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高文辉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患者,将其平均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ABI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介入治疗法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疗效显著,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与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供血不足,并且患者下肢出现坏死的情况,严重者危及到患者的下肢功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近些年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增加,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其中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很多患者由于治疗的不及时而被迫截肢,甚至会诱发患者的死亡。而在针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面,由于过去我国医疗技术不发达,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该种手术方式风险大,对患者的下肢造成严重的创伤,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慢,且恢复效果不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也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近几年来,在针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逐渐的引入介入技术,其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对患者的影响非常小。在本次的研究中也主要对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患者,采取平均分成2组的方式。其中观察组23例均为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55岁到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岁。对照组23例患者也均为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56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7岁。

1.2 方法

对观察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首先,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下肢血管进行全程的造影,并且利用球囊对患者的下肢狭窄部位进行有效的扩张。其次,利用支架进行植入,并且患者的膝下动脉采用直径为1.5mm的微球囊,给予压力为14 atm的单纯 PTA 治疗[1]。对对照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对2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性的抗凝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并且对患者在2个月内、2~4个月、4~6个月的ABI值进行评分,ABI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疗效越高。此外,对2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脑梗死、截肢以及死亡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群的高发症,其对老年患者造成的伤害非常大,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慢性疾病,很多患者没有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情的一再加重,甚至存在着截肢的危险,严重的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2]。此外,在治疗方式方面,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风险高、患者术后恢复不佳,因此,需要寻找更为安全、治疗效果更好的治疗方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临床上,逐渐的将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在本次的研究中,对观察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主要采用的介入技术治疗,并且与对照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由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也更高。

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微创疗法,将其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具体较为显著的优势,具体分析如下。①扩大了医生的手术视野,手术操作的准确性更高,手术创伤非常小,一方面能够促进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的快速恢复,另外一方面确保手术的安全性[3]。②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了数字技术,其手术的准确性更高,降低了手术中的风险,治疗效果也更好。因此,将介入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对患者的影响小,手术安全性高,实现了对患者的高效治疗。

另外,在采用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①合理运用微球囊,通过合理应用能够使患者下肢的小血管再通,进而实现良好的供血,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快速恢复,也能够降低术后截肢率,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4]。②在采用介入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代谢指标控制工作,尤其是要重点控制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确保患者上述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确保患者手术的安全及术后身体的快速恢复,也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在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至少为3天,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管的通畅率,避免术后出现血栓等问题,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5]。④在患者出院后,应该派专门的医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使患者下肢功能快速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因此,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注意如上几个方面的事项能够确保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疾病的彻底康复[6]。

参考文献:

[1]钱九光,梁明辉,林夏娜.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1):143-144.

[2]邓成清,唐瑞,朱海洋.浅述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224-225.

[3]李医博,吴炳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02(04):143-144.

[4]陈良华,崔连群.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J].山东医药.2002,10(20):125-126.

[5]施艳,白燕.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7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02):145-146.

[6]黄庆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02(03):156-157.

论文作者:高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高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