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阅读问题的全面分析(二)--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中阅读题的描述_马森论文

对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阅读问题的全面分析(二)--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中阅读题的描述_马森论文

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二)——记叙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标考点透视】

1.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能把握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

3.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锁定考查热点】

1.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2.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

3.明确记叙的中心,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4.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

5.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6.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7.对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中考原题展示】

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18分)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15。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筒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分每秒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30,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15的哥本哈根,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2分)

2.请为本文拟个恰当的题目。(8字以内)(2分)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____的品质。(2分)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2分)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3分)

6.下面两句话,写得很好。任选一句,说说好在哪里。(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3分)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7.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含标点60字以内)(4分)

(2004年大连市中考题)

【解题思路点拨】

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记叙要素的把握。要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只要抓住开头和主要内容即可,做到语言简洁。

第二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文章的标题要紧扣中心或主要内容,做到醒目、简洁。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理解人物应抓住人物的特征,从具体事件中概括出其精神的闪光点。

第四题考查学生对前后呼应句子的把握,解答时要从内容上进行推敲,看看哪里有伏笔,哪里有铺垫。

第五题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探究能力。这里故意短话长说,目的是为了突出寻找的过程和过程的紧张。

第六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句子的特点,从内容、句式和修辞等角度去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七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时可各抒己见,做到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2分)起因:拉斯马森接到老夫人的求救电话。经过:消防队员全力寻找老夫人住址(消防队员全力救助老夫人)。

2.(2分)最动听的声音(爱心救助、爱心大营救、救命电话)。

3.(2分)“有责任感”或“有爱心”;“聪明”或“机智”。

4.(2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5.(3分)这样写真实地表现出寻找的过程,突出了寻找过程的紧张(或有序)。

6.(3分)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焦灼(紧张、沉重、沉痛)的心情。②(拟人),形象地写出(渲染)了当时紧张(焦急)的气氛。

7.(4分)示例: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真情救助是最美丽的。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尽职尽责,奉献爱心,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考场误区点击】

1.结构层次划分不准确,不能分析文章的线索。

2.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文章的情节,不能进行准确的概括。

3.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悟不准确,表情达意不明确。

4.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把握不准,分析不到位。

【备考应对策略】

1.紧扣记叙的要素,找出文章中标志性的词语或过渡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应在理解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概括时要全面、透彻,语言要简洁通顺。

3.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能停留在词句的表面做蜻蜓点水式的阐释。

4.要在整体感悟的前提下,学会对文章进行探究,注意文章的思想、情感、人文等因素。在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达时,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能力提升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难忘的游戏

那是一个夏日雷天的傍晚,窗外的浓浓乌云使整个天空变得黑沉沉的,真叫人害怕。我不敢独自一个人在房里呆着,便去找爸爸。

跨进爸爸的房门,只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我不愿打扰他,便悄悄地坐在一旁,呆呆地看着窗外。

突然间,闪电像一条金蛇在天空飞舞,耀眼的亮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紧跟着“啪啦啦”“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年仅6岁的我吓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转过身来,把我搂到他的怀里,安慰我,叫我别怕。他慈祥地看着我,问道:“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打雷吗?”

“是雷公发火,要劈不孝的人啊!”

“是吗?是谁告诉你的?”爸爸惊奇地看着我说。

“隔壁老奶奶讲的呀!”我认真地告诉他。

爸爸听后,“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他摇摇头说:“打雷,不是雷公发火。这是阴电和阳电相遇时放电的结果,懂吗?”

我摇了摇头。

他见我不懂,便耐心地向我解释说:“你看,我的左手上是阴电,右手上是阳电。两种电相互作用就像两个巴掌拍在一起一样。”他边说着边“啪”的一声,把两个巴掌拍响了。爸爸的表演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那电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它们会放电呀?”我睁大眼睛问道。

“电可以通过物体间的摩擦产生,人们常讲‘摩擦生电’就是这个意思。夏天天热,云层飘动时与周围空气摩擦,就产生了电。有的云块带阳电,有的云块带阴电,它们相互吸引,当它们碰到一起时就发生放电,发出火光和声音。”

爸爸的解释十分形象、生动,但我还是没有弄懂,随口就问道:“摩擦真能生电吗?”

爸爸见我有兴趣,就请妈妈来一起做个游戏给我看。他要妈妈找来一块玻璃板,还请她剪一个小小的纸人儿。于是,他用两本书把玻璃板架在桌面上,将纸人儿放在玻璃板下。接着他就用擦眼镜的绸布,包在我平时玩的一块长方形积木块的外面,快速地在玻璃板上擦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竟然在我的眼前发生了,只见随着绸布在玻璃板土的擦动,板下的小纸人儿在桌面和玻璃板之间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地跳动着。我出神地看着,不禁鼓掌叫起好来!

“这个游戏叫做‘跳舞人形’,”爸爸认真地对我说,“绸布和玻璃摩擦就产生了电,电吸引纸人儿向上蹦!”

那天,爸爸趁兴给我讲了许多关于电的故事。他使我懂得,物体不仅和玻璃摩擦可以产生电,和干燥的毛皮、纸张等摩擦也都可以产生电,人们还用专门制造的发电机发出电来点灯、取暖,以及开动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等等。电的用处可真大呀!

爸爸的“游戏”,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后来在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和指引下,这一颗科学的种子,终于发芽滋长起来,使我逐步走上了科学之路。回顾过去,我深深感到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为了“科教兴国”,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我国的科学家、作家和教育家真应该为少儿科学文化的教育多贡献力量才是!

(作者: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陈佳洱)

1.本文的题目是“难忘的游戏”,“游戏”的名称是____,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是____(3分)

2.文中画线处“爸爸听后,‘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爸爸”笑的是什么?(2分)

3.请简要分析第13段画线语句中“出神”一词的表达作用。(2分)

4.爸爸的“游戏”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读了上文,你是否欣赏“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请简述理由。(3分)

(2004年北京市丰台区中考题)

【参考答案】

1.跳舞人形向“我”解释(说明)“摩擦生电”的道理。(3分。第1空1分;第2空2分,意近即可)

2.笑老奶奶的这种说法毫无道理。或:笑老奶奶的迷信。(2分,意近即可)

3.“出神”形象地刻画了“我”看到小纸人儿跳舞时极其专注、惊异的神态。(2分,意近即可)

4.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爱科学、学科学的种子。(2分)

5.答案不惟一,言之成理即可。(3分,有错别字扣1分。)

(责任编辑注:《2004中考阅读题全方位剖析(一)——说明篇》原文见《语文世界》:初中版2004年第11期40~42页。)

标签:;  

对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阅读问题的全面分析(二)--2004年中学入学考试中阅读题的描述_马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