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论文_孙宜鹏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论文_孙宜鹏

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进步,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并且伴随着发展的趋势也逐渐增长。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所增加,相对的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质量也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早期建设的市政道路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之下,经过多年的运行和使用,导致路面上不同程度的裂缝、车辙等病害经常发生,进而使市政道路的性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若是想要市政道路的服务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就必须要对旧路进行改造。据此,本文主要针对路面改造过程中碰到的病害处理和加铺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市政道路;旧路改造;沥青路面;加铺结构设计

一、市政道路旧路

(一)旧路

在旧路改造设计前必须对现有道路的使用情况展开全面评价,充分收集数据,全面分析病害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的为下一阶段工程的实施提供完整的实施依据。具体包括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交通量的构成。这不光对交通荷载水平进行调查,还包含对交通组成要素展开的调查。这是因为不同功能的道路与荷载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第二,现有路面的结构。它的核心内容是指路面承载能力与现有路面结构之间出现的差异;其中承载能力的调查则是指对路面整体结构弯沉水平展开的测量。

(二)城市旧路承载能力

1、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对路面进行承载能力检测。落锤式弯沉仪检测时,应进行逐车道检测,检测中每个测点的纵向间距应不大于20m,对于病害比较严重的路段可加密。

2、可采用探地雷达对路面各主要结构层的均匀性进行扫描,并结合钻芯标定给出各主要结构层的厚度。

3、应采取必要的钻芯检测,了解路面各结构层的现状。钻芯原则上应钻透基层,并在每条主要行车道上,每隔100m取一个芯样。

二、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

(一)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主要分为沥青路面坑洼、沥青路面松散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沥青路面坑洼主要是指在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在路面层或者基层之中出现脱落现象,从而导致路面上出现坑洼现象。而常见的坑洼有路面水损坏造成的坑洼以及因压实力度不足造成的坑洼。前者坑洼主要是由于路面水进入到沥青基层和表层之间的空隙,通过交通负荷的泵吸作用之下,以及对沥青面层经过多次的冲刷而使其粘度得到降低,最后造成集料逐渐的脱落松散而形成了坑洼。后者坑洼主要是因为路面摊铺施工时的压实力度不够,沥青的附着力不足以及交通荷载的作用下,导致沥青脱粒从而形成的坑洼。第二种,沥青路面松散主要是指在沥青混合料中所脱落分离的集料。然而路面松散的结果会造成路面产生凹坑和裂缝等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则是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力不足。

(二)路面裂缝类病害

路面裂缝病害主要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龟裂三种。纵向裂缝主要是沿着车辆行驶方向。形成原因通常是由于路面接缝处理不好或者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如果路基的压实度不足,在通车之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路面产生裂缝;如果在路面摊铺时,接缝处理不当或者沥青的压实度不足都会产生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包括路面的温度裂缝和反射裂缝:造成路面反射裂缝主要是由于基层施工质量不达标或者路面养护工作不到位,导致基层产生裂缝,当层底位移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沥青路面的抗拉强度时,路面就会产生反射裂缝;温度裂缝主要是由于在低温时候,沥青的收缩拉力超过极限抗拉强度,导致路面开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路面变形类病害

常见的沥青路面变形病害有路面沉陷、车辙、拥抱和波浪等。路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路基变形引起的,路基坍塌或者路基在施工中的软基处理不当,造成基层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路面变形,一般在高填方、碾压难度困难和半挖半填的区域很容易发生路面沉陷现象。车辙是路面沿着车轮轨迹方向出现的较大的路面变形,尤其是在道路转弯及红绿灯路口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它的变形深度一般在20mm左右。车辙出现的原因比较多,主要是由于车辆的过大荷载长期的累积作用对路面的压缩和剪切变形所致,沥青配比的不正确、施工质量的缺陷、草料的抗变形能力不足等原因都会形成车辙;波浪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不足,路面承载力降低,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产生推移和变形形成具有波浪状的路面,一般出现在道路两边。

三、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对策

(一)浅层病害的处治对策

依照浅层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抗滑性不足与一般性裂缝。其处治方法是:罩面、挖补、灌缝等。如果原有路面不需要进行深层处理时,就可以运用灌缝的方法来对原有路面产生的裂缝展开封闭式的处理,但必须要将缝内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用沥青材料进行填筑。在对旧路的表面进行处理之后,就可直接运用罩面来恢复它的抗滑性以及路面的平整度。如果需要加强新老路面的结合、改善路面的平整度,最好方式就是铣刨后加铺。但如果要保障新铺设沥青混凝土的质量,铣刨工作必须在摊铺路面一小时之前完成。

(二)深层病害处理对策

第一,针对旧路结构中的深层次病害,展开深层次处理。第二,处理措施必须本着高效、快速、影响小的原则开展。第三,路面的深层处理方法有挖补、整层沥青面层置换以及原有路面结构基础置换等。第四,依照路面补强的标准与具体位置,可供选择的材料有沥青混凝土、水泥、水泥混凝土等。第五,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补强的单层最大厚度不允许超过15cm,材料的强度不能大于5Mpa,一旦材料超过5Mpa时,就可立即进行摊铺。第六,水泥混凝土补强材料设计要求弯拉强度不能超过4-5Mpa,且模板的厚度为20-30厘米。第七,为方便施工修补材料应当根据修补路段的长度来选择。当然,也可运用摊铺碾压工艺成型的材料,但切记施工长度不能低于50-52m。

四、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加铺结构设计

在旧路表面进行加铺方案设计时候要合理、科学,主要就是要能够很好改善路面平整和抗滑能力,能对于路面处理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工作,还有就是要能够非常合理对于路面进行修复工作,对于路面进行各种技术处理,对于旧路表面功能设计进行很好沥青铺设。加强对于路面结构和厚度问题计算工作,然后就是要采用高模量的沥青进行混凝土处理工作,从而更好提高对于混凝土抗车辙能力承受力,采用细粒式方式进行合理配置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进行补强加铺结构处理,进行彻底处理后要进行沥青加铺工作,根据结构计算方式进行各种发展研究,对于旧路和各个层面进行适当设计工作,采用沥青混凝土进行加铺同时还要进行非常合理调平工作,就是要能够对于各个层面道路问题进行非常合理研究。特别是对于旧的道路损坏进行合理平铺工作,及时处理好基层和底层道路问题,用置换方式进行道路基层沥青加铺工作。

结语

总之,道路病害问题一直是市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它对人们的生活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质量与做好预防工作,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得到保障。针对城市道路改建工程中旧路和道路评价病害问题,有必要及时进行加铺处理,对结构设计方案等诸多问题进行严格研究。同时对城市道路的道路条件进行了研究,期望能妥善处理旧路改造。

参考文献:

[1]廖鹏飞.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6):00193-00193.

[2]柳海龙.沥青路面病害分析与加铺层处治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4.

[3]郭宇汀,鲍永利,宋峰.城市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104-104.

作者简介:孙宜鹏,男,安徽省合肥市。(1989-)身份证号码:340604198901042017。

论文作者:孙宜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病害处治及加铺结构设计论文_孙宜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