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莫西林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药理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论文_何贞忠

湖南省江永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400

摘要:目的:对阿莫西林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药理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消化不良病人84例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其中,A组选择阿莫西林治疗,B组选择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A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数据与统计学差异相符(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未见明显区别,数据与统计学差异不相符(P>0.05)。结论:阿莫西林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不良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阿莫西林;消化系统疾病;药理机制;应用效果

阿莫西林是一种常见的氨基侧链青霉素,在常态下为结晶状白色粉末,可微溶于水,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应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可用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敏感菌所致呼吸道、胆道及尿路感染等[1]。在使用阿莫西林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药理机制加以研究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对阿莫西林在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为消化不良)治疗中的药理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消化不良病人84例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其中,A组共有男性23例,共有女性19例;病人年龄阶段在22岁至81岁之间,年龄平均值是(46.31±8.36)岁;B组共有男性24例,共有女性18例;病人年龄阶段在23岁至80岁之间,年龄平均值是(45.35±9.21)岁;从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病情情况等差异不显著(P>0.05),可作为本组研究的对比对象。

1.2方法

所有的病人都接受常规的治疗措施处理,在此基础上,A组病人用阿莫西林加以治疗,阿莫西林每次服用1.0g,每天2次;B组病人用雷贝拉唑加以治疗,雷贝拉唑每次服用10mg,每天2次。所有病人皆连续治疗7d。

1.3疗效评价

对所有病人治疗7d后,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显效为病人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各项生命体征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有效为病人治疗后期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和缓解,各项生命体征也得到了改善,腹痛减轻;无效为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无变化,甚至是恶化[2]。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操作当中所出现的数据信息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用t检验原理分析资料比,而资料比所产生数据统一用χ2检验,检验数据P<0.05为统计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

A组选择阿莫西林治疗,B组选择雷贝拉唑治疗,A组总有效率是95.24%,B组的总有效率是78.57%,A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数据与统计学差异相符(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n(%)]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A组选择阿莫西林治疗,B组选择雷贝拉唑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未见明显区别,数据与统计学差异不相符(P>0.05),详见表2。

3.讨论

阿莫西林在药理机制表现上是一种半合成广谱类青霉素,其抗菌活性和抗菌谱和氨苄西林的药物作用比较相似,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证实了阿莫西林的耐酸性比氨苄西林强,且杀菌的速度更快,但阿莫西林对于脑膜炎病人则较难发挥有效作用[3]。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一个小时,该药物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性表现明显,且肠道吸收率较高,可高达90%,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于细菌中发挥作用时,与体内青霉素结合产生药效作用,而青霉素与蛋白结合则为细菌质膜的一种蛋白质[4]。阿莫西林有着显著的杀菌效用,可穿透细胞壁和大分析青霉素互相结合,药中有效成分可快速水解形成肽链,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切断菌体依赖肽链合成糖肽用以建造细胞壁的重要途径,从而使细菌细胞快速变成球形体并破裂溶解,最终使菌体因细胞壁而消失,水分在不断渗透后胀裂而死亡,达到治疗效果。另外,有临床实践指出,病人的服用阿莫西林治疗时,可结合红霉素联同治疗,能显著增强药效。但是病人一般在服用了阿莫西林后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为了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在用药时需要注意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的合理性。

此外,阿莫西林对于大部分致病菌G+菌(包含杆菌与球菌)皆有着强大的杀菌与抑菌作用,其中,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属、粪肠球菌、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沙门菌属、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中有着良好抗菌活性,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从而促进肠道吸收,缓解消化不良症状[5]。

本组所开展的研究中,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消化不良病人84例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其中,A组选择阿莫西林治疗,B组选择雷贝拉唑治疗,经不同方式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是95.24%,B组的总有效率是78.57%,A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数据与统计学差异相符(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未见明显区别,数据与统计学差异不相符(P>0.05)。由此可见,阿莫西林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不良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作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过程中应用阿莫西林加以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范围,其在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获得的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再曼,王虎.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1):112-113.

[2]游海涛.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9):71.

[3]刘建军,谢彦丽.关于阿莫西林的药理分析和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5-6.

[4]顾志斌.阿莫西林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9):118-119.

[5]王淑丽.阿莫西林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3):251-252.

论文作者:何贞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浅谈阿莫西林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药理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论文_何贞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