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层间破碎带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论文_李福华1 ,刘月东1 ,刘小青1, 周仕雄2

摘要:羊拉铜矿区由于地层复杂的岩性组合,单层厚度极不均匀,岩层物理性质差异显著,经构造活动作用影响发育广泛而强烈的层间滑动构造,是矿区一种重要的构造类型,为矿区重要的容矿构造。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讨羊拉铜矿区层间破碎带的主要特征、形成机理、成因类型以及层间破碎带与成矿作用,为找矿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羊拉铜矿 层间破碎带 机理 成因

1.区域地质背景

羊拉铜矿区在区域上处于“三江”古特提斯构造域中段的金沙江构造带中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咱陆块与昌都-思茅陆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缝合带(图1-1)。

该区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十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矿体主要赋存在古生界泥盆系(D)地层或岩体破碎带中。

2.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金沙江断裂西岸,由于受金沙江断裂和羊拉断裂作用影响,褶皱、断层极其发育。断层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SN-近SN向、EW-近EW向、NE向和NW向4组。褶皱主要有里农背斜和江边向斜。岩浆岩种类主要有喷出岩、侵入岩。矿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其中接触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下统(C1)、古近系(E)、第四系(Q)。

3.层间破碎带主要特征

野外调查发现,矿区内层间破碎带规模不等,呈带状断续分布于里农组各段之间以及不同岩性界面附近,厚十厘米至几米,与矿化强度成正比。破碎带内组分复杂,由破碎的大理岩、板岩、变质石英砂岩和矽卡岩组成,胶结物为钙铁泥质或炭泥质;构造岩石、构造块体或构造透镜体中,劈理和片理发育,形成断层泥。具体特征(见表1)

4.层间破碎带形成机制

4.1有利的建造条件

前人研究资料表明,矿区内泥盆系地层由下到上可分为4个沉积旋回,各旋回均由下部以变质碎屑岩为主变为上部的大理岩为主。第1旋回为江边组第2段(D1j2),上部大理岩为主,夹砂质板岩,厚度约65m。下部主要为砂质—粉砂质板岩,厚度超过200m;第2旋回为里农组第1段(D2+3l1),上部大理岩为主,夹层纹状矽卡岩及矽卡岩化砂质板岩,总厚度约80m;下部为粉砂质-砂质板岩,厚20m;第3旋回为里农组2段(D2+3l2),上部大理岩,厚度32m,下部粉砂质-砂质板岩,厚25m,底部见矽卡岩及矽卡岩化粉砂质-砂质板岩,厚4m;第4旋回为里农组3段(D2+3l3),上部为大理岩,厚度至少40m,下部为粉砂质-砂质板岩,夹矽卡岩化砂质板岩,厚度大于90m。这种多沉积旋回的能干和非能干岩层的组合,是羊拉矿区层间破碎带广泛发育的物质基础。

4.2有利的改造(动力学)条件

矿区在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最大主应力方向经历了EW向拉张→EW向(近EW向)挤压→NE-SW向挤压(SN向右行剪切)的转换。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活动,以及里农中酸性岩体的岩浆侵入上顶作用,发生层间滑动力,在里农背斜和羊拉向斜两翼形成了早期的近SN向层破碎带。燕山中晚期-喜山期,金沙江断裂带产生右行走滑,矿区在NE-SW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先期形成的层间破碎带更加复杂化,如在里农矿段里农背斜西翼,层间破碎带在平面呈“新月型”展布。

5.层间破碎带成因类型

层间破碎带(层间滑动构造)是羊拉矿区印支期出现的形成机制复杂的特殊的构造类型,在印支期构造组合中,层间滑动构造也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类型。按其规模可将其划分为全区域性层间滑动构造和局域性层间滑动构造两大类;依据该类构造的形成机制,又可划分为褶皱牵引滑动、断层牵引滑动两类。

5.1全区性层间滑动构造

全区性层间滑动构造是在矿区范围内是全区性的,不是某局部的,它们是发育在各地层单元间的界面上。这些地层单元包括D1j2与D1j3、D1j3与D2+3l1、D2+3l1与D2+3l2、D2+3l2与D2+3l3中的大理岩或含钙质的岩石与砂板(特别是砂质绢云板岩或含炭质绢云板岩)之间。这一类层间滑动构造主要是在印支期挤压推覆构造力和岩体上顶联合作用下,形成褶皱构造牵引滑动而成,或者由褶皱和断层联合控制的层间滑动构造,这类层间滑动构造其规模比较大,顺层延伸范围广,其走向和倾向往往汇人或受制于推覆构造体系的NE向断裂构造。

5.2局域性层间滑动构造

局域性层间滑动构造主要发生在相同地层单元中的不同岩性组构的分异界面上。有单纯由断层牵引所形成的层间滑动构造,它们在空间上依附断层分布,随远离断层而减弱消失;有单纯由褶皱变形时层间差异活动而形成的层间滑动构造,主要在褶皱轴部的转折端相对较为发育。

参考文献:

[1] 莫宣学, 路凤香, 沈上越,等.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李兴振, 等. 西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总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3] 战明国,路远发,陈式房,等. 滇西德钦羊拉铜矿[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开旭, 路远发, 魏君奇, 董芳浏, 范玉华.滇西北羊拉铜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多期成矿作用[J]. 矿床地质(增刊), 2002,(21): 361-364.

[5] 汪啸风, Ian Metcalfe, 简平, 等. 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J]. 中国科学(D辑), 1999,29(4): 289-297.

论文作者:李福华1 ,刘月东1 ,刘小青1, 周仕雄2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层间破碎带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论文_李福华1 ,刘月东1 ,刘小青1, 周仕雄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