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_佤族论文

更新观念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_佤族论文

更新观念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的一项紧迫性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紧迫性论文,边疆论文,小康论文,更新观念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实践表明,贫困地区要迅速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必须走跨越式发展之路。这更需要充分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大胆更新思想观念。

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新观念也是财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变物质。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可以通过人们的活动转化为物质财富。人们一旦掌握了先进理论、科技知识和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观念,便可以在理论指导下,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进程可以说明这一点。思茅地区孟连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全县边境长133公里, 少数民族人口占80%多,山区面积占90%多。八十年代中期,全县财政收入只有几十万元,没有一个现代工业企业,商业也极不发达。八十年代起,这个县在上级帮助下,在国营农场示范引导下,动员群众发展橡胶、甘蔗、茶叶、咖啡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增加,县财政收入也增多了。据统计,到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6 元,人均粮食达800多斤,1997年财政收入达1500多万元。 为实现小康奠定了基础。但是佤族、拉祜族都是跨越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解放前夕,佤族地区还保留有原始氏族公社经济形态,尚有原始公社残余,处于不完全的奴隶社会,部分拉祜族地区还保留着较完整的母系社会制度,两个少数民族都还带有母系社会和氏族社会痕迹,没有经历过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和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社会。因而社会制度进步了,生产力发展了,但思想观念上原始共产主义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影响还很深,社会发育程度严重滞后,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更快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到目前为止,佤族、拉祜族群众的人均收入、人均粮食占有量尽管都超出了思茅地区一些内地县汉族人均数,但由于内地汉族一般是从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社会后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因此,他们经历了私有制、商品经济萌芽时期,头脑里积累财富、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观念及价值已形成,因此,总体生活水平比边疆民族高,居住绝大多是瓦房,有的已住上砖混结构的现代房子,家里有电视机等高档用品,有的甚至有拖拉机、汽车等大型生产工具。而边疆佤族、拉祜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中还带有原始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思想残余。一是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思想束缚着这些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一些佤族地区,种的粮食互相吃,种的菜互相吃,所谓“山毛野味,见者有份”。长期下去,没有人愿意生产,对生产力是一个严重打击。西盟佤族自治县,人均产粮700斤, 但到春夏时,仍有40%左右的佤族群众没粮吃,没有蔬菜吃;二是缺少积累财富观念,佤族一些地区虽然竹楼上“竹筒粮食满,楼下牛铃响,餐餐有水酒”,但依然很贫困。孟连县城附近的一个村支部书记盖一间普通的佤族房子,仅立木架就杀了六头猪,自备了15坛水酒, 买了300 斤白酒,2000多斤大米,请来了不少群众边吃边乐,跳了两晚上舞,用之所消费的资金,就可以重新买一栋比他计划盖的房子好得多的房子。明显地反映出没有积累财富的意识,许多财富在大吃大喝中消费了;三是缺少文明科学的生活意识。由于没有文明生活的意识,目前绝大多数佤族、拉祜族都居住在草房里,据了解,约有80%的农户住简易草房,在这些地方,人畜共住,伙房与宿舍共用,没有厕所,没有牛厩、猪厩。“吃家饭,拉野屎”的现象较为普遍,夏季一到,污染饮水源,时常爆发疾病,在这些贫困地区,约有40%的人家因病致贫。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先进的社会意识,转变人们的观念,引导群众克服原始共产主义思想束缚,树立商品观念、价值观念、积累财富观念,甚至树立一点私有观念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树立与小康目标相应的社会观念

当前迫切需要树立以下新观念。

1、树立商品价值观念,破除原始共产主义旧思想。在佤族地区, 人们生产的剩余产品不多,即使有剩余产品,也是互相吃,互相消费。杀一头牛,全寨人都来吃,主人只剩下牛头挂在房内,作为富裕的象征。久而久之,谁也不再愿多养牛,多生产,造成恶性循环,严重打击生产发展。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价值观念,树立先富起来的观念,打破原始共产主义思想,让劳力多、素质高的农户先富起来,从而带头引导其他农户逐步富起来,最后走向小康。

2、树立积累财富的价值观念,破除温饱即安思想。 小康目标包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七个指标,衡量农村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否达小康目标,温饱只是一个指标之一。目前,从佤族、拉祜族地区讲,一是盲目消费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一些生产潜力没有被开发出来,在这些地方,地多人少,土地复种率不到10%,有的地方实行“三三制”轮耕制,复种指数呈负数。劳动者一年忙两季,即春季和秋季,平时不做农活。生活中的吃、穿、用全靠粮食所得,一看人均粮食占有量很高,但每年仍有40%地方缺粮。因此,帮助他们树立积累财富观念,从而积累更多物质财富,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措施。

3、树立科技观念,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实践表明, 现代生产需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在佤族、拉祜族地区,由于人们文化基础差,科技意识淡漠,拉祜族人均教育年限仅1.3年,佤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7年。因而在这两个民族地区,很多地方存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长刀和铁棒仍是主要生产工具,其结果是“种一坡,收一箩”。据了解,在佤族、拉祜族地区,平均粮食亩产不足一百公斤。在内地和其他民族地区已习以为常的“两杂两化”农科技术,在这些地方仍是“新鲜”事,种庄稼不施肥,不耕地,生产力很低。在这些地方,只要推广好“两杂两化”,亩产可翻一番。因此,树立科技意识,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树立文明生活风尚,向落后生活方式告别。文明、 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而且可引导人们不断提高生活品位,追求和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从而激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由于历史原因,佤族、拉祜族地区还存在不少落后生活方式,比如人畜同住,没有厕所;小孩出生要用冷水冲洗;拉祜族还存在近亲结婚,男女青年找对象不出寨子的旧习惯等等。致使生活质量低,身体素质下降,时常流传疾病。要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风尚,摒弃不文明习惯。

构建适应小康目标新观念的途径

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要下大力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科技普及,加大广播、电视、报纸普及率,倡导科学文明的卫生生活方式,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1、把基础教育作为树立新观念的基础工程来抓。 要帮助民族群众树立“教育为本”思想,帮助各民族“固本强身”。一是要立足于下一代抓好基础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力水平状况,采取全面部署、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法,着力搞好民族青少年的“普四”、“普六”、“普九”教育。佤族、拉祜族地区主要抓好“普四、普六”教育,抓好“三率”即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二是立足于现有青壮年,让4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扫除文盲,尽快实现全民族脱盲。三是继续抓好“双语”教育。要增大教育投入,同时提高教育效果。尽量减少“一人一校”、“夫妻学校”和“三人学校”,适当集中师资、经费、校舍办学,提高教学效率。只有把基础教育搞上去,才能为树立新观念打好基础。

2、把普及科技知识作为树立新观念的关键来抓,实践证明, 在成年人中普及科技基础知识,尤其是普及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术,是一项投资不多,方法简易,见效较快的好形式。由于历史原因,在佤族、拉祜族地区约有40%左右的人是科盲。抓好他们的教育,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抓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主要应抓好科技基础知识和劳动生产所需要的实用技术教育,使每个劳动者学会一至二项生产和生活劳动技能。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生产需要,通过举办业余成人技校、农技校、乡村技术学校等方式,普及科技知识,每年每个农民有1—2次学技术机会,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的原则开展群众性技术培训。也可以根据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或资源开发,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田间地头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既增强科技意识,又从中获得实惠。

3、大力倡导文明卫生生活方式是树立新观念的重要条件。 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既能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引导人们不断积累财富,追求新生活,从而彻底摆脱旧的落后生活方式。要采取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最基本最平常的工作做起,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方式。一是推行“两分开”。即人和牲畜居住分开,煮饭与宿舍分开。二是兴建“一所两厩”。即厕所和猪厩、牛厩。在佤族、拉祜族地区,大多数群众至今没有厕所,影响民族素质提高。没有猪牛厩,家畜对农作物损害大,影响生产发展,且易产生群众之间矛盾。要引导、帮助他们从建厕所、猪牛厩开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三是逐步消灭草房。据了解,在佤族、拉祜族地区目前仍有80%的农户住在简易的草房内,既不利于避雨挡风,又易造成火灾。在这些地区常发生一寨一社的大火灾,损失很大。四是引导合理消费。要帮助群众计划用粮、用钱,防止大吃大喝,帮助每户群众在秋收后定出用粮用钱计划,并督促落实。五是帮助群众学会腌咸菜、晒干菜,做豆腐豆酱等基本生活技能。通过这些基本工作,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4、加强农村文化、广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树立新观念创造有利条件。文化、广电、卫生工作的普及,对于改善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直接的作用。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基础设施很差,没有电话,没有报刊杂志,没有电视,没有卫生室。由于不通电话、电视、广播,少数民族群众不了解国内国际情况,形成严重的思想封闭。由于缺医少药,不少群众小病酿成大病,有的为此染上毒癖。为此,在这些地方一要加快“三通”进程,使这些地区尽快通路、通电、通水。二要大力普及广播、电视。使95%的农村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三要建立村社合作医疗站(室)。四要建立村社文化室、图书室、报刊杂志室,大力推行文化、科技、卫生进村进社,从而使国内国际经济、科技、社会信息进入这些地区,帮助群众开阔眼界。

5、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是树立新观念的保障。 转变观念对于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边疆少数民族来讲,是一次思想上的重大变革,是对旧思想的一次决裂,任务艰巨。因此,必须有干部来引导、督促和抓落实。要把转变观念这项巨大工程通过分类排队,定性定量抓落实,要在选好村社干部的基础上,对村社干部实行目标制、责任制、考核制和奖惩制。一件一件抓落实,由少积多,逐步改变农村面貌。

6、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新型的文明新村、 社是树立新观念的重要途径。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县(市)、乡(镇)、村公所(办事处)的党委、政府要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抓点带面,分步实施,层层抓落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拨出必要的专项经费,派出得力的干部,培植县、乡、村自己的典型,建立示范村、社,利用这些典型,带动面上的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标签:;  ;  ;  ;  ;  ;  ;  

更新观念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_佤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