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哲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论文_朱莫非

德国职业教育哲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论文_朱莫非

朱莫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710055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能够支撑其新的发展动力的教育模式,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多方借鉴的对象。在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哲学背景进行探索后,这种行之有效的体系确实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其不足之处似乎也已经显现出来。所以在我国进行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时,必须更加谨慎的借鉴先进经验。

关键词 教育哲学 德国 职业教育管理 改革 启示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有了很大变化,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目光转向为本国提供高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求在经济实体的发展中占领到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我国也由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阶段性目标,并由多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政策的变化中被广泛讨论和分析。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德国的经济并没有急剧的下滑,相反的,其制造业表现亮眼。制造业在德国的产业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成分,而其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大部分也来自于强劲的制造业。同时,德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也受到了全世界的羡慕。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哲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是不能回避的。其中的“双元”分别代表学校和企业,更具体地说,“双元”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其一是由企业生产现场及各种培训工场等培训设施构成的校外职业教育体系,其二则是由各种职业教育学校构成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这两种职业教育体系相互共存、相互兼容、相互补充。

(一)职业文化

“大多数德国人并不是只找一份工作,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职业(Beruf),一个终身的职业,一个他们热爱的职业。任何不能满足这种愿望的政府注定失败,那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如果你在德国有一份职业,你就是一个重要人物;如果你只有一份工作,你就不能被看作是重要人物。”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就业结构模式已经内化在德国人的劳动文化之中。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而是在对传统的、基于阶级划分的手工艺教育形式的重建中留存下来的。

第一次统一后的德国对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采取了保护的政策,使得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法律的支撑下,这一阶级也逐渐成为了“支撑国家的力量”。如此一来,一个特殊领域的集体身份认同就被固化了,并且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地位与名声。

其后的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20世纪初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内涵做出了更加深刻与宽广的定义。他提倡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成为以职业教育和学生未来的职业为导向的机构,而不是只是填补义务教育和服兵役间的缝隙。这样的机构应该能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为资产阶级服务,应该能够体现出中产阶级对职业的认同,和对国家基本忠诚的示范作用。这种“公民教育”的思想成为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一战之后,受到美国“泰勒主义”的影响,德国的职业教育着手培养不同于过去“手工匠”式的人才,转而培养愿意接受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型工人。在这一时期,教育的场所、方式、体系都变得系统化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职业”置身于更加庞杂的系统理论中成为了社会和经济的连接桥梁,从而与单纯的学术研究以及企业培训的变体区分开来。正如姜大源教授的观点,它联系了劳动力市场、政府、政府、工会、企业、就业政策,以职业科学的形式支撑起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一级学科的地位。以至于德语Beruf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翻译,因为其包含着职业、事业、专业等多方面内涵。

(二)职业教育组织形式

与职业文化一样,德国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具有传统沿袭的,并体现着整个学校教育体制的价值取向。对近代德国对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采取的保护政策使得手工业部门拥有一定的特权,其中之一就是保持受手工业者青睐的手工艺传授组织和培训形式。甚至在后来的多次改革中,这种形式被详尽的体系承载,进而演变成由贸易公司和商会把持的“社团主义者”解决方案,而这种方法至今仍然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双元体制的核心。

另外在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教育家们的倡导下,以职业为导向的培训学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成功纳入了义务教育体系。这些新型的职业教育最终变身成为“公民教育”传播了进步因素。在后来的“泰勒主义”潮流中,这样的教育模式依然被保留了下来,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双元制体系。

二、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一元与多元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方式是指令式的、计划导向的。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用人单位的需求需要由相应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适配,学校只需要对主管部门负责。这样一个环路系统中,单极化明显,呈现一元结构。并不能反应当代办学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管理也需要市场导向。市场注重效益,政府保证公平,由职业院校提供的人力供给结构应该由劳动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来匹配,而政府的调控手段也需要从过去的单一方向行政管理变为某种外置的管理框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让多元的结构充分交流和制约,以达到利益相关者最佳的收益分配。

(二)深入与浅出

德国的职业教育建立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对于行业生产模式和集团主义者的依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负面标签。而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则是建立在以学科体系为根基的普通教育之上。因而,生硬地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在国内并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以往的传统中那种学科教育与工科教育简单删节拼贴的方式需要被彻底淘汰。所以说,在国内通过各种手段将职业教育的负面标签摘除,营造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同时为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其健康发展,蓬勃壮大。

三、结语

虽然德国的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但是当我们仔细探寻它背后的教育哲学内涵时,一些问题也跃然而出。在新世纪的背景中工业劳动的文化模式也在渐渐瓦解,原有的职业体系也变得更加变化多端。因此与其说是借鉴,不如说是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的全球性的探索,这种探索如今已经在全球展开,所以相应的理论支撑也变得尤为重要。旧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即使是最有效的德国体系也在面临挑战。因而从更广阔的发展观审视职业与职业教育成为了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 《比较职业教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琳达?克拉克. 克里斯托弗?温奇. 《职业教育:国际侧路、发展与制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Charles W Wessner. How does Germany do it? [J].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v. 2013

[5] 翟海魂.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6] 教育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7]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网站. http://www.bibb.de/

论文作者:朱莫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  ;  ;  ;  ;  ;  ;  ;  

德国职业教育哲学对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论文_朱莫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