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策带动区域金融改善西部资本环境_金融论文

用政策带动区域金融改善西部资本环境_金融论文

用政策驱动区域金融,改善西部资金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资金论文,西部论文,政策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筹区域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首当其冲。资金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两种循环:资金供给丰实——经济发展强劲——资金供给更加丰实,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资金供给贫乏——经济发展疲软——资金供给更加贫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正是源于后一种循环。当前,西部地区资金生成能力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西部地区资金供给环境现状描述

1、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环境评价

一个地区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所形成的资本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即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把社会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

(1)储蓄是资本形成的基础,而一个地区的储蓄水平决定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而言,居民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所以地区经济越发达,储蓄水平也就越高,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多。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0亿元,几乎占金融机构全部资金来源的近半数,在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储蓄余额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的储蓄资金余额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总和,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储蓄水平导致其自我积累能力的低下,从而严重影响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2)银行或金融机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组织密度两者之间存在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注:具体的金融组织空间分布模型见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第219页,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反过来,一个地区的金融组织设置也应考虑与该地区的金融需求相适应。传统金融形式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分布,东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西部地区仅占20%左右。外资银行其分支机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仅占4%左右。其它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形式如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等,西部地区所占比例也很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按省设置,但从贷款数量上看,中部地区受益更大,西部由此注入的资金规模有限。

(3)从各类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配情况看,既然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那么,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没有从东部地区抽调资金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呢?表1列出了1990~2000年我国三大地带银行存贷差的阶段性变化。可见,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普遍存在贷差,几乎各地都面临资金短缺,而且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需求更为迫切;90年代中期,东部由贷差转为高额存差,而西部以及中部仍然处于贷差状态,这说明在这一时期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渠道,中西部地区得到了东部地区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也说明中西部地区对东部资金缺乏吸引力(因为东部地区的存差远远大于西部地区的贷差);到了世纪之交,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全国及各地区都出现了存差,但这并不是说西部也存在资金盈余,相反,这是在改革效应下,民间投资不足与银行惜贷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从政策性银行的角度看,1999及2000华西部地区获得的贷款分别为全国总贷款量的15.31%和14.69%,而中部地区为54.31%和56.96%,似乎可以这样说,政策性银行对西部的间接融资环境的改善作用并不理想。(注:由《中国金融年鉴》(2001)第449页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2、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环境分析——西部资本市场发展评述

西部资本市场一般而言是个区域性市场的概念,但是在谈到发展西部市场的问题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涵义就是要增强西部地区在全国性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这一资金管道使得更多的区外资金流入西部。目前总的说来,西部地区对沪深两个全国性集中证券市场的利用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全国性证券市场作为一种资金支持方式对西部地区的企业支持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

(1)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西部十个省市区的上市公司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0%左右。从其区位分布来看,四川省较多,其余省市区平均只有10家左右,远远低于全国31家的平均水平。且西部上市公司普遍规模偏小,其平均流通股本、平均总股本、平均总资产三项指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此外,年上市公司数量在1998年达到最高(25家),此后年上市数量又有下降的趋势,这与全国普遍趋势大体相同,但下降速度要比全国快。

(2)筹资数量有限。这里的筹资包括发行筹资和配股筹资两个方面。在发行筹资方面,从动态情况看,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发行筹资的能力近年有下降趋势,1997年发行筹资超过100亿元,为历史最高,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情况虽有所好转,但较最高年份仍有一定差距;在配股筹资方面,单从历年配股筹资的绝对值来看,配股筹资情况呈逐年增长之势,但资金使用集中、覆盖面低,个别企业占到总筹资额的极大比重,而近半数以上公司上市后一直未能实现配股,这部分公司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已失去了在证券市场的再融资能力。

(3)券商发展滞后。券商发展情况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内企业的融资能力有较大关联性。从证券营业部的设立上看,全国在2000年底共有2623家证券营业部,西部10省市区总共298家,占全国比例11.36%;就平均每个省拥有的数量而言,西部只有全国水平的1/3强;再从券商拥有的资金来看,1997年,西部券商拥有的资本金、资产及实现利润分别只占全国总额的12.58%、6.4%、15.2%,而这一比例几乎是历史最高值。在1998年底《证券法》颁布后,各地券商掀起增资扩股热潮,注册资本在5亿甚至10亿元以上的巨型证券公司不断出现,但这样的券商在西部数量极少。

另外,对于企业融资而言,西部的资本市场发展一直带有严重的“重股轻债”的色彩。而企业直接融资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即企业债券的发行情况是:我国已发行企业债券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大约为50%,西部仅20%左右,而且比重逐年下降。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整个西部的资金供给看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直接融资渠道给予这块“蛋糕”添加的份量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仅从筹资角度而言,沪深两个证券市场的出现,对当前的西部来说有点得不偿失,资本市场对于西部而言不是一扇引资的窗口,反而是一条流失资金的渠道。以甘肃为例,1997年股市成交额达400亿元人民币,按1997年沪深两市平均换手率约500%的标准估算,省内股民当年股市投资额应为80亿元,而当年全省9家上市公司总筹资额不过16亿元而已,其间有64亿元的差额,体现为本地资金追逐外地股票,即为外地上市公司的一个融资来源。

表1 我国三大地带银行存贷差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1990 19911995 1996 1999

2000

东部

-1151.2

-6674170.8

7228.92614.497026.42

中部

-1517 -1700

-1970.8 -1706.1

1012.18878.45

西部

-426 -469.2

-401.3

-69.6 505.83 951.94

全国

-3512.5 -3180

1125.64695.94132.408511.18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1)。

3、其他资金供给状况评价

(1)外部资金的供给。外部资金针对西部地区而言,包括外资(国外资金)及国内区外资金两块。利用外商投资方面,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84%以上,而且,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外资(包括合资)金融机构的96%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形成这种格局,固然有政策及体制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投资环境的差异是影响货币资金地区间流动的根本原因。而中西部地区配套资金缺乏,投资环境差可从表2所列各地区投资环境指数对比中看出。

可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指数普遍较低。资金的逐利性促使外资在进入中国时首先选择投资环境好的地区,这就必然导致中西部地区外资介入较少。而这一原理同时也解释了国内资金的流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加剧的地区差距,造成资金短缺的西部反而资金外流。总的说来,外部资金的供应对于西部来说,远远少于东部。

(2)政策性资金。在这里,政策性资金是指政府政策可以影响其流动的资金,区域经济的启动,这部分资金的影响是很大的。Ⅰ、投资倾斜。从中央项目人均投资额来看,最高的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天津、辽宁、广东等,沿海富裕地区得到中央更多的投资,西部地区获资很少。Ⅱ、政策倾斜。对沿海地区的发展帮助最大的是政府“给政策”。例如特区外资企业“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在外贸体制改革以前经济特区外汇留成是内地省份的4倍。这些政策加强了沿海地区的积聚效应,促成了当地经济的起飞。现在,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已经成型,但相关的具体政策却未出炉;Ⅲ、政府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本应通过一些制度建设比如税制改革,实现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事实是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谈判中,经济实力雄厚的东部省份总可以获得较好的税负安排,而贫困地区反而得不到同等的待遇。

因此无论是自身资本积累和资本生成渠道,还是融通资金和利用外部资金方面,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都处于明显劣势。因此,西部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是紧张的,也就是说西部资金这块“蛋糕”太小了。

二、政策驱动,统筹区域金融,改善西部资金环境

从客观实际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明显的差异性,在资本积累、资本产出能力、投资环境、金融市场等方面,东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同时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也存在着差异。在东部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企业、居民的投资意识日益增强,金融内生性的基础具备,政府干预日益市场化和规范化并向内生因素转变;而在中西部地区,区域金融市场不发达,还未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离散性,只有政府行为具有高度集聚性,并对企业和居民行为形成很强的影响和示范效应,而且金融机构的融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偏好。因此,重构西部的区域融资机制,政策驱动是必由之路。

1、构建政府扶植型为主的区域金融系统——基本思路

为了满足西部地区企业的融资需求,西部地区必须建立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表2 中国各地区投资环境指数(注:数据源于殷德生、肖顺喜著《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第187页。其中有关投资环境指数的研究,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估方法,并结合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指标确定,指标间的权重以变量间相关系数来衡量。思路及计算过程是:1.以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投资区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2.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筛选以防止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3.结合主成分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

地 区 指 数 地 区 指 数 地 区 指 数 地 区 指 数 地 区 指 数

福 建 11.00

江 苏

2.75

山 东

-1.05 新 疆

-2.06 四 川

-3.11

广 东 10.04

辽 宁

2.05

吉 林

-1.18 广 西

-2.08 河 南

-3.22

上 海 7.90浙 江

1.92

宁 夏

-1.36 陕 西

-2.19 安 徽

-3.52

北 京 7.81湖 北

1.34

山 西

-1.57 湖 南

-2.31 云 南

-3.75

海 南 7.66青 海

0.18

河 北

-1.75 黑龙江

-2.45 贵 州

-4.09

天 津 7.10甘 肃 -0.83

江 西

-1.78 内蒙古

-2.62

理论上讲,该系统适用于大部分西部区域。由于这类货币金融区域内金融市场尚未发育或发育迟缓,融资主体的功能必然落到政府扶植的金融机构上。政府扶植型金融有两类:一类是地方政府扶植型金融,如地方性开发银行,这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其融资行为,保证其融资资金投向区域开发;另一类是中央政府所属的国家政策性金融体系,承担区域开发的融资主导职能,并执行国家区域开发政策,代管国家开发性资金的投入。政府扶植的目标是依靠外部输入资金推动自身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弱小经济实行产业扶持,从而超越区域内资本积累缓慢、金融迟滞的阻碍,依靠政策性金融推动、扶持产业优势,形成以本地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并通过与外界交换回流资金,增加自我积累。但是这种扶植只起推动作用,不能成为依赖,并应注意以下几点:Ⅰ、中央、地方银行协调组合。Ⅱ、区域融资主要采用银行金融。Ⅲ、开发民间金融市场。由于区域内市场的离散性和不连结性,因而会产生间歇性、突发性的资金需求,在银行不发达的条件下,民间融资活动在其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将扮演特定的补充作用。因此,对于民间金融活动应采取监督、疏导、控制与规范的态度,引导其健康发展,这对于落后地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2、区域融资要素的重新构建——微观实践对策

(1)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是限制西部企业外源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金融具有市场引导功能和政策倾斜功能,与此相适应的是两种金融组织体系:即商业性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组织。商业性金融组织主要生产私人金融产品,以追求效率为经营目标,而政策性金融组织主要生产公共金融产品,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经营目标,二者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因此,必须明晰两种金融组织的功能及其服务的地域性。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区域金融组织的重新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Ⅰ、对现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大政策性银行进行地区性改组,即商业银行应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中,而政策性银行则向中西部地区集中。为了扩大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政策性银行调节地区结构的能力,应要求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购买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地区发展债券提供资金支持。Ⅱ、培育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机构较少,金融工具单调,影响了金融的中介作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立足于本地,积极支持本地经济的发展。Ⅲ、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Ⅳ、按照外资金融管理办法,在投资方式、经营模式上力争有所突破,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的“西进”。总的说来,建立起适合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特征的金融组织体系,需要假以时日,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性建设过程。

(2)信贷政策的区域倾斜。我国当前的融资体制中银行信贷融资仍然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并不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是以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统一为原则。因此,国家应制定适当倾斜的区域信贷政策,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Ⅰ、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调度的区域倾斜。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份额占全国金融机构信贷总额的70%以上,所以它们信贷投入量的大小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各商业银行要把握方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教育和科技等项目,加强内部资金的调度,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Ⅱ、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区域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强调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三性”原则的前提下,加强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的管理和调整,注重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资产负债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它以一系列的指标和比例关系来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因此,实行区域化的比例管理,应放宽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相关指标要求,以增加其可用信贷资金,尽可能满足中西部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Ⅲ、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要使法定存款准备金起到调节资金区域性不平衡的作用,可以考虑按大区行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给每个区域的人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让他们根据本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来确定一个较适当的准备金率和发放一定数量的再贷款。由此可提高西部地区货币乘数,扩大对西部地区资金支持,从而起到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Ⅳ、区域性优惠利率。对于中西部地区一些资金利润率比较低、银行贷差较大的落后地区,可以设置一些优惠利率或适当提高利率浮动水平,使其与西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优惠贷款应遵循财政贴息的原则,以弥补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由于贷款利率降低所带来的利润减少。

(3)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利用直接融资是解决中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资本积累能力较差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西部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Ⅰ、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在发行者的区域分布上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2000年关于公司上市资格改额度管理为核准制,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中的企业申请发行上市在审批条件上应予以倾斜。

Ⅱ、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资源型重化工工业的好地方。然而事实上,西部上市板块中,资源型企业比重并不理想。以甘肃为例,旅游、有色金属、石油、电力都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但省内上市公司中仅有三星石化从事当地石油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这样的上市阵容难以体现甘肃的经济结构。当前我国的股票发行向能源、原材料等产业倾斜的政策,正好迎合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有利于西部地区今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Ⅲ、大力发展西部券商。西部利用全国性资本市场能力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部券商发展滞后,缺乏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经营的实力型券商来推动西部企业进入股市融资的快车道造成的。因此,要大力发展西部券商,由西部地区的财政、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个人共同出资组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经营的大型证券公司。

Ⅳ、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据国际经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全国金融市场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积累资本。比如美国资本市场就是以纽约证交所和美国证交所两个全国性的证交所为核心,其余十余家地区性证交所为辅翼机构组合而成。我国在将上海、深圳作为第一层次证交所发展的同时,可以选择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辐射能力和资金统辖权,并以此吸收中西部自有的资金以及东部资金的投入,从而在西部地区建立起良性的资本积累机制。

标签:;  ;  ;  ;  ;  ;  ;  ;  ;  ;  ;  ;  ;  

用政策带动区域金融改善西部资本环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