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洋战略看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美国论文,重点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美国以其无与伦比的强大国力称雄于世界,成为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当前美国战略上的一举一动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 的影响,其全球战略重点调整更是牵动世界格局的战略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强国也 自然感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冲击,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调整必然对中国安全环境产生重 大影响。因此关注美国战略调整并予以跟踪研究,不仅是一个颇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学 术问题,也是事关中国战略全局摆位和重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问题。本文拟以美国建国至 今各时期军事战略的演变为主要考察对象,舍弃其具体内容而抽取每一时期美国战略关 注点的变化,以历史为经,从宏观角度把握美国全球战略重点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揭 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规律和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美国战略重点调整对中国国 家安全的影响。
一
全球战略重点也即世界战略重心,是指世界上主要大国及其他战略力量利害关系最为 集中,对世界格局及其走向起决定作用的地区。对美国这个利益无所不在的唯一超级大 国来说,美国的战略重点也就是全球的战略重点。因此美国战略重点的调整,必将带动 世界格局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连带调整。美国战略重点调整始自冷战结束之后尤其是20世 纪90年代中期后,而在小布什执政后尤为明显。这一调整的基本动因是冷战结束后欧亚 战略态势的不同变化和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需求而对亚太地区予以空前关注, 而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是美国战略重点调整的主要促动因素。
最近几年关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说法最早见于2000年5月26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注:See The Washington Post,May 26,2000.)学术界对美国全球战略正在进行重大 调整这一点似乎不持异议,但争论的焦点集中于美国战略重心或战略重点是否东移或正 在东移。有人认为从欧洲和亚洲对美国的利害关系来看,欧洲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 将是美国的战略重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总体定位和基本取 向,但从变化的角度看,并未认清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真正全球性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事实上,冷战结束后,美国就确立了以两洋战略为核心,以控制欧亚大陆为目标,以 追求单极霸权为最终目标的全球战略。为此美国顺应变化了的全球和地区安全形势,在 确保控制欧洲的同时,开始重点加强相对薄弱的亚太一翼。
两洋战略,即通过控制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权进而控制世界 上最主要的大陆(欧亚大陆)的陆权以最终称霸全球的战略。它不仅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 略的核心,也是整个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一根主线,其本质是服务于美国称霸全 球的战略需要。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随能力和手段的变化而有策略调整,但总体目标 未有根本变化。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帝国,美国的战略关注点是多元 的和动态的,其手法也是灵活的和多变的,尽管在不同时期因形势需要而各有侧重,但 谋霸全球的总体战略思想从未改变。美国的两洋战略深受地缘战略思想的影响:占据两 洋,控制两洲(欧洲和亚洲),在保持美国绝对优势的同时维持地区均势,维持并尽可能 延长美国的霸权周期,阻止出现对美国全球利益构成挑战的潜在对手,是美国因应形势 变化和对威胁的判断而调整战略重点的根本动因。世纪之交,美国战略重点东移趋势明 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由此东重西轻或顾此失彼,而是在兼顾两洋的前提下加大对 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 地的两洋大国,其武装力量由独立时不足四万大陆民兵发展为装备精良实力超强的百万 之师,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 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 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 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冷战期间以欧洲为重点,以亚洲为侧翼,期间又经历 了70年代部分撤出亚洲到80年代重返亚洲。冷战结束后,美国的两洋战略侧重点发生变 化,由冷战时期“以欧洲为重点,以亚洲为侧翼”变为“以欧洲为依托,以亚洲为侧重 ”。近年来,美国在确保控制欧洲和稳定欧洲的同时,加大对亚洲的关注力度,其战略 重点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
二
过去不久的20世纪集中体现了美国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两洋战略是美国一个世纪来 一直追求的全球战略,在本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因客观形势变迁和美国对国家利益界 定的变化以及对威胁的判断而不断调整,从而又使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呈现阶段性变化 。美国的军事战略依据全球战略需要而制定,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国 霸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两洋战略的酝酿和初步定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美国开始遵循向海外扩张的战略方针,军 事战略强调海军建设优先,注重发挥美国两面临洋的天然优势。但在大西洋上,美国的 实力尚不足以与英法等老殖民主义国家抗衡,美国只能打着“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 ”两面旗帜在美洲大陆扩展势力并阻止西方列强对美洲事务的干涉。1898年的美西战争 是美国走向军事强国和开始海外扩张的分水岭,“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全 球战略扩张时代的开始,而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和通航则为美国向太平洋扩张提供了进一 步的便利条件。一战后美国看到了领导世界的天赐良机,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美 国试图按照自己的信念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首次尝试,但威尔逊主义毕竟是超前的全球称 霸纲领,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已跃居西方之首,却并未同时具备问鼎世界的军事力量、政 治经验和全球意识。随着凡尔赛条约在国会被否决,美国的“欧亚统筹”战略构想破灭 ,孤立主义再次主导了美国的欧洲政策。但在远东,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并成功取 得了在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两战间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海外利益扩大,期间组建 的两洋舰队成为美国据以称雄的利器。但同时美国与日本的矛盾日趋尖锐,美国遂逐渐 将战略重点放在太平洋上并据此制定了准备对日作战的“彩色计划”。二战全面爆发后 ,在德日两个强敌之间,富于远见的罗斯福总统清醒认识到了德国的威胁要大于日本, 于是首先击败德国成为美国的战略抉择。1939年6月“彩虹计划”的制定标志着美国战 略重点从太平洋转向大西洋,“先欧后亚”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军事战略的指导方针。
2.冷战期间以欧洲为重点,以亚洲为侧翼
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趋于完善和成熟,美国抓着了领导世界的第二次良机,由此形成 了旨在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并同苏联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战略争夺。冷战期间,美国 以在全球抵御共产主义扩张为借口,以苏联为敌手,以美洲为基地,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以亚洲为战略侧翼,通过北大西洋联盟和西太平洋上一系列双边同盟体系,构筑一道 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锁链,藉以巩固和强化其旨在称霸全球的两洋战略。从杜鲁门的“ 遏制”战略到里根的“新灵活反应”战略,从约翰逊的“两个半战争”到尼克松的“一 个半战争”,美国无不以两洋战略为依托,以欧洲为重点,以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争夺 和控制世界为最终目标。但在以欧洲为重点的同时,美国并未放松对亚洲的关注,并不 惜在亚洲打了两场大规模的地区战争。
3.冷战结束后以欧洲为依托,以亚洲为侧重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全球战略对手,昔日来自苏联的挑战被现实各种不确定的威胁 所取代,老布什政府“地区防务”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重点由应对全球大战转向 应对地区性冲突。在失去战略对手的同时,美国得以放手推进两洋战略,美国国家利益 的内涵也随之远远越出本土而囊括四海。两洋战略准确体现了冷战后美国谋霸世界的总 体战略设计,即通过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通过北约东扩和强化美日同盟,从欧亚大陆 两端向腹地逐步渗透,以最终完全控制欧亚大陆并进而控制全世界的战略图谋。美国的 两洋战略随时势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又经历了由“大西洋第一”到“ 两洋并重”再到“太平洋第一”的嬗变。
从老布什到克林顿,美国军事战略又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其中老布什政府的“地区 防务”战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持续四十余年的遏制战略的终结和 冷战后时代战略构想的发端。这一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的战争准备由原来的应付 全球性大战转变为主要应付地区性冲突,美国的战略重点也由冷战时的欧洲转为欧亚并 重。(注:赵学功著:《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冷 战刚结束之时,美国忙于收获冷战果实,此期侧重于巩固欧洲和整合北大西洋联盟以使 其成为美国谋霸世界的驯服工具。随着北约东扩的顺利推进,欧洲大局已定,而亚洲由 于缺乏类似北约的多边安全机制而热点频仍。从朝鲜半岛到台湾海峡,从南中国海到南 亚再到中东,随时都有爆发地区冲突的危险。正如美国国防部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报 告》所称,亚洲不仅“存在着出现一个有丰富资源的军事对手的可能性”,而且“从中 东到东北亚有一个广阔的弧形不稳定地区”。(注:U.S.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Sept.30,2001).)因此冷战后不久美国军事战略 的着眼点又开始集中到亚太地区,美国军事战略以亚太为主要考虑对象的趋势日益明显 。
4.小布什执政后加快全球战略调整步伐,亚洲战略地位更加靠前,中国因素日益突出
历史进入21世纪之时,美国已成为国家利益无处不在的唯一超级大国,以现实主义为 施政理念的小布什政府决心不惜一切手段强化和扩大美国一超独霸的绝对优势,由此使 美国军事战略突显侵略性、扩张性和进攻性。美国以称霸世界为核心的两洋战略本质没 有改变,但因应形势变化而作了调整。欧洲日趋稳定,俄罗斯威胁大减,亚洲日渐繁荣 但乱象丛生,强大崛起的中国正以空前的自信活跃于国际舞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 利益不断扩大但受到日益严峻的潜在威胁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官方公布 的有关文件均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潜在威胁在亚洲。美国国防部2000年战略报告《2025 年的亚洲》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不存在威胁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的冲突,美 国面临的主要潜在威胁在亚洲”。(注:U.S.Department of Defense:Asia of 2025,(2 000).)由现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组织的美国国防战略评估结果也认定:“太平洋最 有可能成为美军重大军事行动的战区”。(注:The Washington Post,March,23,2001.) 美国由此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力度,军事战略脱欧入亚在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报 告》中反映明显。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中,一个显著动向是加大了对中国的关注,换言之,中国已成 为美国战略调整的主要促动因素之一。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 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注:Michael Swaine,Ashley J.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Present and Future,published byRAND(2000).)亚太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上升,很大程度上缘于日益崛起的中国 。但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认识,相反,由于苏联这一共同威 胁的消失,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下降了。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中国 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美国对中国的判断趋于严峻并逐渐将中国视为其谋霸 过程中的主要威胁。1998年美国国防部公布的《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指出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注:U.S.Department ofDefense,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1998.)同时,它又认为,“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 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注:David Shambaugh,“Chian's Military Viewsthe World:Ambivalent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 1999/2000.); 认为“中国自身的不稳定将冲击国际社会”。(注:See Michael D.Swaine and Ashley J.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Present and Future,published by RAND,2000.M.Yahuda,“China's Search for a Global Role”,Current History,September 1999,pp.182-229.Gerald Segal,“Does China Matter? ”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1999.)美国还将中国有限的战略威慑力量视为 威胁,认为“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注 :U.S.Department of Defense:Asia of 2025,(2000) .)美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也称, “(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 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注:Global Trends 2015:A Dialogue About theFuture With Non Government Experts(NIC2000-02,December 2000).)美国还有一些战 略家对中国的判断更为悲观,认为“中国正在快速崛起成为美国利益的最大威胁,(美 国)与中国的严重冲突可能来得比许多人所愿意相信的更快”。(注:Robert Kagan and William Kristol ed.,Present Dangers: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Encounter Books,2000,P.Ⅷ.)小 布什上台后对华判断 更趋严峻,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公开提出中国是美国潜在的“战 略竞争对手”。尽管迫于压力小布什随后修正了这一提法,但这一重要定位将成为今后 一个时期主导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并预示着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已发生转折 性变化,中国由此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调整的主要促动因素之一。
21世纪美国两洋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是“占据两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控制两洲(欧洲和 亚洲),依托两约(北约和美日同盟),遏制两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一战略的本质是 美国意欲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尤其是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通过全方位控制欧亚大陆及其 边缘地带,谋取全球霸权,实现美国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两洋战略是美国整个20世纪 对外战略的一根主线,无论其对外政策如何调整,军事战略如何变化,这一全球战略的 本质内涵都未曾改变。
三
以新现实主义为理念的小布什政府,对国家利益的重视高于前任克林顿对扩展美国民 主价值观的热情。美国在亚太地区日益扩大的战略利益和区内不确定的局势促使美国将 战略关注点更多地向这一地区倾斜。美国认为,21世纪前期将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注:See 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1997 .),期间美国不会遇到一个势均力敌的全球性竞争对手,美国将趁此良机完善旨在控制 全球的两洋战略,为尽可能延长美国的霸权周期夯实基础。从小布什执政后美国的战略 部署看,美国已开始有步骤地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棋布子的力度和战略布控态势。美国 当前的战略调整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但又具有很大的针对性。维护美国一超独霸的 优势地位并遏制潜在竞争对手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基本考虑。
美国全球战略的深刻调整首先是出于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需要,但这一总体态势却在 客观上对中国的安全格局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世纪之交,美国在对全球和亚太战略环境 进行重新评估的基础上,突出加强了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力度。这包括:强化并扩大双 边军事同盟,积极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突出武力威慑手段,打造攻防兼备的战区导弹防 御系统,东南亚成为亚太战略的新重点,同时加大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力度。“9·11” 事件后美国还将中亚和南亚纳入大亚太视野,从全局考虑亚太事务。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已 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 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 ;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这条包围线在“9·11”事件后渐露端 倪)。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至此拉起一道环绕中国陆地边界线约2 /3的战略遏制链。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 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随着美国同盟体系的强化和扩大,中国在亚太安全机制中的作用会受到排挤,中国在 地区安全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努力会受到制约。小布什一改前任“重中轻日”为“重 日轻中”的做法弱化了中国在亚洲事务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在台湾立场上的清晰战略并 将台湾最终纳入TMD的可能性增加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9·11”事件后美国借 反恐之际推进单极独霸的全球战略,美国进军中亚使中亚地缘战略格局出现重组趋势, 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受到抑制。从短期看,中国“疆独”势力在反恐大环境下有所收敛 ,但从长期看,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因美国因素而呈恶化之势。尽管中美关系因“9·11 ”事件和布什执政后4个月内两度访华而给人以缓和迹象,但从根本上讲,以现实主义 为外交主导理念的小布什政府难以再将中国视为战略伙伴,除非两国再次共同面对生死 攸关的重大威胁。2002年3月美国继前期调整核战略之后再次将中国列为七个核打击对 象之一,即说明在美国的潜意识里中国仍是需要提防的对手,反对恐怖主义这一共同课 题不会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中国的戒心和敌意。
四
对近年来美国的战略重点调整,中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应保持足够警惕。无视美国防 范、遏制中国的战略图谋或对此估计不足都将招致灾难性后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 足以消除美国对中国日益加深的戒心和敌意。但另一方面,遏制中国只是美国的单方面 意愿,中国仍可有所作为以阻止或影响其战略意愿的实施。中国应以大国的胆识和自信 ,在外交上主动出击以谋求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遏制中国固然是美国的既定战略,但 中美仍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可以通过主动同美国发展出更多的合作空间,以 此扩大共识,减少敌意,避免对抗。“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中国抓着这一有 利时机主动出击,在反恐问题上同美国取得重大共识与合作,使因受撞机事件影响而趋 恶化的两国关系大为缓解,美国在随后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没有如以往那样 明确指出中国威胁,即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具有悠久的兵学智谋传统,中国可以并能够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多地运用智谋 化解安全上的不利因素。美国虽在中国周边四处“结网”,但并不能因此而限制中国的 主动外交,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以邻制邻”的战略不会 轻易得逞。在中美关系中,中国虽属被动的一方,但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在同印度、日 本等主要周边大国的关系中却占据着外交主动。中日一定要寻求历史性和解,惟此才能 消除潜在冲突和不稳定的根源。中印关系必须取得质的突破,否则戒心和敌意只能加剧 彼此经久难消的不信任感。目前来看,美国是亚洲事务的主宰,但长远看,中日印三国 才是亚洲真正的主角,三强并立并彼此争雄的格局必将是亚洲版的“三国演义”。因此 中国从现在开始就应作好这一心理准备并早做应对。只要中国不失灵活地以高度务实的 现实主义态度处理同印、日的关系,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美日关系、美印关系进行牵制 并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其中暗含的针对中国的不利因素。如果中国能多以向前看的 姿态处理中日关系,以更现实的姿态改善中印关系,那么中国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使这两 个近邻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积极作用。
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不是孤立的,它是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 针对中国的成分比较明显,但遏制中国并不是它的唯一意图。其一,美国的战略调整虽 对我国安全利益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严重的潜在威胁,但尚不至于影响中国对当 今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总体判断。对美国的遏制和包围要做必要的反抗 和斗争,但不能由此认定敌对和对抗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我们在给予充分关注的同 时,不应作出过头反应,而应以理性和智慧化解这一不利因素。(注:袁胜育:“解析 美国战略重点调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4期。)其二,美国战略重点 调整有其复杂的现实背景,并非单一的中国威胁。调整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的 遏制中国。美国目前在亚太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意在借助强大的军事实力谋求“主导式霸 权”(注:见翟晓敏:“冷战后美国主导式霸权评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 第4期。),基本手段是联盟战略和地区均势,根本宗旨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若简 单笼统地归之为霸权主义,恐怕也不能辩证地反映出其灵活性的一面,也不利于精确地 把握其战略思维。较克林顿强调经济和民主价值观相比,小布什更倾向于用实力维护美 国的国家利益,而这正是共和党现实主义传统的真实写照,更客观也更准确地反映了美 国以务实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思维。美国之所以在中国周边“结网”,固然有防范中国的 一面,但美国也企图通过对这些国家分化瓦解来“慑止任何国家威胁地区安全,防止出 现损害美国在亚洲重要战略利益的国家集团”。(注:RAND,The United States andAsia,Toward a New U.S.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2001.)
另外,两洋战略的历史传统决定了美国对安全方面的关注一向是多元的,其战略调整 的动机也是复杂的,并非单纯针对中国。美国战略重点的调整虽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严 重挑战和威胁,但这种威胁还只是潜在的,在短期内还不会成为现实。因此,21世纪前 期,中国应紧紧抓着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们应在不余遗力地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 军备建设,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文攻武备,未雨绸缪,早做应对。同时应在清醒认识 到国际格局现状和中美实力极为悬殊的基础上,以高度务实的态度处理中美关系,力争 保持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主动积极又不失机智灵活地化解各种不利因素,为中国的现 代化建设和强国大战略谋求一个较为有利和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标签:美国军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