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_日本大学论文

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_日本大学论文

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德育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德育的地位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那种认为西方国家大学教育中没有“德育”的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德育有关课程。给人的印象好像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没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但事实上,那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未放松过,为资本主义制度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只不过他们所采取的德育,形式上丰富多样,方法上潜移默化,通过渗透,使学生确立起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信念及伦理道德观。

日本是当代西方各国中最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他们改变了以往教育注重技术、智力培养的特点,把教育目标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并提出了多项加强德育的措施。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期间,直接关心和参与教育改革。1983年12月,他提出“为培养完美的社会成员”,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84年2月,他又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崇高的理想、社会公德、丰富的个性等道德教育,不要只偏重于知识的教育”。日本文部省在规划“日本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时着重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培养,才能使日本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日本一位大学教授明确地阐述了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意义的看法:“如果学生大学毕业后,不了解自己的国家,没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无价值的话,人们将会提出疑问:大学四年的价值究竟何在?。”八十年代后,特别是目前日本大学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如何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美国,资产阶级道德被奉为“教育的最本质和最高目的,德育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早在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就在“对学生特征的看法”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智力能力和成就,他的感情组成,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职业态度和技能,他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观念,他的经济能力,他的美学欣赏。简言之,应加强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知识训练”。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质量下降,青少年道德状况不良等引起政府的重视。前总统里根曾指出:“美国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并不是因为钱花的少,而是钱花的不当,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自诩为“教育总统”的布什在88年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引用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一切谙练的统治者无不确信,帝国的兴亡依赖于年轻一代的教育”。当选总统后,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总是挤时间处理教育事务,关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看到了“在道德教育方面,人们期望正在高涨”的社会现实,提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的投资,它会很快地得到经济偿还”,从而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的研究和改善。英国政府在70年代经济大危机、财政困难情况下,仍拿出一笔可观的经费,资助德育的研究机构。

由此可见,重视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并非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可以说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作为教育最高层次的大学,其德育更受到关注。不过,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心理不同,各国的德育目标、内容等也各有不同。

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的内容

综合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上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工作中。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产生巨大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的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因此,西方各国均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学校德育之首,明确要求德育必须培养忠诚本国的公民。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热爱美国的公民。几年前,国际民意测验会员组织在一次多国青年动向调查中发现:分别有70%和81%的美国青年支持“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和“青年不为国家尽力就意味着背叛”的观点,这个百分比在所调查国家中十分突出。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爱国意识是一致的。在学校德育中,他们强调国土狭小,资源缺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强调同舟共济的国民意识,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精忠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2.法制教育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健全的法制,教育青年学生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安定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少国家十分重视法制教育,让大学生接受详尽的系统的法制教育。例如美国,法制教育贯穿整个学校教育中。小学、中学侧重法律常识教育,培养法制意识,并且从中培养学生在法制上认同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大学的法制教育侧重法律的形成和演变,让学生在理论层次认识与接受美国制度与法律的合理性、权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做合格的公民。

瑞士的公民教育中,向学生讲授国家和邦的有关法律、法令、政策等,尤其是讲解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常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实行;日本在初中就开设公民课,通过学习《日本国宪法》、《国会法》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知法守法。

3.价值观教育

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导向一直是西方国家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尽管各国由于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少国家的教育家开始强调人类存在的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乐观主义、平等公正、自尊自立、社会责任感、合作等。

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尤为突出,几乎学校的课程的所有领域都涉及价值观教育。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其基本内涵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别人不得干涉和控制。此外,平等自由、节俭勤奋、自由竞争、乐观进取,讲求实际也是美国学校教育中强调的价值观。目前,美国已有几个州对价值观教育采取了具体措施。如新泽西州教育管理部门已批准在学校设置一套讲授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法国教育训令规定: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尊重真理、勇敢、勤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集体观念的有教养的人;新西兰国家课程方案中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即宽恕、同情心、坚韧不拔、自尊心;澳大利亚州发布的教育大纲中提出8个核心价值观,即关心别人、自尊、社会公正、参与、环境保护、诚实、坦率和美德。

日本的价值观教育是战后德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珍惜生命;展示生命的意义——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练就顽强的意志;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这种价值观教育是针对年轻一代轻视劳动、轻视人生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

4.健康人格教育

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是随着西方各国大学教育目标的改变而提出的。德国教育思想家布贝尔认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塑造人格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要。因此,战后“全人格教育”的提法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目标中。日本的一些德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把智力发展作为唯一目标,而应把智力、个性、能力等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公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成长的烦恼的解决也应充分考虑,提供援助,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瑞士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发展方面知识的教育,对学生讲解有关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理想的形成和个人自尊心、自治力、自主性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的能力,促进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水平标志着他人格成熟的水平。因此,澳大利亚各州对学生“自我”培养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①发展个体自我道德等能力,②辅助学生建立一个有自信的和协调的自我概念;③使学生发展能实现上述目标所必需的特定的高度的自动技能等。

美国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心理障碍所致。大学生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得到解决,有些学生把心里话压抑在内心深处,精神孤独、忧郁;有些学生则将烦恼以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发泄出来,如滋惹是非、违法乱纪等。因此加强人格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各国的人格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各有特点,但大致归纳一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挖掘学生自我主观能力解决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二)传授健康的人生精神生活;三)为学生诊断心理发展,提供人际关系、学习发展、性问题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四)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的资料,帮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

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始终是用来争取青年一代的“重要的政治工具”。因此,学校德育目标不仅是能力、道德与价值观的判断能力的教育,而且是“灌输思想信仰”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得以实现,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

1.正式课程(Overt curriculum)

正式课程又称显著课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上都列有专门的德育类课程。如英国的政治课、宗教课;法国的道德公民课、哲学课;德国的伦理课、社会课;美国的社会研究课、职业道德课:澳大利亚的价值观课等。新加坡教育部宣布“1992年在高中将采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公民应用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也采取一些更有效、富有创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在学业、人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温情、具有独立思考的公民,并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作好准备。”由此可见,开设正式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各国共同的作法。不过,不同国家在德育课的侧重点上有不同。

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向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一般通过两个方面实施的。一是正面灌输;二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而达到自我教育。西方教育家们认为,青年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尚缺乏足够准确的判断力,而流行那种模棱两可、貌似中立的说法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因此,通过讲授灌输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是必要的。同时,采用讨论、阅读、录相、表演、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并得到锻炼,从而做到自我教育。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指出:“今天美国大学开始在课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思考一些重要的道德问题是可喜的。这些课程并不是向学生灌输某些信念或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而是力图使学生更关心道德问题和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西方发达国家还主张把德育目标渗透到其他文、理各科教学中。德国在历史、地理等教学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着力表现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高尚气质,教育效果非常有效。美国尤其重视历史教育,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生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生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教育实践证明,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行之有效的。

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如美国大学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2.隐形教育(bidden curriculum)

隐形教育也称隐蔽课程,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而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应采取措施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校园生活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宿舍、操场、食堂、图书馆,校风、学风、社团活动等,所有这些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的意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一是开办各种各类学术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术活动即可反映学校的学术水平,又可反映学校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也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接触交流,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二是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有许多学生的文艺、体育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校园生活中各类比赛、辩论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为学生提供设施完备的学生活动中心,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三是全校性活动。即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入学毕业仪式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通过“校园民主”和鼓励“政治参与”,“努力教育青年认识民主原则,遵守民主制度”。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40年前,一所主要的文科学院只可能雇用一名兼职心理学家,今天大多数学校配有一大批法律顾问、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这些人给超过10%的学生至少提供一次服务。”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加剧,心理疾病成了大学生中的高发病、常见病。心理咨询成为一项专门事业,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挫折耐受力、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发展咨询、适应咨询和障碍咨询。如美国哈佛大学设有学习咨询处,有14名专职人员,其中7人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学生中心理咨询组织有六、七个之多。日本的国立大学中80%以上,私立大学中70%以上有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着多种咨询服务工作。除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升学就业、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关系,优化情绪性格,治疗心理疾病外,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美国大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弥补了校园教育的不足。成为国外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5.宗教活动

宗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占有相当的位置,不少学校设有多门宗教课程,允许大学生信教、参加仪式,宗教的价值观渗透在德育中。如美国的大学里,宗教组织非常活跃,宗教活动连续不断,且形式多样。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当代的宗教教育不再采取强制的手段,而且通过各种宗教活动内化宗教精神,在学生中起到了一定的自我约束作用。

四、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的特点

通过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的研究,我们将西方大学德育的特点概括为五点:

1.国家重视大学德育工作

国家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并直接管理和督导,一改以往放任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特点。法国、新加坡等国对学校德育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政策,规定统一课程,编写统一教材;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由国家制定统一德育方案,拟定德育目标,但不统一课程、教材书,不规定实施方法;美国、加拿大只实施政策干预,德育实践则由各大学自主决定实施计划与方法。

2.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对大学德育提出了挑战。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一改传统德育注重传授祖传古训和宗教教义,脱离实际的作法,紧扣社会实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变灌输教育为引导塑造。注重德育的渗透与多样化,强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倡导三结合的德育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体系三结合模式是指在德育教育教学上,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在德育形式上,德育类课程、各门专业课程以及课外教育相结合;在德育机构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这种德育相结合模式符合德育的完整统一性要求。从而受到各国的重视。

4.强调教师品行的榜样作用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中非常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们认为,学校的全体教师的政治态度、品质作风和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作用。因此强调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人格的榜样。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要求教师和校长必须“更应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不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所以,美国教育界多年来不仅对职前教师加强了德育资格和技巧的训练,而且对在职教师进行了严格的政治——道德筛选,从而使美国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明显超出社会平均水平。

当然,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等,时常困扰学校,有些学生中的问题,如性、暴力、吸毒、酗酒等普遍存在,这些道德危机不是靠大学德育能解决的,只有根本上改变私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才有可能解决。

五、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德育给我们的启示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但是,在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的探索中他们积累的经验可为我们借鉴和利用。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目标是很明确的,是为培养适合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服务的。尽管他们很少明确提“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实践中非常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感,要求学生忠诚和服务于国家。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面对各种思潮冲击,更应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应该多样、新颖。

2.注重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

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西方在学校德育中提出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后,使学校德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改变了旧德育中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般行为训练的作法,有助于学生在多变的社会条件下,有能力面对复杂的问题作出判断和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使我国社会的经济利益、所有制体制,生活方式呈多元化特征,只有注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才能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分辨是非,判断真伪,自觉地以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规范来约束行为。

3.丰富德育体系及内容

大学德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的体系和相应的内容。但长期以来,以政治任务带动德育的作法忽视了对德育科学体系的研究。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对德育规律和体系的研究,使其不断丰富完善发展。他们的德育内容以讲授基本道德价值观为主,从中渗透反映国家价值观的内容。使学生个人发展,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与本国的国家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知识技能学习、行为习惯训练与道德认识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个体心理、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政治态度施加影响。改革开改以来,我国大学德育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德育体系仍有待于继续丰富完善,德育内容有待于规范化。

4.改进德育方法与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在德育中非常重视方法与途径,具有潜移默化和隐蔽的特点,渗透在教学与生活中。尽管我们在几十年的德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的德育方法仍显得比较单调,把握时代的脉博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同时学习借鉴国外德育行之有效的作法,必将使我们的大学德育迈上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  ;  ;  ;  

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_日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