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时间与学生全面发展_论自由论文

自由时间与学生全面发展_论自由论文

论自由时间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时间论文,自由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还是对人类个体的发展来说,时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①]在整个时间构成要素中,自由时间的增加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以应有的注意和重视,因此,确有加以论析之必要。

在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马克思对于自由时间及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精辟的论述。“自由时间”又称“自由支配时间”,它是相对于“劳动时间”而言的。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时间”,[②]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然的时间。”[③]换而言之,“自由时间”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④]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恰恰相反,“自由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⑤]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诸多条件中,“工作日的缩短”或自由时间的增多是一个“根本条件”。[⑥]

诚然,马克思的诸多论述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而言的,但其中蕴含的一般原理,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学生来说,是同样适用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典型例证。

对于学生来说,所谓劳动时间,就是课堂学习、正规活动时间;所谓自由时间,就是除了课堂学习、正规活动以及满足饮食、睡眠等自身生理需要以外的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由支配时间,就是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获得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首先,自由时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是由自由活动的自主性决定的。

人离不开活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从事着具体的、现实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从主观方面来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类机能”[⑦];从客观方面来看,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这就象运动是物质的机能和存在方式、生命活动是动物的机能和存在方式一样。因此,无论是在课堂学习、正规活动时间里,还是在自由支配时间里,学生都必然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活动。但是,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时间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却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个人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它强调统一,强求一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被迫的、不自由的性质;而学生在自由时间里所从事的活动,则是一种自愿展示个体本质力量的不受约束的自由活动。

自由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自主性。马克思指出,活动的自由本质,就在于活动者个人所拥有的活动的能力与他对这种能力自我支配权的内在统一。因此,真正的自由活动,首先是一种自主活动,是“‘完整的主体’的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⑧]。在自由时间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校社会关系的主人,进而成为他自己的主人。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习惯等,自由自觉地寻求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例如,利用自由时间从事绘画、体育、学习、文化娱乐、文学创作、科学实验、义务劳动、人际交往等多种多样的适合自己的活动。自由活动的自主性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必要前提。因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⑨]。在自主的活动中,学生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活动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亦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自己有”,从而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⑩]

其次,自由时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是由自由活动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学生的自由活动以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而与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相区别,从而成为个体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以人的思维能力为例来说明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对其全面发展的意义。他们指出,个人的思维是“由他的个性和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些关系所决定的思维。”如果一个人从事着范围广阔的多样性活动和过着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维也象他的生活的任何其他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相反,一个活动范围狭小、生活内容贫乏的人的思维,“不可避免地就会成为和他本人以及他的生活一样地抽象”[(11)]。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如此。

学生的自由活动包括艺术创作、自由求知、人际交往、义务劳动、体育、娱乐和社团活动等等诸多方面。由于人的活动越丰富、越全面,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人的特性也就越丰富、越全面。因此,每一项自由活动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来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此,仅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从事的娱乐、交往、求知、体育四项主要的活动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娱乐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看电视和电影、听音乐、观赏美术作品、从事音乐、绘画和文学创作等,是学生自由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生活在社会以及学校这一微型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学生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那么其精神病态和片面、畸形发展就在所难免。而娱乐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精神、心理上的“避难所”,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按摩”与“解脱”。因此,娱乐活动可以使学生摆脱导致病态、畸形和片面发展的枷锁,为其获得全面发展扫清道路。当然,娱乐活动的主要作用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以其审美形式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审美,在审美的娱乐活动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得以操练,在操练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发展;“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语),在审美活动中,美的形象会打动人,引导人,使学生因爱美而向善,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学生在欣赏通过感性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对象(如文艺作品等)的过程中,自然会凭着体验获得多方面的、深切的知识,并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此外,以审美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活动还是学生的各种富有创造性的非理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中,学生以接受系统的知识和训练逻辑认识能力、逻辑实践能力为主,想象、直觉、猜测、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抑、发展得不够充分。而艺术欣赏和审美活动的对象是直觉和想象的产物,它以形象性与情感性使学生的接受不能不采用超越理性的整体化方式,从而调动起各种非理性因素,使之得到适当的释放、发挥和发展。

交往活动是自由活动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交往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地存在于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在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活动之中。然而,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的交往局限在某一班级、某些学科等有限的范围之内,而自由活动则为学生的交往关系开辟了超越这种局限的可能性。在自由活动中,学生可以摆脱班级、学科等等的局限,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全面的交往,并在此基础上结成全面的交往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12)]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交往关系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因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3)]在自由时间里的自由和全面的交往关系中,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精神上互相创造着”[(14)]:得到知识和才能的互补,使各自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原有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有限的视野得到扩展,不良的情绪得到调节,情感体验和转移能力得到提高,某些道德境界不高的学生受到品德高尚者的人格的陶冶。另外,交往的本质是社会实践。因此,在交往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得丰富的具体认识,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感性经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之,学生在自由时间里的全面的交往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丰富的、全面的关系,是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求知活动也是学生自由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学习活动固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绝非是唯一的途径。正处于长知识时期的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它的满足很难完全依靠课堂学习活动来实现。特别是对那些“吃不饱”和对某一学科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自由时间是增长知识的极为宝贵的时间。他们通过与教师交往,与同学交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通过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开阔自己的视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自由的求知活动还有可能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或由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性的间接兴趣,从而产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需要。这一需要作为动力会推动着他在此学科领域不懈求索,充分开掘和发挥自身的潜力,成为能力超群、成就非凡之人。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不乏可以佐证的例子。

体育活动是绝大多数学生乐此不疲的一项自由活动。人的生理指标的提高是受生物发展规律和个人锻炼程度制约的,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因此,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体质的全面增强,不是靠教师的体育知识、锻炼技能的传授和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短暂的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它必须依靠学生在自由时间里持之以恒的锻炼。因此,学生的自由体育活动是其体格健全的根本保证。由于“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因此,它也是学生精神健全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如此,自由体育活动还直接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自由体育活动不同于正规的学习和体育活动,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它天然地带有席勒所说的“游戏”——审美的性质。它是人的体能的展示,是人的创造自由在一个方面的确证。它可以把人的心、肺、肌肉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使人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力。学生在自由时间里对体育活动乐此不疲的原因,就在于从中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乐趣、创造的愉悦和审美的快感。

自由时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除了决定于上述两个方面外,还有两个具体的原因。第一,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时间里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而在自由时间里则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从而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中去,提高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的效率。第二,学生在自由时间里能够获得独处时间,用以冷静地思考社会与人生、现实与未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塑造[(15)]。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来说,这些单身独处的时刻与丰富多彩、热火朝天的集体生活同样是必要的。没有这些沉思的时刻,就没有人的个性,少年心灵就不会向往道德美而迸发高尚精神。”[(1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不成熟的社会条件下逐步实现并推动社会条件逐步走向成熟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它通过培养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去改变既存的社会条件,这被改变了的社会条件又反过来要求和促使教育造就出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

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目前还缺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成熟的社会条件。然而,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完全能够在学校这一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否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就只能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虚设。在能够创造的各种条件中,自然包括提供自由时间这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普遍的现实的教育(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并没有给学生创造这一条件。“全天候”的上课、补课,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使学生一天到晚处于焦头烂额的忙碌之中,几乎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对于自由时间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缺乏应有的明确认识;其二,虽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教育方针的明确规定,但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并未转化为某些学校教育者的主体目标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帮助学生升学和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在此情况下,不给学生创造实现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自由支配时间,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最近几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极为重视,并三令五申。在此“重压”之下,中小学正规上课的课时量的确有所减少,学生所拥有的除正规学习、正规活动之外的剩余时间有所增多。然而,在为数众多的地方,这只不过是给教师提供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自由支配学生的时间,学生所拥有的有限的自由仍然保持着不自由的性质。有增无减的课外作业,还有加班加点的变相上课,并没有使学生感到丝毫的轻松和自由。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变换了一下被支配、被控制的方式而已。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的自由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牲口还不如”[(17)]。看到马克思的这句话,笔者自然联想到那些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尚未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比那些尚不能载重的小牲口能强多少呢?!

由此看来,要真正实现自由时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发挥规范指导作用,并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自由时间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当然,仅有充分的认识还不够,还必须真正使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由于“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18)],因此,要增加学生的自由时间,就必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缩短学生必要的课堂学习和正规活动的时间。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虽然自由时间越充裕就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自由时间的增加,并不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时间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实现,还有赖于教育者对自由时间有目的地加以利用,创造其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第一,要为学生创造多样而充实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活动空间是两个彼此制约、缺一不可的前提条件。在有的学校里,学生虽然也拥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教育和宿舍中度过的。其原因固然不止一个方面,但他们缺乏自由活动的应有空间,可以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有的学校除了教室之外就是光秃秃的校园,图书馆(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场所等一概不见踪影,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相当普遍。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谈何自主、丰富的自由活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想使学生在自由时间里获得全面发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物力、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丰富多样的自由活动空间。

创造自由活动空间固然重要。然而,充实自由活动空间更为重要。因为空洞无物的空间无论多么广阔,都难以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来。自由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消费文化产品、接受文化影响的活动。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一种必须以其生活环境来决定的生物,人类自我决定的这个方面即是我们所说的文化。”[(19)]“没有文化,人也就什么也不是”[(20)]。每个人类个体要想成为真正的人类个体,他就必须接受文化的陶冶和塑造而成为文化的生物。人所感受到的文化越丰富、越全面,人格的各种要素的生成就越丰富、越全面。因此,要使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空间,就必须按照真、善、美的法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创造全面、丰富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使学生自由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成为健康、优质的文化领域,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陶冶、模塑全面发展人格的广阔而充实的“文化场”。

第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时间价值观和多方面的能力。自由时间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实现,既取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又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因素,包括时间价值观、各种活动能力和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等。人的时间价值观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有积极的时间价值观的人能够惜时如金,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事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进步以及自己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活动;而那些具有消极的时间价值观的人则是视时如土,以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把大量的时间在无所事事和消遣解闷中消耗掉。只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积极的时间价值观,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自由时间视为并变成自身全面发展的不可多得的财富。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从事自由活动的多方面的能力。我们看到,在部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自由时间的学校里,有不少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其原因除了在于他们缺乏积极的时间价值观以外,还在于他们缺乏从事丰富多彩的自由活动的能力(包括精神消费能力):想欣赏音乐,却没有“音乐的耳朵”;想搞文学创作,却没有“文学细胞”;想打篮球,却没有“篮球的手”……由于这些能力的缺乏,他们对许多有意义的自由活动只能退避三舍,这便使得自由时间的全面发展价值难以在他们身上实现。

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也是制约自由时间的全面发展价值实现的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的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不强,他就不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自由时间,从而也就难以真正摆脱片面发展的厄运。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把全部自由时间都消耗在人际交往方面,这就自然挤掉了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体育锻炼等活动的时间,其结果必然是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能力的培养。

创造优越的主、客观条件,是自由时间的全面发展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倘若学生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那么,不管创造多么优越的主客观条件,也都必然是徒劳而无功。

基于这一认识以及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自由时间的现实,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特摘录下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其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时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21)]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2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1页。

④⑤同上,第11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

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8页。

⑧⑨(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8页,第330页,第295—297页。

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7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28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14页。

(14)同(13)。

(15)参阅孙孔懿《教育时间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16)转引自《教育时间学》第14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5—19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第225页。

(19)(20)[德]M·兰德曼著:《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第242页。

(21)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

标签:;  ;  ;  ;  

自由时间与学生全面发展_论自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