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级和第一线建立党政干部培训链的研究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政论文,基层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9)04-0004-06

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要靠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的薪火相传。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近年来,中央就如何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问题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历史与现实表明,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既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需要,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是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是克服年轻干部自身弱点的重要法宝,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过去10余年里,杭州市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再干一个20年”的干部队伍目标,立足于基层和生产一线,多途径培养干部,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杭州的探索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本调研报告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回顾与总结了近几年来杭州市着力培养年轻干部的实践成果,并就如何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对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干部培养链”内涵解析。

“链”原本应是机械传动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用以做功的一种装置。后来许多学科借用“环节连套”这一核心内容,形成自己的新概念,如企业管理中的“产业链”,是指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态系统;市场营销中的“供应链”,是通过物流和信息流的反馈,把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部分连接起来的系统。从这些关于“链”的概念中,我们可看出:首先,由各个环节构成的“链”是一个系统;其次,组成“链”的各环节有前后承接的关系;再次,“链”的各环节始终处于互动之中,它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据此,我们认为,所谓“干部培养链”,就是由干部培养的各种途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等组成的一种培养机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由许多不同特殊功能部分所组成,而这些功能部分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系统有许多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说干部培养链是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年轻干部培养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个体上,培养的各种途径、方式、岗位等都是一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依存、先后相继的联系。就以培养县(市)、区级领导干部为职守的市一级组织部门而言,明了这一点十分重要。县、区级领导干部,从纵向看,在我国的行政层级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们要有效地领导基层,指导地方工作,就必须熟悉基层,就要到农村、社区、企业及其他生产一线历练;他们要很好地领会上级的意图,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就应到上级挂职、见习,体会上级部门制定政策的目的、熟悉决策过程,掌握宏观管理的要领。从横向上看,不同区域、岗位、领域的交流,能扩大年轻干部的视野、拓展工作领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干部,为年轻干部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奠定基础;选送年轻干部到国外相应机构任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国情政体下的行政运作,有利于年轻干部形成全球眼光,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纵向上的上挂下派与横向的交流轮岗,就形成一个干部培养链的大系统。此外,如果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干部工作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只是年轻干部培养的一种形式,而干部培养又仅仅是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子系统。干部工作除培养外,还涉及选任、考核、监督、升降、奖惩等多个方面。因此,干部培养链的建立,还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关系。总之,培养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断裂或衔接不好,“链”就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领导人才成长的角度看,形成培养链的目的,就是使人才能够健康快速成长。因此,培养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首先“种子”要选好,其次培养措施要抓好,最后还要使用好。这需要我们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链好每一个环节。

(二)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制约因素分析。

1.部分党组织及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干部培养链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干部培养链的建成应该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但一些党组织及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把年轻干部的培养仅仅看成是组织部门的事,不主动、不配合。一些领导干部只要年轻干部使用起来顺手,就很少从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干部成长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大计的高度着眼,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舞台。一些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对中央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战略决策,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接收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服务积极性不高,有的乡镇(街道)甚至以中心工作多和上挂锻炼名义为由,把刚下村或社区不久的大学生借用到机关工作,下派变成了上挂,造成一些“三门”干部在基层时间过短。一些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有私心杂念,认为下派大学生可能会占自己的位置、抢自己的饭碗,把他们撂在一边;或者仅仅是当成一般劳动力使用,不压担子,不给以独当一面的工作机会,等等。

2.一些工作模式和制度体制还不完善,对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吸纳年轻干部造成障碍。《公务员法》实施以后,公务员录用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这也使得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壁垒,早些年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中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机关的通道被堵塞,非公企业、新经济组织和海外留学的体制外优秀年轻人才现在不能被直接吸纳到党政机关工作。尽管依《公务员法》,处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干部仍可调入,但随着传统意义的国有企业锐减,这种干部少而又少;即便有,到了这一层面,再要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也很少了。这就造成了由普通公务员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方面的先天不足。另外,在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时,也存在着严格执行《条例》与大力培养年轻干部的矛盾。目前大学毕业已二十几岁,30来岁要成为一名处级干部,非破格不可,但受制度约束,实际操作很难。

3.年轻干部队伍来源渠道不广,对培养年轻干部的源头和基础形成制约。在过去几十年里,干部队伍来源比较丰富,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学校及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优秀村干部等多种渠道。现在干部队伍的来源则日益集中。据了解,近5年来杭州市新进公务员来源主要有三种:应届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及调任转任的其他行业人员,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占绝大多数。随着科技强军和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进一步推进,军转干部将日益减少,公务员来源将更趋单一。干部来源这种先天的单一性、趋同性,对于作为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如熟悉市情、县情、乡情,了解基层和生产一线情况,善于做群众工作等较为不利,这也将从源头和基础上制约年轻干部的成长。

4.年轻干部自身存在某些不足,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当前这一代年轻干部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时代烙印:一是积极进取,肯学肯干,接受能力强。大部分年轻干部都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文化素养较好,知识面较广,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熟悉掌握业务较快。二是思维活跃,求新求变,开拓意识强。年轻干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思维活跃,考虑问题视野比较开阔,善于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开拓工作,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性。三是精力旺盛,敢拼敢搏,整体素质强。年轻干部,正值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充满活力的阶段,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干成事干好事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当前这一代年轻干部不足也十分明显,如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缺乏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性观念较弱;吃苦奉献精神不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扬欠缺;一些年轻干部在工作上为急于出政绩、得荣誉,对扬名显能的事比较热衷,对眼前的、现实的成就比较看重,对打基础、在艰苦环境中接受磨炼比较冷淡;在工作中还往往表现为开始干劲十足,一遇困难和挫折则垂头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这些缺点和不足若不努力加以克服,也会制约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二、杭州市近年来在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实践探索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杭州市根据本市干部队伍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途径和方式有以下几种(见表1):

1.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在急难险重岗位上培养干部。为推进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近10余年来,杭州市每年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这些重点工程往往投入多、影响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迫切需要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基层一线与广大工人及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奋战。为此,杭州市从2003年始,连续6年共选派1705名中青年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锻炼①。这种培养方式经历了从即时性、阶段性、不完善到长期性、稳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逐渐成为杭州市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市委高度重视,各级齐抓共管。市委主要领导在相关的一些全市性会议上多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市委组织部和挂职干部接收单位、派出单位各司其职,切实负起责任,扎实抓好这项工作。市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做好挂职干部的选派和管理工作,确定专门处室负责日常联系和管理。挂职干部派出单位负责挂职干部的选派工作,各挂职干部接收单位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实施规范管理。经过几轮探索,干部挂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重点工程挂职干部管理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就挂职干部学习、管理、党组织活动、日常工作、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走访回访、考勤考核等六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三是建立临时党组织,发挥支部作用。在市建委成立重点工程挂职干部临时党委,各工程项目建立临时党支部,在挂职干部中发挥核心作用。据调查问卷,70%的挂职干部认为临时党支部这个团队让人感到有很强或较强的归属感。

2.选拔年轻干部任重大项目代办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干部。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破解“办事难”,实现“好办事、办好事”的承诺,营造杭州一流的发展环境,杭州市建立了重大项目代办员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该举措的实施,既有利于打造杭州公共服务品牌,又开辟了基层一线培养年轻干部的新途径。其基本要求是:自愿委托。凡符合代办条件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均可提出委托申请,委托政府设立的专门代办机构,代办相关审批事项;无偿代办。代办机构承接代办项目后,明确专人(代办员)对代办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代办员的职责任务主要是: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包括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开工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包括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公共服务事项的全部手续。代办主体为两级政府抽调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培养发展潜力、年龄较轻的挂职干部,挂职期为1年。严格代办员的监督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将挂职锻炼情况作为今后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而对代办中有投诉的,实行责任追究。通过代办员制度,力图培养一批熟悉经济、项目推进的年轻干部。

3.选派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针对目前公务员队伍“三门干部”增多这一现实,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新进公务员,派往农村、社区任职;选派有志于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把他们放在基层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从源头上、基础上、长远上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在2006年底已实现了每个社区都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市委专门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对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措施、相关待遇都作了明确规定,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和社区工作后,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主要负责人分别找他们谈心谈话,不定期召开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部分基本素质好、表现优秀的,及时把他们列为入党对象,加大培养力度,根据年度考核和平时工作表现,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选派到重要工作岗位加以锻炼,表现突出的提拔到村和社区领导班子中去。

4.选派年轻干部到信访局及12345公开电话挂职,在处理复杂问题中培养干部。处理信访事件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烦”的工作,早些年我们陆续选派了一些年轻干部到信访局挂职,2007年底,我们又将新公选的10名副局级干部派赴市信访局,任信访督查专员,力图通过办理信访案件,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公选干部的特点,市委组织部与市信访局多次研究,对挂职时间、岗位设置、日常管理等方面作了科学合理安排,确保挂职锻炼的实效性。在时间安排上,每期挂职2个月,让挂职干部对信访工作“信、访、电、督”的全流程有一个熟悉了解,又有一定时间对某一专项工作有比较深入的掌握。在岗位确定上,充分考虑每名干部的成长轨迹、自身特长和将赴任的工作岗位,做到因人制宜。在日常管理中,安排挂职干部参加市信访局党组学习,列席局务会议。同时严格管理,要求挂职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投入工作,期间召开座谈会,沟通思想,交流工作,还要求每名挂职干部撰写工作总结,并将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试用期满考核的重要内容。据统计,10名挂职干部在2个月内,共阅处来信193件,接待群众来访580余批次,接听电话记录310余件,主持或参与协调会69次,赴现场督办60次。

杭州市还将年轻干部选派到12345市公开电话岗位任职,到目前,已选派8批次,350人。通过在信访局和12345市长公开电话岗位的挂职,让年轻干部直面群众,直面困难,直面矛盾,倾听社情,倾听民声,倾听诉求,让他们及时补上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与基层干部打交道、与社会问题打交道这一课。

(二)宝贵启示。

这些年来,杭州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方面的一些探索,受到中央领导、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江日报等对此曾予以报道,在省内外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杭州的这些实践探索,给今后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工作以宝贵的启示:

1.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路径。基层是个小社会,是个大熔炉,经济发展、改革深化、思想多元、利益调整,各种矛盾交叉复杂,处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能比较好地将上级的方针政策指示精神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比较好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因而也会得到群众的公认。党的事业需要一大批这样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的根本途径在于基层和生产一线。

2.党委高度重视,强化考核要求,是推进年轻干部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的重要保证。市委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如果一个单位党委主要领导调离后,留下一大批优秀的干部,留下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那要比盖几幢高楼,修几条马路,出几个阿拉伯数字宝贵得多。组织部门在考核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政绩时,不仅看是否有“造福一方”的工作成效,还要看是否有“育人一批”的用人业绩。以干部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保证杭州经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是促使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杭州市针对年轻干部队伍的实际状况,强化基层实践,把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他们放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经受锻炼、提高本领,让他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从岗位建功中脱颖而出,在事业发展中快速成长。通过这样的培养锻炼,使许多从家门、校门、机关门走出的“三门”年轻干部,较快地成长为会说、会写更会干的“三会”干部。以下是自2003年来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干部的提拔情况:

4.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干部,是干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客观要求。年轻干部有明显的优势,但往往经历比较单一,实践经验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与群众沟通能力弱等。而进入新世纪,为改进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上马,迫切需要领导力量和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舞台。杭州市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分期分批地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及其他基层和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使年轻干部在一线实践中增强全局意识,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锤炼党性,抓住了年轻干部培养的“牛鼻子”,也体现出组织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党政干部培养链的对策建议

杭州市积极探索年轻干部培养方式的创新实践,印证了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形成一个党政干部培养链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无论从当前干部队伍的现状、特点、肩负的使命,还是目前年轻干部的实践途径、培养方式看,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注重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1](P51)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我们建议:

(一)从认识上入手,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对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工作做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高度。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要牢固确立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的观念,把锻炼培养年轻干部作为党组织的分内之事,作为一把手的重点工程来抓,要从历史和实践中领悟锻炼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个十分重要原因就是遵循了邓小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四化”的要求,及时提拔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更为复杂,与前几轮新老交替比,我们面临的是来自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全方位、综合性激烈竞争,对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紧迫,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的主要领导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培养和造就年轻干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抓好各项培养措施的落实。

(二)从培养上着眼,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稳定性的东西。锻炼培养年轻干部是一个过程,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链,需要相关制度来保障。党委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针对年轻干部不同的领导层次、岗位类别、发展潜能,以及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所要求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等,适时研究制定规范性的意见,并充分发挥已有的工作优势,形成整体合力。要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战略谋划法、一线工作法、多岗位锻炼法和全程跟踪法等经验做法,形成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养长效机制。要研究制定符合挂职干部特点的考核机制,处理好发挥所长与补其所短、锻炼人与推进工作、转变观念与增强能力等的关系。对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好培养管理措施,选派干部加强结对帮带,传授优良作风、工作方法和农村(社区)经验。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数量,形成自下而上的良性成长机制,进一步激发到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和村(社区)干部的积极性。吸引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乡服务。逐步形成一支根植基层、心在基层、情系基层、长期稳定的高素质农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

(三)从源头上立足,进一步夯实培养基础。

对年轻干部的实践培养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从长远上看,对新一代公务员的培养教育要及早打算,提前规划,未雨绸缪。各级领导干部都是由普通公务员逐渐成长起来的,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与早些年相比,当前的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为高校毕业生,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均十分明显。在扬长避短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仍需要改进与完善。要继续注重抓基础、抓源头,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的工作,健全帮带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农村和社区工作。安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服务,要考虑其所专业,实现学用结合,用其所长;要根据岗位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使他们有任务、有责任、有目标。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拴心留人,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和社区。要积极发挥回国学员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使他们学以致用,对一些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建议派出单位及时提拔使用。年轻干部的培训以短期为主,以提高素质为主,学历为辅。对重点工程挂职锻炼,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挂职单位三者之间的沟通,要着眼于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及党性修养;对重大项目代办员制度,要在实践中完善,在摸索中改进,使这项制度成为杭州未来几年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主阵地之一。

(四)从使用上着力,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

政策激励是推进组织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特别是政府综合、决策、涉农等部门,应拿出一定的领导职位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年轻干部实行定向公开选拔,实现上下级干部的互动和互补。要严格执行市委已经出台的相关制度,没有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经历的年轻干部一般不予提拔,对已经经过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任职的年轻干部,并且在岗位上表现突出的要及时提拔重用。接受挂职干部的重点工程负责部门,接收大学生的行政村、社区的乡镇街道等上级部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要有通盘考虑,要下任务、压担子、明责任,使下派干部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收获。要加大在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的力度;在换届选举中,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干部参加村两委会班子的竞选,努力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向党组织靠拢,有计划地发展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在对乡镇干部及村两委会主要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政治学习方面予以同步考虑。

(五)从方法上探索,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虽然从大的方面来说,年轻干部的培养也就是理论培训、实践锻炼、岗位历练等套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创新、探索。比如实际工作中,优秀者难发现,特别是一把手难选,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以至于每逢换届,35周岁以下进班子的年轻干部人选难觅,出现清一色的团委书记现象。这些困境与目前选拔范围在体制内进行,酝酿范围小有关;同时,也与执行《条例》有关,存在着执行《条例》与尊重人才的矛盾。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工作创新,在严格执行条例与破格选拔年轻干部上找到结合点;市、县两级要在后备干部、日常管理、考核监督、挂职锻炼、跟踪培养、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一系列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形成“选、用、考”为一体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要结合本市实际,不断拓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渠道,鼓励和选派更多年轻干部到建设20座新城和100个城市综合体、“破七难”的生产一线去,使新一轮跨越发展成为培养干部的崭新舞台和基础阵地,使“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成为杭州组织工作品牌,为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培养和造就一支“再干一个20年”的干部队伍。

*作者:课题组组长:于跃敏(中共杭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课题组协调人:贺建强(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常务副部长),成员:胡飞龙、谷利斌、夏永中、张立、徐百尧、孙煜,邮编 310026

注释:

①除另有说明外,文中数据截止日期为2008年9月。

标签:;  ;  ;  ;  ;  

基层一级和第一线建立党政干部培训链的研究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