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生态环境论文

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生态环境论文

关于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区论文,生态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论文,长江上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长江上游林区作为我国第二大天然原始林区,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通过有计划地实施长江防护林,多功能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了对水土流失重点防范区的综合治理,加强了草原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特别是四川,开展了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长江干支流为骨干,以沱江、嘉陵江、涪江等川中丘陵地区为重点实施全方位的规模治理,改变了原来粗放造林状态,实施工程造林,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积极作用。目前,长江上游林区森林布局已逐步走向合理,结构得到改善,形成了以防护林为主,多林多树种结合生态林业体系,以前绝迹的野生动物也频频出现,生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进一步向良性循环发展。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综合治理前的86.79万平方公里下降为治理后的57.1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5016.1吨下降为每年每平方公里3625.7吨,土壤侵蚀量上每年4.35亿吨下降为2.01吨。由于有效的治理,使长江上游林区注入长江的泥沙量大为减少。1989年,四川启动“长治工程”和其它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至今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坡耕地改梯田地45.7万公顷,全省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7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4%上升为27%;盆地中部300多万亩馒头山,石骨子山也因有效治理而大为改观,如遂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6.6%上升为22.3%。长江上游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各种努力已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遭受自然和人为长期破坏的累积作用,整个长江上游林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根本遏制,其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不容乐观。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特点是;水质基本保持国家一、二级标准,工业污染轻微(仅集中于岷江、沱江、嘉陵江中下游和宜宾以下地段),以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是泥沙於积和洪涝灾害;该地区自然生态严重退化、恶化,且呈加剧趋势,已危及到林区农牧民的生存和当地城镇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林区自然生态环境退化、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林林锐减,覆盖率不高,导致森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按国家计划对森林进行长达40多年大面积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加之营造林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采营比例严重失调,森林年实际消耗量远远超过生长量,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四川云南两省第四次与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间,森林资源已下降7186.3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432万立方米;仅四川甘孜州,1985年至今,全州累计生产木材2237万立方米,实际消耗森林资源每年达500万立方米,而每年森林生长量不足280万立米,采营失衡,致使该州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大幅度下降。在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交通便利的地方,森林资源几近枯竭。道孚、白玉等地,解放初的森林覆盖率达43%以来,而现在不到11%。由于大面积的过量砍伐,造成林区地表裸露严重,土地受到侵蚀,大大降低了森林在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加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退化、沙化、碱化和鼠虫害草地面积不断增加。川西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翼,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上游,包括甘孜、阿坝州的全部和凉山木里共32个县,草地面积1381万顷。占其幅员面积的56.6%,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柱面。但一在草原生态环境已全面恶化,整个长江上游草地退化面积已占其可采用草地面积的30%左右,个别牧区高达50%以上。岷江上游的阿坝州草地沙化面积还在以每年3300公顷的速度扩大。1982年仅为0.7万公顷,到1995年已达5万多公顷,草地的鼠虫害面积达271.3万公顷。仅若尔盖县的46万8774.9公顷土地中,“三化”土地面积就达25434.9公顷,流动土地面积达3054.4公顷,并以每年400公顷的速度在扩展,受到“三化”严重威胁的土地面积高达2多万公顷。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流经的甘孜州,“三化”和鼠灾害草地面积已达6745万亩,占全部可利用草地面积54%。特别是鼠虫危害严重,它们不仅啃食牧草,破坏植物,而且传播疫病,威胁人畜生命安全,并使草地生态环境出现逆向演潜。目前,全州受鼠虫害面积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000万亩上升为2880万亩,平均10年翻一番,全州80%的草场退化,而且受灾面积还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扩大。由于鼠虫灾害,导致优良牧草产量下降,近十年来甘孜州每亩草地产草量已由218.2公斤下降为199.93公斤,色达石渠县一带产草量已下降50%左右;原每8.36亩草地养一个羊单位降为每9.13亩草地才能养一个羊单位。目前,由于“三化”和鼠虫害的破坏,导致牧区缺草严重,牲畜越冬渡春困难,一遇雪灾,牲畜就会因缺草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面积水土流失现象仍未根本遏制,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专家估计,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57年的36.38万平方公里上升到目前的57.1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上游林区的水土流失地带主要集中于四川,特别是集中于两江一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高山峡谷区和川中丘陵地区。近年来,全四川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占其幅员面积的40.87%,年土壤侵蚀总量9.5亿吨,每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土地4754吨,5度以上的坡耕地173.4万公顷,每年流失量上1.47万吨,相当于每年减薄6.3毫米厚的土层。位于两江一河的甘孜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53%,年均水土流失量在7亿吨左右,成为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最严重的地区。凉山州也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其州府所在地西昌附近的邛海因水土流失,大量泥土填入使其面积由41.6平方公里缩减不到26.8平方公里。云南、贵州水土流失虽不如四川,但也相当严重,如贵州,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万多平方公里,境内乌江每年泥沙量达1.4亿吨,其中直接进入三峡库区的达1.1亿吨。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地肥力减弱,而且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损坏了大量的农田和水利设施、公路、城市建筑等,造成江河泥沙含量增多,水库、电站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四)恢复生态多样性的工作步履艰难。长江上游干支流域立体气候明显,物种资源丰富,高等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2/5,是我国植被类型丰富的地区,也是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仅四川省境内就有高等植物1100多种以及珙桐、苏铁、桫椤等珍稀植物;此外,该地区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各种脊椎动物1100多种,鸟、兽种类约占全国的5%,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居全国之首。然而,由于长期的生态破坏和捕猎偷盗,使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虽然原来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投入不足,保护不够,恢复十分困难。如四川已开发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9个,已建自然保护区42处,保护面积达276万公顷。但至今投入不足所需资金的30%,管理人手不够,所需工作条件和设备严重不足,无法彻底查禁捕猎偷盗行为,就是成都附近的大邑、崇州等地也还有人在偷猎羚牛。据调查,目前林区约有5%的生物种类绝灭,有10-20%的生物种类濒临绝灭。

(五)自然灾害爆发频繁,损失巨大。由于长江上游的主干流均处于云贵高原北侧的攀西裂谷地带和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地质、地貌条件差异大,多为高山深谷,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生态脆弱,加之人为破坏(如滥伐林木,开荒,采矿等)使干旱干热河谷数量增加,气候逆转,干旱、洪涝、低温、暴风雨、冰雹、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灾害尤为突出,尤其是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已经对长江上游林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甘孜、凉山州近十年来,灾害程度逐年加剧,而且往往多灾并发,造成损失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甘孜州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00万元/年上升为20世纪90年代的3-6亿元/年,平均每年灾害损失达4亿元左右,上升了十几倍,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州GDP的30%左右,高于全州社会固定资产投入量。近十年全州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6.3亿元之多,大大超过全州近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1992年,大渡河流域山洪爆发,水灾冲毁农田5.1万亩,冲毁草地54万亩,损失经济林250万株,沿河水电、通讯设施、公路、桥梁、涵洞均遭受严重破坏;1995年康定爆发两百年未遇的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1996年石渠遭受特大雪灾侵袭,冻死、冻伤牧民3000万人,死亡牲畜28万头(只、匹);1998年的泥石流和洪灾损失耕地1000多亩,冲毁民房1200多幢,泥石流冲毁整个白玉县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2001年2月,雅江又发生6.5级地震和森林大火,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凉山州近十年来也因各种自然灾害和破坏损失巨大,而且年均灾害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1998年,该州多处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受灾面积达159万多公顷,仅金沙江边的雷波县已发生山体滑坡和出现大缝裂的地方就有8处之多,泥石流和洪涝灾害已冲毁耕地132.68万公顷,房屋倒塌6.6万间,因灾死亡人口749名,死亡牲畜19万头,减产粮食57.38万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0.05亿元;灾害损失已逐年上升,20世纪70年代均损失仅0.8亿元,20世纪80年代上升为2.2亿元,20世纪90年代突破4亿元。由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自然生态恶化,导致整个四川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逆变。据统计,整个四川省旱灾已由20世纪50年代3年一大旱,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年年大旱,洪水由20世纪50年代十年发生4次,发展到现在年年洪灾,全省每年因干旱、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大幅度上升之势。

二、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长江上游林区除自然生态脆弱外,长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森林资源长期大面积砍伐和矿产资源掠夺性、粗放式开采,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加之监督不力,执法不严;致使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投入不足,营采严重失衡,也是长江上游林生态环境难以根本性改善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长江上游林区地处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交界部位,海拔落差大,西部高原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金沙江雷波段海拔仅为300多米;在甘孜州、康定到泸定不足50公里的地段水位落差竟达1000米左右。此外,三江一河(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及支流的均流经高原峡谷,沿岸坡陡谷深,植被稀少,岩土裸露,风化沙化严重,地质结构松散,相当长地段已形成干热干旱河谷,生态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该区域气候冷热温差变化大,降雨时空分布集中,一遇暴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大面积山体滑坡,水土严重流失。

(二)人类传统粗放无序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形成严重的人为破坏。

长江上游林区20世纪50年代几乎没有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由于后来人口急剧繁衍,为生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传统落后技术条件下,采取了粗放式、掠夺式、不计后果的生产方式,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业上为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生存发展的需要,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据估计,长江上游连片坡耕地面积已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仅四川省境内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就达39万公顷,占该省耕地面积22.5%,而事实已证明耕种坡耕地面积就达39万公顷,占该省耕地面积22.5%)而事实已证明耕种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据测定,长江60%以上的泥沙来自坡耕地,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已达1万吨(Km[2]·a)以上,三峡以上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产沙量高达5.45亿吨/a,由于开垦坡耕地面积大,已使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将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估计,按目前的治理投入建设速度,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第二,畜牧业超载放牧,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多年来,通过牛羊存量的增加来扩大生产,形成迁徙式超载放牧。据估计,川西北高原牧区平均超载率为5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200%。草还未长成就被成群的牛羊啃光,使植物生长周期中断,草地生态急剧退化。目前,牧草植株矮小,产草量下降,平均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为10-20厘米,亩均产量由20世纪60年代218公斤,到目前的160公斤,有的不到60公斤;甘孜州的石渠,色达一带产草量已下降50%以上。加之牛羊粪便当作燃料烧毁,不能回草,导致草地贫瘠化、板结化、沙化相当严重,草地生态逆向演潜,严重影响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森林长期过渡砍伐,直接导致了长江上游林区的生态恶化。森林植被特别是天然林植被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据观测,树冠能截留15-30%的降水,削弱雨滴对地表土壤的冲击。500万亩森林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自然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时,基本上能防止面蚀发生。从1958年开始,为发展经济需要,长江上游林区大规模采伐原始森林,大面积破坏植被,后虽经努力,林木覆盖率仅仅为24.23%,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往往不足,长江上游林区也由原来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变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区。过渡砍伐林木,使岩石裸露,土地失去屏蔽,一遇暴雨击溅,往往形成强大的径流冲恻,加之地形均为陡坡深谷,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现象。第四,野蛮、原始的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大面积破坏了山体。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支援国家建设,发展地方经济,长江上游干支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黄金开发和和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如铅锌矿、石灰矿、铁矿、煤矿等等)而且往往是规模小,数量多,大多通过野蛮的爆破方式开采,大面积破坏山体,造成流域的地质结构疏松、一遇暴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石坡力十分巨大。

(三)能源建设严重滞后,由此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严重冲突。至今,长江上游林区除少数县城能源奇缺,人们基本上仍是靠木材、牛羊粪、稻杆和草皮为燃料解决生产生活所需能源问题。据调查,该地区人均年用于燃料的木材(烤火、煮饭、烧水、煮饲料等)约为5-7立方米,牧区人均消耗牛羊粪5吨左右,整个长江上游林区年消耗燃料为1500万米左右,甘孜州原每年外运木材80万立方米,而当作燃料砍伐的木材就达300多万立方米,再加上基本建设消耗的木材和自然灾害(如森林火灾、大面积滑坡、泥石流等)对森林的破坏,年消耗木材资源在2000万立方米左右。在凉山州的盐源地区,我们看到至今当地人还在砍伐树木修建全木结构的方屋,解决燃料问题(平均每户每周要消耗5驮木材)因此,长江上游林区的能源问题不解决,“禁伐”是禁不住的。

三、改善长江上游林区的生态环境的对策

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给长江上游林区造成直接危害,而且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重点,依靠科技和法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按照“停、保、造、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力度。据专家分析,与人工林和中幼令林相比,天然林植被不但能更有效地涵盖水源,保持水土,(天然林树冠持水能力比人工林大7-8保,林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比人工林大6-7倍),而且易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好长江上游于支流的天然林木,对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意义重大。为此,必须重视二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决按照“长防工程”和“天保工程”的要求,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长江流域地区是一个命运共体,大家同饮一江水,是一损俱损的关系,要求相关地区必须拥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及整体经济意识与环保意识。因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正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若干省市自治区,需要源头和上、中、下游一齐联动,林、农、牧、工、水利、环公安、宣教等部门共同协调配合,搞好综合治理,不能只是四川省在搞“天保工程”在禁伐,而其它地区仍在砍树破坏。如西藏地区就没有禁伐,有不法份子甚至在西藏买木材指标,相关地区也应“禁伐”,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否则,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恶劣,一旦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不仅危及下游地区,而且将直接给西藏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符合本地区居民的利益,也惠及其它地区乃至全人类。因此,需要由中央出面,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布署“天保”行动。可喜的是,西藏自治区最近已召开会议,准备启动“高原绿色希望工程”,对西藏森林资源展开第一次考察,中央也决定在中西部17个省(区市)和新疆188个县展开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希望能尽快实施落实。第二,调整林木种植的比例和结构,注意防止因非科学造林而引发的新的生态问题。“村禁伐”后,林业系统均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变伐木为造林植树,农村也加快了退耕还林的步伐。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林木种植比重过大,有的甚至占种植面积60%以上,而且树种趋同化严重,多为花椒、核桃、板栗等。可以预计五年过后,会形成供大于求,造成林贱伤农。在生态功能上,经济林是不能代替生态林的。因此,要加快生态林和经济林木的种植结构比例的调整,加大种植生态林的比重,至少要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同时,要保持灌木林,草场的同步生长,这样才能配合天然林的保护,形成合理的立体森林系统,有效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

第二,划定生物界面,加强动植物保护,形成合理的生态群落。在自然界中,动植物和人都有自己生存繁衍的生物界面,一旦这种界面环境遭受人为侵蚀和破坏,必然危及它的生存繁衍。长江上游林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人口增长和生存扩长造成的。因此,要有效地改善长江上游林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关键还在于划定生物界面,建立大面积生态群落体系,加强动植物保护,形成动物、植物、人合理的活动圈层。为此,要做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划定动植物保护圈,还动植物生存界面,严厉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的涉足侵入。在没有建立完备的生态保护系统之前,建议不要把长江上游干支流域的旅游景点搞得太多太滥。每一个县都要把旅游业当成支柱,势必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没有开发的坚决不要再开发,已开发的也要调整,该规范的要规范,该关闭退出的要坚决关闭退出。二是要加大生态移民的步伐。长江上游林区自然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当地人要生存发展势必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其让其破坏,不如建立“无人区”把他们迁移到生存条件好,人口集中,易于发展的河谷平坝安置,这样既便于发展经济,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甘孜州领导算了一笔帐,如果通过生态移民20万,可以减少112.5万立方米生活木柴消耗,全州年减少水土流失963万吨,每户移民通过从事其他生产,年增经济收入5400元,人均纯收入净增1100元,全州年间接效益可达28.3亿元,实现直接经济效益50625万元,完全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三,集中力量突出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俗话说,小河无水大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无数的小流域构成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长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于其上游干支流域的小流城区内,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性大,治理应尤为突出。为此,建议在两个方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通过因地制宜,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函、排灌水渠等坡面蓄排工程和拦河坝,谷坊、塘堰、沟头、防护沟道治理工程,实现截流,蓄水、拦沙、沉沙,并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二是要加大对以坡耕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25度以上的坡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造林,25度以下的坡耕地也要加快坡改梯的进度,切高垫低,砌筑土埂坎,通过运用先进农业砌筑土埂坎,通过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增强蓄水保土功能;同时,通过改良草场、草种,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通过建立草地生态保护责任制,建立畜牧定居区,实行草地承包使用,大力发展围栏饲养牲畜,逐步用种植人工饲料畜代替利用天然草场游牧。此外,还要消灭虫害,治理“三化”草地,并严厉禁止在草原区内采集中草药,切实减少高原草地的水土流失和对草地资源的破坏。

第四,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成果,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的研究应用,积极培养人才。要大力宣传和普及保护天然林、植树种草、水土保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草原建设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搞科技攻关,在优良新品种的造育、水土保持综合技术、草地“三化”与鼠虫害治理、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力争有较大的突破。当前,特别要重视对适应干热、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树木和草种的培育、栽种,尽快绿化荒坡谷地,扭转干热、干旱河谷生态恶化的局面。此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攻关,并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适用技术。

第五,利用长江上游干支流丰沛的水能资源,加快林区能源建设步伐,尽快以电代柴,解决林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燃料问题。长江上流干支流多顺巴颜喀拉山脉由北向南而下,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潜力大,投资成本低,发电利用率高,淹没土地和迁移人口少,每亿千瓦/时,发电量淹没土地仅130亩,迁移人口130人,均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如甘孜州大力发展以电代柴,投资不大,回收周期短(约5-6年上回全部投资),十年来已节约木材132.7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36.2万亩;以电工粪13634.86万公斤,培肥草地12.13万亩,且可为林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新型能源,并有利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集中力量建设梯级电站,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能源,有利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可以西电东送,缓解东部发展所需能源问题,有利于拦截洪水和泥沙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因此,这是一个“三赢”的战略选择。建议能对内对外彻底开放电力建设市场,并在这方面加强信贷、税收政策支持和倾斜,同时要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把水电开发纳入全国范围能源大平衡中通盘考虑,以实现全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六,加强法制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依法建设和保护生态资源。要继续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砍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坚决杜绝为发展地方经济而开垦土地、修路、开矿等间接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要分级设立重点预防监督区,加强监督。

第七,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生态环境保护是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也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体,鼓励地方、集体、个人积极参与,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事权划分财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作长期安排。在财政预算中增加生态建设的投入,专项列支,而且要强化监管,及时落实,以防止计划多,落实少,投入多,到位少的情况发生。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全社会各种投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如对当地群众,可允许投入、投工、投劳形式参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包种包活,荒山承包等各种激励机制和政策来解决其投入问题。同时有关部门要会同银行增加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开发项目的贷款,适当贴息、停息、延长贷款偿还期限,并比照退耕还林政策,给予粮食和生活的补助,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解决原林地承包人因“禁伐”,不能砍树的欠贷问题、生活问题,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优先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总之,搞好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重建与保护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情,尽管现在开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更不能盲目乐观,它需要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开创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  

长江上游林区生态环境调查报告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