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思想科学体系初探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改革思想科学体系初探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科学体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思想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改革思想始终要把握的大局。

关键词 邓小平 改革 思想体系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也包括第二卷)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理论已形成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当前,研究和掌握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科学体系,对于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进入新时期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其两部文选中提出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全面改革的思想和观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改革理论,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一)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①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再表现为激烈的阶级对抗,所以社会进步没有必要通过政治革命来实现,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种普遍的、自身发展的必然现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共运的实践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毛泽东同志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在于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然而却没有找到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他指出:从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比其它的一些提法妥当。“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研究”。②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突出贡献,就在于,通过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把改革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办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强大动力,把改革看作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改革的现实依据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脱胎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的制约,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状况更加突出。加之,我国社会的各种体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构起来的。有的是在建国初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照搬了苏联的体制模式;有的是沿袭了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管理办法;有的是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表现形式不加以区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发展生产的形式、手段不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建构起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经济、政治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这些僵化的旧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人民群众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改革,就成为一种迫切的历史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③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对象和内容

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不是人,而是旧体制。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就明确,他指出:“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④我国的体制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它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其中既有生产关系中某些方面和环节,又有上层建筑中某些方面和环节。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又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从区域上说包括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城市经济体制从部门上说,涉及到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个部门,包括管理体制、计划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等等。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干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等。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以后,邓小平同志又适时地提出改革的重点要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我国出现了全面改革逐步深化的局面。此后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使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三)改革的目的意义和衡量标准

邓小平同志每次谈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说:“所有的改革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障碍”,⑤又说,“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⑥把改革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深刻思考。他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⑦这就说明,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改革目的意义的深刻阐明,也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贡献。

在实践中,如何判断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是与非、成与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强调了必须要联系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进行判断,指出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⑧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其中特别突出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上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恰恰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一些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本质而坚持不放,结果必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而有损于社会主义本质。

(四)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同志论述改革的性质,除了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外,更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⑩把改革定性为一场革命,是邓小平改革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及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高度概括。理解改革的性质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界限:一方面,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旧体制,以便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是一场革命,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把改革定性为革命呢?这是因为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最根本的是看其是否解放生产力,或者说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具有解放的意义。从改革的深刻性看,改革是一场革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细微未节的修修补补,而是重新构造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上质的规定性的根本变化,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根本变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验,是一场革命”。(11)从改革的广泛性看,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的改革不仅涉及整个经济体制,而且涉及到政治体制;不仅在农村展开,而且在城市全面展开;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广泛展开。这么深刻广泛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完全恰当的。诚然,我们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质变,而是旧体制向新体制的根本质变,这样邓小平同志就把经济、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区别开来了,革命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人,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事实也证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通过对旧体制的革命性变革才能真正实现。

邓小平同志不仅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而且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他还强调四项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条。并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2)只有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同志认为最根本的是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二是坚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治体制改革同样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14)

教育、科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总的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五)改革的条件和步骤

我国的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就国际而言,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就国内而言,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局,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环境。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所以,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15)“压倒一切的是稳定”。(16)

在改革的步骤上,邓小平同志要求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向外宾介绍,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第一步改革三年取得成功。1984年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城市改革采取了先单项、后综合,先易后难,先在经济领域展开,后相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也是采取梯次推进的方法,先沿海后内地。他认为,各国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总之,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改革开放的路子也会有差异,分阶段推进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的改革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在八十年代改革的基础上,九十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并且深化其它方面的改革。然后,再经过20年的努力,在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任务。

综上所述,集中于邓小平文选中的改革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了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改革的对象和内容、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检验标准、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改革的条件和步骤等。在这些内容中,贯穿着以下十二个主要观点:即关于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的观点;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观点;关于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关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观点;关于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观点;关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观点;关于改革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进行的观点;关于衡量改革成败得失标准的观点;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观点;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观点;关于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这些改革的光辉思想,为我们勾画了中国改革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上述改革的十二个观点中,前四个观点主要是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指明了改革的目的意义、性质方向。中间四个观点主要从改革的环境和条件、长期性与复杂性、方法与步骤、检验改革的标准等不同角度,回答了怎样改革的问题。最后四个观点详尽地论述了改革的范围和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四个方面。

二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中最根本的特征。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又面临着“两个凡是”的重压,中国人民的思想、精神处于极度的压抑、禁锢之中。邓小平尖锐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摆在改革和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通过倡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首先从思想路线上拔乱反正,冲破了“两个凡是”和各种迷信、教条的思想束缚,伟大的改革才得以从艰难中起步。若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就没有政治路线的转变,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深化改革的先导和关键。要把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先把思想解放引向深入。邓小平同志不失时机地运用解放思想这一深化改革的“推进器”,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每当改革进展到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一次又一次启动解放思想的“推进器”,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了三次解放思想的大潮,特别是南巡谈话以后,使我国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更大的步伐。1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确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这在邓小平的整个思想中占有基础地位。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才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他的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贯思想,也就不可能提出改革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可见,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改革,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科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首先,他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论证和揭示了改革的根本动因,阐明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和最终目的。其次,他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改革是非、检验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最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整个改革思想体系,统帅着他改革思想的各个部分。他的全部改革思想都是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实质和核心,都是这一思想的展开和延伸。

(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

邓小平改革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了实践至上、人民为本的思想脉络。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一大特色。

首先,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不是从书本、从主观愿望,而是从实践中、从群众中提出来制定的,都是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的结果。他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7)

其次,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正确与否,要由实践来检验,“拿事实来说话”。这十几年来,许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出台后,邓小平同志都不急于去公开肯定与否定,而是在实践中看几年。比如办深圳等经济特区,经过1979年至1984年的实践,他亲自去实地考察后才加以充分肯定,并作出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城市的重大决策。

最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贯穿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始终。尤其是带有纲领性的那篇南巡谈话要点,人民为本的思想表现的更为突出,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8)“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9)“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的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20)“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的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是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1)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人民、老百姓这些普通字眼在这位总设计师的心目中占有何等份量。的确,正象江泽民同志讲的,邓小平同志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和最大优点,就是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他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紧密相联。他说:“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22)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一方面,只有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四项基本原则才能获得时代内容和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要深刻理解两个基本点之间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五)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改革思想始终要把握的大局

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改革与发展、稳定三者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把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作为大局来把握。这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邓小平同志认为,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首先,改革是动力、是途径。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其次,发展是目的、是主题。发展不但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最后,稳定是前提、是保证。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局面,什么都搞不成,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3)

十六年的成功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方针是非常英明正确的。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自觉地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②④《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68、352页。

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7、134、108、370、372、81、113、156、138、379、204、244、284、382、370、371、372、380、248、284页。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改革思想科学体系初探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