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商洛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_商洛论文

陕西商洛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域开发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洛论文,陕西论文,地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分析了商洛经济发展与地域开发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商洛地区宜采用增长极建设与自中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地域开发新格局。 关键词 陕西省商洛地区 区域经济 战略问题 若干思考

商洛地区位于陕西东南部,与鄂豫两省接壤,包括商州、洛南、丹凤、山阳、柞水、镇安和商南一市六县,土地面积19293KM[2,],人口为232.5万人(1992年),分别占全省的9.4%和7%,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属全国重点贫困地区秦巴山区的一部分。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日益重视,商洛地区经济采取何种地域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商洛经济发展与地域开发背景

1、山地面积大,生物、矿产资源丰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商洛地区是以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中山、低山和川原丘陵分别占16.3%、70.8%和12.9%。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和暖温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动植物种类分别达到530多种和1800多种。全区宜林山地2000多万亩,有林地1500万亩,是陕西木材、土特、林特产品生产和创汇的基地。商洛地区草场坡达650万亩,1992年牛羊肉产量占陕南的38%,是省内主要畜牧基地之一。而商洛的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村人均1.03亩,只及全省的53.4%,为全省最低水平。

商洛地区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品及矿化物50多种,大中型矿30余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银、钾长石等17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保有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以菱铁矿为主,主矿体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共生大量的铜和重晶石等;柞水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占全省储量的90%以上,属特大型银矿,伴生铜、铅锌等金属;商洛东部处于我国黄金富集的小秦岭地区,储量亦很可观。非金属资源中,洛南钾长石矿是全省唯一的大型矿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探明一批建材资源和特种非金属资源。

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为发展冶金、建材、化学、电气等现代工业和农村多种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贫困面较大

建国以来,商洛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而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表1)。

表1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

全国陕西陕南商洛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205110061078 783

人均国民收入(元)1694 806891 646

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80.374.5 56

47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元) 14.03

9.759.23 7.66

农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

35.8 48 61

61

农业占乡村劳动力比重(%) 78 81 85

82

人均拥有粮食量(公斤) 378326 349 274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1.619.311.8 7.5

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15.8817.62

24.67 22.3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陕西统计年鉴》,1993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年;《陕西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0》。

商洛地区经济落后,首先表现为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市场占有率低,自我发展乏力;其次,农业总产值中种林牧副渔比重分别为43.8%、15.1%、22.6%、18.4%和0.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与林地多、耕地少的土地资源结构很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第三,商州市和各县城经济辐射力较弱,1992年商州市非农人口仅6万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乡贸易额只及西安的1.4%;最后,商洛贫困面较大,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广泛分布于边远高寒山区,连片开发困难,加之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口素质低,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3、交通条件落后,宏观区位态势优势

商洛地区没有铁路、空运和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全部依赖公路,由于山大沟深,路况较差,极大限制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继沿海、沿江之后,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以陇海兰新铁路为骨干的欧亚大陆桥,有利于新时期我国“沿海”、“沿江”、“沿桥”三大开放地带的协调发展。“沿海”对外贸易区位优越,加工业最为发达,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能源、矿产依赖外调;“沿江”水能丰富,机械、冶金和化工具有相当规模,矿物性能源资源缺乏;“沿桥”向西开放便利,煤、油、气和有色金属等资源组合较好,资金、技术和用水相对匮乏。就陕西而言,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工业、农业和科技发达,陕北围绕煤、油、气的大开发已经展开,陕南“汉江工业走廊”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无论是我国三大开放地带还是陕西三大地区,交通条件是地域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

商洛处于“沿桥”与“沿江”之间,又是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与“沿江”、“沿海”联系的最优交通区位,拟建的西(安)(安)康、西(安)南(京)铁路穿越商洛地区,与未来的西(安)包(头)铁路相配合,构成我国中西部南北大动脉,大大加强商洛与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沿江、沿海开放带和汉江工业走廊的经济联系,从而实现商洛内陆经济外向化,加快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图1)

图1 商洛内陆经济外向化的区位态势图

二、商洛区域经济与空间开发战略

1、区域空间经济开发理论基础

增长极理论常作为不发达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形式是指某些主导产业部门或重要城镇,核心是规模大、增长快、资本与技术密集、集聚经济显著的推进型企业,处于前瞻联系的各产业部门对其有着强烈需求,而它本身又对处于回顾联系的各产业也有较强的需求,同时通过旁侧联系对基础产业、服务业具有推动作用。时空上,区域经济活动首先趋向增长极,发挥极化效应,取得显著空间聚集效果,一段时期之后,主要表现出扩散效应,经济活动向其他地点空间扩散形成新的增长极。必须看到推进型企业常常由于技术起点高、建设周期长、吸纳当地劳动力有限,对区域中短期经济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边远地区受“反波效应”影响,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剧区内不平衡。同时,增长极成长要求具备充足的建设资金,易开发的优势资源,较发达的城市经济基础,较成熟的工业体系、技术力量、地方市场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等。

按地方综合经济圈自中心发展理论(简称自中心发展理论)主张“在地方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尽可能长期地依靠密集开发当地资源,应用小规模技术组织劳动密集型生产,全面调动一切生产力,最小限度地减少对区域外部的依赖性,直接满足区内人口的基本需求”。自中心发展理论中的地方综合经济圈首先是指生产基本口粮的家庭,首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可理解为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应用适用技术来满足当地基本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其产品质量与价格不同于大工业产品。地方综合经济圈自中心发展的条件并不严格,下列情况更为有利:区位远离大工业中心和货物转运地,各种资源条件均衡,人口密度较大,生活标准低,工业品供应贫乏。

可以这样认为,增长极理论所反映的是自上而下满足宏观区际联系、由集聚转向扩散的跳跃式发展战略,而自中心发展理论则力主自下而上满足小范围内的需求,由分散转向集聚的逐层渐进式发展战略,在不发达区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协调“核—缘”及“点—面”关系。

2、商洛空间经济开发战略的选择

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充分认识区域优劣势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发展战略,才能增强其在高层次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优化区域内部经济结构,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商洛地区具有在全国、全省占一定地位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国家向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的经济大势下,建立以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中心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基本条件具备,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资源和原材料的输出,形成与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沿江、沿海开放带优势互补机制,带动区域其他部门发展。而广大边远贫困山区资源零散分布,连片开发困难,温饱问题有待解决,资金、技术缺乏,劳动力相对富足。根据生产要素替代原则,商洛贫困山区应结合国土整治,立足当地资源,采用简单适用技术,发展满足地方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的农、林、特、矿及其初加工企业,逐步积累资金和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商洛地区经济发展宜采用增长极建设与自中心发展相结合的战略,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开发,使资源、区位优势早日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提高自身在高层次经济中的地位,又有利于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不易生成增长极而短期内受益的问题。

相应地,商洛地区产业结构在产业类型、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上应考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大型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中心的主导产业部门,它将作为增强区域宏观区位优势、改变交通条件的主要动力,带动全区发展;第二层是支柱产业部门,包括主导产业部门的协作配套部门和为地方服务的生产部门,通过与主导产业部门的前瞻和回顾联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第三层是基层产业部门,以个体、联户和村镇为基本生产单位,采用适用技术,对当地资源进行多种经营集约开发,作为主导产业部门和支柱产业部门原料、初级产品和居民农付产品基地。第一层考虑当作增长极建设,第二层以自中心发展为基础,某些支柱产业部门在区位条件成熟时上升到第一层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第三层以自中心发展为主,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图2)

图2 商洛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三、商洛地区经济开发空间过程

区域生产力布局一般遵循“点、线、面”空间发展过程。以“点”为突破口,促进“点──轴”生长,围绕“点─—轴”来确定各自辐射范围,即发展方向各异又相互联系的分区,促成区域“点、线、面”协调发展的格局。

当前,商洛空间开发战略应抓好“点”──增长极和“线”──铁路干线建设,同时在边远山区实行自中心发展,使贫困面发生质的飞跃。

1、资源综合开发型增长极──柞水

以柞水大西沟为中心的山镇柞地区,铁、银、钒、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富集,石灰岩、萤石、白云石等冶金熔剂配合好,而且发展水泥建材工业的水泥灰岩、沾土、萤石、铁矿粉配套;拟建的西康铁路将本区与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和沿江开放带紧密联系起来,经区域成本比较,无论是利用陕北煤炭在本地区发展钢铁冶金工业,还是将铁精矿调往关中等地,都将有效推动以大型矿产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部门的柞水增长极成长,带动水泥、冶金、化工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柞水可望成为山镇柞资源综合开发区的工矿城市。

2、中心城市型增长极─—商州

商州市是全地区行政、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非农人口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区的34%和30%,有一定的工业和城市基础,312国道绕城而过,交通便利。随着资源开发和西南铁路建设,商州市宏观交通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与发达中心城市物资、技术、资金和信息交流日趋加强,有利于其改造传统工业,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冶金、化工、建材、轻工和机械五大支柱产业部门,也将促进商州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增强对整个地区的辐射能力,使其成为服务全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和商业服务业、文教卫生发达的地方中心城市。

3、地方工业集中型增长极──商南、镇安、山阳、丹凤、洛南

柞水、商州增长极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各县应抓住机遇,通过统筹规划和市场机制,引导地方工业向县城适当集中连片开发,建设规模水平较高的工业小区,实现县域的分工与协作,改变小型化、分散化和初级化的局面;同时,形成小城镇的生长点,转换县城职能,扩大辐射范围。各县地方工业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商南的化工、食品和有色金属工业,镇安的黄金、建材、化工和剿丝纺织工业,山阳的钒矿开采、酿酒和化工,丹凤的建材、化工、酿酒和采矿业、洛南的黄金、化工和陶瓷工业。

4、区域经济发展轴──西康、西南铁路沿线

拟建的西康、西南铁路及配套通讯设施无疑将是连接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沿江、沿海开放带的重要通道,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十分密集,加之沿线资源丰富,人口集中,工商业较发达,有利于吸引区内外生产要素高度集聚,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经济效果,进一步极化柞水、商州增长极,带动沿轴新增长极──镇安、丹凤和商南的成长,分别形成以采矿、冶金、建材和化工为主的西康线发展轴和以冶金、建材、化工和轻工为主的西南线发展轴,构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

5、自中主发展而域──贫困山区

商洛地区从农业区划上可分为高山山地暖温带湿润农业区和低山平坝亚热带湿润农业区,地方综合经济圈的自中心发展在面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按照资源、需求和资助原则,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农户、村落、乡镇……进行的经济活动种类和所有制形式。就商洛贫困山区而言,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集约型农付产品生产加工和小型矿产开采,既可为当地提供生活日用品,也可为大中型工业提供初级产品,最终使广大以农为主的贫困面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接,向农工商一体化方向转变。

商洛经济开发的空间过程,以“两点”(柞水、商州)“两线”(西康、西南铁路)为发端,形成区域点─—轴发展态势,辐射范围与自中心发展的地方综合经济圈相复合,构成区域经济点─—轴─—面空间结构和联动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之,增长极建设和自中心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比较切合商洛实际情况,这一战略的实施一定有助于商洛地区经济早日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商洛地区工委提供部分资料,谨致谢忱。

收稿日期:1994-10-25

标签:;  ;  ;  ;  ;  ;  ;  ;  

关于陕西商洛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_商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