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论文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论文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韩娟美,陈佳仪,叶铭桦,洪铱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摘 要: 作为高校基础课程之一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够深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它启蒙许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其对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活率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从理论课、实践课、师资力量建设三方面入手探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着重启蒙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到创新创业中。

关键词: 《创新创业基础》;教改;教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创新创业型人才仍是引领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各行各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把握创新人才评价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向和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保障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造活力。然而在诸多利好政策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创新创业率低、学生们没有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不够科学系统等。为了改善此种现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有相应的改革,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在系列课程中,《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旨在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其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仅起着启蒙学生和激发兴趣的重要作用,更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历经多年教学实践本课程使众多学生受益匪浅,但从其成果来看本课程仍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融合新的手段和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为更多的学生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本文结合《创新创业基础》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的实际情况,提出该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 理论课改革

(一)以启蒙为主,辅以案例式教学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启蒙学生、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并非专属于少数精英,激起其亲自参与的想法。学生能有“我也能做到创新创业”的自信,就更可能实际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了达到这种教学目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接地气,注重讲解创新创业需要的能力和如何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政策解读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帮助其处理好创业与学习的关系。此外,案例教学不应主导课程教学。不可否认,案例能让学生明白成功人士是如何发现并做到创新创业的,但过多的案例教学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并产生“因为他们是天才才能够做到,自己是做不到的”错误认识或是认为此课程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没有“干货”内容而不认真上课、专心听取课上所传授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应以启蒙为主并辅以案例教学,应让学生认识到是因为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成功人士才做到了创新创业而非相反的因果关系。

抗HCV治疗方案和疗程与单纯HCV感染者治疗方案相同,总体治疗效果相当。推荐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方案,应根据选择DAAs的不同,注意与HAART药物间的相互作用。EFV和LPV/r因与一些DAAs药物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应用DAAs前需详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对DAAs治疗的影响。如DAAs药物需与HAART药物同时使用,建议查询相关药物相互作用以合理选择用药。

(二)考核方式多样化

人人都可以尝试创新创业,但创新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由于创新创业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学生需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操,但由于创新创业的困难性,实操的成果是难以量化的。故本课程考核不应推崇成果论,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就能拿出成果。比起成果,课程考核更应注重过程,包括上课参与度、课后是否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了解并掌握创业模式与方法步骤等等。如让学生写下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有何领悟、体会和发现,从中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同时,也应对任课老师进行考核。可让学生对老师的上课方式、作业布置、上课内容启发性、对学生的关心度等方面进行打分。其中,反馈好的方法可以进行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反馈差的方法应究其原因进行改善或弃用。

(三)专业创业相结合

高校创业教育在于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2],为高校毕业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3]。这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工程、艺术、科技等少数专业的“精英教育”, 而是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谱式”教育。[4]为了做到这一点,可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加入专业板块,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不同学院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可设置不同内容的专业板块,结合不同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从本专业出发运用所学知识,有方向性地萌发新理念、新思考、新做法,激发其对专业和创业的双兴趣。更可以采用有本校特色的“外语+专业+创业”课程,一个课程同时锻炼多种能力、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四)利用云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高校有许多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青创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应利用现有资源,在开课时将现有大赛时间制表并让学生悉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切身体验创新创业。参赛实训不仅能让大学生真正地做到理论实战化又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参与大赛时应注重难度的递增,可先从理论赛入手再挑战需要实践的大赛。如一开始便挑战实践赛,一则难度大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浇灭其热情;二则缺少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案,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或是项目中途夭折的情况。同时应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和不断完善已有方案。通过团队建设,文化教育等方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特点就是全员参与、全员学习、全员思考、全员创新、全员实践,将现有方案不断优化进而落地孵化,切实提高创新创业率和丰富创新创业成果。

创新创业需要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高校可以对接企业,探索如何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进行到新的高度。高校要与企业以多种方式合作,对创新创业提供企业化支持。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给予创新创业团队工作室、工作坊等相关支持,让创新创业团队可以自由发展,鼓励其以创建企业的方式去发展事业;其二,校企合作可实现创业孵化基地与创新创业团队的无缝对接且企业可对有潜力的团队进行投资。校企携手合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难度,为学生解决了一些后顾之忧,可促使学生更加大胆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去,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 实践课改革

(一)结合比赛层层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可引进和建设在线《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利用优质的线上及线下资源,积极运用和共享各类高质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开设优质高效、富有口碑的线上课程群,同时开放线上教育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平衡线上线下学习的认可度。

导师制是一种全员育人的制度。[6]高校教师多有创新相关经验而少有创业相关经验,故可聘请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导师对应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导师与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侧重点不同,企业导师都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角度更具备实际社会意义。同时,企业导师相比一般教师在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学生工作中有着天然的、无法媲美的优势。

(二)完善实践课学分体系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故在学分分配上也应考虑到这两方面,即完成理论部分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参与到实践中也应给予学分。考虑到并非人人适合创新创业,故我们不应强迫每个学生都去参与实践,实践部分的学分应当设置成奖励制。也就是说,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可以得到额外的学分,不参与的学生并不扣分。为了实现量化的目的,本课程的实践学分奖励应特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分、获奖分层层递增,从而将课程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并以创新理念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方法的使用、创新活动的指导这四个方面为着力点和支撑点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操。

(三)校企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在实际市场环境下,不仅要知道单因素对利润的绝对影响,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以便于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见表7[1]。

(四)聘请企业导师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on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CHEN Lei,LU Siyu(51)

三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新创业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学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背景提高《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因而在师资的配备上,更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定期培训和考核

高校应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计划,专项、重点培训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强化任课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也应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与导师制、育人工作量体系、年度考核、专业技能职务评聘等现行制度相结合,将工作量折合为课时,将成果折合为职称赋分。[5]科学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苏南模式是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针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引起的“谁来种地”现实问题,基于职业生涯选择、产业体系转型和生产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融合,确定了本土化来源的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农民三类培养对象,采用三线耦合的培育路径培养青年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生产者,定向培养本土化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职业养成、职业提升和终身学习有机耦合,实现精准培育和开放培养,从而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图2)。

(二)健全“两导一师”制度

本课程应实行“两导一师”制度,即本科生导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师、对应创新创业的项目的企业导师,给予学生多方位的关注和服务,从而更加高效地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逐步接触、适应职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2]孙洪义.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7P教学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02):8-14.

[3]杰弗里·迪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6 版)[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5]胡剑锋,江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4):107-109.

[6]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01):120-121.

Curriculum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undation"--Tak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an Example

HAN Juan-mei,CHEN Jia-yi,YE Ming-hua,HONG Yi-t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undation” is a basic course aimed at deepening colleg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start their own. The role of inspiring college stud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rate cannot be ignored. Tak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undation”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theory class, practical class and teacher strength construction. It enlightens students and allows them to actively learn and particip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und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本文引用格式: 韩娟美,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2):47-4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2.01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六位一体’及‘两导一师’模式构建为例”(2017020320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六位一体’及‘两导一师’模式构建为例”(2018118460)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 韩娟美,女,海南文昌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文素养协会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婚恋情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

作者简介: 陈佳仪,女,广东揭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叶铭桦,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洪铱婷,女,福建诏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管学院公共关系专业在读本科生。

标签:;  ;  ;  ;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