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演变_核弹头论文

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力论文,新世纪论文,美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核战略是一个由核威慑政策和核力量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组成的综合性概念。其中,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是指美国研究、开发、试验和采购核武器系统及战略指挥、通信、控制和情报系统的计划和项目,具体表现为核武器发展计划和战略武器的装备与部署。①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经历了重要调整。调整的内容有哪些?调整的动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实质和其演变规律,揭示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核裁军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之间的联系。

关于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核战略的研究,学术界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美国“无核武器世界”倡议提出的动机、其推行所面临的挑战及影响、奥巴马政府与全球核安全峰会、奥巴马政府核裁军政策、奥巴马政府核不扩散政策调整、美国与国际核材料保障、奥巴马政府核威慑政策、奥巴马政府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几个方面,②但很少有专门探讨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演变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以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所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等战略文件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对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一、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小布什政府上台后,随着核恐怖主义及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的凸显,再加上新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不适应新的国际战略形势和核安全环境的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方向就是强调美国核力量和非核力量的融合,加强美国核武器综合体建设,以充分发挥包括核力量在内的美国军力在对付美国面临的新核安全威胁的综合优势。

1.确定新“三位一体”核力量结构。在战略核力量发展方面,在2002年1月出台的冷战后美国第二份《核态势评估报告》里,③小布什政府强调美国战略核力量规划基础由过去“基于威胁”模式,转向面向未来的“基于能力”模式。④报告宣称,“美国将重视和开发包括核和非核精确打击力量、主动和被动防御系统和重新复兴的国防基础设施在内的新的‘三位一体’核力量”。⑤在“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中,进攻性打击力量由原有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包括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和非核战略力量(包括精确制导武器和巡航导弹等)组成;主动和被动防御系统包括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民防系统及防御恐怖分子攻击的措施;能做出及时反应的国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从研制、试验、生产到装备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一系列设施。以上三个部分通过改进后的指挥、控制和情报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体系。⑥新“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大框架下,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重点放在了加强美国核力量的“硬件”建设上,旨在为其对付“无赖国家”和贯彻其“先发制人”反核扩散战略提供实力后盾。2002年的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认为,美国核力量和核计划需要“更大的灵活性”,以“可靠的威慑”那些“更难以辨别”的美国对手,“其价值观念和它对风险,以及所得与所失的算计与美国过去的那些敌手有着很大不同”。⑦

2.推出“可靠替代弹头计划”。在美国核力量的“硬件”建设上,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推出了“可靠替代弹头(RRW)计划”。美国2006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出,要开发在未来几十年里强大、合理和有效的作战能力。⑧这份文件指出,“美国国防部正和能源部一起评估可靠替代弹头开发的可行性及其成本。这一系统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体积更小、更精良和反应更敏捷的核武器设施”。⑨2006年10月,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核安全局(NNSA)公布了筹备《核武器综合体发展计划》(Complex 2030)的公告,提出准备耗资1500亿美元,在2030年前将美国现有核武器综合体改造成反应更快和更高效的系统。⑩美国政府认为,为了使自己能在未来保留可靠和安全的核弹头,有必要开发一种反应敏捷的武器复合体,它能够快速生产更多的弹头、保持成本效益和可促使美国裁减其核武库规模。(11)根据《核武器综合体发展计划》,整个美国核武器复合体将得以升级,同时还设计和生产一系列新的核弹头,以取代美国当前核武库中储存的核武器。(12)正是在《核武器综合体发展计划》附件里,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可靠替代弹头”的概念。(13)这是1992年以来美国第一次提出开发新型核武器的“可靠替代弹头计划”。美国能源部认为,该计划能够使美国保持一支安全和可靠的核威慑力量。(14)

美国“可靠替代弹头计划”旨在开发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核弹头,它可以不用进行实际的地下核试验也能保证美国核弹头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07年4月,美国能源部国家核安全局向国会提出的2008年预算高达94亿美元,其中1.18亿美元专门用于发展可靠替代核弹头的研究。美国国家核安全局积极寻求向国会拨款发展替代弹头的一个主要理由是,现有的核弹“年事已高”,核专家对核弹内钚原料老化情况及它对核弹威力的影响如何所知有限。尤其是像美军目前装载在三叉戟式潜(艇发)射巡航导弹上的W76型核弹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爆炸力强大的特点,对于钚原料老化所引起的变化可能会十分敏感,国家核安全局由此评估,发展新的替代弹头是必要的解决之道。(15)为了便于预算在国会通过,美国国家核安全局还特地为发展可靠替代核弹头在美国国会进行了听证。2007年4月18日,美国国家核安全局代理局长托马斯·阿戈斯蒂诺在参议院作证时指出,可靠替代弹头“并非为新的军事任务而发展的核弹头”,而是“既有核弹头经过修改后的产品”;它不用经过核试爆,而且“将更安全、更可靠,长期来看将更省钱”,是缩减美国现有核弹库存的“关键促成要素”。(16)

随着“可靠替代弹头计划”的提出,小布什政府提议大规模生产所谓的可靠替代弹头。首批可靠替代弹头将补充三叉戟D5Ⅱ型潜射弹道导弹上的W76-1和W88弹头。从中期来看,该计划包括混合核武库中现存的弹头和可靠替代弹头,以提高美国三大核力量各自弹头的多样性。从长远来看,所有“永久”核武库中的弹头都将被替换。除了为海军的Mk-4再入大气层弹体提供弹头外,第一阶段的可靠替代弹头也将为洲际弹道导弹Mk-21(W87)和Mk-12A(W78)再入大气层运载器提供弹头。美国核武器委员会(国防部和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的一个联合委员会)很显然已经批准了RRW-2(RRW第二阶段)的初期设计工作,RRW-2将会用来替换部分W-78弹头。(17)

2007年9月,美国国家核安全局宣布,它已批准首批装备有后备钚核(pit)的W88进入核武库。该钚核是由位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TA-55工厂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设计和改进后于2007年7月生产的,其目标是能够年产10枚以替换那些在日常评测中毁坏的W88钚核。W88的生产完成后,其目的是生产其他弹头所需的钚核,而且要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30—50枚。国家核安全局还提议建造更大的年产能力大约为125枚钚核的工厂。(18)2007年,美国国家核安全局(NNSA)透露,布什政府已于2005年决定,根据一项持续到2021年的延寿项目(LEP),将改进63%的W76弹头,美国的W76弹头大约有3200枚。该项目预计将生产出2000枚对加固目标有更大打击能力的W76-1/Mk-4A弹头。改进型弹头W76-1或MK-4A的第一套生产设备计划于2007年10月交付海军,初期作战能力预计将在2008年3月左右形成,届时第一批两只发射管将会装上W76-1/Mk-4A弹头。(19)除美国海军外,美国空军正用新弹头对某些洲际弹道导弹进行升级。从2006年10月起,在美国怀俄明州沃伦空军(Warren AFB in Wyoming)基地,威力更大的W87弹头(退役自MX“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替代了W62弹头。(20)

到小布什政府任期后期,它对新的核弹头的追求遭到美国国会(2006年中期选举后)的广泛反对。在2008年财政预算出台过程中,美国国会就一直对“可靠替代弹头”计划表示怀疑,国会的一些委员会则大量削减了为可靠替代弹头计划提供的预算资金,(21)其原因在于对被认为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事情的厌恶。可靠替代弹头计划重启将会导致开发和试验新的、更可靠和安全且具有新特点的核弹头。(22)除美国国会外,也有美国科学家对小布什政府的“可靠替代弹头”计划的必要性表示质疑。2006年11月,美国杰森集团(Jason Group)发表了一项研究时间长达七年的弹头钚核心的老化分析报告。结果发现,钚原料至少有85年甚至高达100年的寿命,比核能专家原先预估的寿命期还多出一倍。(23)对于国家核安全局代理局长托马斯·阿戈斯蒂诺的辩解,也有美国核专家进行了反驳。华盛顿防扩散智库军备控制协会执行主任达里尔·金博尔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就表示,“毫无疑问,可靠替代核弹将会是全新的核弹。目前,美国并没有技术上的需要一定要发展和制造新的核弹头。既有核弹头就已经是安全而且可靠的了。更不用说美国这么做,在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眼中,将是很挑衅的做法”。(24)

尽管遭到美国国会等的质疑和反对,小布什政府仍然决心寻求其“可靠替代弹头”。美国能源部在2009年财年度为“可靠替代弹头”计划寻求拨款1000万美元,并在2010-2013年财年度寻求类似数目的拨款,(25)其理由是为了使可靠替代弹头设计能够成熟,以应对杰森(JASON)顾问团队所提出的质疑。(26)2008年2月,托马斯.D.阿戈斯蒂诺(Thomas D.Agostino)称,进行可靠替代弹头研究将为完成核态势评估提供“及时的”关键信息。(27)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谢尔顿将军也辩称获得“一种为21世纪设计的弹头”的必要性。(28)他说,如果完不成可靠替代弹头研究,对明年上台的美国总统,他不能准备好建议即如何最好地把美国核武库现代化。(29)

3.开发新的低当量钻地核武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核力量“硬件”建设的另外一项努力就是开发新的低当量钻地核武器。在开发新的低当量钻地核武器方面,美国国内曾存有争议。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和核专家认为,低当量核武器可深钻入地下再爆炸,从而可限制其爆炸所带来的附带损伤和致命核泄漏,这使得它们成为可以接受的、像常规武器那样使用的工具。因此,他们催促政府建造新一代精确低当量核武器。(30)而另外一些人则对此表示反对。1994年的《国防授权法》曾规定禁止美国开展可能会导致生产新的低当量钻地核武器的研究和开发活动。然而,小布什政府重新考虑开发低当量核武器。2001年,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完成了一项初步研究,即如何改进核武器,才能使它们更好地攻击常规武器不能摧毁的加固复合掩体和埋藏地下的管道。(31)

200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出台后,美国负责国际安全政策的助理国防部长J.D.克劳奇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正努力审视许多倡议,包括改进现有核武器使它们具有更大的能力对付……坚固目标和深藏地下的目标,诸如指挥控制和武器存储掩体”。(32)200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强调有必要开发低当量钻地核武器,以对付可能储存核生化武器的坚固目标和深藏地下的目标、弹道导弹发射井或指挥控制中心。(33)《报告》宣称:“必须开发新的能力,以应付正在出现的坚固而又深埋地下的目标所构成的威胁。政府正寻求在2005年度国家预算中拨出2800万美元和在未来五年多的时间拨出4.85亿美元来开发这种新武器。”(34)为此,美国借反核扩散之机,废除了研究低当量核武器的禁令,着手研究核钻地弹和低当量核武器。小布什政府在2002年2月为2003年提出的预算请求中,要求为一种“增强型钻地核弹”的可行性及其费用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35)美国能源部也于2005年推出了核钻地弹项目。此项目得到了美国国会3660万美元的拨款,也获得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支持。另外,美国海军也升级W-76核弹头和寻求改进潜射导弹的准确性。(36)美国开发这类核武器将模糊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界限,取消常规战争和核战争之间的防火墙,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开发这类核武器也意味着小布什政府要打破长期以来的除了作为最后手段以外不得使用核武器的禁忌。这将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这样的一个信息,即核武器具有军事用途,从而导致它们也寻求核武器。这将不利于全球安全和稳定。

小布什政府采取上述核力量发展政策,与其十分重视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有关。美国200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倡议争取建立一支能够“在几天内就可启用”和防备“潜在意外情况”的“灵活性”的“响应性核力量”。(37)2002年11月,小布什签署了国家安全总统指令(NSPD),规定把抗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NSCWMD)国家战略不仅作为是挫败核武器,而且还有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一种手段,包括同意使用核武器(哪怕是预防性地)对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及其海外驻军、美国朋友和盟友进行袭击的任何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38)2003年11月,美国战略通信司令部制订完成了美国第一个概念形式的作战计划8022(Concept Plan),进一步显示出了美国准备动用核武器的政策选择。(39)2006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表示要开发“完全均衡和量身定制的能力”以借此威慑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构成的威胁,包括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利用,有形和无形的恐怖主义袭击和投机取巧似的入侵,同时,向盟国做出安全保证和“劝阻潜在竞争对手。”(40)2007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也公开宣称,“核武器在美国国防中扮演了一种关键性角色……”(41)表面上看,小布什政府辩称,新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开发可导致对美国战略核力量进一步裁减。实际上,布什政府对核应用灵活性和精确性方面的要求只是提升了它使用核武器的意愿。由于从里根第一任期冷战升级以来,美国国防战略从来没有像小布什政府这样重视核武器。因此,正如美国海军研究院国家安全事务系詹姆士·拉塞尔研究员和系主任詹姆士·沃茨教授所说,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将使核复兴的幽灵成为布什主义的主要遗产”。(42)

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的调整

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核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无核武器世界”核战略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相对于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侧重点不同

2008年,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在给美国军备控制协会所提问题的书面答复里,阐述了自己的核计划:“作为总统,我将为美国核政策开辟新的方向……只要有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就会保留一支强大、安全和可靠的核威慑力量。但我不会批准开发新的核武器。”(43)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方面,它继承了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继续把维持“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作为其核力量发展政策的基础。为此,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在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十年有效期内,美国将维持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力量架构。在战略核潜艇方面,美国必须继续‘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后续艇的研发。鉴于设计、建造、测试和部署新型潜艇所涉及的时间漫长,国防部长已命令海军开始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技术研发。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经国会授权,国防部将继续开展‘民兵Ⅲ’型导弹的服役寿命延长计划,目标是将其服役年限延长至2030年。尽管近几年内不需要任何新型的洲际弹道导弹,但现在已需要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国防部将于2011-2012财年开始新型导弹的初始研究。在战略轰炸机方面,空军拟将部分‘B-52H’轰炸机改装为只能遂行常规任务的机种,但同时将保留具有核战能力的轰炸机。在此后的五年多时间里,国防部将投资十亿多美元用于支持升级‘B-2’隐形轰炸机。这些改进将帮助其维持生存能力,提高其作战效能。”(44)

另一方面,和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着重在于研发“可靠替代弹头”不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重点则在于美国核武器的“延寿”、核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建设方面。2009年1月27日,在宣誓就职后不久,奥巴马就把他大选时的承诺变成了正式总统义务。白宫在其网站上宣布,“新政府将停止研发新一代核武器”。(45)在2010财年度,奥巴马政府不再为“可靠替代弹头”计划寻求拨款,并把这一计划列入将被取消的项目中。美国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一份报告就把“可靠替代弹头”计划界定为“与总统的无核武器世界承诺不符。”(46)

在废止了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所推行的“可靠替代弹头”计划的同时,奥巴马政府把其核力量发展政策的重点放在对美国现有核弹头进行“延寿”上。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核弹头“延寿计划”,并为此进行了包括寻求财政投入等方面的大量努力。

1.奥巴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核弹头“延寿计划”。奥巴马政府指出,在未来数十年内,美国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核弹头的“延寿计划”,例如,W-76战略核弹头、B-61核炸弹、W-78战略核弹头、W-88战略核弹头、用于巡航导弹的W-80-1核弹头及B-83-1战略核炸弹等。(47)至于推行核武器“延寿计划”的措施,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美国‘不会发展新的核弹头’,但会考虑全面延长核武器寿命的选择:翻新现有的核弹头,重新使用不同核弹头的零部件,替换核弹头的零部件”。(48)

这些项目被认为是为了延伸现有弹头设计的寿命,尽管对其修改也很重要。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称,“延寿计划将仅仅利用建立在以前测试过的设计基础之上的核部件,将不能支撑新的军事任务或提供新的军事能力”。(49)然而,这一政策留有对核弹头进行进一步修改的机会——潜在能够促进可靠替代弹头的生产——尽管官员坚持说这一计划已经“失败”了。尽管奥巴马表示,美国不想生产“新”型核武器,但不同于成熟的可靠弹头替代计划,未来替代或是经过重要改进的弹头的生产,可能反过来要通过扩大“延寿计划”的运作范围,以给现存弹头设计增加新的特性。

2.奥巴马政府核弹头“延寿计划”的财政投入。在为核武器的“延寿”而进行的财政投入方面,美国国防部称,“为了维持当前的能力和推进一些战略系统的现代化,我们将在核投射工具中投入1000亿美元”。2011财年,美国政府为能源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活动增加了约10%的预算请求,2012财年的这一数字为8.4%。未来十年,为了推进核弹头和生产设施的现代化,美国国家核安全局计划另外投入920亿美元。根据计划,所有现存核弹头都会被延寿、换装新部件或进行一些重大改进。为了生产和维护核弹头,美国将修建三个生产设施,包括:田纳西州的铀处理设施、洛斯·阿拉莫斯的化学和冶金替换核设施,以及堪萨斯城的工厂。这些设施和其他与核相关的建造项目预计在2030年以前将花费1800亿美元。(50)

3.与奥巴马政府核弹头“延寿计划”相关的美国核力量建设规划。(1)洲际弹道导弹方面。美国空军正执行一个耗资几十亿美元的十年长期现代化计划,以使民兵Ⅲ型导弹的服役期能够限延长到2030年。(2)海军方面。美国海军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用新设计来替代俄亥俄级潜艇的现代化计划。海军选择了一种大于俄亥俄级潜艇2000吨的潜艇,但它只有16个导弹发射管,而不是目前的24个。(51)计划更换1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与目前已有14艘相比,要裁减2艘,预计花费940亿美元。第一艘船的采购定于2021年,2031年则开始部署并执行威慑巡逻任务。(52)(3)空军方面。目前,空军在三个基地有20架B-2和93架B-52H轰炸机。其中,18架B-2和76架B-52Hs有核能力。空军正在设计一种新型轰炸机,打算从2020年代中期开始替换现有的轰炸机。新型轰炸机可能会配备规划中的B61-12精确制导炸弹和B83-1重力炸弹(如果它保留在储备里的话)。空军还正在筹划一种核巡航导弹,目前被称为远距离防区外导弹(LRSO)。目前的巡航导弹计划继续运行到2020年。政府已承诺,它不会产生“新的”核弹头,所以远距离防区外导弹(LRSO)可能要么使用一个延寿版的空射巡航导弹W80-1弹头或延寿版的退役W84弹头。(53)

(二)奥巴马政府与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与小布什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过于重视美国核力量的“硬件”建设不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重点在于把美国核力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相互结合。与小布什政府着力开发新型核弹头以对付“无赖国家”和支撑其“先发制人”反核扩散战略不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着眼于美国核力量未来发展,侧重于保持美国未来的核优势。因此,奥巴马政府把加强美国核基础设施和核人力资源的建设作为其核力量发展政策的重点。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认为,为了维持一个安全、可靠和有效的美国核储备,美国必须拥有现代物质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安全试验室和系列保障设施——和具有专项技能的专家队伍以维持核威慑和支持总统的核安全议程。需要进行下列重要投资以维持一个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核武库:增强武器系统“延寿计划”所需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基础,并发展先进技术,用以提高武器可靠性和武器部件的合格率,在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检验核武器和通过武器监控提供年度核武库评估。这包括发展和维持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和配套的电脑与实验能力。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负责实施化学和冶金研究替代工程提供资金,用以在2021年取代目前已有50年历史的化学和冶金研究设备。在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Y-12工厂建立新的铀加工设施,使之在2021年能够投入生产。(54)

(三)奥巴马政府对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认识发生了变化

在2009年布拉格演讲中,奥巴马誓言他将“降低核武器的作用”以“结束冷战思维”。2010年2月,他重申“核态势评估报告将降低核武器的作用……”(55)这份报告在执行摘要里声称“美国核武器的根本作用在于遏止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的核攻击”。(56)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我们从冷战时代继承的庞大核武库,无法应对由自杀式恐怖分子以及那些致力于发展核武器的不友好国家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调整我们的核政策与核态势,使之与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协调一致,即防止核恐怖主义和核扩散”。(57)“全球零核”运动的共同发起人布鲁斯·布莱尔和马修·A.布朗在2011年6月发表了《全球零核技术报告》,系统阐述了美国现有核武库在对付美国所面临的新的核安全威胁方面的局限性。他们指出,“实际现有的对我们国家构成的威胁不能用我们的核武库来予以解决。这些威胁来自于无赖国家、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一个庞大的冷战式常备核武库不可能富有成效地应付任何这类危险。例如,它不能够可靠地威慑或击败没有归宿的恐怖主义分子,它对核扩散的影响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实际上,核武器更有可能成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实际上,在威慑和击败地区性侵略者方面,强大的常规力量和导弹防御可能会提供远为优越的选择”。(58)这表明,奥巴马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巨大变化,美国现在所面临的核安全威胁也与其冷战时期所面临的核大国的核威胁有很大不同,因而,美国现有核武库在对付新的核角色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正是这些认识推动着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

三、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变化的动因

相对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奥巴马政府核战略重点发生了转移。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核战略重心在于应对伊拉克、朝鲜和伊朗等其所谓“无赖国家”核问题上。而在国际核军控领域,小布什政府采取了退出了《反导条约》等一系列“逆裁军”措施。这些都导致了美国在国际核军控领域的地位下降和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为了改善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扭转美国在国际核军控领域地位下降的事实,并重新树立美国在国际核军控领域的话语和制度霸权,它提高了防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为此,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布拉格演讲时提出了“无核武器世界”倡议。他宣布:“美国将为建设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而努力。作为一个核国家和世界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在道义上有责任采取行动。我们不可能只依靠美国自己的力量在这方面取得成功,但我们必须领导这一努力,启动这一努力。”(59)2010年4月,奥巴马又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了有世界40多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核安全峰会。此外,奥巴马政府还把达成一个停止生产用于核武器目的的核材料条约作为其核不扩散努力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他在参加美国大选期间就宣称:“我将在一年内领导一次全球努力,以谈判达成一个可验证地停止生产用于核武器目的的核材料条约。”(60)2010年4月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新条约与2002年的《莫斯科条约》相比,两国需各自减少1/3的核弹头数量,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同时,将洲际弹道飞弹发射架、潜舰发射弹道飞弹发射架及配备核武的重型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的水平降低50%以上,总数以800架为上限。(61)正是由于奥巴马政府核战略重点发生了转移,它才把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当成了支撑美国核军控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奥巴马政府把其核力量发展政策作为推动其核军控、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努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出:“通过对业已老化的武器支援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加大人力投入,我们能够真正削减核武器的数量,加速核裁军进程,提高对他国核武行动的了解。”(62)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接着指出:“如果关键的基础设施已经重建并实现现代化,它将使美国不再需要保留大规模的非部署核弹头作为技术保障,允许美国在今后一段时间进一步减少非部署核弹头的库存。这种方法为美国核武器的安全和可靠树立了新的高标准,同时支持了核不扩散目标。”(63)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对美国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在防止核扩散方面的推动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报告》指出,“通过降低美国核武器的作用和数量,以及按照《核不扩散条约》第六条履行我们为实现核裁军取得进展的义务,我们就能更有力地说服我们的条约伙伴同我们一道采取必要措施,重振不扩散机制和保障全球核材料的安全。通过努力降低核武器的突出作用等,我们能够逆转关于我们所处世界上核武国家注定增多的预期,并说服其他国家不要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而选择获得自己的核力量”。(64)通过盖茨的发言和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对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作用的陈述,可以很清楚看出,美国很大程度上是把其在核基础设施和人力方面的投资,以及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作为其推动其核军控、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努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国际战略形势和核安全环境变化使奥巴马政府的核力量发展政策发生变化。关于国际战略形势,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战略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苏联和华约组织都已不存在。在面对核扩散和出现其他威胁时,俄罗斯不是一个敌人,而是越来越重要的合作伙伴国。大多前华约成员国现都已成为北约成员。其次,美国及其盟友、伙伴国拥有的常规军事力量可有效威慑,必要时可挫败地区传统军事威胁”。(65)关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美国副总统拜登指出:“核扩散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这是为什么总统去年4月在布拉格提出一个全面议程来阻止核扩散和追求无核世界的原因。”(66)2010年4月13日,奥巴马在核安全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也指出:“‘基地’组织之类的恐怖网络企图获取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他们一旦得逞,毫无疑问会使用这种武器。如果他们这么做,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造成生命的巨大损失,使世界和平与稳定遭受重大打击。”(67)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更是详细阐述了新的核威胁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现有国际防扩散机制和冷战时形成的核威慑战略已不能确保美国安全。核威慑战略对作为非国家因素的恐怖组织并不构成威慑。这已使美国面临非常困难的新的安全局面”。(68)

基于上述对国际战略形势和核安全环境变化的认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国核关切和战略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早在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公布之前,就有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指出:“奥巴马政府保密的核武器政策评估将第一次把阻止核恐怖主义分子作为美国战略核计划的中心目的。”(69)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也认为,“美国核战略把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作为其核心是适当的,这的确与以前美国核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70)2010年4月6日,奥巴马就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出台发表声明指出:“现在防止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第一次成为美国核议程的最优先关注议题。”(71)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则指出,“冷战期间我们核政策制定和力量建设致力于实现两大核心目标:一是慑止苏联及其盟友的大规模常规或核、生、化袭击;二是确保美国盟友及伙伴国相信可依靠美国有效实现第一个目标。当前,‘确保’任务没有变化,但‘慑止’任务却与之前大不相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实现传统慑止和确保任务所需核弹头数目也较以前大幅减少。当前最紧迫的安全挑战是防止核扩散及反核恐怖主义。为此,维持数千枚核弹头规模的核武库并不适用”。(72)随着美国核关切和核战略目标的变化,奥巴马政府核政策重心随之发生转移。

第四,出于对美国现存核武库安全和可靠性的信心。2006年,美国能源部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武器级钚保存85年以上也不会老化,这就消除了为保证核武器的可靠性而新设计替代弹头的任何必要性。美国JASON独立技术评估小组在2009年9月发表报告认为,“今天核弹头的使用期限可以延长几十年,在可靠性方面不会有什么损失。与建造可以提高美国原子弹生产能力的钚和铀设施相反,奥巴马政府新的核储备管理计划应该使核武器试验室主要任务放在美国的核心核储备的监督和维持上,以及防止对现有核弹头进行不必要的改动从而导致其可靠性削弱的情况。(73)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指出,“自1992年美国停止核试验之后,美国核弹头已经通过重新整修并延长弹头寿命的‘储备服务管理计划’保留下来,并被认定为安全可靠”。(74)对美国核力量的这几项技术评估也是推动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

第五,新军事革命所导致的美国在常规军力方面的优势地位,使奥巴马政府更多依赖美国常规军力而不是核武器来对付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美国发展新的核力量的必要性。2008年,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指出,“常规打击力量可使我们在不诉诸核武器的情况下攻击更多目标,加强我们的威慑力量,而使无赖国家投入巨资开发的弹道导弹所获取的效益最小化,因为他们不清楚他们导弹的效果如何;这样就会使其他国家所受到的威胁减少”。(75)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它认识到了提升非核武器如导弹防御等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作用的必要性。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称,“新武器打击精度、突防能力及杀伤威力的提高使美国可淘汰过时的核武器”(76)。美国2010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接着指出,“随着美国常规军力优势的到来,以及美导弹防御和对抗与削弱生化武器效应能力的不断改进,美国核武器在威慑非核(包括常规、生物或化学)袭击方面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降了。美国将继续减少核武器在威慑非核袭击方面的作用”(77)。该报告还指出,“尽管核武器已被证明是美国得以向其盟国和伙伴提供安全确保的一项重要支柱,但美国日益依赖非核武器强化地区安全体系,包括前沿常规军事存在及有效的战区导弹防御。随着核武器在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被弱化,非核武器在威慑方面将承担更大责任”(78)。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分析了奥巴马政府转而利用常规军力对付美国面临的新的非核安全威胁的趋势。达里尔·金博尔指出,“考虑到美国的常规优势和核武器的灾难性后果,没有什么情势要求或是可以讲得通使用核武器来应对非核威胁,核武器在遏制或是回应核恐怖主义方面又是没有用的”。(79)英国莱斯特大学安德鲁·富特博士也指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中作用的计划之所以变得可能,是由于新的技术和美国安全不断改变中的需求,使得非核武器可以履行以前核武器可以发挥的功能。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接着与诸如快速全球打击这样的系统所取得的进展相结合。很明显,奥巴马政府希望更加借重非核武器来代替以前由核武器所起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对美国的核武器进行进一步的裁减”。(80)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奥巴马政府不研发新核武器的承诺,也与它高度重视“即时全球打击”系统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有关。奥巴马政府继续推动早在小布什政府就已着手的“即时全球打击系统”的研发。美国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出,“提高远程打击能力是应付对美国前沿部署军队和基地构成不断增长的威胁和确保美国力量投射能力的一种手段。美国国防部正推行一系列计划以应对这一需求。发展常规即时全球打击能力构成了这一努力的一部分”。(81)美国国防部在关于空军学说的特别报告里也提到了即时快速打击的任务,“以美国大陆为基地的快速投射能力正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军事战略”。(82)

与小布什政府不同的是,奥巴马政府对即时全球打击任务的阐述更多地集中应付地区而不是全球性挑战方面。例如,当指出“这些能力对于击败时间紧迫的地区威胁方面可能特别重要”时,2010《核态势评估报告》把即时全球打击(PGS)描述为美国地区威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3)奥巴马政府还特别注意即时全球打击和美国其他武器系统的整合,以利于使美国军事优势最大化。目前,奥巴马政府正花费数以十亿计的美元以开发“即时全球打击系统”,包括强大的带有常规弹头的导弹。奥巴马政府已经要求国会于2011年拨款2.4亿美元以开发常规“即时全球打击系统”,比2010预算提高了45%。这一计划到2015年的总费用预计会超过20亿美元,到那时美国国防部希望这一系统能够得以部分部署。(84)对于开发“即时全球打击系统”的目的,据《纽约时报》2010年4月16日报道,奥巴马辩称这一武器系统是“降低对核武器依赖的一个步骤”,并称它将保证“我们常规能力都具有有效的威慑效果,除了在一些最极端的情况外”。在纽约《时代周刊》举行的招待会上,凯文·谢尔顿将军辩称需要这一武器系统以给美国政府提供更多的军事选择。“今天我们给总统提供一些打击世界任何地方目标的常规选择,其历时从96小时到几个小时,可能是4、5、6小时”,“如果有基地组织活动或是导弹即将发射的情报到来,这个速度并不够快,如果总统要求对这一特定目标做出比上述武器系统更快的反应,那只能动用核武器”(85)。实际上,即时全球打击是牢固地建立在威慑迟早都会失效的信念基础之上的一种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手段。(86)“而不是坐等蘑菇云出现”(87)全球打击能力的主要设想是,通过迫使“敌人变得极其不安全”从而使美国达到“几乎绝对安全”状态。(88)

综观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政府,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实质和目标基本上是相同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核恐怖主义集团等新的核角色在国际核安全环境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鉴于从冷战时期继承的庞大核武库已不再完全适应新的国际核安全形势,再加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都意识到国际战略形势和国际核安全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化,从而都对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进行了某种程度调整,其意图一方面是为了使美国核力量能适应新的核安全环境变化,更有效地对付美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新核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它们也都力图通过调整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以保持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对军事战略优势,借以巩固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并力图实现美国确保自身绝对安全的全球战略目标。从这一点来看,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尽管经历了一些调整,但与20世纪的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相比,其实质和根本目的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也是小布什政府与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都有意维持并努力巩固和加强美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其形式和手段上。尽管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的实质是相同的,都服务于美国核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有用工具,但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小布什政府“先发制人”反核扩散战略重点在于对付其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家,其核力量发展政策的重点也在于开发对付这些国家的核武器,如开发核钻地弹、开发替代弹头、使美国核弹头小型化和强调美国核力量和非核力量的融合等。奥巴马政府对核武器和非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作用的认识变化、新军事革命对美国非核战略武器发展的影响和“巧实力”外交战略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奥巴马政府军事预算的影响等,都促使其对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调整。奥巴马政府一改小布什政府忽视核军控的核战略,提出“无核武器世界”倡议,以恢复和巩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从而做出不开发新型核力量的承诺,弱化核武器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强调用美国常规军力优势如“即时全球打击系统”来对付美国面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从而把这些承诺和举措作为支撑其“无核武器世界”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不开发新型核力量并不代表美国要放弃其核优势,奥巴马政府只是把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重点放在了加强美国核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建设方面,这也是为了在未来强化美国核优势作准备。

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都致力于提高美国综合核能力,注重把美国核武器和非核武器打造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威胁。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都注意吸收美国新军事革命的成果,发展新的非核战略武器,以作为对美国核力量的补充。小布什政府与奥巴马政府核力量发展政策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重视把美国的核力量和非核力量如“即时全球打击系统”进行结合,打造美国军事力量的综合优势,以应对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美国国家安全多方面的需求。例如,小布什政府“新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重点在于把防御(导弹防御)、核武器和“非核打击力量”融合成一种流水线似的能力以劝阻和威慑敌人,同时保持一旦威慑失效即发起冲突的能力。而奥巴马政府也特别强调开发“即时全球打击系统”。

目前看来,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调整还在进行当中。在继续推动与俄罗斯之间双边核裁军的同时,奥巴马政府的核力量发展政策将继续放在加强美国战略核力量的核基础设施和技术人才建设方面,同时不排除美国会根据国家安全战略或地区战略需求,采取措施推动美国核武库特别是战术核武器进行升级的可能。在构建全球反导系统方面,奥巴马政府将继续强调完善美国全球反导网,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反导系统的建设和部署,这与美国遏制其地区和全球性竞争对手的地区和全球战略目标分不开的。

(非常感谢《国际政治研究》匿名评审专家和责任编辑所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章不足和疏漏概由本人负责。)

①有关美国核战略是由于若干不同政策所组成的论述,可参阅下列文献:James R.Schlesinger,Annual Defense Report,FY 1975,pp.5,33;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US Defense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Nuclear Strategy," Course Overreview,p.5; US Air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Deterrence:the Ultimate Challenge," Vol.12,pp.32—33; Desmond Ball,"Targeting for Strategic Deterrence," Adelphi Papers,No.185,pp.37—38; Lawrence Freadman,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S.St.Martin's Press,New York,1983.p.239; Leon Sloss and Mare Dean Millot,"U.S.Nuclear Strategy in Evolution," Strategic Review,Vol.12,No.1,Winter 1984,p.22.

②Joseph Ciritcione,"U.S.Nuclear Policy—The Open Window for Transforma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pring,2009,pp.42—46; James Kitfield,"Obama's Nuclear Gambit," National Journal,Apr.17,2010,p.1; Daryl G.Kimball,"Obama's Big Nuclear Test," Arms Control Today,Vol.40,Issue 1,Jan./Feb.2010; Kenneth N.Luongo,"Confronting Twenty-first-century Nuclear Security Realitie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Nov.10,2009; Kenneth N.Luongo,"Making the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Matter:An Agenda for Action," Arms Control Today,Vol.40,No.1,Jan./Feb.2010; Edoardo Sorvillo,"Obama's 2010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and the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ISPI—Policy Brief,No.163,October 2009;崔建树:《从小布什到奥巴马政府的美国核战略与核不扩散政策演变》,《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5期:刘子奎:《奥巴马无核武器世界战略评析》,《美国研究》2009年第3期。

③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rpts],Submitted to Congress on 31 December 2001,8 January 2002.

④Ibid.,pp.7—55.

⑤James Russell and James Wirtz,"A Quiet Revolution:The New Nuclear Triad," Strategic Insight,May,2002,Vol.1,Issue 3,p.1.

⑥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rpts],Submitted to Congress on 31 December 2001,8 January 2002,pp.7—55.

⑦"Nuclear Posture Review Leaks; Outlines Targets,Contingencies," Latest ACA Resources,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02_04/nprapril02.

⑧US Department of Defenc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2006,p.4.

⑨Peter C.W.Flory,"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Strategic Forces Subcommittee Hearing Regarding Global Strike Issues," March 16 2006,(hearing was delayed until March 29,2006),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March 29,2006,http://armed-services.senate.gov/e_witnesslist.cfm?id=1842〉.

⑩George W.Bush,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2006,Washington,DC:The White House,2006,p.18.

(11)Robert Nelson,"Complex 2030:DOE's Misguided Plan to Rebuild the US Nuclear Weapons Complex," Nuclear Weapons & Global Security,December 2006,http://www.ucsusa.org/nuclear_weapons_and_global_security/nuclear_weapons/policy_issues/complex-2030-does-misguided.html.

(12)Ibid.

(13)US Department of Energy,Complex 2030—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Scenario for a Nuclear Weapons Complex Able to Meet Threats of the 21st Century,Office of Defense Programs,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NNSA),October 23,2006,p.1.

(14)Ibid.

(15)《美国砸大钱买新核弹,核武库换血为哪般?》,美国《华盛顿观察》2007年5月23日第1期。

(16)同上。

(17)Robert S.Norris and Hans M.Kristensen,"U.S.Nuclear Forces,2008,"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2008,Vol.64,pp.50—53.

(18)Ibid.

(19)Ibid.

(20)Robert S.Norris and Hans M.Kristensen,"U.S.Nuclear Forces,2007,"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07 Vol.63,No.1,pp.79—82.

(21)For a discussion of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see Hugh Gusterson,"Understanding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July/August 2007,pp.30—49; Nuclear Weapons Complex Assessment Committee,"The United State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The Role of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Washington,DC:AAAS,2007,Nuclear Weapons Complex Assessment Committee.

(22)Stephen M.Younger,The Bomb:A New History,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9,pp.174—198.

(23)《美国砸大钱买新核弹,核武库换血为哪般?》,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2007年5月23日第1期。

(24)For a discussion of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see Hugh Gusterson,"Understanding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July/August 2007,pp.30—49; Nuclear Weapons Complex Assessment Committee,"The United State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The Role of the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Washington,DC:AAAS,2007,Nuclear Weapons Complex Assessment Committee.

(25)US Department of Energy,FY2009 Congressional Budget Request,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pp.91—99.

(26)US Department of Energy,FY2009 Congressional Budget Request,p.25; The Jason study referenced is JSR-07-336E,"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Executive Summary," September 7,2007,p.8,http://www.fas.org/irp/agency/DOD/jason/rrw.pdf.

(27)US Congress,Hearing on FY2009 Budget for Strategic Defense Programs,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Subcommittee on Strategic Forces,110th Congress,2nd Session,February 27,2008,transcript by CQ Transcriptions.

(28)Elaine M.Grossman,"US General Calls for Faster Action on Reliable Replacement Warhead," Global Security Newswire,March 6,2008.

(29)Ibid.

(30)Robert W.Nelson,"Low-Yield Earth-Penetrating Nuclear Weapons," FAS Public Interest Report—The 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January/February 2001,http://www.fas.org/faspir/2001/v54nl/weapons.htm.

(31)Walter Pincus,"Nuclear Strike on Bunkers Assessed:Congress Receives Pentagon Study," The Washington Post,December 20,2001.

(32)J.D.Couch,"Special Briefing on 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Jan2002/t01092002_t0109npr.html,January9,2002.

(33)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rpts],available at:http://www.globalsecurity.org/wmd/library/policy/dod/npr.htm,January 8,2002.

(34)David Krieger,"US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http://www.wagingpeace.org/arti-cles/2004/07/00_krieger_us-policy-quest.htm.

(35)Philipp C.Bleek,"Energy Department to Study Modifying Nuclear Weapons," Arms Control Today,April,2002.

(36)Keir A.Lieber and Daryl G.Press,"The Rise of U.S.Nuclear Primacy," Foreign Affairs,Mar/Apr 2006,Vol.85,Issue 2,pp.42—54,13.

(37)Mark Bromley,David Grahame & Christine Kucia,"Bunker Busters:Washington's Drive for New Nuclear Weapons," Research Report,Washington DC:British American Security Information Council,July 2002.

(38)US Department of Defenc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Washington DC,February 6,2006,p.49,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DOD/qdr-2006-report.pdf.

(39)联合作战计划规划了美国战略司令部的责任。除了全面负责维持战略核战争计划和侦察部队外,战略司令部还给作战指挥官提供战区核和反扩散支持,以协助他们开发旨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相应能力。当其他作战指挥官提出要求时,战略司令部还提供了专门的规划和后果分析。

(40)US Department of Defenc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Washington DC,February 6,2006,p.49,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DOD/qdr-2006-report.pdf.

(41)Robert M.Gates,Letter to Senator Pete Domenici,May 4,2007,http://www.nukestrat.com/us/guidance.htm.

(42)James Russell and James Wirtz,"A Quiet Revolution:The New Nuclear Triad," Strategic Insight,May,2002,Vol.1,Issue 3,p.1.

(43)"Arms Control Today 2008 Presidential Q&A: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rms Control Today,Vol.38.September 24,2008,pp.31—36,http://www.armscontrol.org/2008election.

(44)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p.5,21—25,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45)Mark Thompson/Washington,"Obama's Showdown OverNukes,"http://www.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873887,00.html.

(46)US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erminations,Reductions,and Savings:Budget of the US Government,Fiscal Year 2010," Washington,DC,2009,p.55,http://www.white-house.gov/omb/budget/fy2010/assets/trs.pdf.

(47)Hans M.Kristensen,and Robert S.Norris,"US nuclear forces 2011,"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2011,Vol.67,pp.66—76.

(48)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39,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49)US 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2010 Nuclear Posture Review,p.28.

(50)Hans M.Kristensen and Robert S.Norris,"US Nuclear Forces 2011,"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2011.Vol.67,pp.66—76,http://bos.sagepub.com/content/67/2/66.full.pdf+html.

(51)W.J.Brougham,"Ohio Replacement Program:Report Presented to the 2012 Navy Submarine League," October 18,2012,http://news.usni.org/news-analysis/documents/ohio-replacement-program.

(52)R.O'Rourke,"Navy Ohio Replacement(SSBN[X])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 Program: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December 10,2012,www.fas.org/sgp/crs/weapons/R41129.pdf.

(53)Hans M.Kristensen,Robert S.Norris,"US Nuclear Forces,2013," http://bos.sagepub.com/content/69/2/77.full.

(54)U.S.Department of Dk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34,available at: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55)Barack Obama,"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Hradcany Square,Prague,Czech Republic,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April 5,2009,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President-Barack-Obama-In-Prague-As-Delivered/.

(56)US 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10,p.16.

(57)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6,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58)Bruce G.Blair and Matthew A.Brown,"Nuclear Weapons Cost Study," Global Zero Technical Report,June 2011.

(59)Gtz Neuneck,"Globalizing Nuclear Zero:Is a World without Nuclear Weapons Really Attainable?" Journal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Trends,Vol.4,2009,pp.46—49.

(60)Presidential Q&A: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Arms Control Today 2008,http://www.armscontrol.org/2008election.

(61)New START,http://www.stale.gov/t/ave/newstart/index.htm.

(62)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34,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63)Ibid.

(64)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p.6—8,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65)Ibid.,p.15.

(66)Joe Biden,"The President's Nuclear Vis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New York,N.Y.:Jan.29,2010,p.15.

(67)The White Hous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April 13,2010,"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Opening Plenary Session of the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opening-plenary-session-nuclear-security-summit.

(68)Daryl G.Kimball,"Obama's Big Nuclear Test," Arms Control Today,Vol.40,Issue 1,Jan./Feb.2010,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10_01-02/Focus.

(69)Thom Shanker and Eric Scmitt,"In Shift,U.S.to Make Stopping Nuclear Terror Key Aim," The New York Times,Dec.19,2009,p.9.

(70)Anne Flaherty and Robert Bums,"Obama Calls Nuke Terrorism the Top Threat to US," http://www.wggb.com/Global/story.asp?S=12266711.

(71)Statement by President Obama on the Release of 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April 6,2010,http://geneva.usmission.gov/2010/04/06/statement-by-president-obama-on-the-release-of-nuclear-posture-review/.

(72)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45,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73)Daryl G.Kimball,"Obama's Big Nuclear Test," Arms Control Today,Vol.40,Issue 1,Jan./Feb.2010,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10_01-02/Focus.

(74)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34,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75)Cat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Gates:Nuclear Weapons and Deterrence in the 21st Century,Tuesday," October 28,2008,Transcript by Federal News Service,Washington,D.C.

(76)Daryl G.Kimball,"Obama's Big Nuclear Test," Arms Control Today,January/February 2010,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10_01-02/Focus.

(77)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p.6—8,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78)Ihid,pp.32—33.

(79)Daryl G.Kimball,"Obama's Big Nuclear Test," Arms Control Today,Vol.40,Issue 1,Jan./Feb.2010,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10_01-02/Focus.

(80)Andrew Futter,"The United States after Unipolarity:Obama's Nuclear Weapons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 in Nicholas Kitchen,ed.,LSE Ideas Reports,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11,London,UK,pp.13—16.

(81)U.S.Department of Defense,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Washington,DC,February 2010,pp.32—33,http://www.defense.gov/qdr/images/QDR_as_of_12Feb10_1000.pdf.

(82)U.S.Department of Defense,Nuclear Posture Review,Washington,DC,April 6,2010,p.34,http://www.defense.gov/npr/docs/2010%20Nuclear%20Posture%20Review%20Report.pdf.

(83)Ibid.

(84)Bill Van Auken,"Obama Administration Spending Billions on New Global Strike Weapons," 24 April,2010,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10/04/weap-a24.html.

(85)Hans M.Kristensen,"Global Strike:A Chronology of the Pentagon's New Offensive Strike Plan,"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March 2006,http://www.fas.org/ssp/docs/GlobalStrikeReport.pdf.

(86)Ibid.

(87)Ibid.

(88)Ibid.

标签:;  ;  ;  ;  ;  ;  

新世纪以来美国核力量发展政策的演变_核弹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