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法改善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循环血流的临床观察论文_牛爽1,张茜2,夏联恒1,付晨菲1,高杰3

电针夹脊穴法改善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循环血流的临床观察论文_牛爽1,张茜2,夏联恒1,付晨菲1,高杰3

牛爽1,张茜2,夏联恒1,付晨菲1,高杰3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附属第一医院 150040)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炎症性、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痉挛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其伴行静脉也可受累,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近些年微循环检查方法对本病疗效评价的价值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测定,探究电针夹脊穴法对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患者的微循环血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于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就诊于门诊和住院部的患者。共40例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年龄在22-40岁之间男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0例,平均年龄(33.21±6.77)岁,平均病程(8.75±1.26)年;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32.84±8.71)岁,平均病程(9.1±1.77)年。两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1]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患者实际情况,制度诊断标准如下:①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②有较长的慢性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如发凉、疼痛、麻木、皮肤颜色改变、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等,后期出现静息痛;③部分患者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④常累及肢体中小动脉,肢体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多在腘动脉及其远端动脉;⑤几乎全部有吸烟史,或有受寒冻史。

1.3 纳入标准

①在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②符合上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的诊断标准;③符合我国III期的临床分期方法中的I期(局部缺血期)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①一般治疗:嘱患者戒烟,可适当足部运动,予低盐低脂饮食,镇痛治疗。②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者,予抗炎对症治疗。③药物治疗: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4)2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推,1次/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2020959)1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21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电针夹脊穴治疗。患者俯卧位,皮肤穴位消毒后,针刺第一腰椎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0.5-1寸,双侧穴位,使用1-1.5寸28号毫针斜刺,得气后接6805-A脉冲电疗仪(北京华运安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至疏密波型(疏波4HZ,密波60HZ),以患者自身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l次/日,21天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微循环血流变化情况(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应用瑞典PeriFlux5001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足背阻断性反应性充血的变化。在测定前30min进入温度为22~24℃的检查室内。微血流测定部位为左足第三趾骨背侧皮肤。将测定探头及恒温加热器固定在无毛囊和皮肤角化处皮肤上,先测量皮肤微血流基础值(RF);然后快速加压至下肢基础收缩压30mmHg,维持3 min,再快速减压,测量反应性充血的最大微血流峰值(PF)。待血流恢复平稳后停止程序并处理数据,计算加压前后的RF /PF 的百分比变化值。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观察组内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观察组间变化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等级数据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和秩和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 RF/ PF对比( ±SD)

组别 例数 P RF/ P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2028.78±11.03+ 40.22±14.83#■

对照组2028.34±10.87 32.56±15.52△

注: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

②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③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疽病范畴,脱疽病的发生与机体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密切相关。机体遭受外来寒湿侵袭,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经络则经脉收缩牵引,气血凝滞而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清冷,故其为患则肢体发凉、怕冷。湿为阴邪,湿性趋下,易阻气机,气滞则血瘀,气机既阻,血瘀乃成。本病病因由寒湿瘀之邪侵袭机体,导致脏腑失调,气血瘀滞,脉络不通而成。

夹脊穴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夹脊穴与督脉、督脉之别通过经络联系密切,督脉、任脉、冲脉“一源而三歧”。颈部、背部、腰部的夹脊穴分别位于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中,而脏腑、经络的气血可以流注于气街中,气街亦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特点是气滞血瘀,而针刺的基本作用正在于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所以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气血,使之正常运行,则血瘀自除,经脉自通,达到“通则不痛”;针刺还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损有余而补不足,使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得到温煦濡养,使之“荣则不痛”。

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原理是通过对血管加压,阻断血流,造成局部缺血,持续一段时间后快速减压,使缺血局部反应性充血。这种反应的正常完成依赖于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如果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会表现出压力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改变,压力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改变反映了微循环的改变[2]。由表1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F/PF值显著升高,提示电针夹脊穴明显改善血管内皮损伤造成的微循环障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F/PF值显著升高(P﹤0.05),说明电针夹脊穴更能改善微循环血流。

本研究通过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测定,电针夹脊穴法可以有效改善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微循环。但电针法治疗血管缺血性疾病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勿庸置疑, 运用电针治疗血管缺血性疾病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8-229.

[2]冯雅娟,傅汉菁,刘晓燕.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5-27.

论文作者:牛爽1,张茜2,夏联恒1,付晨菲1,高杰3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电针夹脊穴法改善I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循环血流的临床观察论文_牛爽1,张茜2,夏联恒1,付晨菲1,高杰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