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波动透视_新加坡经济论文

新加坡经济波动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透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02)02-0025-08

跨入21世纪后,新加坡经济增长的波动加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在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下,未来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而波动将加大。作为我国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21世纪初新加坡经济发展趋势引人关注。

一、新加坡经济急剧波动

在世纪之交,新加坡经济出现了急剧的波动。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新加坡经济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和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新加坡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据新加坡的官方统计显示,1996-2001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8.5%、0.1%、5.9%、10.3%、-2%。2002年,据新加坡官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2-4%。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加坡经济似出现了典型的W型波动。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有关的国际机构和官方部门普遍预测,东南亚国家经济将陷入长期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复苏将是缓慢痛苦的过程。东南亚经济将在低谷徘徊较长时间后,才能走出低谷呈现U型复苏。然而,1999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竟在短时间里出现迅速复苏,呈现V型的强劲反弹,尤其是新加坡在2000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9%。不过,当时就有人警告东南亚经济V型复苏的基础脆弱,随时有变成V型危机重返的可能,以至出现W型的经济波动。因为东南亚经济从严重衰退到快速复苏主要是拜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全球电子业景气循环之赐。但是,各国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基础依然脆弱,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国内外投资继续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逆转,这些国家经济将重新陷入衰退之中。

去年,东南亚国家经济急转直下,新加坡经济再次陷入严重衰退之中。不过,这次新加坡经济衰退与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形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加坡经济衰退最为严重。1997年金融危机中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是重灾区,新加坡所受冲击相对较小。这次新加坡经济衰退的幅度最大,它是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据统计,1964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曾出现-4.3%,其后是在1985年经济萎缩1.6%,而这次经济衰退的幅度要大于1985年;二是生产和出口部门受冲击最大。1997年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而这次经济衰退中深陷困境的则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部门。新加坡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其中制造业部门增长率为-1.2%。三是电子业衰退尤为严重。1997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国际金融投机,这次经济衰退则是国际电子产品需求急剧萎缩引起的。去年,新加坡电子业增长率为-21%。目前,新加坡经济高度依赖电子业的生产与出口。2000年,新加坡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占总出口的64%。电子产品生产与出口的骤然下降,必然导致国内经济的急剧滑坡。

二、新加坡经济急剧波动的原因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加坡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和再现衰退的增长轨迹。新加坡经济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新加坡经济增长波动增大。

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增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愈益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4%。在新加坡,这种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更大。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最大,美国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0.96%。(注:新加坡贸工部:《2001年新加坡经济调查报告》。)

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新加坡的传导,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实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制成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类产品已占该国商品出口的86%。因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已经从初级产品价格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下降,不但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括高技术产品。新加坡紧跟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步伐,大力扩展以芯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新加坡,该类产品出口比重高达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19%。据计算,1992-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对新加坡造成的损失部分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6.46%。2000-2001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从年增长30%到下跌30%,导致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急剧波动。200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9.9%,而去年则下降2%,其中约有12个百分比的大幅波动。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世界半导体工业每下降1%,新加坡经济增长就会下降0.12%。而去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增长波动达60个百分点,它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6.8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为2.4个百分点。(注:新加坡贸工部:《2001年新加坡经济调查报告》。)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流入这些国家的资本流量减少,更在于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汇率变动的传导。近年来,新加坡引进外资的规模持续萎缩,它对以投资—出口推动的国内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近年国际股票市场价格和美、日货币汇价的剧烈波动,也引发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危及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经济的脆弱性,使之难以抵御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

在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阴影,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乏力,国内外投资持续低迷,国内公司治理进展缓慢,因而政府的反周期经济政策成效有限。

在新加坡经济增长中,国外需求占总需求的70%,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作为制造业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和作为服务业出口市场的东盟国家。然而,美、日等发达国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后,世界的电子工业迅速衰退,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急剧萎缩。同时,东盟国家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外投资持续低迷,国际服务业务日益减少。发达国家电子产品需求的萎缩和东盟国家国际服务业务的锐减,直接影响到新加坡经济增长的这两大引擎,从而导致国内经济的急剧波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新加坡的电子业生产与出口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国内经济增长的关键部门。然而,新加坡电子业的发展却有明显的脆弱性。它的对外依赖性强,其零部件与中间原料的进口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高度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这一生产方式也易于被后起国家所取代,如在1997-2000年的短短几年时间,新加坡电子出口就由世界排名第4位滑落至第9位。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缓慢,新加坡经济增长因素中的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均下滑。1990-1998年,新加坡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5%,其中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4.2%和1.2%,均比80年代低。(注:新加坡统计局http://www.singstat.gov.sg/ssn/feat/3Q99/feat ju1991.pdf,2002年3月10日。)新加歧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滞后,既影响到短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制约着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后劲。

最后,金融危机后区域国际分工格局的巨变,直接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由于金融危机后区域各经济体的消长,30多年支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model)已发生巨大变化。所谓“雁行模式”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群体(NIEs)产生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区域国际分工形态,即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将成熟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四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均以这样的次序转递,从而在区域形成了一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日本、亚洲“四小”和东南亚经济均受到强烈冲击。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吸纳区域产品的能力下降,对外产业转移的进程放缓。亚洲“四小”经济深陷困境,产业升级举步维艰,对外投资规模锐减。这样,由日本主导产业转移过程所决定的区域国际分工格局出现衰变,使得区域内赖以高速发展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循环机制难以顺利运行,经济增长的变数大大增加,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经济的急剧波动。

三、新加坡应对经济波动的措施

面对国内经济的急剧波动,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新加坡的经济重组与调整,大致可分为短期性经济重组和中长期战略调整。前者主要是在近期推行扩张性宏观政策,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和出口市场的重组,以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后者着重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实行经济发展战略与结构的调整,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

首先,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减缓国内经济的急剧波动。

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加坡先是被迫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国内利率,控制通货膨胀,降低国际收支逆差,以稳定宏观经济局势。但从1998年9月起,新加坡开始转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削减所得税,减低国内利率,扩大信贷规模,以摆脱严重的经济衰退。2001年,政府加大了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应对国内经济的迅速下滑。新加坡早在1998年11月就公布计划每年消减100亿新元的工商业成本,1999年起连续实行赤字预算政策。2001年7月和11月,政府先后推出总值分别为22亿新元和113亿新元的缓解经济衰退的配套计划。其中,22亿新元包括2.04亿新元的基础设施投资、9.2亿新元的维持现有公积金缴纳率、10.96亿新元的降低商业成本和技能训练以及失业援助;113亿新元主要涉及35亿新元的基础设施投资、30.02亿新元的税收和收费回扣与削减、27亿新元的新新加坡股票(注:“新新加坡股票”是吴作栋总理在2001年8月提出的一项国家财富重新分配计划,旨在让较为贫苦的国民分享较多的国家财富。根据这一计划,在新加坡320万人口中,210万年满21岁的国民依据其收入和居住房屋类型将获得200股到1400股的股票,大约有44.1万名的最贫困国民将获得1400股的股票。该股票每股面值1新元,可以随时兑现,但在获得股票一年内只能兑现一半。)、8.09亿新元的员工培训、6.98亿新元的援助低收入者和失业者、以及5.97亿新元协助本地企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等。今年4月,政府提出拟在三年内将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由目前的24.5%和26%降至20%的方案。从2003年起,公司所得税率由24.5%降至22%。(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5月4日。)

去年7月,新加坡宣布放弃自80年代起实施的强势新元政策,扩大新元波动的范围。80年代开始,政府一直推行“让新元逐步升值”的政策,并将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动,新元自90年代中期以来对美元汇率基本维持跌势,加上国内经济的迅速衰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决定调整原有的汇率政策,以便灵活的政策来调控汇率。

第二,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促成国内经济的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新加坡意识到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严重滞后,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金融危机过后,新加坡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国内经济的转型。政府推出了“工业21”计划,拟将新加坡建成知识主导型工业的全球中心,其主要措施有促进制造业部门的多元化、以世界级工业为目标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和培育有发展潜能的本地企业、提倡创新文化、鼓励国民终生学习和引进国外人才、加强与全球的联系来引进国外资本、知识和人才等。在继续推动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同时,大力培养新兴产业部门。目前,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国内三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制造业产值的一半、其出口占非石油出口的60%以上,但这次电子业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严重冲击而成为国内经济衰退的主要行业。因此,政府提出在继续推进原有产业升级的同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2001年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5%,10年后此比重将升至15-20%。

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十分重视国内银行金融体系的重组与改革,政府对国内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迅速处理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新加坡从2001年6月开始刮起了银行兼并的风潮,先是华侨银行收购了吉宝资本控股公司,接着大华银行兼并了华联银行,从而形成了发展银行、大华银行和华侨银行三足鼎立的国内商业银行体系。

第三,积极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以减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引致国内经济的急剧波动,新加坡政府更感到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以有效地减缓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经济稳定的影响。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此外,还拟与欧盟、中国的香港、台湾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2000年11月,新加坡与新西兰正式签订了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即《新新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根据该协定,两国同意废除所有的关税,并承诺开放更多的服务领域。自2001年该协定实施以来,双边贸易与投资显著增加,新加坡出口到新西兰的非石油产品和新西兰出口到新加坡的非牛奶产品均大幅增长。去年11月,两国贸易部长第一次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并宣布将进一步检讨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合作、原产地原则、关税程序合作、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消除投资限制等。

2002年1月,新加坡与日本正式签订了第二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即《新日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根据新日自由贸易协定,将近7000种出口到日本的新加坡产品可免税,约占新加坡对日出口产品的94%。日本出口到新加坡的产品将全部免税,目前新加坡实际上只向4种日本产品征税。该协定不仅包括了传统货物和服务贸易,而且涵盖了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通讯、海洋运输、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旅游业、医疗、教育服务等。新、日分别承诺开放88.5%和86%的服务业领域,两国服务供应商将与当地企业享有同样的待遇。日本将当地电信电话公司的外资持股比率从20%增至33%,新加坡为首个享有这一特权的国家。(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月14日。)

2000年11月,新加坡与美国宣布展开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到今年4月共进行了8轮谈判。新加坡谈判官员称,新美自由贸易协定超过80%的谈判工作已完成。该协议包括了货物与服务贸易、原产地原则、海关合作结构、开放大多数的服务业与投资活动、发展电子商务等。据美国官方机构估计,如果新美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新加坡经济每年将多增长至少0.7个百分点,五年内新加坡出口增长率将超过40%,并为新加坡创造5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3月23日。)

第四,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扩展经济发展空间。

在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提出要加快对外投资和把经济发展空间扩展到海外,政府为此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新加坡加速了对外投资的进程,国有的政联企业(GLC)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导。据统计,1999年新加坡的跨国收购交易额为46亿美元,2000年激增至104亿美元,并成为全球首15大收购国之一。(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月9日。)新加坡电信集团先后收购了澳大利亚大东澳都斯公司、印度巴帝电信公司20%的股权和巴帝电信创业公司的20.5%股权、比利时电信公司的12.15%股权、泰国亿旺资讯服务公司的21.5%股权和PointAsiadot.com的31%股权、菲律宾环球电信公司的35.6%股权、投资印尼布卡卡新电信国际公司的45%股权和移动电信公司的22.3%股权、台湾新世纪资通公司的24%股权。新加坡发展集团先后收购泰国的发展兴业银行、菲律宾的菲群岛银行和菲律宾发展银行、印尼的印尼发展银行、香港发展广安银行,2001年4月收购香港道亨银行的80%股权而跃升为香港第四大银行,这也是该集团在海外最大的一项收购计划。新加坡能源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电力传输网络公司PowerNet。新加坡港务集团目前已在海外投资经营了13个集装箱港口,其中在中国有大连的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福州的青州和鳌峰集装箱码头、广州的黄埔新港和新沙集装箱码头。此外,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GIC Real Estate)在全球已拥有150个投资项目。

此外,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入世后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商机,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同时,政府还将开拓中国市场视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第四引擎。为此,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贸工部设立国际商务部门,设立中国联络网提供在华经商的资讯,在中国建立新加坡总商会,设立中国商业资讯中心,派遣政府官员赴华进修,提供学习华文的环境与设备等。新加坡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到新加坡设立分销中心,协助其在短期内建立区域分销网,并鼓励中资企业与新加坡贸易商在国际行销和创立品牌方面进行合作。政府还设立跨部门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如何吸引和协助更多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到新加坡上市或设立公司。为了吸引中国企业到新加坡设立办事处、分公司,以当地作为它们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门户,以及最终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政府将为中国企业提供“配套”援助计划,这包括协助它们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联系、提供较低的办公室租金以及协助展销中国产品。(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3月23日。)

四、新加坡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

进入2002年初,对今明两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前景,国际经济组织一般持较为谨慎乐观的态度,预计新加坡经济可望走出谷底逐渐复苏。关于2002年和2003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分别为3.2%和5.1%,世界银行预测分别为3.8%和5.8%,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分别为3.7%和6.5%。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去年新加坡政府提出,抓紧十年时间,遵循五大方向,打造新的新加坡。政府的新经济策略五大方向是:(1)扩大新加坡经济腹地,将7小时飞行范围内的国家视为通商腹地,这包括中国和印度;(2)塑造富于企业进取精神的新加坡:(3)提高创新能力;(4)重组经济,加强出口竞争能力;(5)扩大人力资源及提高素质。这新经济策略五大方向,旨在重塑一个既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又富有社会凝聚力的新加坡。吴作栋总理指出,30多年来新加坡经济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迈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实现了工业化。如今,新加坡经济需要进行“第二次爬坡”,以迈向知识经济的新高峰。(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8月20日。)

从中长期看,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可能难以再现金融危机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指出,新加坡未来经济增长要再现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将是不可能。(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8月20日。)内阁资政李光耀也说,如果2003年新加坡实现经济复苏,今后每年取得3-5%的经济增长率,那将是了不起的成就。(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11月12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支撑新加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外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国际上,世界经济经历了持续衰退后复苏缓慢,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反弹有限,日本经济衰退仍在谷底。同时,由日本主导产业转移过程所决定的区域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巨变,使得区域内赖以高速发展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循环机制难以顺利运行。此外,新加坡经济还将面临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从国内看,新加坡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短期内,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政府推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成效有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非一蹴而就,因而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尚需时日。

与此同时,新加坡经济增长波动将增大。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增强,它将直接影响到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美、日等发达国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后,世界的电子工业迅速衰退,国际市场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急剧萎缩。尤其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周期日益缩短,目前一个周期平均只能维持两年半的时间,这就使得以电子业生产与出口为主导的新加坡经济增长周期也将缩短,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增长波动起伏加大。

总之,新加坡经济复苏困难不少,短期前景不容过于乐观。从中长期看,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而波动将加大。

收稿日期:2002-05-30

标签:;  ;  ;  ;  ;  ;  ;  ;  ;  ;  ;  ;  ;  

新加坡经济波动透视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