黑箱模型。如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预测第一性生产力的迈阿密模型、由蒸散量预测第一性生产力的蒙特利尔模型[6],以及农业投入—产出模型、作物—水肥模型、 作物产量预测模型等各种实验、统计回归模型;物理方法与黑箱方法相反,注重资源农业利用的行为、过程和机制,从机理的角度寻找指标与指标间的关系。用物理方法构建的模型称为物理模型。如作物(植物)光合潜力模型、光温潜力模型等;灰箱方法介于黑箱方法和物理方法之间,构建模型既顾及“过程”的两头,又考虑“过程”的部分透明性,如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农业生产潜力模型等。

(3)区类评价法 区类评价法以指标评价法为基础, 是指标评价法的空间综合。如果说指标评价法注重空间同质单元资源农业利用的行为特征和过程环节,那么区类评价法则强调空间非同质区域的差异。区类评价法按其评价技术路线可分为类型评价和区域评价两种方法。在详细阐述区类评价方法之前,先需要对所涉及到的“单元”和“样元”两个空间概念进行含义设定。单元是指抽象的同质性空间范围,在理论上可理解为单元内各几何点的指标值是相等的,在实践中根据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单元理解为重要指标值相近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几何点的集合。样元是指由若干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代表或典型研究价值的连续空间范围。单元强调理论性和同质性,样元注重应用性和代表性。单元或样元的空间尺度是相对的,其大小取决于工作区的尺度和工作的粗细程度。一般而言,工作区越大、工作程度越粗,单元或样元的尺度也越大,反之依然。由若干同质单元组成的样元称为同质样元,由若干异质单元组成的样元称为异质样元。区类评价法中的类型评价法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将工作区按相似性等原则划分为若干类型区(同质区),然后在各类型区中选取一定尺度的同质样元进行典型研究、分析和评价,借此达到评价工作区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的目的。区域评价法与类型评价法不同,区域评价法认为工作区是由若干相似的异质区组成的,通过对典型异质区或其内典型异质样元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从而达到对工作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大尺度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进行评价时,上述两种方法往往需要交互使用。

3 问题与建议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和完善过程中,诸如农业资源的概念、类型划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含义设定以及资源利用高效与否的评判标准等问题均未形成普遍的共识。由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会因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认识角度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偏差,也给评价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针对目前评价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 )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应作为评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标准之一 现行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标准未考虑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存在过分强调或夸大资源效益标准的迹象。

(2 )尽快建立能客观评判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标准仅是评判资源农业利用目标性和有效性的概念性纲领,是对农业资源系统内部运动和外部影响的高度概括,对实际评价工作仅具有指导意义,并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如何将评价标准具体化和落实到实处,这正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也是认识和把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行为和物质能量积累转化特征、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各层面研究工作和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需要。

(3 )积极开拓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定量化模型模拟研究领域 综合分析国内外与农业有关的模型研究状况,已有的农业资源模型多基于作物的生理机制,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和限制性的角度探讨作物的生产能力。国内外农业生产力模型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60年代的重点是在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条件下推算光合生产能力;70年代和80年代初以光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侧重于从环境因子限制性角度构建模型;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似乎更致力于环境因素中单项因子与作物生长关系的机理、机制过程,综合研究的力度不足。未来的农业生产力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将倾向于机理化、综合化、动态化和计算机化。应该看到,农业生产力模型并不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它们仅是构成评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笔者认为至少应由3组模型组成,即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和空间评价模型。效率评价模型属于主体模型,基于空间同质点或同质地域单元,侧重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果评价;投入产出模型属于辅助模型,侧重于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投入产出经济合理性;空间评价模型应建立在前两组模型的基础上,用以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效果。3组模型相辅相成, 从不同侧面共同完成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的目的。

(4)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典型试点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 农业类型多样。不同的类型区有着不同的适生作物种类、品种和不同的资源组合匹配特点,对应的评价内容和宜采取的评价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不同的类型区内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典型试点研究,以使评价工作更富有针对性和应用推广性。另一方面,开展典型试点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目前尚未形成共识的重要理论问题。如不同类型区的重点评价内容如何设定,用哪些指标可以反映出资源利用的效果,评判资源高效利用程度的定量指标阀值是多少、如何确定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试验示范研究才有可能加以很好解决。

收稿日期:1998—01—12;改回日期:1998—06—29

标签:;  ;  ;  ;  ;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