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香港计量经济联系模式的趋势模拟与政策建议_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经济计量连接模型趋势模拟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香港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模型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模型背景概述

由于祖国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两岸关系的逐渐改善,两岸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迅速。截止到1996年,台湾对大陆累计投资达到153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实际利用台资数字),从大陆累计进口121.33亿美元,对大陆累计出口755.5亿美元,累计顺差634.2亿美元。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海峡两岸三通尚没有实现的时候,香港在两岸交往中的中介地位特别突出,两岸的贸易大多通过香港转口而实现,仅1996年就高达189.85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大多也是通过香港的银行机构实现的。

1993年,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正式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内的中国视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元,并预测在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区”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从总量上看,在1995年,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GDP总额合计达到10928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8625.6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达到2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之间虽存在着互利共荣的前景,同时也存在着因政治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经贸关系停滞的风险:台湾当局为了分裂的长期化、合法化而限制两岸的经贸关系和投资关系,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机遇损失来阻止两岸的经济交往和融合(注:台湾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以祖国大陆为腹地,台湾的经济实力可以扩张三倍。余小波、薛琦主持的研究报告:《在台湾设立亚太营运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台湾远东经济顾问出版社,第34页。),这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干扰了祖国大陆的经贸发展,同时也威胁到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之间也存着经济对抗,这是中国大陆和香港所不愿见到的。

国内外众多学者以定性分析为主,从贸易、投资、产业关连和经济总量等角度研究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经济关系的现状和趋势,但迄今尚没有运用经济计量连接模型来定性定量地分析这种经济关系。事实证明,经济计量连接模型适合定量分析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能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作出趋势分析和仿真模拟。

二 模型设计与参数估计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宏观经济计量连接模型(CTHLINK模型)包括5个子系统,即3个分别描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宏观经济的中小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加上投资矩阵和贸易矩阵,以完成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连接(结构见图1)。在模型设定上,突出投资和贸易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并兼顾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差别。

中国大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所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国民产品和收入核算为核心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表体系(System of NationalAccounts)。模型主体仍旧是供给导向的,因为中国属于资源短缺型的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生产力无限扩大的趋势,社会产品在总量上的平衡是以供不应求为特征,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生产,增加供给。从近期经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在各个层次上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并在发展之中,但基于历史数据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设计也只能逐步由供给导向转化为供给——需求双导向的机制。因此,在设定模型的具体环节上,也适当考虑了需求导向的设计方法。

中国大陆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按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生产部门,对每个产业部门设定一个决定当年价格的生产方程,总产出由部门产出决定。总需求被设定为三部分来决定相应的支出分量:居民与社会公共的消费函数、源于内资和源于外资的投资函数以及进口函数。模型在分析社会劳动者人数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间的配置时,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设定了一个决定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就业函数,并假定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将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第一产业劳动者人数可以作为剩余量决定。同样,投资在三次产业之间配置时,作为战略发展的第一产业的投资量比重较小,假定会优先满足;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需求则受到宏观调控和供给的限制和约束。

中国台湾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模型设定导向是需求导向,这是基于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海岛经济,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是岛内外市场的需求的客观事实和历史结论。整个模型由16个联立方程组成,其中随机方程9个,恒等式和定义式7个;模型使用了23个宏观经济变量,其中内生变量16个,外生变量7个,此外模型还包含滞后内生变量8个。模型中,以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表示的总需求由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总消费可以划分成民间最终消费额和“政府”最终消费额组成。民间人均消费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前期人均消费决定;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受雇人员报酬、转移支付、财产与企业所得三部分,这实际上是一个统计方程式。“政府”最终消费额则由“政府”财政收入和前期“政府”最终消费额决定。总投资由源于岛内的投资和源于岛外的投资解释,岛外投资由前期进口总额和前期岛外投资共同解释。进口总额则由总消费、总投资和前期进口总额共同决定。

中国香港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同样以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以需求导向为设定导向,简要刻划投资和贸易对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影响。由于模型整体规模的限制和香港的金融、贸易中心的特殊地位,有限地采用了金融货币指标做为模型中特定方程解释变量。整个模型由11个联立方程组成,其中随机方程7个,恒等式和定义式4个;模型涉及的宏观经济变量共18个,其中内生变量11个,外生变量7个;此外模型还包含滞后内生变量9个。模型设定参照了前面中国台湾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由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共同解释。总消费分为政府消费支出和私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由政府财政收入和前期政府支出来解释。私人人均消费支出则由前期的私人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决定。总投资由流入香港的外资、描述资本市场的货币发行和前期总投资共同决定。政府财政收入则由前期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发行(定义二)来决定。进口量取决于当期总消费、总投资和前期进口量。

三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仅仅建立了关键路径,主旨是研究两岸经济关系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影响的主要方面,因此,模型设定力求简单、清晰。

贸易矩阵和投资矩阵的设计受到LINK系统的启发。LINK系统以建立世界经济模型为目标,其中心部分是世界贸易矩阵。它的典型元素是

表示从i国(地区)向j国(地区)进行贸易的第k类项目。在总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素各项目合并,简化,设计出贸易矩阵,并推广到投资矩阵,用来分析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贸易、投资往来关系。这种贸易关系应该被放置于一个世界范围的系统之中,因此,世界其它模型被尽可能简单地设计出来。由图1可以看到,中国大陆通过贸易矩阵向台湾、香港和世界其他输出商品,后三者也同时通过贸易矩阵向中国大陆输出商品;同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世界其他地区通过贸易矩阵联系在一起。本研究首次引入了投资矩阵,在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投资联系,更加如实地反映了经济现实。因此,图1中的贸易联系和投资联系都是双向、互动的,从而形成一个较全面的、动态的经济系统。

由于迄今为止国内的经济计量连接模型的连接技术都仅仅采用了贸易矩阵,投资矩阵的引入是本研究的特色,同时遇到一些特殊困难。首先是投资的概念。投资矩阵的投资是指跨地区投资,也即是外资或国际投资;在联立模型内部,如大陆有固定资产投资,港台有资本形成总额,都是积累的一种形式。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形成总额的来源可分为源于内资(内部积累)和源于外资。中国大陆的外资大部分以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借款的形式为主,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高。香港的外资大多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只是较少一部分,这与香港制造业、房地产业的地位相适应。其次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以台商到大陆投资为例,台湾“投审会”、“经建会”等项统计各不相同,主要是台商逃避政治因素的干扰,少报或运用岛外台资对大陆进行投资。这种情况下,台商赴大陆投资多以第三地为媒介,为了方便数据处理和研究流量关系,依从了单独核算的原则,即尽可能把台商的投资从第三地投资总量中剔除并归纳起来,形成“统计上的三通关系”。贸易和投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84年至97年)、《香港经济年鉴》(78年至96年)、《“中华民国”统计年鉴》(78年至96年)。进出口总量、外资流入总量分别从各自年鉴中获得;分地区进出口分量、分地区外资流入、资金流出则以大陆、香港的数字为优先,台湾年鉴数字作参考。有一点例外,大陆向外投资总量每年不足10亿美元,但每年滞留在香港的贸易资金达到上百亿港币(1995年为600亿港币),这也是所谓香港资本市场上的“中国因素”,实际上大部分形成对港投资,香港的统计部门也把它作为投资项目统计,因此,把在港大陆资金加到大陆向外投资(中国大陆对香港投资)的统计中也是合乎实际状况的。

联立模型的估计求解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估计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建模的目的、模型及各方程的识别状态、特定结构方程中内生解释变量的情况、有关方程的有效信息、参数估计量的各种统计特征的重要程度、数据的可用性、方法的复杂性等。经过权衡,CTHLINK模型采用OLS法估计其参数。以中国大陆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例,模型以28个方程联立组成,其中随机方程15个,恒等式和定义式13个;模型涉及的宏观经济变量共42个,其中内生变量28个,外生变量14个;此外模型还包含滞后内生变量19个。模型参数估计的样本期间为1978年至1995年,观测值的个数最大为18个。由于设定模式的前定变量个数(33个)远远大于样本期间观测值的个数(18个),受自由度不足的限制,难以采用更适合于联立方程模型参数估计的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方法。但模型具有递推模型的特征,递推模型是可采用OLS法来求解参数估计量的。由于建立3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目的在于连接起来分析三者的经济关系并做适当仿真分析和预测,重点不在对经济系统内部的结构分析。特别是在小样本条件下,OLS法可以灵活地对任意一套联立模型中的某个随机方程进行重新设定和重新估计,而不必相应调整模型的其他随机方程估计式,尤其便于作多方案的仿真分析。另外,以上三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设计接近于递推模型。因此,经权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均采用OLS法进行估计。

CTHLINK模型的绝大部分随机方程式的设定采用对数一线性函数形式,并且包含滞后内生变量为解释变量。因此,模型基本上是动态和非线性的。从参数估计来看,中国大陆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绝大部分参数是显著的、良好的,方程的拟合优度和F检验也十分优越。除去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作解释变量的随机方程以外,DW检验值也相当理想。台湾模型各方程的T检验都比较显著;拟合优度良好,都在0.96以上,各方程的F检验也十分显著。香港模型各随机方程的T检验都较显著,拟合优度多在0.97以上,F检验也很显著。

贸易矩阵和投资矩阵采用了LINK模型中的直接估计矩阵元素的方法,以便通过矩阵的特性求得总量的平衡。两个矩阵的元素估计式的参数检验良好,个别较差的方程所描述的变量的数额较小,在整个系统中作用较小,所以也可以接受。

三 趋势预测和仿真分析

经济预测是有假定条件的。这里的基本假定是,未来14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政局基本稳定,能够维持和平环境,且不发生严重的、极端的经济对抗,其它地区的局部战争或内战对本地区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假定是经济趋势预测的基础,同时,这些假定条件也应该是公认的最大概率事件。(注:本研究完成仿真模拟后,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其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影响将为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另文发表。)

对本地区而言,香港的回归及香港与大陆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的发展,相对较难预测。目前通过香港的所谓“间接贸易”和“间接投资”的状态会持续多久,可以做更多假定;两岸三通的内容、层次和时间,也可以做更多假定和仿真。 (一)三通没有实现的经济预测

两岸关系的缓和共荣是两岸人民的共识,台湾当局却保持所谓“不独、不统、分治”的状态,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会使“戒急用忍”的政策缓慢松动,两岸贸易、投资关系在没有实现三通的条件下,通过香港作为中介,有一定速度的回升,本地区各方面都在发展之中获利。

到2010年,大陆的GDP达到12.85万亿元人民币,以1996年的汇率8.35计算,只有1.54万亿美元;如果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的平价购买力1.22计算,达到10.53万亿美元;如果以世界银行估计的平价购买力0.8计算,大陆GDP达到16.06万亿美元。评价大陆经济规模的难点在于汇率指标,以现行的汇率计算明显低估了大陆的经济规模;以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的人民币平价购买力0.8计算,又高估了大陆的经济规模。

中国香港的GDP在2010年达到2.07万亿港币,以1995年的平均汇率7.732计算,达到2675.8亿美元,人均3.8万美元。中国台湾在2010年达到11.72万亿新台币,以1995年的26.5的汇率计算,台湾GDP达到4421.9亿美元,人均1.91万美元。

本地区的GDP增长趋势见表1。中国大陆规划“八五”期间经济增长率为7%(后改为9%),“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为8%,2001-2010年的增长率被定为7.2%。事实上,“八五”期间的实际增长率高达12.33%,大大超过原计划的水平,1996年的增长水平也达到9.1%。1997年政府以“软着陆”的宏观调控政策运作,预测GDP增长水平达到9.23%;预测1996-2010年的增长水平,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又要充分估计经营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而后者会使经济增长放缓。这里预测1996-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4%,这里相当乐观的估计。(亚太模型同期估计为8.5%)同时,香港回归后,将因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受益,平均达到6.9%的增长水平,台湾的经济增长有所回落,大致在5.6%的水平上。

表2是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率。在1996-2010年,本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消费增长率,说明收入部分除用于消费外,有一部分形成储蓄,收入增长率越高,储蓄的增长越快,有利于形成更多的资金支持经济发展。表3则描述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进出口趋变化。

由表4可知,由于本地区的储蓄率较高,积累了大量资金投入生产,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大陆、香港吸收了大量外资,有利于经济成长;台湾的对外投资会在较长时间里持续下去,一方面增加了外销市场和原料进口,另一方面也造成岛内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

本节的预测较为理想,将作为以后模拟分析的“标准状态”或“参照状态”。

(二)三通实现的经济预测

海峡两岸实现“通商、通航”的假定也有一定现实性,预计在二、三年内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将先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政府已经表示,进入WTO后,不准备对中国台湾省实行“排它”条款,预计台湾当局也不会对中国大陆采用“排它”条款。因此,无论台湾当局是否设立岛内的“经济特区”或“通商特区”,三通实际上已经冲破层层困难而初步实现,原经中国香港等地的大部分两岸贸易和投资可以直接实现。作为两岸“中介地”的中国香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大陆也积极开展对台投资,加强对台湾的经济联系。这里的仿真分析设定三通于1998-1999年开始,假定中国大陆对台湾和香港的投资速度相等,并初步假定对台投资规模以对香港的投资规模的15%为发展限度。这样可以模拟出三通对本地区的影响程度。

表5是与表1数据比较后的结果。模拟显示,短期内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率的提高不会太快,在1996-2000年与2001-2005年中,经济增长率仅仅年均提高0.01%和0.09%,在2006-2010年间,增长率年均加快0.97%,说明中国大陆将在长期中得到较明显的收益。中国香港的经济增长率短期内回落0.70%,在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间,又提高0.13%和0.12%,显示在长期中,中国香港将在两岸的缓和与发展之中得到补偿。中国台湾则明显得到经济增长的强劲支持,在1996-2000年间,年平均加快增长0.47%(实际上,后两年的增长升幅在1.20%左右),在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间,中国台湾也保持年平均加快0.85%和0.70%的较高水平。

表6显示了三通后本地区GDP增加额与参照状态比较的结果。在2000年,大陆GDP数值比参照状态仅增加0.05%,而在2005年和2010年,GDP增加了0.46%和1.65%。中国台湾的获利更加可观,在2000年,GDP增加了2.19%,在2005年和2010年,GDP增加了6.36%和9.94%。中国香港将在长期中缓慢恢复,2000年香港GDP有2.90%的损失,十年后减少到损失1.78%。

表7说明,中国大陆在短期中进口速度的增长年平均提高0.04%,长期中进口增长率年平均加快0.38%;而出口增长率从短期中年平均加快0.01%上升到年平均加快0.52%的水平。中国香港的进口短期年均回落0.82%,出口增幅年均回落0.11%,有利于缓解、改变贸易逆差的状况。短期中,台湾的出口增长率的提高要快于进口增长率的提高,长期中相差不大,增长率的年均增幅分别达到0.73%和0.78%的年增幅。大陆和台湾都会因三通实现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表8描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提高。中国大陆因对台投资,短期内会放慢固定资产投资0.98%,长期中将回升至年均加快0.13%。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会提高0.90%(短期中)至0.83%(长期中),改善了台湾岛内投资意愿低落的状况。

(三)三通推迟后的经济预测

如果三通的协商较为艰难,三通推迟于2002年左右实现,在其它假定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模拟三通推迟后两岸经济发展趋势和效应。

表9显示了GDP增长率的提高状况。中国香港的恢复放慢,2001-2005年增长率回落0.44%,在2006-2010年仍有0.19%的回落;台湾在相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为年均0.43%和0.12%,经济效果不如三通较早实现的模拟结果。这说明,三通推迟后,效果对三通冲击的恢复能力降低,中国台湾从三通中获利也减低了一部分;越早三通,越长时间的三通,本地区的经济收益越大。

表10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情况。在2005年、2007年、2010年,中国香港的GDP数值与参照状态相比,有2.22%、2.55%、2.88%的损失,表现出一种放大的趋势。由于三通的时间短,效果有限,台湾在2010年GDP数值仅增加5.77%,而第二部分的模拟在2005年就达到6.35%。

表11显示,在2001-2010年,效果的进口和出口年均增长率放慢0.37%和0.19%,台湾进口和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加快0.40%和0.89%,同样说明,三通推迟对台湾和香港都有相当的机会损失。表12显示,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均加快的趋势更明显,说明台湾经济本身对三通的需求较强。

(四)两岸关系倒退后的经济预测

尽管两岸关系缓和、三通实现会给本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台湾当局谋求分裂、分治的活动以及台独的破坏,两岸经济关系也存在着倒退的可能性。

在假定两岸经济关系倒退的条件时,设定了较严重和较温和的两种情况:较严重的情况设定为台湾当局严格阻碍两岸经贸发展,在4-5年里,两岸经贸关系退回到1990年以前的较低水平;较温和的情况是,台湾当局严格执行限制对大陆经贸的“戒急用忍”的政策,使两岸贸易、投资维持在1995-1996年的水平上,并有年均3%的下降。

表13至表17描述了两岸经济关系较为严重的倒退后的经济趋势。表13显示,中国香港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先开始恢复,中国大陆在2006-2010年间也可以加快增长,而中国台湾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始终在降低。表14描述了这种现象的经济结果,中国大陆在2010年有2.68%的GDP损失,中国台湾的损失在2000年达到6.31%,一直扩大到2010年的12.29%,中国香港相对受到的损失较小。两岸经济关系的较为严重的倒退会使本地区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台湾经济本身的损失最大,而祖国大陆也有一定的损失。

表15显示,在1996-2000年间,本地区各方的进出口均在放慢增长,其中台湾的出口年均增长率回落3.15%。相比之下,中国香港所受的影响较小,在2001-2010年间,又会开始恢复原有的增长速度,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出口恢复较慢。

表16显示,在1996-2000年间,中国大陆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放慢1.17%,在2001-2010年间,台湾经济受两岸经济关系恶化的影响显现出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回落1.62%。短期内中国大陆的投资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国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最终因经济增长受阻而放慢年均增长率约1.62%,中国香港所受的影响较小。

表17至表20描述了两岸经济关系较温和倒退条件下的本地区各方经济状况。

尽管短期内本地区经济损失较小,特别是中国台湾的经济损失减少约一半,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在较长的时间里难以消除困难顺利恢复原有增长率,如在2010年,中国大陆的GDP数值仍有2.58%的损失。由于经济前景不被看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在2001-2010年间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仍不会恢复原有水平。台湾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心也受到打击,与参照状态相比,仍有1.00%的降低。在这种意义上说,两岸经济关系的“温和倒退”,尽管在短期内可以忍受,但长此以往,积累下来的经济损失仍很可观。很多指标显示,并不比“严重倒退”的损失少多少,甚至对进出口的影响相对会更重一些。

同上面两个模拟一样,在时间和程度假定上有变化的另外一些模拟结果说明了这种结论:两岸经济关系倒退,对本地区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严重的倒退和温和的倒退只是在短期内有程度的差别。从长期来说,温和的倒退造成的经济机会损失在某些方面相对会略大一些。

四 政策建议

从5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就以各自不同的起点和方式走上了经济发展之路,到80年代初,台湾、香港已经取得成为东亚“四小龙”的骄人成绩,而大陆经济几经磨难,也建立起相当完整、规模巨大的经济体系,为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97年底,大陆经济取得了连续十七年以近似10%的高程度增长的重大成就。在大陆经济以改革开放的姿态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中国香港凭借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大陆展开各种层次的投资、贸易活动,并从大陆经济的高速成长中获益;中国台湾在两岸经济关系缓和的环境中扩大对大陆的“间接”投资,利用大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充沛资源、巨大市场,转移了在岛内沦为“夕阳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从两岸贸易中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顺差,支持了台湾对外贸易顺差的地位,有利其产业升级。大陆从香港、台湾获得近2000亿美元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了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提高。十几年的事实说明,本地区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对任何一方都很有利,也为祖国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上面的现实背景、CTHLINK模型的经济预测和对经贸关系的模拟,提出六点政策建议。

1.把国内工作做好,是开展对台工作、实现祖国统一、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与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高速增长,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也有了较大提高,成绩为世界瞩目。在今后十几年里,中国仍将保持年均9.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台湾、香港也将以较高程度增长,这种良好的环境对国内深化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极为有利。模型表明,今后十几年里,劳动力的供给量仍旧很大,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释放出的劳动力也很可观。较高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劳动力就业问题会更严重。因此,就业将会是很长时间里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必要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2.模拟表明,大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较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加大。但是,中国人民币价值稳定,94年汇率贬值50%的作用效果将逐渐减少,非价格因素的作用在增大。必须努力扩展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同时,增加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努力保证国内需求的合理增长,特别是从供求两方面培育农村市场的发展。国内需求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减少国际经济风险对中国的影响。

3.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三通实现对本地区各方都有较大的经济收益,台湾岛内投资意愿低落的情况也会有好转。越早实现三通,收益越明显,香港也越容易从两岸转口贸易额剧烈下降的损失中恢复,并逐渐从两岸经济增长中获利。要努力尽早实现三通,以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优势促进经济交流。

4.对台展开多层次的经贸关系。三通的内容和层次很丰富,是否允许大陆对台湾投资仅仅是其中之一。模拟表明,允许大陆对台湾投资,有利于台湾岛内投资、经济增长,促进台湾产业升级,同时,中国大陆也从中获利。

5.避免两岸关系的长期倒退或停滞。模拟表明,越长时间的倒退或停滞,大陆和台湾的损失越大,越不利于祖国统一。台湾当局对“分裂、分治”合法化和长期化的追求,会使两岸关系降温,但我们应尽力避免经济关系的长期倒退或停滞。经济文化的交流、共荣互利的发展是祖国统一的主要动力之一。

6.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香港是大陆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对大陆投资的最大来源地,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对大陆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三通实现会对香港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但在长期中,香港的增长有赖于两岸经济增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支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中国大陆从香港的金融市场融资;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可以大量组织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又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在政治上,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一国两制”的施行,有利于遏制台独的活动和影响。

(主要计算完成于1997年12月)

标签:;  ;  ;  ;  ;  ;  ;  ;  ;  ;  

大陆、台湾、香港计量经济联系模式的趋势模拟与政策建议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